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32784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和谐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和谐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和谐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和谐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docx

《和谐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谐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docx

所谓“内隐概念”是指共同培育形成而又相互影响、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约定,即实施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所谓“内隐规矩”是指学校师生为人处事的不约而同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即实施教育活动的共同的基本方式。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本质的东西。

学校文化涉及三个基本层面: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为核心层,起主宰与核心作用;

制度文化为中间层,起保障作用;

物质文化为表面层,是一种载体。

(二)主要研究问题的结论

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在以师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着眼于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幸福与快乐,体验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动感瞬间。

着眼于教师的发展成长,促使教师强化对爱与责任的理解,形成敏锐智慧的教育气质,养成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

1、我们追求具有“爱”、“责任”、“自信”的“三心教育”环境文化。

目前学校的办学实际使我们无法像某些新办学校一样按照自己的理念规划学校的物质建设,但我们也利用有限的办学经费,适当对校园内的环境布置进行了必要的美化与改进。

(1)制作了一个“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固定板报,将“三心教育”理念通过这份板报呈现给全校师生。

(2)新建了一个公告橱窗,并进一步修饰美化原有的橱窗,根据学校活动定期更换公告内容。

(3)制作党员服务岗标牌,展示各位党员教师基于“敬业奉献、求真求美”学校精神及“实践‘三心’、聚集课堂、文化校园、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个人服务承诺。

(4)制作简易的“班级名片”,展示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

我们不敢说我校的校园环境已达“和谐”境界,但至少我们已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作出了努力,向理想的“和谐校园”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

2、我们追求制度与人本和谐相生的管理文化。

一方面,我们加强制度管理,坚持首先用规章制度约束人、统一人,依靠制度本身的力量来管理,我们感到一个没有严格制度的学校是不可能实现科学管理、高效管理的。

几年来,我们一直倾心于章程、职能、职责及制度这几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形成并修改完善了集一百二十五个条款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学校管理手册》为名编印成册。

同时,我们感到学校要发展,要与时俱进,光靠制度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学校是人与人集体交往的地方,而人是有思想的,制度管理只能保证管理的公平公正,而真正能触及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东西、能激发人的能动性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目中有人的管理。

(1)领导行为文化

我们坚持学校领导者要做教师的示范者领路人的理念,要求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事事走在教师前面,敢于向教师承诺“向我看齐”;

努力做教师发展的促进者、服务者,实施人本管理,甘为人梯,为教师发展铺路搭桥;

努力实现无为而治,用真情唤热情,让教师享受工作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

加强学习,努力创新,做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廉洁自律,用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为此,我们建立“领导干部、党员先锋岗”,督促学校领导、党员教师自觉发挥自己的“旗帜”作用,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带头人、排头兵。

在我校,每年中层以上领导的民主测评称职率均达95%以上,优秀率也高达80%以上。

(2)教师行为文化

我们要求全校师生都实践“三心”,在对学生进行“爱心”、“责任心”、“自信心”等的培育时,要以教师的“三心”激活学生“三心”的参与,以教师的“三心”催生学生“三心”的成长,以教师的“三心”弥补学生“三心”的缺失。

为学生现在负责,为学生未来负责,为学生一生负责,为所有学生负责。

要形成先进的教师行为文化,必须从规范教师行为抓起,为此要引导教师从“规范思想”到“规范行为”再到“习惯的内化”,规范教师思想,我们一向注重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区教育局“三要六不”文件精神、学习陶行知、斯霞、魏书生等大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开展“讲教育故事、谈教育理解、颂教育名篇”活动;

规范教师行为,我们以学校制定的奖惩条例、“三育人”细则等为工作准则,加强“教师工作实绩考核”力度、促使教师加强自身的行为反思与矫正,而习惯的内化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我们期望教师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步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品质,最终产生一种新生的行为文化。

实践中我们感到上述做法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全校教师能从思想上、行为上来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根深蒂固的“依法治教”观念,但还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还未成为其自觉的追求。

(3)学生行为文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

“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打好了,也就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做好了奠基。

为了做好这个奠基工程,我们制定了“东小学生校内外生活常规”,建设了“好习惯”课堂”,每周一早晨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制订“一周新开始”计划,每周五中午进行“一周一盘点”小结,结合年级部、教导处随时随地对各班在“文明礼仪”、“上课纪律”、“放学路队”、“环境卫生”等几个方面的查评记载,大队部一周一汇总,将各班学生每周学习、活动情况在公告栏予以公布,以及时强化好习惯,改正问题行为。

以此为抓手,坚持长年实施,持续不断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上述一些做法可能还比较多地停留在制度层面,为了尊重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工作、学习的内驱力,也为了使不同的人在不同层面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自我认同感,获得持续努力的不竭动力,我们每年都在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优评先活动。

