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案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7127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政策案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产业政策案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产业政策案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产业政策案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产业政策案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政策案例Word格式.docx

《产业政策案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政策案例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政策案例Word格式.docx

生产标准化

标准厂房

建筑费补助

税费免交

地价优惠

贴息

ISO9000认证

资料来源:

根据近5年海宁市政府出台的财政扶持政策整理而得。

2、2005-2006年度海宁市财政奖励性扶持资金兑现情况

工业技改贴息2005年兑现1725万元,2006年兑现1559万元;

工业园区2006年兑现148万元;

标准厂房贴息2006年兑现113万元;

节能奖励2006年兑现128万元;

发电奖励2005年兑现1518万元,2006年兑现230万元。

中小企业奖励2006年兑现182万元。

商贸流通奖励2005年兑现389万元,2006年兑现364万元。

外经贸奖励2005年兑现2391万元,2006年兑现3484万元。

著名商标等2005年兑现334万元,2006年兑现547万元。

财政扶持资金:

2005年兑现财政奖励6344万元,2006年兑现财政奖励6628万元。

农业产业化:

2005年兑现财政补助791万元,2006年兑现财政补助689万元。

科技奖励:

2005年兑现财政奖励1708万元,2006年兑现财政奖励1782万元。

(详见表5-11)

 

表5-112005-06年财政扶持政策实际兑现情况单位:

万元

类别

项目

2005年

2006年

农业产业化

404

320

环保补助

347

89

信息化建设

40

108

公交补助

172

工业技改贴息

1,725

1,559

发电奖励

1,518

230

ISO论证

71

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奖

12

家访企业进口设备奖

13

113

中小企业奖励

182

节能奖励

128

高技术产业配套

125

技术创新奖励

18

38

工业区奖励

148

新型墙体材料

65

商贸

商贸流通奖励

389

364

外贸

外贸奖励

2391

3484

名牌

省地市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101

168

家纺检测中心科技信息平台经费

150

新奥燃气财政奖

29

中方投资者贴息

26

扶大扶强

929

912

做大做强

977

1870

高技术产品

116

273

1675

916

开放型经济

1865

1836

劳武企业

49

33

农业龙头企业

28

16

省级开发区企业

337

118

省级特色园区企业

1

省级新产品

行业龙头

200

重点兴海工程签约企业

348

其他

306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

254

205

专利奖励

83

92

科技项目补助

1285

1372

科学技术进步奖励

11

35

省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补助

55

省质量措施项目资金补助

20

科创中心孵化用房专项资金补助

合计

15200

15854

从上表可以看出,海宁市2006年兑现的总财政奖励资金要大于2005年,增加了654万元。

这些资金主要用在了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农业方面的扶持2006则比2005年减少了202万元。

因此,如果去掉农业扶持金额,2006年的扶持力度比2005年的更大。

2、海宁市财政扶持政策有效性评价

通过对近年来海宁市财政政策绩效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海宁市近几年实行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地方产业的成长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

(1)在品牌建设方面。

海宁市针对品牌建设财政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争创名牌的热情,催生了一批知名品牌。

2007年8月,浙江斜桥榨菜食品有限公司、白领氏皮业有限公司和浙江宏达经编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分别获得了海宁市政府100万元“中国驰名商标”品牌重奖。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海宁市先后有四家民营企业四个品牌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位居浙江省前列。

再如,海宁皮革城现在已经是中国皮革品牌集散地,更是海宁皮革品牌的发祥地与聚宝盆。

以“雪豹”、“蒙努”、“三星”真皮衣王为龙头,涌现出“白领氏”、“圣尼”、“森奴”、“雷豹”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皮革服装知名品牌。

“蒙努”率先向“中国名牌”产品发起冲刺,为海宁首次夺得两项“中国名牌”桂冠,标志着海宁皮革服装行业开始有了自己的名牌商品。

(2)在吸引内资和外资方面。

海宁市的财政扶持政策增强了内外资的吸引力,对于扩大投资,提升产业结构起了积极作用。

2006年上半年,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巩固港台、主攻日韩、拓展欧美为方针,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

资料显示:

200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合同外资15435万美元,实到外资8191万美元,两项指标均列嘉兴五县二区第二位。

利用外资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外商独资企业增多。

1-6月份,全市新批外商独资企业16家,合同利用外资14084万美元,占全市总额的91%,实际利用外资5234万美元,占全市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的64%。

