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134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3评价等级

项目占地面积约88839.46m2(0.0888km2)<2km2,周围土地利用主要为农田、工业和居住用地,不涉及各类生态红线保护区域,项目所属区域不涉及HJ19-2011所确定的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属于一般区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19-2011),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等级判别标准见表1.3-1。

表1.3-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

面积≥20km2

或长度≥100km

面积2km2~20km2

或长度50km~100km

面积≤2km2

或长度≤5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二级

三级

一般区域

1.4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中评价范围的划分原则和本项目现场踏勘调查实际情况,确定本评价范围见表1.4-1。

表1.4-1评价范围一览表

评价环境要素

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

填埋场用地范围内

1.5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的主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填埋场所在区域范围内的耕地、地表植被和野生动物。

表1.5-1生态环境主要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

保护内容

位置

植被、农作物

项目沿线植被主要以农作物为主,以及一些林业植被,主要是农田、道路林网和村庄四旁树等

植被覆盖率、农业生态

填埋场所在区域范围内

耕地(基本农田)

项目不新增永久占用耕地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野生动物

沿线区域为适应人类日常活动的常见物动物。

根据实地调查,未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大型兽类

中华蟾蜍、泽陆蛙和黑斑侧褶蛙、赤练蛇、红点锦蛇、多疣壁虎等

2.总论

2.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治理项目(重新报批)

建设性质:

新建(重新报批)

建设单位:

枣庄市市中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

建设地点:

枣庄市市中区石岭路西侧(中心坐标北纬N34°

52′56.14″东经E117°

34′50.96″)

项目类别:

N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总投资:

总投资4501.81万元,其中环保投资4501.81万元,占总投资的100%

2.2土石方及平衡

根据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治理补充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可知,施工整理开挖出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填方,作为封场覆盖填土,在本工程内消耗,无需场外处理。

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挖方35660.28m3,填方146209.32m3,净土方110549.04m3。

通过场外运入。

2.3工程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见表2.3-1。

表2.3-1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工程类别

单项工程

工程内容及规模

备注

主体工程

填埋堆体

整形修坡

整形与处理后,垃圾堆体顶面坡度不应小于5%;

当边坡坡度大于10%时宜采用台阶式收坡,台阶间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

3,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m,高差不宜大于5m。

整形压实后容重原则上应达到1.1t/m3以上,尽可能减少后期沉降;

新建

封场覆盖系统

简易填埋场填埋物约22.8万m3,占地约88839.46m2;

1、本项目排气层采用复合排水网格,规格为1400g/m2,渗透系数>

10-2cm/s。

2、本工程封场防渗层由下往上采用4800g/m2GCL膨润土垫+1.5mmHDPE土工膜+300g/m2无纺布。

3、封场排水层采用土工复合排水网,规格为1400g/m2,渗透系数>

4、植被层由150mm厚营养土层和450mm厚覆盖支持土层(掺混腐殖土)组成。

封场时应形成由中间向四周的排水坡度,坡度5%,以便于即时将封场的雨水排出场外,封场后可种植草本植物绿化。

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

本次治理过程中,由于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填埋堆体填埋深度超过20m,重新在底部设置安装有效的渗滤液导排管道已不可实现,只能根据目前的地形特点及渗滤液水位采用抽排竖井进行渗滤液的收集。

