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图集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0399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图集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钢筋图集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钢筋图集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钢筋图集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钢筋图集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图集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钢筋图集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图集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筋图集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比如梁主筋为5根,我的内箍应该怎么箍法?

若是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这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一、梁的主筋(不论是上部纵筋仍是下部纵筋),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具体说是应该在外箍宽度的范围内)均匀散布。

二、采用“大箍套小箍”方式的梁内箍的每一个垂直肢(不论是双肢箍仍是单肢箍的垂直肢),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对称散布。

3、按照上述原则,当“梁主筋为5根”时,梁内箍应该箍住第二、4两根梁主筋。

(补充一下,上次我说的第3点是对于“四肢箍”中的“小箍”即“内箍”说的。

4、对于本例来讲,也可能是“5肢箍”。

其中的“小箍”即“内箍”就不该该“箍住第二、4两根梁主筋”,而应该“箍住相邻的两根梁主筋”——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则:

“小箍”即“内箍”的水平段应该尽可能的最短。

五、对于你们提出的问题:

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

(1)箍筋的垂直肢应该维持垂直。

——这是最简单的原则。

(2)当梁的上部纵筋根数与下部纵筋根数不一致时,为了保证上述(第

(1)条)原则的执行,则梁上部或下部的纵筋间距就不可能同时做到均匀。

如本例,当上部的5根纵筋是间距均匀时,则下部的6根纵筋的间距就不可能均匀;

反之,下部的6根纵筋是间距均匀时,则上部的5根纵筋的间距就不可能均匀,此时会影响“小箍”即“内箍”的水平段长度。

(3)若是设计师能考虑到这一点,尽可能做到梁的上部纵筋与下部纵筋根数一致,则对于施工来讲就好办多了。

——这是对于多肢箍来讲的,对于双肢箍则没什么影响。

(再补充一下“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的问题:

六、最近和施工经验丰硕的工程技术人员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介绍了他们在工程施工中的习惯做法:

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

梁的5根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与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别离上下对齐,梁上部纵筋的第3根就布置在梁的正中央。

(按四肢箍)其内箍套住梁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也就是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这样保证了内箍的垂直肢是垂直的。

7、这样,又得出了梁钢筋布置的一条原则:

纵向受拉钢筋优先均匀布置。

(在本例中,梁的下部钢筋是纵向受拉钢筋,所以优先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

4在施工图上不时出现“左右支座”与“上部跨中”原位标注并存的问题。

(可是在03G101-1图集上没有解释过这种问题。

例1:

KL6(10)集中标注的上部钢筋为2φ25,箍筋为φ8@100/200

(2)

第8跨的左右支座原位标注为4φ25;

第9跨的左支座原位标注缺省,右支座原位标注为8φ254/4,同时有上部跨中原位标注为4φ25。

第10跨的左支座原位标注缺省,右支座原位标注为8φ254/4。

例2:

KL25(7)集中标注的上部钢筋为2φ25+(2φ12),箍筋为φ8@100/200(4)

第6跨的左右支座原位标注为7φ255/2;

第7跨的左支座原位标注缺省,右支座原位标注为5φ25,同时有上部跨中原位标注为5φ25。

这种标注应该如何理解?

一、前面说过,“上部跨中”原位标注在03G101-1图集中是一个遗漏项目,在图集中没有做出任何解释。

可是在00G101图集中对“上部跨中”原位标注有过解释,就是:

“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换句话说,就是“全跨贯通”。

——这种标注方式已在全国工程界普遍应用,在03G101-1图集第31页的例子工程中也几回出现,只不过在图集中没有做出解释算了。

二、这样,对于“左右支座与上部跨中原位标注并存”的问题,在03G101-1图集中就更没有解释了。

咱们只好在上述“第1条”的理解基础上,做一些推理。

3、咱们可以这样以为:

某跨梁“上部跨中”的原位标注是对该梁集中标注的上部纵筋的一种局部修正。

例如,某跨梁“上部跨中”的原位标注是5φ25,就是对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2φ25的局部修正,就是说,在该跨的上部通长筋变成5φ25了。

——这样一来,“左右支座与上部跨中原位标注并存”的问题,就变成“集中标注”与“左右支座原位标注”的关系。

——这正是咱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

下面,咱们就以这样的“理论”去分析上面提出的两个工程实例。

4、对于“KL6(10)”这个例子,咱们关注的是第9跨的上部钢筋。

它的前后两跨(第8跨和第10跨)都是“左右支座原位标注”,这就决定了这两跨的上部跨中(1/3跨度范围内)只有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2φ25。

可是第9跨就不同了,因为它的上部跨中原位标注为4φ25,这就规定“4φ25”代替了上部通长筋“2φ25”而作为本跨的局部贯通筋。

问题是第9跨的这个“4φ25”贯通到何处为止?

