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185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docx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docx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

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及政策思考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楼东,318000)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区域经济分异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备实践价值。

本文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南北差距、城乡差距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等的定量分析,揭示了台州经济发展时空变化内在成因、分布格局和趋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时空分异,政策思考,台州

Researchonspatial-temporaldifferenceandpolicythinkingin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casestudyofTaizhou

(LOUDong,PartySchoolofTaizhoucommitteeofCPC,318000)

Abstract:

Region,atypicallydynamicspatialcomplexsystem,hasthecharacteristicsofnon-equilibrium.Regionalplanningmaking,andstudyingitseconomicdevelopmentandspatial-temporaldifferencenotonlyhasvery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butalsohassomepracticalvalu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disparityhasbeenahottopicamongscholarsandgovernments;theobjectofthispaperistostudythespatio-temporaldifference,distributionpatterns,trendsandreasonsin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ofTaizhouduringthetimefrom1978to2007.Someconclusionsandsuggestionsarebroughtabout.

Keywords:

spatial-temporaldifference;economicdevelopment;policythinking;Taizhou

 

1、引言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完成的一个时空过程,有着深刻的时空内涵。

一切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经济联系,既包含了空间性质,又包括了时间性质,只有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范畴同时纳入统一的系统中,才能真正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1]。

然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

一是注意了时间性质而忽视空间性质,将区域作为一个均质地域,强调各要素在时间轴上的协调、反馈的相互作用,传统经济学往往采用这种思维研究区域经济。

二是注意了空间性质而忽视了时间性质。

表现为静态地看待区域系统的空间过程,强调区域的空间分异,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即使考虑时间维,也只是把区域系统空间状态设为随时间变化的线性过程。

因此,有必要从时空耦合的角度,探讨区域经济时空分异的特征、原因及经验总结。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演进过程中,区域内空间各点的差距是倾向于扩大还是缩小,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家争辩的焦点。

威廉姆森(J.G.Williamson)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人均收入增长同地区差异间的倒“U”字型理论。

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间增长的差异将会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

在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差距趋于缩小。

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与市场条件下,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要素,且这三要素的流动遵循如下规则:

(1)劳动力趋向于从资本贫乏或经济贫困的区域向资本充裕或经济富裕区域转移,这是因为贫困的区域由于劳动收益或报酬较低,而富裕的区域又是劳动收益较高的区域,劳动报酬的不同,使贫困与富裕区域之间产生了一种吸引劳动力向富裕区流动的引力;

(2)资本则倾向于从富裕区域向贫困区域流动,因为富裕区域由于资本比较充裕,竞争激烈,而且劳动力工资高,导致资本的收益或报酬较低,而在贫困区域的情况则相反,这种区域之间的资本收益的差异,吸引富裕区域的资本向贫困区域流动;(3)技术由技术中心向周围地区扩散或作为资本和劳动力的属性而随之流动。

由于生产要素的这一流动特性,从长远看,将导致一个国家内各区域间的资本和劳动力之比相等,并导致各区域间的人均收入或产出相等,贫困区域的经济将倾向比富裕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实际经济发展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有学者从收敛和发散的角度对这一波动趋势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

在区域经济发展收敛和发散研究中,区域分析单元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在区域分析中至关重要。

从理论上讲,区域单元划分得越细,区域内部不均衡就越小,区域间的不均衡就越接近实际;反之,区域单元划分得越粗,区域内部不均衡就越大或所隐藏的不均衡就越大。

根据我国的行政体制和台州市的实际,县级单元是理想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单元。

目前,区域分布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的经济与社会现象,也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区域经济形态分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基尼系数基本维持在0.20左右(表1),基本处于比较均衡状态,浙江11地级市发展的内部平衡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温州、台州的基尼系数较高,列全省第一和第二,表明温台沿海地区内部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图1)。

如何有效发挥发达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台州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本文选取GDP、人均GDP、人口、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作为分析区域经济形态分异指标,分别以台州市所辖9个县、市、区作为区域经济时空分异分析单元,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增长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而对台州市新时期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表1、全省人均GDP基尼系数

1978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全省人均GDP基尼系数

0.1880

0.1924

0.2029

0.2042

图1、2006年浙江省各地区基尼系数

 