沿填埋堆体顶部设置抽排竖井作为渗滤液导排井,井直径1000mm,井管直径DN300,单井抽水量15~20m3/d,单井影响半径为40~50m。

生活垃圾相对较新,垃圾中含水率相对较高,因此竖井导排系统每隔45m设置一个,共设置42个。

地表水导排系统

填埋库区周围设排水沟,排水沟宽0.5m,深0.5~0.8m,截面矩形石砌结构,外侧略高于地面10mm,流速v=0.42m/s,可满足石砌结构流速。

市中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排水沟总长度为690m。

填埋场气体导排系统

为小型好氧填埋场,无动力抽气系统,即填埋气体填埋气体的抽出完全靠内处压力差造成的空气自然流动,因此,需要设置垂直导气系统。

本工程采用气体导排井(即导气石笼),收集导排垃圾降解时产生的填埋气体。

导气石笼设置于渗滤液导流层上方,石笼的布置尽可能考虑布置在主盲沟和次盲沟的交接处。

本工程设置的渗滤液竖井导排系统兼做填埋气体导排系统。

渗滤液外运处置系统

渗滤液采取转运处理方式。

渗滤液收集后由密闭罐车运往枣庄市中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区集中处置,经处理后的废水送枣庄市新城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最终尾水排入薛城小沙河。

生态修复工程

灌木种植数量应每25m2不少于1棵,乔木(浅根系)种植数量应每50m2不少于1棵

环境监测系统

地下水监测

地下水监控井6处:

填埋场上游50m处1点,下游30m、50m处各1点,垂直填埋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50m处各1点、填埋场内中心位置1点

渗滤液监测

依托渗沥液收集竖井作为渗滤液采样口

场区大气

监测

场区内布设四点,场区外上风向布一点,场区下风向布三点。

公用工程

供水

从周边变配电设施引入

依托

供电

依托填埋场现有设施供给

排水

采用雨污分流体制,雨水汇集后进入道路雨水管网。

场内渗滤液通过竖井导排系统抽出后,渗滤液收集后由密闭罐车运往枣庄市中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区集中处置,经处理后的废水送枣庄市新城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最终尾水排入薛城小沙河。

环保工程

废气

填埋气体:

与渗滤液共用导排竖井,低空排放;

设置甲烷气体报警装置、大气监测点位

废水

渗滤液用罐车运往枣庄市中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区集中处置,经处理后送枣庄市新城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尾水排入薛城小沙河

绿化

88839.46m2

--

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调查评价目的

了解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现状。

3.2调查范围、时间、内容与方法

调查范围:

生态现状调查范围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调查时间:

2020年3月;

调查内容:

植被生产状况、野生动植物种类、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系统类型等;

调查方法:

收集本地区已有资料;

实地调查评价范围内的植被物种分布,动物的种类、栖息地;

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结合卫星影像调查水土流失及植被覆盖率情况。

调查时配合使用相机记录法记录生态现状。

3.3调查结果

3.3.1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本区域生态系统受人为干预较大,主要类型包括:

(1)农田生态系统

零散分布于附近村落;

(2)城市生态系统

生产、生活建筑、绿地和非农用地有序排列

3.3.2区域动植物种类调查

现状分布的植物以耐瘠薄、耐旱型的灌草群落为主,其中酸枣、荆条、结缕草、羊茅草等盖度在5%左右;

场区西侧外围有防护林以杨树、刺槐等为主。

根据《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研究统计,山东省主要珍惜濒危植物有86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15种(已列为或即将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二类保护植物26种(建议为省级重点保护植物),三类保护植物35种(建议为省级一般保护植物),经逐一对照查询,评价区内没有珍惜濒危植物种类分布。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内的动物主要为小型动物,基本没有大型动物,主要为野兔、鼠类、昆虫等。

评价区内无重点保护珍惜动物,生物物种多样性不高。

3.3.3土地利用现状

场地项目所在地块已经做了初步的土地平整,存放土石方的位置地势也较为平坦,因此在场地平整时,应尽量使项目用地范围内土石方平衡,优化调整厂区内标高。

本次需要治理的填埋场,其地面以上基本没有生活垃圾填埋,目前项目区域内主要为厂房、道路,绿化率较低,动植物种类极少。

3.3.4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石岭路西侧,所在区域不在国家级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治理区范围内,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