教师层面,每两年开展一次“东小骄傲”年度人物评选,表彰那些在“爱、责任、智慧、卓越”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

每年度评选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教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激发教师参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表彰那些认真实践研究并深入反思总结的优秀教师;

每学年评选优秀年级组长、优秀备课组长、优秀班主任、优秀副班主任等,表彰那些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每两年开展一次校教学新秀评选活动,为区、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组建人才库,也为教师自我成长提供台阶。

以这些评优评先活动为基础,我们不断将在教育、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领上学校中层岗位及推荐他们参加区、市级各项评优评先活动,给他们以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和动力。

学生层面,除传统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选之外,我们还设立了“三心好儿童”、“爱心标兵”、“责任心标兵”、“自信心标兵”、“爱书之星”、“创业体验之星”、“东小十佳好儿童”、“东小十佳小歌星”等奖项,这些评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认真学习、参与班级管理、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使一大批孩子获得了学业成功以及被老师同学认同欣赏的喜悦,促进了他们智力与人格的协同良性发展。

此外,我们每年开展读书节活动,读书节期间,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天天阅读”时间,此时师生都停下手中的工作与作业,专心致志地捧读经典,与好书交朋友,涤净内心,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不在读书节期间,我们同样注重阅读对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重要作用,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师生强化这一认识,例如我们在教师节向老师们赠送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痛和痒》、《不跪着教书》、《教有所思》等一大批好书,学校开展各类活动时,我们也在中间用抽奖的形式向师生赠送书籍。

假期则引导师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撰写读书笔记,择优在校刊《东湖教研》、校报《东湖苑》上刊发。

从本学期起,为了整合工作,提高工作效益,我们组织了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期间,教师、学生都要参加包括读书、艺术项目比赛在内的一系列活动,都有自己一展身手的舞台。

这项活动今后将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每年认真规划组织。

3、我们致力于建设一支和谐的学习型团队。

如果说我们提倡并努力践行的人性化、民主化管理模式使师生身心得到自由舒展并追求自觉自愿的成长成为可能的话,那么打造一支团结上进的学习型团队,引导教师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就是一个学校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组建设。

首先,我们建立了教研组学习研讨的相关制度,做到每次活动定主题、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为创建学习型教研组提供制度上的服务与支持。

其次,我们也加强了对教研组长的培训指导,要求他们在每次活动中不仅要集合全体组员,更要注重在敞开自我的过程中和大家一起成长,引领大家开展对自我经验的诊断与省察、对共同问题的探讨与提炼,组织大家凭借集体的智慧提升认识。

其三,课堂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聚焦课堂教学搞教研活动,时常追问自己三个问题:

①为何这样教?

明确价值取向;

②教出了什么?

分析教学的动态走向;

③教完了怎么办?

思考后续修改完善策略。

这样,努力把教学理念化解到课堂教学的行为之中。

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我们努力营建教研组学习文化,不断追求共同的学习愿景和学习价值。

尽管目前我们的教研组建设远远未达此高度,但我们始终向着这一目标努力。

(2)以级部组、办公室为单位的“文明组室、和谐团队”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师能建设,提升教工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团队建设促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我们组织开展了“文明组室和谐团队”创建活动。

创建条例从“组织管理规范”、“师德修养良好”、“工作氛围和谐”、“教育教学有效”等四大方面引领各组室教师开展考核评优工作。

从创建之初,我们就给全体教师这样一个信息——创建评比不是目的,目的是希望全体教师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相互关心,取长补短,整体提升教师素养,提升学校和谐发展的合力。

(3)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学习团队的建设。

教研组建设和文明组室建设关注的焦点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共进,而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生生之间的和谐,归根结底在课堂。

我们立足常态努力追求有意义、有效率、具有生成性的、有待完善的、积极的课堂教学,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理念为理论指导,在教学目标上对学生充满积极的期待;

在教学内容上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积极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上组织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

在这评价上积极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师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上文所述,是我们为了追求环境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与内心的和谐所作的努力。

我们知道,人的观念层面的东西是看不见的,但它又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这几年中,我校师生在行为方面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全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本科自考的老师普遍反映课程内容难,考试不容易通过,有人甚至中途打退堂鼓退出该班,但我校五位参加自考的老师每次都能顺利通过,且每每考出八十几分的高分。

还有一例,兄弟学校的老师多次赞许我校老师参加会课活动的积极性,称我校教师争先恐后报名的现象与他们学校任你怎么动员也很少有人肯报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他们不知道,我们在老师们报名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校内的选拔比赛,而一旦参赛人员确定下来,包括那些先前的竞争者在内,大家都会全力以赴帮助选手参赛。

学生也不甘落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校学生主动提出倡议要捐款,并利用双休日自发上街去募捐。

在这次抗震救灾捐款活动中,我校师生员工共捐款68705.9元。

在这些做法的背后、在师生忙碌的身影背后,学校里确实有一种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的“精神场”存在着,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吧?

