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 》课程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电路 》课程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路 》课程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内容标准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一)教学内容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2
电路的基本物量
1.3
电阻元件
1.4
电源元件
1.5
电路的工作状态
1.6
基尔霍夫定律
1.7
电路中电位分析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基本概念;
(2)理解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概念,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掌握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等基本物理量的计算;
(3)理解电阻元件的基本概念,掌握欧姆定律;
(4)理解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际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
(5)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的内容,并掌握KCL、KVL定律的基本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2)电阻元件、电源元件的基本概念及伏安特性,欧姆定律;
(3)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
难点:
(1)电路基本物理量的理解及参考方向的概念;
(2)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基本特性的理解;
(3)电位的计算。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
等效电路的概念
2.2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
2.3
电阻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
2.4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2.5
支路电流法
2.6
网孔电流法
2.7
节点电位法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1)掌握电阻串联、并联、混联的连接方式和等效电阻、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
(2)了解电阻的星形、三角形连接方式及其等效变换;
(3)掌握两种电源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
(4)掌握支路电流法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5)了解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分析计算电路;
(1)电阻串联、并联、混联的连接方式和等效电阻的计算,电阻分压分流公式的应用。
(2)两种电源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
(3)用支路电流法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1)电阻的星形、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2)应用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分析计算电路;
第3章电路的基本定理
3.1
叠加定理
3.2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3.3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3.4替代定理
3.5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1)了解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及最大功率的计算;
(2)掌握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3)了解替代定理的含义
(4)了解受控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简单计算。
用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1)应用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2)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4章
正弦交流电路
4.1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4.2
单一参数正弦交流电路
4.3典型正弦交流电路分析
4.4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电路电路
4.5
功率因素的提高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1)了解正弦交流电基本概念,掌握正弦量三要素的概念;
(2)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与平均值的概念,掌握正弦交流电有效值、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3)理解正弦量的初相与相位差的概念,了解同频率正弦量相位关系;
(4)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掌握正弦量解析式、波形图、相量、相量图表示及其之间的相互转换;
(5)了解R、L、C元件的相量模型,理解电压与电流相量关系与相量图,掌握感抗、容抗的概念与计算;
(6)掌握相量法分析RLC串联电路,了解多阻抗串联电路;
(7)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素的概念及计算;
(8)了解RLC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及多阻抗并联电路;
(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正弦量的三要素;
(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3)R、L、C元件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与相量图,感抗、容抗的概念;
(4)应用相量法分析RLC串联电路;
(5)正弦交流电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的计算;
(1)正弦量解析式、波形图的相互转换;
(2)RLC串、并联电路的分析;
(3)提高功率因数的有关计算;
第5章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5.1
三相电源及其联结
5.2
三相负载的联结
5.3
三相电路的功率及其测量
5.4
安全用电常识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1)理解对称三相正弦量的特点,了解三相电源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方式,掌握在星形、三角形两种连接方式下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
(2)了解三相负载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方式,掌握在两种连接方式下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线电流与相电流及中性线电流的关系,掌握对称三相电路连接的分析方法,理解中性线的作用;
(3)掌握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方法
重点
三相对称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分析计算
难点
三相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6章
互感耦合电路
6.1
互感耦合的概念
6.2
同名端
6.3
互感线圈的串联、并联
6.4互感应用实例
(1)理解互感和互感电压的概念;
(2)理解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及其判断方法和应用;
(3)理解互感线圈的串联和并联方式及互感消去法;
(4)了解理想变压器的概念、作用,掌握理想变压器的基本原理。
(1)互感线圈顺串与反串的联接方式及等效电感;
(2)理想变压器的变压、变流、阻抗变换原理。
(1)同名端的判断;
(2)互感线圈的并联、
第7章
谐振电路
7.1
串联谐振电路
7.2
并联谐振电路
7.3
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7.4
谐振电路的应用
(二)
教学要求
(1)掌握串联谐振的条件、特征,了解串联谐振的谐振曲线和通频带;
(2)了解并联谐振的条件、特征、谐振曲线和通频带;
(3)了解谐振电路的应用。
串联谐振的条件、特征,固有频率的计算。
串、并联谐振的谐振曲线和通频带。
第9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分析
9.1
换路定律
9.2
一阶电路的响应
9.3
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电路
9.4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9.5
一阶电路的典型应用
(二)教学要求
(1)理解换路定律的内容及初始值的计算;
(2)理解零输入、零状态响应的概念,掌握零输入、零状态响应的分析方法;
(3)了解一阶电路的全响应,掌握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4)了解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基本结构和表达形式。
(1)换路定律和初始值的确定;
(2)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的概念;
(3)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1)初始值的确定;
(2)一阶电路三要素法的应用;
(3)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基本结构和表达形式
第11章磁路与交流铁心线圈
11.1磁路及磁路定律
11.2磁性材料的磁性能及应用
11.3交流铁心线圈及变压器
11.4电磁铁
11.5铁磁性物质的充磁与消磁
(1)
理解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磁场强度的概念。
(2)了解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磁动势和磁阻的概念。
(3)掌握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1)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
(2)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1)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实验教学环
节
序号
主要内容
学时分配
实验一
电工仪表使用
2学时
实验二
直流电阻的测量
实验三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四
叠加定理验证
实验五
戴维南定理验证
实验六
R、L、C两端电压电流相位关系
实验七
日光灯电路和功率因数的提高
实验八
三相交流电路
2学时
实验九
三相功率测量
实验十
R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
合计
20学时
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主要教学
方式
1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讲授
8
2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10
3
电路的基本定理
4
正弦交流电路
12
5
三相电路
6
互感耦合电路
7
谐振电路
线性动态电路分析
6
9
磁路与交流铁心线圈
4
64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要求等)
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注意电工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模型、实物,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实践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着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评价建议及标准
评价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是本门课程在学期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果学生考试不合格,学校要创造一定条件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这种推迟“判断”,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3、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作业的形式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
以质疑的形式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
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克服一、两次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弊端,遏制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我们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
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评价学生。
第一部分:
理论课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理论课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成绩包括:
课堂提问(口试)、作业成绩、阶段测验(占30%);
期末考试(占70%)
第二部分:
实验课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考核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配合“中级电工”技能鉴定。
(1)理论考试:
闭卷“中级电工”应知内容,占总成绩的30%;
(2)操作考核:
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70%;
成绩包括:
平时操作情况(规定实验)及实验报告(占20%);
实验操作考试:
(占50%)。
综合总评成绩:
第一部分(占60%)+第二部分(占40%)。
其次:
实训单独考核,成绩评定方法:
技能考核成绩(占60%);
考勤、实训报告、实训表现(占40%)
(三)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采用教材:
王慧玲《电工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邱关源《电路》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材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全套教材各司其职,以文字教材为中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五)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系/部:
教研室:
编制:
校对:
审核:
编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