主要在降水丰富的夏季随地表径流流失,主要侵蚀行驶为面蚀、沟蚀。

另外由于作物植被的显著季节性,地块在冬春季节也有风蚀作用存在。

项目区植被发育一般,雨季暴雨冲刷,表层土壤发生剥蚀和悬移流失,裸露沙地有分布,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使原本脆弱的土壤侵蚀系统加剧。

3.3.5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现状调查

据调查,本项目场址内无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区。

3.4生态现状调查评价

(1)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

护林生态系统以杨树、黑松、刺槐等乔木为主,其他灌、草相补充,形成多层次的植被体系;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生活建筑、绿地和非农用地有序排列;

各级道路和道路绿化带贯穿于各类生态系统。

(2)区域天然植被较为稀少,多为人工栽植的杨树。

黑松。

刺槐等;

其他草地耐瘠薄、耐旱型灌草群落为主,现状分布的灌木和草种有荆条、结缕草、羊茅草等。

(3)区域野生动物较少,无珍惜濒危动物,主要分布小型动物如野兔、鼠类、昆虫等。

(4)调查区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其整体结构和功能虽受人工、自然等多种因素干扰,但其整体功能仍能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平衡。

4.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1治理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实施时施工机械、施工人员践踏、场地占地等,将破坏工程区的植被并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对当地的植被、水环境产生暂时性影响。

治理工程垃圾应及时外运,如让其任意堆放,不但影响景观,还会诱发滑坡和塌方等事故发生,固体废物风干后还会产生扬尘,影响周围环境空气质量。

治理工程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和病毒、寄生虫和肠道病原体,若不及时收集处理,其中的有机部分就会腐烂发臭,成为细菌繁殖的场所。

因此,一定要认真收集、及时清运。

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各个阶段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将对生态环境影响降至最小。

4.2治理工程对植被的影响

治理工程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整理、开挖、边坡修正等工程,这些工程活动过程均要进行清除植被、开挖地表和地面建设,造成直接区域内及影响区的地表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治理工程区内的植被种类均为广布种,尽管治理工程会使原有植被遭到局部损失,植物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不会使评价区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明显变化。

4.3治理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活动和机械噪声和自然植被的破坏等将会使实施区及周边一定范围内野生动物的活动和栖息产生影响,引起野生动物局部的迁移,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轻微的影响。

治理工程所在地内受人为干扰大,野生动物种类较少,现有的野生动物多为一些常见的鸟类、啮齿类及昆虫等,未见国家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及濒危动植物,只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管理,不会造成野生数量和种类的锐减,因此,治理工程对本区域内的野生动物影响甚微。

4.4治理工程对环境及人群健康的影响

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生活、生产废水和各种固体废物如果随意排放、堆存,会对周围环境及水体造成污染,蚊蝇孳生,传播疾病,不仅影响环境景观,还会影响人群健康。

垃圾开挖阶段产生的渗滤液若不加处理或处理未达标排放,以及防渗区防渗措施差等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渗滤液渗入地下水体,将造成当地地下水污染。

垃圾堆体开挖和场地修复的废气中含有硫化氢、氨气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如果其浓度过高,则会产生臭气污染。

垃圾是苍蝇、鼠类和昆虫等孳生和繁殖的场所,如控制不当,会成为疾病传染源,影响人群健康。

4.5治理工程对景观变化趋势分析

治理工程目前景观现状为垃圾堆体的视觉污染景观,治理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区域次生植物生态系统,场地区域的灌草丛、农田景观等将被人工建筑物等人工景观代替,对区域景观完整性会造成一定的切割影响。

治理工程结束后,将对原有垃圾堆体等场地进行生态恢复,区域景观完整性将会得到统一,原垃圾填埋场造成的视觉污染将被消除。

4.6治理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工程施工在植被破坏的同时,在该范围内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

但水土流失的影响范围仅限于项目区,是有限期的,当施工期结束,封场治理完成后,随着生态修复工程及绿化工程的完成,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也随之消失。

