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698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0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1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1.1农村供水基本情况

某某县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是著名的革命苏区、老区,也是省级贫困县。

全县辖8镇2乡,286个村,总人口36.75万人。

由于受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我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的影响,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饮水安全。

具体表现在:

一是自然条件。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属丘陵河谷兼河畈小平原地貌。

南部平原地区,受长江洲滩钉螺影响,血吸虫孳生,导致血吸虫疾病流行。

我县属水资源较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呈现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季变化大、降雨强度大、历时短等四个特点,经常造成季节性缺水以致水量不足、水量保证率低、取水难度大,同时工矿企业“两废一渣”不达标排放及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无序排放,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受到较严重污染,造成水质不达标直接威胁饮水安全,使县境内经常夏涝秋旱、涝旱灾害交替发生,是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的主要因素。

二是社会条件,人们思想陈旧,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生活习惯有水吃就行,满于现状。

以上几个因素制约着农村供水建设和饮水安全。

三是社会经济条件。

某某以农业经济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6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水资源利用率较低,而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农村供水。

主要是供水工程数量不足,工程标准低下,施工质量差。

如全县59座大中小型水中只有10座被周边村组作为饮水水源直接引用,且均无净化设备,设施简陋,水质无保证。

现有水利工程用于农村供水利用程度很低,开发潜力较大。

1.1.1自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我县位于xx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

东临巴河、西毗举水、北依大崎山、南滨长江,分别与xx省鄂州市、武汉市、新洲区、黄冈市黄州区、浠水县、罗田县、麻城市相邻。

地理位置介于东径114°49′至115°14′,北纬30°35′至31°54′,东西横长约44公里,南北纵宽约38公里,版图面积833平方公里。

某某县境内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四个类型,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在北部大崎山顶,海拔1040.8米,最低处在西南部青草湖,海拔15.8米,全县三面环水,湖泊、水库、河流、港汊、渠道纵横交错,主要河流分别注入巴河、举水河两大水系,然后汇入长江。

本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兼有南北过渡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082小时,无霜期长,多年平均为244天,年平均气温15.4-17℃,极端高温40.3℃,极端低温-12.2℃,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孟加拉湾西南季风。

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

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季风带系统(台风)类型。

上述类型天气系统其规律是每年4月份进入我县,运动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到7月上旬形成“梅雨期”,暴雨多且集中,7月下旬以后,雨带逐渐北移,进入陕西、河南、四川,形成高温伏旱季节。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69.18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31.9毫米,4-10月份蒸发量占全年的78%。

我县主要自然灾害有洪灾、旱灾、山体滑坡、冰雹等,是由地形、地貌、大气影响决定的。

我县主要地方病有血吸虫病、高氟病、钾状腺病和克虰病,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沿江的某某镇、淋山河镇;高氟病、钾状腺病和克虰病主要分布在贾庙乡、杜皮乡、但店镇的山区;克汀病全县有577人。

1.1.1.2、社会经济概况

截止2004年底全县人口36.75万人,9.98万户,其中农业人口33.50万人,全县耕地面积23.96万亩,其中水田20.75万亩。

国内生产总值72841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67104万元,工业总产值为2655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109万元。

财政收入7598万元,城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4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5元,是省级贫困县。

1.1.1.3、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我县的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主要用于乡镇供水、农村人畜饮用水,用于农业用水比例较小,只有8%左右。

水资源补给源为大气降水,降水对水资源数量及时空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我县水资源特点:

一是总量偏少,人均、亩均水资源值偏小;二是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差异大,山区小于平原;三是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在年内、年际的分配也严重不均,分配又高度集中。

年降雨量集中在4-9月,约占全年的72%,其中5-7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6%,且多为暴雨。

根据我县各区降雨系列来看,记录最早的是1952年。

1952年至2000年记载有最大的降雨量是1954年2078.2毫米,年降雨量最小是1976年696.8毫米。

本区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600毫米,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44。

根据历史记载1952年至2000年,最大干旱年是2000年连续131天无雨日,最小干旱年是1952年40天无雨日,多年平均最大连续无雨日92天。

本地水资源尚不足,且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与我县人口和国民经济配置不相适应,加之水污染也在加剧,故资源性缺水,季节性缺水、污染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同时存在,由此给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不便。

过境水资源主要在长江、举水河、巴河三条河流,过境水资源绝大多数以洪水出现,有效利用过境水资源很困难。

过境水资源主要分属水系为:

①长江中游干流区举水河流域(主要支流有道观河、沙河等);②长江中游干流区巴水流域(主要支流有新桥河、陆家凉亭河、五桂河、溢流河、牛车河、马家河、沙河图河等);③长江中游干流区长江流域(主要支流有磙子河、淋山河、长河等)。

此外有一小部分沿江平原的来水直接汇入长江,长江在本县过境流程长度为8.224公里。

我县有大中小型水库59座,其中:

(二)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

(一)型水库43座,总蓄水量为27769.25万方,有效库容18847.97万方,塘堰16886口,蓄水7250万方,引水工程102处,提水工程216处,引山泉水工程420处。

1.1.2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及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