二是利用外资方式呈现多元化。

1-6月份民营企业利用外资项目10项,合同利用外资1285万美元。

如浙江天通控股有限公司引进日本三菱综合材料技术株式会社共同投资开发粉末成形压力机项目,大大提高全市的装备机械水平。

新批增资项目15项,合同利用外资5106万美元,占全市总额的33%。

三是外商投资大项目依然占主导地位。

1-6月份,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2项,投资总额2479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650万美元,占全市总额的82%。

四是开发区仍是招商引资的主战场。

1-6月份,两个省级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1458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88万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95%和62%。

2007年8月份,海宁市举行引进市外内资项目集体签约仪式。

共有投资45.8亿元的25个项目分别落户经发区、农发区、尖山新区、马桥街道等地。

此次签约项目的特点是投资金额大,产业突破了皮革、纺织等传统产业,在汽配、机械等领域表现抢眼。

尤其是亚洲包装中心海宁基地、西子重工等一批优质项目分别注入尖山新区、农发区等地。

目前在海宁落户的台商经编生产企业有12家,合同利用台资6537万美元,另有数十家有投资意向的台商正在洽谈有关事项。

全市现有各类经编生产企业173家,产业链经济总量达30亿元人民币,拥有500多台国际先进水平的经编设备,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20%左右。

台资落户海宁,为提升经编产业档次,起到了催化作用。

2007年9月26日,海宁市召开2007投资说明会。

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以及境外公司驻中国代表机构代表共80余人出席本次投资说明会。

说明会当天,共签约投资项目22项,总投资达到5.5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46亿美元。

(3)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扶持政策加速了产业规模扩张,增加了出口,促进了海宁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2006年5月份,海宁市以28.4%的产值增速位列嘉兴各县(市、区)工业增长之首;

在出口交货方面,当月,海宁市实现出口交货值18.13亿元,同比增长31.7%。

表5-13海宁市与嘉兴各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比较(2006.5)单位:

亿元

 

工业总产值

工业生产性投入

内资引进

当月

同比

累计

全市

208.13

21.5

912.82

21

39.86

153.94

28.07

52.9

市区

45.73

19.3

205.91

20.3

12.39

54.37

54

南湖区

19.97

14.1

92.83

16.7

3.56

16.57

50.6

9.42

221.5

秀洲区

25.76

23.7

113.09

23.5

3.65

17.21

78.2

2.19

107.5

嘉善县

23.8

18.1

102.74

20.7

6.13

24.68

26.7

5.81

47

海盐县

20.46

14

95.92

12.8

2.17

11.96

9.5

1.96

-42

海宁市

42.75

28.4

183.55

28.6

6.65

23.93

16.1

2.95

86.4

平湖市

36.12

25.9

154.62

27.3

2.31

14.61

28.8

0.73

11.6

桐乡市

39.28

19.5

170.07

10.22

24.4

98.7

3.78

4

嘉兴经开

2.24

12.16

67.4

0.51

14.2

嘉兴港区

2.94

8.43

0.72

0.8

又如,2007年一季度,海宁市经济基本延续了2006年以来的较好发展势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运行态势。

据市统计局初步测算,全市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57.62亿元,同比增长15%,比嘉兴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0.4个百分点。

一季度海宁市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20.84亿元,同比增长21.9%。

工业扶持政策对海宁市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海宁市实施“兴海工程”战略特别对形成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兴海工程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促使企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充分发挥其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的龙头作用。

经过近年来的培育,海宁市兴海工程入围企业的数量、规模、质量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2006年全市兴海工程入围工业企业已达到84家,2006年全市84家兴海工程工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43.7亿元,占规上工业的48.3%,同比增长18.6%,实现利税21.82亿元,占规上工业的61.6%,同比增长0.8%。

全年累计销售收入超亿企业79家,其中超20亿2家,5-10亿5家。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142家,工业总产值513.4亿元,利税35.4亿元,利润21亿元。

“兴海工程”工业企业自身发展优势也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海宁市内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有“兴海工程”以上企业完成的。

二是“兴海工程”以上企业在皮革、经编等到产品的出口比例高达50%以上。

三是创新能力比较强,大部分兴海工程企业都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技术创新的意识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强。

(4)在促进外向经济发展方面,外经贸扶持政策对海宁市三外(外经、外贸、外资)工作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2006年为例,三外工作当年度全部位列全省十强。

2006年全市外资企业369户,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4.19亿元,同比增长33.99%;

实现利税21.31亿元,同比增长31.14%,2006年外资企业交纳税收5.80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

实践证明,引进一个“龙头”外资企业能够带动一个产业,起到“以外引外”、以点带面“的作用,尤其是加快了2个省级开发区和3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的外资企业实现量的突破、特别是质的提高。

具体表现为:

1、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

全市自营进出口额首度突破20亿美元,完成自营进出口总值23.9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9.2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出口总额首次跃居嘉兴各县(市、区)第一,列全省各县(市、区)第8位。

2、利用外资再创新高。

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9个,合同利用外资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利用外资两项指标均列嘉兴各县(市、区)第二位,外资综合考核得分列全省各县市、区第8位。

3、外经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8个;

境外机构带动出口2.17亿美元。

开展对加工贸易的增量奖励后,海宁市最大的加工贸易企业蒙努集团及长虹皮件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分别达到了1.19亿美元和5325万美元,同比增幅为88%和122%。

2006年全市加工贸易出口累计56504万美元,同比增幅33%,占全市总出口的比重为29%。

特别是蒙努集团近几年正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6年全年出口累计1.88亿美元,同比增幅72%,增长势头非常迅猛。

对企业境内外参展实行摊位费补贴政策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参展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2004至2005年,海宁出国参展的企业数分别达到162家和241家,2006年达到了300多家。

企业通过参展,展示和宣传自己的产品,巩固与老客户的关系,建立与新客户的联系,最终达到推销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

电子商务和网站建设奖励政策的实行更好的引导企业通过网络开展国际贸易,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客户和定单。

2004年全年共有近100家企业新建的公司的网站150家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工作,到2005年又新增了200多家企业。

特别是阿里巴巴业务的开展,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商务平台,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5)在科技创新方面,全市科技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2005年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考核并获优秀;

2006年成功创建省科技强市,在2006年公布的全省科技综合实力排名中,海宁市居全省第14位、嘉兴市第1位。

具体绩效体现如下:

1)、财政科技资金的投资导向作用明显。

市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带动了企业科技投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支持,2006年23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74.7亿元,同比增长16%;

利税总额9.4亿元,同比增长6%;

研发经费支出3.7亿元,同比增长12%。

2)、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天通公司的“抗电磁干扰(EMI)MnZn铁氧体TS5、TS7、TS10材料及磁芯”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卡森公司“牛皮装潢革”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高纤维和东华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型聚酯PTT/PET长丝的纺丝技术、针织、染整关键技术及系列新产品开发”项目加快了新型纤维面料产品的开发步伐。

海利得公司开发的“涤锦复合高强工业长丝和有色高强涤纶加捻工业长丝”填补国内空白。

“应用于光接入网的波长不敏感耦合器(WINC)”、“基于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可调光学衰减器”等项目的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

3)、循环经济研究进展较快。

卡森集团和温州大学联合开发的“制革清洁生产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项目形成了全套制革清洁生产工艺,建成日处理能力3700吨/天的综合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一种可实现灰碱液废铬液处理回用零排放的制革技术及其处理装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制革污泥无害化及其资源化研究”项目已建成日处理规模为20吨小试生产线,该研究申请国家专利2项。

4)、海宁市科技创业中心于2006年6月启动建设后,取得了初步成效,累计引进高技术领域孵化企业9家,其中博士生或归国留学人员等高层次人才领办或创办的占5家;

引进博士、硕士、归国留学人员等20多名。

截至2006年底,已有6个项目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商品的突破(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

申请专利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PCT国际专利1项;

实现销售626万元,上缴税金37万元。

5)、专利专项资金。

2004—2006年,海宁市共申请专利1305项,其中发明77项,实用新型240项,外观设计988项,分别是前三年的4.64倍、2.48倍、1.88倍、8.10倍。

(6)在商贸流通方面,政府扶持政策使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通过鼓励企业做优做强,提升了商贸企业的档次。

如政府对华联大厦扩建项目、海宁宾馆、龙祥大酒店改造项目的政策支持,使企业扩大了经营规模,改善了购物环境,提升了企业档次。

其次,通过发展新型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主要是推进了“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

通过对海宁大厦、海港超市、农工商超市等企业的政策支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推进了农村连锁店工程的实施,截止200年底,全市连锁经营企业共开设连锁门店62个,其中镇级16家,镇级实现连锁超市100%全覆盖,村级开设门店33个,覆盖率为18%。

再次,通过对参展企业展位费的补助,33家企业参加了全国工业博览会、全国食品博览会,充分展示了海宁市产品的特色,扩大了企业的影响。

4)、专业市场提升改造势头猛后劲足。

2006年全市市场年成交额比上年增长5.92%。

其中两大龙头专业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年成交额占全市市场成交总额的76%。

(7)财政对企业上市的扶持政策,使海宁市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截止2007年10月,海宁市拥有4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嘉兴市首位。

一直以来,海宁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非常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股份制改造以及企业上市工作。