由于不同部位的措施对植被影响程度不同,水土流失的影响时限也不同。

根据工程实施计划,通过人工强化措施,本项目填埋场区生态系统能够在1~2年内完成修复。

根据工程地区地表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及地面坡降,结合实际施工开挖扰动及临时堆放场情况,以无工程建设时的水土流失为背景,预测新增的水土流失量。

(1)预测时段

本项目属于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及生态修复项目,工程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在工程施工期,6个月,180d。

(2)水土流失预测

本次评价选用美国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对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进行计算。

该方程式如下:

式中:

A—侵蚀模数,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单位:

kg/(m2•a)。

R—降雨侵蚀力因子,反映降雨侵蚀力的大小。

D-土壤可蚀性因子,反映土壤易遭受侵蚀力的程度。

取值为0.05。

L—坡长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特定长度(22.13m)的地块的土壤流失量的比率。

该项目取值为2.068。

S—坡度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特定坡度(9%)的地块的土壤流失量的比率。

按该项目全面施工时设计地面高差取其平均坡度,则该项值为0.065。

C—作物(植被)管理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标准处理地块(顺坡犁耕而无遮蔽的休闲地)的流失量的比率。

该项目取值为1.0。

P—水土保持控制措施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没有土壤保持措施的地块(顺P—水土保持控制措施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没有土壤保持措施的地块(顺坡犁耕的最陡的坡地)的流失量的比率。

K—常量,当A的单位为kg/(m2•a)时,K=0.247。

在此预测项目全面施工时的土壤流失量,其中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中的各因子取值如下:

R为1100、D值为0.05、P值为1.0。

按美国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计算出该区域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1.826kg/(m2•a)。

拟建项目选址区区域面积为88839.46m2,则项目365天产生的水土流失量约为162.22t,施工期(180d)产生的水土流失量换算约为80t。

可见,在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全面施工时势必会造成该区域一定量的水土流失,必须做到定点取土、定点开挖,采取护坡、土地整治、绿化等防治措施,施工中做到边挖、边运、边整治,使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工程安全得到保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仅为区域内的小范围局部迁移,只要及时采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是可以恢复破坏的水土保持功能,不会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不会因此印发大的生态影响和破坏。

4.7封场完成后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因此,本项目覆盖后,填埋场不再有新的不利影响产生。

另外,项目覆盖后,选择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生长快,根系发达但扎根不深的易繁殖多年生草本植物,尽可能快地将整个填埋场覆盖,在填埋场堆体稳定后,植物选择范围较广,可选用优势植物种群,同时结合规划及景观设计需求,选用其它植物物种。

建设单位根据生态复垦方案,对受扰动区域将进行全面的整治、绿化措施,改善周围景观,使填埋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将逐渐恢复,对区域水土保持及景观美学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正影响。

在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和严格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后,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减轻项目施工和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填埋场随着覆土、恢复植被等措施的实施,填埋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将逐渐恢复,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是正效益影响。

5.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措施

5.1水土保持

5.1.1基本目标

(1)工程引起的水土流失区,扰动土地治理率达95%以上,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85%以上。

(2)防治责任区植被恢复率达95%以上;

林草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

(3)不遗留滑坡、崩塌、塌陷等隐患。

5.1.2水土保持措施

(1)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进行地表植被的清理工作。

应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规定进行分层压实,压实密度应大于800kg/m3;

整形与处理过程中,应采用低渗透性的覆盖材料临时覆盖;

在垃圾堆体整形作业过程中,挖出的垃圾应及时回填;

(2)场地平整应避开预计施工,及时采取碾压、开挖排水沟等工程措施,减少因雨水冲刷造成泥沙流失进入水体。

同时,应准备一定数量的遮盖物,遇突发雨雪天气时遮盖挖填土的作业面。

(3)应修建围墙(临时性)封闭施工,将水土流失尽量控制在项目区内进行防治,既有利于阻挡水、土外流,防止对四周造成危害,又有利于施工管理。

(4)施工场地区周边设置排水沟,排除施工场地区内部汇水,排水沟为混凝土结构,同时项目主体工程项目四侧设置排水沟,规格采用矩形浆砌块石断面。

(5)各类施工活动要严格限定在用地范围内,严禁随意压占、扰动和破坏地表;