2、台州市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2.1台州市经济发展阶段及与全国、浙江的比较

图2、台州市与浙江省、中国GDP增长速率比较

台州市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东濒东海,南邻温州,北接宁波、绍兴,西连丽水、金华;陆地东西最宽172.80公里,南北最长147.80公里,内陆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万平方公里,人口569.4万。

台州市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丘陵、山地约占内陆总面积的2/3,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台州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

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

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

1978年以前,台州是浙江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台州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1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722.89亿元,人均GDP从1978年225元提高到2007年的30385元。

台州市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47.3:

29.4:

43.3演变到2007年的6.7:

53.9:

39.4,目前已经形成了工业化中期的产业格局,第二产业结构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的外向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摆脱贫困,积累创业资金阶段(1978~1984年)。

改革开放后,由于推行了家庭承包,效率提高了,加上环境宽松了,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便离开土地,在政府和市场的引导下,经历了三个创业阶段:

一是发展“两水一加”,即发展以水果、水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和饲料加工业。

“两水一加”同传统农业的区别是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一条龙”,农业劳动者从单纯的自然经济状态的生产者转化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生产者。

1982年,全地区出现了各类专业户、重点户6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5%;同时,出现了各类新经济联合体1.2万户。

二是大批劳动者外出务工经商。

台州地区人均不足三分地,过去就有外出谋生的习惯,“要想富,出门补鞋卖豆腐”。

改革开放后允许了,他们便走遍天涯,“吃别人不能吃的苦,赚人家看不上眼的小钱”,一角一分地积聚创业资本,一点一滴地积累创业本领。

开始是为了谋生糊口,随着加工业的发展,逐步转向工业原料的采购和工业产品的推销。

挣了钱、掌握了一定创业本领的农民,有的回家建工厂、办商店,有的仍然留在外地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温、台地区发展历程相似,开始是外出打工经商,现在大部分是外出当老板了。

直到现在,仍有60~70万台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厂。

三是拆旧利废。

台州市路桥等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起就开办了机械、五金等小工厂。

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和钢、铝、铜等金属材料无法解决。

有人就外出收购废旧钢铁、铝、铜材和塑料、橡胶等废旧物资,运回本地,成了“抢手货”。

这样,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拆卸业,进而派生出一定规模的旧钢铁市场。

仙居县的炼银业,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一年产量达500吨,占全国矿山冶炼银的1/4。

如果说,“两水一加”属于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全国各地较为普遍;那么,几十万劳动者走出去,成千上万吨废旧钢铁运进来,则是台州人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伟大创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积累了极其可贵的创业资金,而且学会了更为可贵的创业本领,台州第一代企业家,无不经过这些伟大创举的洗礼。

(2)第二阶段:

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股份合作制为载体,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大发展阶段(1984~1994年)。

1984年,台州的乡镇工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区域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地方政府在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集市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着手推动专业市场的发展。

玉环县不生产木材,却建起了闻名遐迩的家具市场;仙居县办起了全国有名的白银市场;椒江办起了服装、机械市场;温岭、路桥、临海办起了汽摩及其配件市场等等。

专业市场的兴起,使产品的销售和要素的流通有了顺畅的渠道。

摆脱了贫困的台州人开始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探索。

玉环、黄岩等地群众根据历史上“打硬股”的经验,创造了股份合作制形式。

即企业吸收职工入股,明晰产权关系;辅助性劳动分散在各家各户完成,也可以入股。

这就是:

“自筹资金,合资合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当时的台州地委及时地总结了这个经验,明确地予以支持,1984年就允许注册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从此,台州各种形式的民营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到1995年,台州工业企业发展到8.7万家,其中股份合作制企业11682家,个体私营企业6.7万家。

(3)第三阶段:

政府扶优扶强和企业自发成长相结合,民营企业由量的扩展进入质的提高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

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总量扩张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要求日益迫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改变“低、小、散”状况的任务凸现出来。

台州地(市)委于1993年、1995年、1998年多次发出指导性文件,引导民营企业提升素质。

其中最有力度的是1995年台州市政府实施的“131”工程,以培植、扶持“小巨人”骨干企业为具体目标。

凡被列入“131”工程的企业,都能得到政府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扶持。

2000年初,又在全市实施“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