(三)已获奖或发表的研究论文

本课题从规划申报至今,我校教师围绕该课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研讨,并积极总结,撰写研究论文。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约60篇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师论文在全国、省、市、区各级论文评选中获奖或发表。

具体如下:

(见附页)

从附表可以看出,高级别的论文不是很多,这说明我们的思考还十分粗浅,论文质量还不是很高,但这些获奖论文也真真切切地显示出了我们围绕“实践‘三心’、聚集课堂、文化校园、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对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总结、提炼与提升。

二、前一阶段研究遇到的主要问题

1、概念理解方面的问题

课题申报立项之初,老师们包括中层以上领导在内都对“文化”一词讳莫如深,感觉“文化”这词很玄,不是我们基层学校所能研究与把握的。

于是我们一方面要求老师们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先弄清“文化”基本涵义,另一方面我们聘请区内对“文化”有专门系统研究的学者储建明老师来校为全体教师讲解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廓清大家的认识。

随着学校办学思路的日渐清晰及课题研究的深入,大家渐渐认识到,学校文化的实质就是我们工作学习的态度及方式,只要我们按学校办学思路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实在,学校文化也就慢慢形成了。

2、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遇到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研究方向,缩小研究范围,但学校文化依然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不容易把握,研究难免空泛。

其二,由于该课题的领题人是本校校长,而实际组织研究活动是教科室负责的,教科室以学校中层的视角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学校管理的问题,但学校文化建设毕竟应该在校级层面上以更高的视角来全盘规划,而这又是教科室所不能做到的。

因此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这些工作的设计与开展是由多人根据自己部门、条线的工作需要开展的,事先缺乏沟通交流与整合,似乎显得“形聚神散”,于是难免出现“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尴尬与模糊。

3、研究方向把握上的问题

我们提交的课题申报材料第一稿中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学校工作的全部方面:

除了环境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还有对班级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等的关注,课题经过开题论证后,我们认识到研究内容这样分类不仅不科学、有交叉,而且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只会使课题研究一无所获。

有舍才能有得,经过几次会议商讨,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管理文化建设方面,且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主。

这样,研究内容大大减少,研究精力比较集中,研究的可操作性提高了,易出研究成果,一本比较全面的东小管理手册于是应运而生。

4、研究保障机制上的问题

学校文化建设关涉面广的特性决定了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可能成立专门的课题组,但不成立课题组又会使研究计划无法得到落实。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构建了课题研究管理网络,成立了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各课题均由校级领导担纲主抓,中层领导负责具体落实,该课题也不例外,由校长担纲,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及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课题的规划实施,一些研究任务得到了切实落实。

此外,研究过程中有专项的课题研究经费作支撑,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三、后一阶段主要研究问题及预期成果

1、实践操作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课题研究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一方面学校内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的关系确实日趋和谐,形成了一个好学、上进、正气的师生群体;

另一方面,人与人的差异也似乎越来越大,好的更好,强的更强,承担的工作任务、工作压力也更多更大,学生也是如此,一些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孩子在教师的高期待之下,机会相对更多一些,因此越来越优秀,而一部分机会不多的孩子则被越来越远地“甩”在后面,这些现象似乎又表明了一种不和谐。

当然,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永远也不可能消除的,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为缩小这种差距做些什么,从而达成一种更高境界的“和谐”。

所以,下阶段我们可以对如何把差异当作资源来开发运用作些研究,关注教师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的自主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技术支撑和精神支撑。

2、对实践的经验作理性归纳、思考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小学教师一般都未上过高中、未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缺少哲学思维的训练与熏陶,这样的先天不足使我们在总结经验、提升思考时总显得那么感性与直观,对实践经验缺乏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审视与提炼,总感觉抓不住经验背后的实质而表现为理性不足。

关于学校文化,我们感到我们的认识依然泛泛,缺乏具有学校个性的深层次认识,但我们所能领悟的只有现在这样的水平,所以我们迫切希望在总结归纳阶段得到专家的指导帮助。

3、计划攻克的主要论文题目

(1)《和谐——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是教育的追求。

它一方面要求教师为学生主体参与创造真诚、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同时也通过学生主体合作互动来体现和谐的教学过程,更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个性化”需要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关注学生的知识、智慧,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体验成功,并内化于其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

“发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良个性不断得到矫正和克服的过程,也即良好个性形成的过程,潜能转化为现实以满足并成为自我发展动力的动态过程。