施工开挖、填筑、堆置等裸露面,应采取临时拦挡、排水、沉沙、覆盖等措施;

填筑土方应采取四随(随挖、随运、随填、随压)施工方法。

(6)施工结束后要对场区进行绿化。

5.2生态保护

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后的生态修复通常采用植被进行恢复,植被能够有效控制填埋场的水土流失、吸收填埋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善环境质量,还达到美化填埋场的景观作用。

因此植物修复技术作为生态恢复技术的一项重要手段,是绿色的、环境友好的污染治理技术,对填埋场的生态恢复、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拟采用植被进行修复,是从与自然接触界面角度,构建环境友好型垃圾填埋场,使得封场表层成为绿色的会呼吸的生态皮,可以与自然友好呼吸传递信息,有效的避免吸引鼠蝇有害生物等。

本工程植物修复设计原则如下:

(1)整体协调和体现地方特色。

垃圾场的绿化与其周边的环境背景相互协调,并应选择延续周边土地的植物群落。

绿化形式上体现枣庄市自然景观为主,具有地方特色。

(2)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原则。

需要选择水土保持效果好的绿化覆盖材料,并做好场地排水和施工,防止绿化后出现水流侵蚀现象。

(3)安全便利原则。

垃圾场绿化需要考虑对各种设施的影响,植物的种植不应对防渗层等设施造成危害。

因此在植物的选择时应在覆盖了防渗膜的土壤上面种植浅根性植物,如一些菊科等浅根性且抗性强的植物。

(4)经济性原则。

绿化设计应考虑到后期维护的费用问题。

该项目设计中选择根系较浅且抗性较强的草本植物作为绿化植物。

5.3绿化工程

按照植物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社会效益兼顾、景物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填埋区回填夯实至设计高度后,将在表面进行绿化、植被,改善景观和生态环境,消除垃圾填埋场的不利影响。

绿化工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主要栽植花卉和花灌木、观赏地被和草坪。

第二阶段:

通过观测堆体的稳定性,大部分垃圾稳定化后可进行

乔、灌、花、草等层次丰富同时色彩也丰富的景观种植搭配。

树种可选择抗风性强、抗贫瘠、抗有害气体、根系发达、材质坚韧的常绿树种。

本工程绿化应结合当地区域规划统筹考虑。

在对草本植物养护管理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护自然繁衍的地带性植物,选择性调控杂草群落,利用草本植物根系发达的特点对土壤进行改善,创造下良好的条件利于乔、灌木的生长。

对于自然更新的乔灌木,需要给予特殊保护,乔灌木的自然演替过程将会使生态系统内的群落结构变得更加丰富,最终利于形成优美的自然绿地和稳定的生态系统。

通过上述手段可使建设项目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水平,有效的防治水土的流失。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本项目对生态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水土流失。

(2)施工期应严格执行水土流失保持措施,并加强环境管理,控制和减轻因施工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

封场完成后,随着生态治理及修复工程完成,因施工而影响水土流失的各种因素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功能日益得到发挥的过程中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

(3)实施绿化补偿,增加绿化强度,合理配置绿化体系,有利于区域生态功能的优化,使其结构更合理,弥补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植被破坏,项目的建设对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6.2建议

(1)施工过程中应避免无序施工。

(2)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进行生态修复,以本土植物为主,加强后期维护。

(3)严格按照本报告中论述的治理措施进行实施,项目竣工后应及时开展验收工作。

综上所述,本项目在采取必要措施后,生态功能将有所改善,从环保角度讲,枣庄市市中区道北垃圾场(张庄填埋场)治理项目(重新报批)的建设是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