2004年,海宁市制订并贯彻落实《海宁市鼓励和引导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对上市企业的奖励从2004年的1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00万元,买壳上市的则重奖500万元。

同时,相关部门扎实做好企业上市各项推动工作,培育组建股份公司,加强对企业上市的培训等,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企业争取上市、政府推进上市”的良好氛围。

1997年,钱江生化成为嘉兴市乃至浙北第一家上市公司后,海宁市不断加强其他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天通控股、卡森实业、宏达经编等3家企业相继成功上市。

此外,海利得已完成各项上市前期工作并成功上报证监会,洁华环保、锦达已完成上市辅导验收,还有海宁中国皮革城、兄弟化工多家企业也在进行上市准备。

最后,海宁市的财政扶持政策,客观上对于促进就业,增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海宁市三大支柱产业皮革、经编和家纺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

近年来,得益于财政扶持政策的支持,这三大产业均快速增长。

特别是经编业和家纺业,近5年年均增长率。

在40%以上,大大促进了就业,促进了社会和谐。

3、海宁市财政扶持政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宁市近几年的财政扶持政策对于海宁市企业的发展、品牌的建设、内外资的吸引、科技的创新、工业经济的发展、企业上市、经贸发展等产生了积极效应。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从而使得财政扶持资金难以发挥引导作用;

财政扶持额度较大,从而带来较大的财政支出压力;

财政支持企业的政策没有主要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

对环保性企业没有体现更大的支持力度;

一些有效的财政措施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这里,我们根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重点指出以下四大问题。

(1)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政策力度还不够。

如前面所述,发展循环经济,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成为新形势下海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海宁也涌现了像电子、太阳能等成长快、前景好的新型产业,但大都是规模小且生产的又都是配件,企业零散且不规范,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

目前财政针对这样的产业虽然有意要加大扶持力度,但在投入量和投入方式上存在不足。

(2)目标、重点、结构不尽合理。

相对于对企业做优做强,海宁市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扶持企业做大规模上过于突出,进而导致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海宁市绝大多数财政扶持政策的实际受惠主体只能是大型企业,比如重点技改项目,行业龙头企业补贴,省级新产品、技术创新奖励,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奖励等。

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这些扶持政策对于引导企业做大规模,促进技术创新,重视品牌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当政策的引导功能发挥到一定程度后,对于大企业的奖励和扶持更多的是锦上添花,其政策效益显然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发展环境,财政扶持政策目标有待于重新确定,扶持的着力点和扶持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

(3)对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

在运用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发展环境,这是促进中小企业长远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财政应该拨出专款扶持一些为企业提供各种市场信息、产业信息、政策信息的服务平台建设。

从调查的情况看,这方面是个薄弱环节。

(4)财政扶持专项资金下拨后的监管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对专项扶持资金重前期的申拨审核,而资金下拨后的使用情况检查并没有真正到位。

案例讨论:

1.你认为目前产业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2.区域产业政策是否应该针对具体产业制定,为什么?

3.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与中央的相关产业政策应该如何协调?

案例2:

韩国产业政策

一、韩国产业政策的制定背景

1910年的“韩日合邦”使朝鲜半岛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历时长达36年。

日本殖民主义者在朝鲜半岛残酷的殖民统治加速了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从而为朝鲜半岛上的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性。

而日本殖民主义者在朝鲜半岛上的经济政策实质是使朝鲜半岛成为日本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军事基地,使朝鲜半岛的经济完全从属于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但却造成了在政治上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相对立的地区,同时,在日本殖民地经济政策下形成的“南农北工、南轻北重”的互补性产业结构遭到崩溃。

从此,南北方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了不同社会制度,而且在经济上也选择了不同发展道路。

1950年开始的三年“6.25”战争,又一次几乎摧毁了韩国的产业基础。

1954年至1961年期间韩国进入了消除战争破坏、推进经济重建和实现经济稳定的所谓经济恢复时期。

在这个期间,美国和联合国的经济援助对于韩国经济的恢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1954年至1961年期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4%,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93%,因此人均国民收入尚能有所增加。

到了1957年,韩国经济己从战争废墟上得到恢复,家庭、企业与政府的经济活动出现相对稳定,某些消费资料生产甚至出现了相对过剩现象。

参见表12-1:

表12-1韩国1961年以前的经济状况

项目

1954年

1955年

1960年

1961年

1954-1961

平均或合计

经济增长率(%)

5.5

5.4

1.9

4.8

4.4

人口增长率(%)

2.88

3.25

2.93

人均GNP(美元)

70

66

81

--

投资率(%)

11.9

10.9

13.1

12.0

出口(百万美元)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