学生的和谐发展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第一,身心全面发展;

第二,身心可持续发展;

第三,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体现时代要求;

第五,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2)《个性化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发展》

个性化教学环境下的教育教学,需要教师重视儿童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发掘创造的智慧和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其一,教师须为“心”护航,用“情”育人,努力实施“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相信“慢慢来”的力量。

其二,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学生的自我需求来建构形成其自身内在本质,因此教师需沿着学生自我需求的方向创设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活动中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各具特色地从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点上获得发展。

其三,追求灵动快乐的学习生活。

教师应有这样一种意识:

真正成功的教育往往不源自急功近利的有心栽花和自以为是的滔滔不绝,有时候,润物无声的从容大气和自知之明的无为而治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收获。

所以,教师需努力提供条件让学生聆听清风细语,欣赏鸟语花香,触摸鲜花绿草,品味酸甜苦辣,感受喜怒哀乐,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快乐难忘。

其四,要聚焦身边的楷模。

发挥学生楷模的作用是学校文化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学生楷模产生于学生群体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具有现实的基础,易于为其他学生所认同和敬佩,从而使整个学生群体同心同德,形成整体合力。

(3)《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搭建舞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囿于传统的程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

换句话说,新课程改革期待、呼唤、需要个性化的教师,因此学校应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培养具有“乐于学习、勤于实践、善于反思、勇于构建、长于合作、敢于创新”特质而又不失其自身个性特点的教师。

第一,班子引领,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让这支队伍在明晰的目标引领下,做到理念先行并行为跟进,先带头成长起来。

第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不仅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净化老师们幸福成长之魂,也强化科研能力培养,引导他们积聚幸福成长之能。

此外需特别注重借“蓝青”工程、“达标”工程、“名师”工程等来推进,给教师搭建幸福成长之平台。

(4)《促进学校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学校要实现特色化、个性化,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思路:

●个性化的办学理念

一个学校,假如确立了符合学校实际而又具有前瞻性的独特办学理念,就很可能极大地促进其健康发展。

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框架内,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陶行知先生给晓庄师范确立的办学目标“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知行统一”一直到现在都是该校的立身、发展之本。

对于我们学校而言,“三心教育”的理念经过不断地实践、提炼,可升华为我校的办学理念。

●个性化的自我定位

从长远发展来看,基层学校均有一个如何给自己准确而科学地定位的问题。

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发展思路就明确了,采取的措施就可能符合实际,就可能少走弯路,减少浪费、损失。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心小学,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这一点与兄弟学校比没有丝毫优势。

所以多年来我们将立足点放在学校“软件”建设上,重点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并通过这两支队伍全面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样的定位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

●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师队伍

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只要符合教师、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教师、学生的创造和发展,我们都要给以宽容、理解和支持。

学校会因拥有一支个性化的教师队伍而魅力无限。

●当然,在学校个性化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有一个开明而又个性化的校长和高素质的领导班子。

一些优秀校长的的个人定位值得我们借鉴:

不把校长当“官”做,而是把它当作弘扬学校个性、自我个性的机会;

不把校长当作一种职业,而是看作一种神圣的事业。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如自荐、民主推荐、外地招聘等)为每个学校选一个个性化的好校长,各个当选的校长也应该抖擞精神,在学校个性和自我个性之间找到合适的契合点,造就更多不拘一格地发展的基层学校!

四、中期评估需要提供的材料(着手准备)

1、中期研究报告(周晓萍负责)

2、中期研究活动过程记录

主要包括开展活动的照片:

“年度人物评选”、“教师暑期读书交流会”、“‘学习陶行知重走行知路’读书交流会”、“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讲教育故事、谈教育理解、颂教育名篇’活动”等,另外“党员先锋岗”、“班级名牌”等还要拍一些(何龙负责);

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方案、“文明组室、和谐团队”创建方案、阶段研究报告书、会议记录、教师暑期读书笔记等。

(周晓萍负责)

3、中期研究成果

东小管理手册

《东湖教研》、《东湖苑》(自06年9月始)

获奖论文结集

附:

已获奖或发表的课题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

作者

获奖或发表情况

时间

《强化爱与责任提升师德水平》

陆芳

获区“四优工程”二等奖

2006.4

《讲究策略引领,突显爱与责任》

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走创新之路促学校可持续发展》

陆胜新

无锡市新课改论文二等奖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外活动中张扬》

乔英

获区“四优工程”三等奖

《尊重个体差异搭起沟通桥梁》

吴敏

刊《进修与教研》

《为孩子一生的道德奠基》

周晓萍

刊《现代班集体研究》

《关注生命成长,促学校可持续发展》

陆芳

无锡市优秀论文三等奖

《“为了每个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