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3640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经济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流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匀协调发展的过程。

18、经济活动全球化:

生产要素在全球围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面向世界扩展。

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19、世界经济一体化:

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一定的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二、填空题

01、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原因:

要素投入、区域环境、交通。

02、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的要素:

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

03、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的环境因子:

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04、交通的三要素:

交通流、交通网、地域。

05、杜能圈层:

自由式农行圈、林业圈、轮作式农行圈、谷草式农行圈、三圃式农行圈、畜牧业圈。

06、韦伯工业区位论考虑的因素有:

运费、劳动力、极聚因子。

07、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三阶段:

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集聚指向论。

08、衡量通达度的指标:

通达指数、分散指数。

09、廖什市场区位论的原则:

利润最大化。

10、中心地三原则:

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11、影响零售业的区位决策的因素:

消费市场情况、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零售业竞争对手、地价的作用。

12、零售业空间的类型划分:

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临近商业街、孤立商业群。

13、企业增长的动因:

规模经济、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压力。

14、企业增长的战略:

一体化扩(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扩。

15、企业增长的三阶段:

组织变形、生产产品多样性、地域快大。

16、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形以及区域演化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模式、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17、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18、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原因:

产品周期理论、折衷理论。

19、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别选择:

成本去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公司战略取向

20、跨国公司投资的微观选择:

趋于中心地区、邻国边界区、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区。

21、跨国公司的不同组分:

公司总部、公司研发机构、公司生产单位。

22、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跨国公司一体化。

23、区域产业的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其他产业分类。

24、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潜导产业。

25、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

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

26、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

市场机制、政府干预。

27、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雁行形态学说。

28、区域空间结构的要素:

点、线、网络、域面。

29、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30、城市化的评价指标:

人口指标、用地指标。

3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的组成要素:

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关系通道、空间、结点。

32、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

33、增长极是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而对区域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34、区域增长理论:

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35、产业集群的类型:

马歇尔式产业集群、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卫星型产业集群、高级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高级卫星型产业集群。

36、产业的形成与演化的理论:

极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原理、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

37、经济区的类型:

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38、经济区的特征:

组织上的同质性、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对外联系的开放性、组织上的层次性。

39、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40、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干扰机会。

41、区域分工理论:

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

三、解答题

01、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答:

经济活动的容:

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但也可以从企业组织的角度认识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区位:

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一方面,是对过去所发生的各种区位的实践总结;

另一方面,利用这种总结处的规律,可以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提供指导。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研究区域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

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

02、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1)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外的多个生产地。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0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意义: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04、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

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

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

偏移。

第三阶段: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

次偏移。

0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

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i)>

1(或区位质量>

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

1(或区位质量<

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06、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07、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容和意义

容: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

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

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意义:

(1)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08、企业增长的原因

企业增长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部交易、技术优势和激烈的竞争。

(1)实现规模经济:

在一定围,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课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随着专业化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吗,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叫规模经济。

(2)实现交易部化:

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有多个企业进行更有效率,从而实现围经济。

实现部化的战略意义表现为部交易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经济意义在于,部化可以使企业获得围经济。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扩,以发挥技术优势,一般来说,由于市场部完善,技术的价值很难再市场交易中实现。

为此具有这些技术的企业通过技术在企业的使用,来获取较大利益。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从防御的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从而生存下去的手段。

09、跨国公司投资的原因

(1)产品周期理论:

该理论由弗农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然后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联系起来。

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良好的通信接受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在其他发达国家进行,但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其他国家。

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改变,这使得使用已有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的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与投资他国生产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位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

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折衷理论:

英国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相对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净所有权优势。

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降低风险优势。

如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等,在一段时间、这些优势应为跨国公司所独有。

部化优势:

假如已经满足第一个条企业件1,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即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为外国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

这些利益可通过现有的价值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实现。

这种通过公司部交易而取得的优势,被称为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假如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要素优势。

实际上,世界各国要素差别显著。

各国得让政治环境、政策、社会因素、市场等于公司经营有关的条件也有很大的不相同。

这些构成国家的区位优势。

综上所述:

当一企业仅仅拥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利益;

当一企业拥所有权优势并在其部利用这种优势时,他可以通过产品的出口获取利益;

只有当企业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对外投资才会发生。

10、区域结构的演进理论

(1)配第-克拉克定律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收入的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2)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通过对全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进行统计分析有了新的认识。

基本容如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他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是上升的,但是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一定像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

(3)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为“霍夫曼系数”即: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霍夫曼的核心思想为: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

此时,霍夫曼系数为5.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

此时,霍夫曼系数为2.5.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

霍夫曼系数为1.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得规模。

(4)雁行形态说

赤松认为,在处于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处于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

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为,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市场而引起的国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生产发展所组建的出口浪潮。

这个模式还有两个变型,一个是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

另一个是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发展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1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理论依据: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所以,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

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

步骤1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标准1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的其它资源也尽可能地得到综合利用。

步骤2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标准2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

这里,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特点,特别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

步骤3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部关联程度。

标准3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

这里,

要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

的协调程度。

步骤4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标准4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样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外的资源和要素,并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和输出能力;

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通过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

能够在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步骤5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标准5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

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区域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组织就会充满活力。

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越有推动力。

步骤6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标准6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

1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差异。

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在工业化得让过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因外部吃鸡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

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在工业化阶段中,随着经济活动的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他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

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各地区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

(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

农业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和是封闭性明显,区域的居民点呈散装分布。

(2)过渡阶段:

由于受到部社会变革和外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区域经济开始呈现较快的增长。

(3)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

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区域经济开始进入强烈动态增长期。

(4)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

在这个时期,区域社会生产力因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广泛应用而得到高度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形成,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就业、收入、消费水平磨合选择机会能等方面的差异逐步消失。

13、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一)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区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

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1.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机制形成原因: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的在联系;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在集聚过程中,区域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等将不断地向优区位移动,于是就促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2.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扩散机制形成原因:

避免集聚不经济;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

政府的政策作用。

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

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三)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

节约社会劳动的在要求;

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多倾向于在周围地区采取行动,谋求发展;

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14、区域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增长极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