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940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1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酯化反应》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酯化反应》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导入

厨师在炒菜尤其是烧鱼时都喜欢加些酒和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个过程产生了具有浓郁香味乙酸乙酯。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酯化反应

【演示实验】视频演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实验过程。

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乙酸与乙醇反应的实验中①实验条件是什么?

(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②实验现象是什么?

(实验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不溶于水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微观演示】乙酸与乙醇反应中各分子的变化过程。

【学生归纳】乙酸脱掉羟基,乙醇脱掉氢,再结合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介绍】乙酸乙酯是乙醇分子中的乙氧基(CH3CH2O-)取代了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OH)的生成物。

像这种醇和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学生练习】乙酸与正丙醇生成的酯叫乙酸丙酯,甲酸与乙醇的反应生成甲酸乙酯。

【发现规律】酸与醇生成的酯叫做某酸某酯。

(2)官能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信息提示”部分,归纳什么是官能团。

并举例说明。

【讨论作答】一些基团反映了一类有机物的共同特性,叫做官能团。

例如:

甲醇和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乙酸和高级脂肪酸的官能团是羧基,甲醛、乙醛的官能团是醛基。

【归纳总结】官能团一般是指能决定这个物质特殊性质的基团。

环节三:

小结作业

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

总结常见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及性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学生第一次接触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反应类型,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酯化反应。

乙酸乙酯是乙醇分子中的乙氧基(CH3CH2O—)取代了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OH)的生成物,即乙醇分子和乙酸分子间脱去一个水分子的产物。

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内容也比较抽象,因此设置难点是酯化反应的机理。

2.酯化反应生成的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酸提供?

在科学上怎样给予肯定?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酸提供的。

可以用同位素示踪法:

用含氧的同位素18O的乙醇与乙酸反应,可发现所生成的乙酸乙酯分子里含有18O原子;同样用用含氧的同位素18O的乙酸与乙醇反应,发现所生成的乙酸乙酯分子里没有18O原子。

高中化学《电解》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电解》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情景引入

【复习导入】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初步理解电池、电极、电解质溶液。

第二环节:

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

接通电源,学生观察两极现象。

(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得出结论】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小组讨论】

(1)通电前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

(2)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

(3)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

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

总反应如何呢?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

【视频演示】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

【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得出结论】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为电解池。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

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NaOH溶液或H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第四环节:

小结作业

小结:

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整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列成表格。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会判断两极所发生反应的类型;能独立地正确书写几种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简要说明电解的原理。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高中化学《乙烯的性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乙烯的性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境创设】生活中很多水果有催熟的功能,因为成熟的水果能释放具有催熟功能的乙烯,图片展示常见塑料制品,介绍塑料制品和乙烯有关。

提问:

乙烯是一种什么物质?

其结构和性质如何?

(二)新课教学

1.乙烯的结构认知

【展示模型】展示乙烷、乙烯的球棍模型,将模型分给学习小组观察。

得出结论:

①乙烯分子中有碳碳双键;②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回忆书写乙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进一步书写乙烯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

2.乙烯化学性质的探究

【学生实验】

①把乙烯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把乙烯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教师总结:

①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其褪色;②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加成反应,写出乙烯加成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讲解】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的碳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学生活动】由一名学生上讲台用模型演示乙烯分子和溴分子发生加成反应的过程,归纳总结加成反应的规律。

(三)巩固提高

【学生练习】写出乙烯与氢气、氯气、氯化氢、水等分子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乙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加聚反应的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写出乙烯的电子式。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乙烯的电子式为:

2.怎么给烯烃命名?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中学阶段的烯烃命名主要采用系统命名法,基本要点是:

(1)首先,选择含有双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按主链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命名为某烯。

(2)给主链编号时从距离双键最近的一端开始,侧链视为取代基,双键的位次须标明,用两个双键碳原子位次较小的一个表示,放在烯烃名称的前面。

在大学阶段还会涉及到顺反命名,把两个双键碳原子上所连的四个基团按原子序数进行排序,优先基团在双键同一侧的称为顺式,在双键异侧的称为反式。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化学反应的本质,学生回答之后提出假设:

要是可以计算反应有“多少”粒子参加反应,我们是不是可以控制反应呢?

是否可定量的要求多少粒子参加反应?

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微观粒子,跟前面例子中的大米、绿豆等,在计量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可能通过数数目,得到具体的多少。

提出新问题:

称量粒子质量可以吗?

那我们要怎么办呢?

引入本节课《物质的量》。

(二)情景设置新课讲授

1.物质的量

教师讲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概念、单位和符号。

说明物质的量是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阿伏伽德罗常数

 

答辩题目解析

1.阿伏伽德罗常数有单位吗,它的定义是什么?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有单位,单位是每摩尔(/mol)。

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

2.你觉得化学课程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哪些,请列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生活实例导入法:

我们经常会给学生强调,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因此,很多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是化学老师的好素材;比如在讲解盐类的水解的知识的时候可以“纯碱不是碱”或者“纯碱为什么可以去油污”来导入。

故事导入法:

任何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而言都避免不了有一丝枯燥乏味,如果能在平时积累和化学学习有关的小故事,在故事中设置问题情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探索欲。

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奇妙的化学实验想象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化学,引起求知欲望,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高中化学《萃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萃取》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粘了油渍,常常用汽油擦洗,你知道为什么吗?

【引入新课】这是利用了萃取原理,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时,我们用分液漏斗。

环节二:

讲授新课

【展示讲解】分液漏斗的构造与使用原理(斗体,盖在斗体上口的斗盖,斗体的下口安装一三通结构的活塞,活塞的两通分别与两下管连接。

【演示讲解】实验1-4: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使用前要验漏②振荡时要及时放气③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流下。

【提出问题】请尝试归纳什么是萃取、什么是分液?

【得出结论】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分液是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环节三:

巩固提升

【实验探究】给出药品:

苯、溴水、蒸馏水、酒精,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萃取溴单质、汇报现象和结论,讨论萃取剂的选取标准。

【得出结论】选取萃取剂的标准为:

萃取剂与原溶液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萃取剂与原溶液无反应。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容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时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作业】请尝试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解释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了萃取原理?

板书设计

萃取

1.萃取:

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步骤:

装液→震荡→静置→分液。

2.分液:

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3.萃取剂的选择标准:

(1)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不反应;

(2)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大于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3)溶质不与萃取剂发生反应。

答辩题目解析:

1.请问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

【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萃取的操作方法。

本课首先教师通过直观出示分液漏斗,对分液漏斗的组成进行系统介绍,再此基础之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对于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分液的方法等加以重点强调,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实验表格的填写,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萃取以及分液的概念。

在系统完整的操作理论指导下,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药品及仪器设计实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再次进行巡视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萃取的操作方法。

2.碘和四氯化碳能用分液漏斗分离吗?

【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碘能溶于四氯化碳中。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公式N/NA=n=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