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一中07届第三次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30720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一中07届第三次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芜湖一中07届第三次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芜湖一中07届第三次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芜湖一中07届第三次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芜湖一中07届第三次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一中07届第三次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芜湖一中07届第三次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一中07届第三次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芜湖一中07届第三次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足够的资金吗?

”你微笑着说:

A.你唱得不错了,不过比我还差一点。

/我公司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你不必为此操心。

B.这首歌可真难唱啊!

/小姐,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男不问钱财,女不问芳龄。

C.比起原唱当然不行,不过已经不错了。

/请问,您能告诉我,对方公司有多少资金吗?

D.(呵呵)你还要在底下练一阵嗓子。

/小姐,你是华人,想必听说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吧。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儒家道统:

专制皇权的制衡力量

以往,人们常常把专制主义与“封建社会”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

现在,历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而专制主义和孔孟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

首先,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元典中消失了踪迹。

其次,儒学也并非专制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

有人认为,法家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其作用决不亚于儒家。

儒家的作用不过是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缘饰”而已,所以自古到今一直有“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

最后,即使是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汉代儒学竭力把儒学准宗教化。

它亦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

董仲舒说: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孽生矣。

”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

这些言论用“天”来警示和恐吓人君,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

韩愈、二程、朱熹等人开创的宋明理学或称道学,演绎出一个“尧以是传之舜,……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以后又经韩愈、朱熹传之后世的儒家“道统”。

道统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把“道统”从“政统”“皇统”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就可以用“圣人之言”来拒绝和匡正当朝执权柄者的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

道统也体现为古代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构成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即使贵为天子也必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

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

如果从权利制衡的角度来理解,就不好说儒学思想纯粹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7.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用来澄清“专制主义与孔孟之道的关系”内容的一项是

A.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B.汉武帝以前的“孔孟之道”原来就包含着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点。

C.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法家的作用决不亚于儒家。

D.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8.关于文中“儒家道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明理学认为“儒家道统”源自尧舜,,历经孔孟等人,由韩愈、朱熹传之后世。

B.“儒家道统”是儒家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它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C.“儒家道统”独立于“政统”“皇统”之外,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起到了一种制约作用。

D.“儒家道统”就是古代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

9.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表明法家是专制主义的思想资源,而儒家不是。

B.汉代儒学认为,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都是由人君的行动不当而引起的。

C.“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说法,对警示和恐吓人君、制约皇权起了决定性作用。

D.为防止执政时有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古代天子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儒家道统。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梅庄

梅庄(清代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

一黠,一朴,一戆①,一日,同馆诸官小集,洒酣,主人曰:

“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

”黠者应声曰:

“有。

”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

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

“胡为来哉?

”黠者曰:

“奉主命。

”戆者厉声曰:

“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

”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

黠者瞬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

“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

多酤,伤费;

多饮,伤生。

有损无益也。

”主人强颔之。

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

黠者顿足曰:

“不吉。

”主人怒,命朴者行杖。

戆者止之,谏曰:

“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

”主人迁怒曰:

“尔欲沽直邪?

市恩邪?

”应曰:

“恩自主出,仆则有焉?

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

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

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乎?

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

“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②,劝主人逐之。

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

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

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

戆者攘臂而前曰:

“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

”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

(谢济世《戆子记》)

[注]①戆:

zhuà

ng,憨直。

②媒蘖:

媒,酒母;

蘖,曲。

喻诬陷使有罪。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①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②其孰能讥之乎?

①遭戆者于道①而心颇衔之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戆者“忠直”的一组是

①召未至,戆者已归。

②挥拳逐去,客哄而散。

③遭戆者于道。

④戆者止之。

⑤谢之,而心颇衔之。

⑥即吾侪报主之时也。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⑥

1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庄主人同官友饮酒要找歌者助酒兴,黠者顺从其意找来歌者,而戆者认为这是主人醉酒而发的命令,赶走了歌者。

B.梅庄主人酌酒校书,天寒未饮酣。

戆者路上遇见了去给主人买酒的仆人,夺过瓶子并回来直言劝告主人多饮无益。

C.书童掌灯,油灯倾倒弄脏了梅庄主人的朝衣,黠者说这不吉利。

主人发怒,让朴者杖打黠者,而戆者则直言劝止了此事。

D.戆者直言也引起主人不满,而黠者则诱朴者诬陷戆者有罪,劝主人赶走他。

在主人遇难之时,戆者显出了他的忠直。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3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

(4分)

译文:

(2)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

(2分)

(3)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8分)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王冕:

元代诸暨人。

幼年家贫,牧牛自学。

后屡试进士不第,即焚所为文。

晚年归隐九里山。

(1)这首小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答:

(2)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表达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李白别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

其诗作《蜀道难》中有描写剑阁的名句:

“,一夫当关,。

杜甫自称少陵野老,其诗作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现实主义高峰,也称“诗史”。

他擅长律诗创作,名作《》中有名句“,乾坤日夜浮”,写尽了洞庭湖气势。

(2)李密在《陈情表》中以“情”动人,赵与时《宾退录》卷九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此文中描述祖母生命垂危的句子“但以刘日薄西山,;

,”的确悱恻动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李后主《虞美人》词最具忏悔和伤痛之意的两句是: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祈求

林敬钧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

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

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

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

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

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

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

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

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

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

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

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

鹰架距我不到三米。

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

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

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

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

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

它的声音在颤抖。

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

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

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

天上有月,月旁有星;

山上有风,山下有楼。

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

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

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

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

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

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

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有改动)

16.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有何作用?