二十多年来,未曾间断的村镇供水工程建设,使农村群众生活用水困难、饮水水质不符合饮水卫生标准或用水极不方便的问题逐年得到了改善和解决。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渴望工程”及“解困工程”,部分群众用上了自来水,农村集镇绿化、农舍庭院美化等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农民家庭和个人的卫生条件随之改变,精神面貌、健康水平大有提高,特别是用水条件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工、副业及乡镇企业的兴旺发达。

根据饮水安全评价指标,截至2004年底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的人数达到135411人,普及程度为36.85%,农村普及程度为40.42%。

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199589人,占全县人口40.84%,占农村人口44.81%。

省安饮办核定我县不安全饮水人数为15.01万人,减去现状调查人数19.958人,还有49489人不安全饮水问题,有待解决。

占全县人口13.47%,占农村人口14.77%。

饮用供水到户的自来水人口59329人,普及率16.14%;农村饮用供水到户的自来水人口53437人,普及率15.95%。

1.1.3农村供水设施情况及供水能力

1.1.3.1、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

全县集中式供水分布在县城、乡镇级集镇、中心村等人口密度较大,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规模较小,一般在20吨/日以内,而实际供水规模比设计的小,供水水质处理工艺简易,水质未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管道铺设粗糙简易,管径较小,阻力大,供水水头低,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供水规模小导致供水成本偏高,工程运行管理难度大。

全县共有集中式供水工程26处,设计供水规模27145吨/日,实际日供水量16198吨/日,现状用水人口53437人(其中县城人口24033人未计)。

另集中供水点工程43处(主要是学校、林场、少数村庄),用水人口7272人。

按取水水源分,取用地表水工程有16处,供水人口35695人;取用地下水工程10处,供水人口17742人。

按供水方式分:

泵站提水有25处,供水人口53244人,自流引水1处,供水人口193人;有净化设施9处,无净化设施17处。

集中式供水以地表水为供水水源的有16处,受益人口35695人。

地表水水源水质较差,水较浑浊,有不同程度的工业生产污染、农业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地表水水质大多数为Ⅲ类到Ⅳ类。

供水水质除县城自来水外,均未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有的未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

如某某镇严家咀村自来水厂,取用塘水,无净化设施,2005年1月15日水质检测结果为:

色度32度,浑浊度28度,有异味,水中有沙土及肉眼可见物,细菌总数2500个/mL,大肠菌群260个/L,耗氧量13.6mg/L,超过了《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标准。

贾庙乡杨家畈村饮用地表水,2005年1月15日水质检测结果为:

色度30度,浑浊度25度,有异味,水中可见颗粒沉淀,铁、锰超标,耗氧量超标,细菌总数1020个/mL,总大肠菌群238个/L,细菌严重超标。

如回龙山镇大湾铺村五、六组饮用塘水,2005年1月15日水质检测结果为:

色度30度,浑浊度32度,有异味,水中有泥土味,还有肉眼可见物,耗氧量达16.64mg/L,超标准约二倍。

细菌总数750个/mL,总大肠菌群237个/L,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所有集中式供水工程中,多半工程饮用水均直接取自河水、溪水、塘水、稻田或组脚水井。

这些水源均为浅层地表水,大量的人畜粪便以及化肥、农药、工业污水等都有可能流入水体中,使水源中的某些化学元素和细菌含量超出饮用水标准范围。

限于建设资金不足,大部分工程未有配置净化设施,一些群众自建的简易自来水工程和集中式供水工程均没有通过必要的净化处理。

另外群众卫生观念淡薄,不够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和对水质进行定期检验,所有这些均导致农村供水水质形式不容乐观。

集中式供水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有10处,受益人口17742人。

地下水水源水质浑浊度较好点,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工业生产污染、农业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地下水水质大多数为Ⅲ类,大部分水源水量不足。

供水水质均未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实现供水到户的集中供水工程中,有净化设施的正规自来水12处,受益人口48304人,均是农村受益人口,自来水普及率为14.4%。

没有净化设施的简易自来水14处,受益人口5133人,均是农村受益人口,普及率为1.53%。

集中供水点43处,受益人口7272人,普及率为2.2%。

已倒闭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情况:

一是管理滞后;二是水价居高不下;三是财务收入不公道、透明。

2、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

分散式供水工程水源类型基本上是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经对其水质直观调查,发现水中悬浮物较多,水质浑浊。

饮水水质经过实地直观调查和抽验,除引泉水,少部分手压井大口井水质能达到饮水安全外,其余的大部分的手压井、大口井的水质均达不到饮水安全。

我县有供水设施的分散式供水人口14.7262万人,其中大部分人口是饮用地下水,饮用井水有13.0389万人,饮用山泉水1.6873万人。

我县无供水设施的分散式供水人口12.7029万人,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靠近水源的地带以及常年来居住分散,因供水水源无法保证,农民生活困难等原因,而未建供水工程设施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群众取水方式有两种,一是取用农业灌溉渠道水为饮用水,水源污染较为严重,水质很差,用水量没有保障;二是直接取用河水或山泉水,水源未经任何处理,人畜混用,不仅水质差,而且多是远距离取水,极不方便。

经对其水质直观调查,发现水中悬浮物较多,水质浑浊,口感苦涩,水质均达不到饮水安全。

我县已建成的集中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目前均没有配备水质检验设备,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