17.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6分)

18.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

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19.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6分)

六、(9分)

20.下面的词句是清代文学家俞樾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请把它们整合为上下两联,每联的开头已给出,将序号填写在每联后的横线上。

①辛辛苦苦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③浩浩荡荡④放怀一笑⑤是亦足矣

⑥著二百五十余卷书⑦吾其归乎⑧流播四方

(1)上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

(2)下联: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1.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

要求:

①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理由,②不超过100字。

(5分)

据报道:

2006年2月长沙市义务教育阶段近10万贫困生将享受中央和地方提供的免费教材。

只是与其他学生领到的课本不同,他们的课本上将盖有一个“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的印章。

对“加章”这个做法,有人表现理解,有人表示气愤……那么,你的看法呢?

答:

七、(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校开了一门课叫“人生”。

第一节课,老师用了三道题进行摸底。

第一题:

“你们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只有少数几个女生举起了手。

第二题:

“教学楼三楼有三个清洁工,谁能叫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

”大家都傻了眼了。

最后一题:

“你是否打过自己的耳光。

”所有的同学都笑了起来。

老师说,记住父母的生日,就是“孝道”。

心存孝道的人,才会有善的根苗,才能开出善花,结出善果。

记住你身边每一个人的名字,这就是“尊重”。

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使人宽厚,基石宽厚方能坚固,人心宽厚方可立业。

如果你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清洁工的名字,那么,你就该打自己一记耳光了,这叫“反省”。

有“反省”,才会有悔悟,才会上进,才能成才。

教室里一片寂静。

请根据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①材料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可以任选一个方面作为话题。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一、

1.C(A.“黠”读xiá

,其余均读“xiè

”;

B.“阂”“劾”读hé

,“骸”读há

i,“骇”读hà

i,“赅”读gāi;

D.“悌”读tì

,其余均读dì

2.B(A.蔼-霭;

B.牒-碟吓-下;

C.撕—厮青-清胁-挟;

D.全正确)

3.A(考察:

实地观察、调查。

考查:

用一定标准来检查衡量。

法治:

依法治理国家、社会。

法制:

指一种制度体系。

遏制:

极力制止或控制。

遏止:

极力阻止。

既……又,表并列。

不仅……也:

有递进意味)

4.D(A.“与日俱增”与“竞争”词义不能搭配,应用“愈演愈烈”或“日益加剧”意思;

B.“良莠不齐”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形容“广告”,对象不当;

C.“令人汗颜”是让人感到羞愧的意思,不合语境)

5.D(A.歧义;

B.重复,“蓄意”已包含“人为的”之意;

C.“扩大”不能同时搭配“范围”与“力度”)

6.B(A、C、D项从用语对象、场合、礼貌等方面考虑,不得体)

二、

7.A(A项谈的是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而非与孔孟之道的关系)

8.D(D项“古代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是“道统”的具体“体现”,而非“就是”)

9.D(A.儒家也是专制主义的思想资源,不是“主要的”,从结尾“纯粹”一词也可以体味出;

B.人君行为不当并不是引起五行变化和四季失常的唯一原因;

C.“有一点威慑性”,故“决定性作用”不正确。

三、

10.C(A.①“以”,介词,“用”;

②“以”,介词,“凭”。

B.①“其”,代词,“他的”;

②“其”,副词,“难道”,表反问。

C.“于”,介词,“在”。

D.①“而”转折连词,“可是”;

②“而”,连词,表示两件事前后紧接或作“因而”。

11.C(①③句是客观之事,不能说明“忠直”,故可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

12.C(“让朴者杖打黠者”的说法不合文意)

四、

13.

(1)古人有菜羹弄脏了衣服、蜡烛烧了胡须而不斥责,不发怒的事,主人只能说说却不能做吗?

(2)正赶上主人有罪下狱,没有赶走他。

(3)这是我们主人报国之时,也就是我们报答主人的时候,我愿跟您去。

14.

(1)梅花。

耐寒、清高、报春。

(2)对比(对照);

托物言志。

(衬托,夸张也可)

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

15.

(1)诗仙剑阁峥嵘而崔嵬万夫莫开《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2)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

16.主要目的是与鹰的巢穴形成对比,作用是反衬(衬托)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17.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场景中,特定的景物使作者产生内心的震撼,这震撼不仅仅是对于鹰,更是对于中国人、中华民族鹰一般的爆发的力量和奋飞冲天的豪迈气概的深刻感受。

18.从文中可以看出,“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它展翅,只不过是为了“站稳”,它的目光“冷漠”,是缺乏“鹰”的情感;

而“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茫然”表现它从未曾飞翔,不知所措,“目光投向远方”,表明它还相承着祖先的血脉,仍然有着对蓝天的向往。

作者要表明的是:

不要人为地制造能力退化,而要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9.苍白、强烈、冷冷,形容作者悲怆之深:

一方面,愚昧(无知)竟然会使人变得如此残忍;

另一方面,苍老的鹰,这高傲、凶猛的生灵,却被铁链锁住无法高飞,且当尊严受到冒犯时却无法还击。

这里,有对愚昧者的怨愤,也有对奋飞者厄运的同情。

六、

20.

(1)①⑥⑧⑤

(2)③②④⑦

21.[答案示例一]我能理解这种做法。

因为它能较好地杜绝某些部门或个人操作违规的不良现象的发生,又能让受助的学生牢记,自己是受了国家以及很多热心人的帮助才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懂得更应该努力学习来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答案示例二]我对这种做法表示气愤。

因为加盖印章不仅不会给孩子带去丝毫额外的好处,反而会伤及这些孩子的自尊。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这种做法成了一些部门或个人炫耀功德的资本。

七、22.(参照06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