第9跨的左支座原位标注缺省,但是邻跨(第8跨)的右支座原位标注为4φ25,此时按照对称原则,咱们可以知道第9跨的左支座钢筋也是4φ25,——恰好与跨中的“4φ25”贯通。

再看第9跨的右支座原位标注为8φ254/4,同时邻跨(第10跨)的左支座原位标注缺省,此时按照对称原则,咱们可以知道第10跨的左支座钢筋也是8φ254/4。

这样,本例的结果就出来了:

第9跨跨中的“4φ25”向左贯通到第8跨右支座1/3跨度处,向右贯通到第10跨左支座1/3跨度处。

同时,第九、10两跨的中间支座处还有第二排4φ25的“扁担筋”。

五、对于“KL25(7)”这个例子,咱们关注的是第7跨的上部钢筋。

KL25集中标注的上部钢筋为2φ25+(2φ12)。

第7跨的邻跨(第6跨)是“左右支座原位标注”7φ255/2,这就决定了第6跨的上部跨中(1/3跨度范围内)只有上部通长筋2φ25和架立筋2φ12。

可是第7跨就不同了,因为它的上部跨中原位标注为“5φ25”,这就规定“5φ25”作为本跨的局部贯通筋,它取代了上部通长筋“2φ25”,同时也取代了架立筋“2φ12”。

再看看第7跨的局部贯通筋“5φ25”的长度:

它向右伸到右端支座(因为右支座原位标注为5φ25);

向左一直通到第6跨右支座1/3跨度处。

同时,第六、7两跨的中间支座处还有第二排2φ25的“扁担筋”(因为第6跨右支座原位标注为7φ255/2)。

题目:

如何从第54页的图上看出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构造?

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构造在第54页的图上看不出来。

在第54页图的题目下面有题注:

“当梁的上部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150”。

有人说: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当梁上部无通长筋时,架立筋搭接长度按LlE计算。

是不是这样呢?

一、先解答第一个问题。

03G101-1图集第54页图中“Ln/3”处的搭接点,既是上部通长钢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点,又是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点。

二者并非混淆,也不矛盾。

很多人提出此类问题,都是由于对画图规则(“视图”)和钢筋的工程结构(钢筋的位置)不甚了解所至。

从钢筋的位置来讲,梁的两根上部通长钢筋都位于箍筋的两个顶角,若是画出梁的“俯视图”,则是在梁的双侧;

而架立筋则在梁的当中位置。

例如,一道梁,集中标注的上部纵筋为2φ25+(2φ12),箍筋标注为φ8@100/200(4),即为四肢箍;

原位标注的支座负筋为4φ25。

则从“俯视图”上看,这道梁的双侧有2φ25的上部通长筋(目前也是贯通筋),而梁当中有2φ12的架立筋,与中间的2φ25支座负筋在“Ln/3”处搭接,其搭接长度就是150mm。

若是适才的例子,把梁的上部通长钢筋标注为2φ18+(2φ12),则从“俯视图”上看,这道梁的左右双侧有2φ18的上部通长钢筋,与左右双侧的2φ25支座负筋在“Ln/3”处搭接,其搭接长度是LlE。

同时,梁当中有2φ12的架立筋,与中间的2φ25支座负筋在“Ln/3”处搭接,其搭接长度也仍是150mm。

所以,54页图中的LlE所表示的不是架立筋的搭接长度,而是上部通长筋的搭接长度。

上述这些情况,在梁的“俯视图”上能看得很清楚,可是,此刻第54页的图是一张“正视图”,这就把上述两类不同的搭接点“重叠”在一路了,这才引发了这么多的疑问。

二、再回答第二个问题。

第54页图的题注:

有人就这句话做起文字游戏,得出“言外之意是当梁上部无通长筋时,架立筋搭接长度按LlE计算”的结论,这是不对的。

原因很简单:

抗震框架梁不可能没有上部通长筋。

按照抗震规范,框架梁上部至少有两根上部通长筋。

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

无论什么情况下,梁的架立筋的搭接长度都是150mm。

关于“插筋”,请问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碰着插筋,它起到的作用有哪

尊重的陈教授:

最近常常看你的论坛,受益很多,今天问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也是我突然感到有点想深切思考下去的话题。

就是关于“插筋”,请问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碰着插筋,它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麻烦,希望陈教授给予一些提示。

一、就咱们这个论坛来讲,说得最多的“插筋”就是框架柱纵筋的基础“插筋”。

二、对于柱纵筋来讲,由于施工都是“分楼层”进行的。

所以,柱纵筋不可能从基础直通到楼顶。

在筏形基础施工时,一般柱纵筋预埋在基础梁内,而且伸出基础梁顶面必然的长度(1/3柱净长)——这就是框架柱纵筋的基础“插筋”。

3、欢迎常常阅读“平法技术”论坛,你将会掌握更多的知识

图集第54页Ln/3处的搭接点都包括什么内容?

请举例说明

图集第54页Ln/3处的搭接有三层意思:

一、当上部通长筋直径不等于支座负筋直径的时候,上部通长筋在此处与支座负筋连接:

按照抗震的构造要求,框架梁需要布置两根直径14以上的通长筋。

当设计的通长筋直径小于支座负筋直径时,在支座周围可利用支座负筋执行通长筋的职能,此时,跨中处的通长筋就在一跨的两头1/3跨距的地方与支座负筋进行连接。

例如,一个框架梁KL1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2φ22;

支座原位标注为4φ25。

这时上部通长筋的直径小于支座负筋的直径,此时,2φ22的上部通长筋在本跨两头与支座负筋4φ25中(位于梁双侧)的两根φ25钢筋在Ln/3处进行连接。

——由于两种钢筋直径在一个级差之内,不要进行绑扎搭接,进行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即可。

一般情况下,结构设计师为了操作方便,往往设计两根和支座负筋直径相等的上部通长筋。

此时,若是钢筋材料足够长,则不必接头;

但由于钢筋的定尺长度有限,通长筋需要连接的时候,可以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采用一次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或绑扎搭接接长(图集第54页注5)。

例如,一个框架梁KL1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2φ25;

这时上部通长筋和支座负筋直径相同,不必在一跨两头Ln/3处进行连接。

若是上部通长筋的长度超过9m(假定钢筋的定尺长度为9m),则可以在跨中Ln/3的范围内安排一个连接点——该连接点的具体位置可按照现有钢筋材料的长短而定。

二、当存在架立筋的时候,架立筋在此处与支座负筋搭接:

例如:

一个框架梁KL1集中标注的上部纵筋为2φ25+(2φ12),箍筋为φ8@100/200(4),即为四肢箍;

这时,集中标注上部纵筋“加号”前面的2φ25是上部通长筋,它必需放在箍筋的角部;

“括号”内的2φ12为架立筋,它放在箍筋水平钢筋的中部,两头与支座负筋4φ25中间的两根φ25钢筋在Ln/3处进行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为150mm。

3、当不存在架立筋的时候,若是存在不与上部通长筋连接的支座负筋,在此处截断。

例如,一个框架梁KL1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2φ25,箍筋为φ8@100/200

(2),即为二肢箍;

这时,支座负筋4φ25角部的两根φ25钢筋是上部通长筋,而中间的两根φ25钢筋就在Ln/3处截断,因为没有架立筋与它连接(二肢箍不需要架立筋)。

在03G101-1图集第54页,一跨梁的上部纵筋引注为“通长筋”,可又在该跨两头Ln/3的位置设置钢筋搭接。

——既然是通长筋,为何还会在Ln/3处接头?

一、首先要明确“通长筋”的概念。

抗震框架梁必需布置上部通长筋。

按照抗震的构造要求,框架梁需要布置两根直径14以上的上部通长筋。

当设计的上部通长筋(即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直径小于(原位标注的)支座负筋直径时,在支座周围可利用支座负筋执行通长筋的职能,此时,跨中处的通长筋就在一跨的两头1/3跨距的地方与支座负筋进行连接。

例如,原位标注的支座负筋是4φ25,而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2φ22,则上部通长筋2φ22在Ln/3处与支座负筋中的2φ25进行连接。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连接”,而不是“搭接”。

对于直径较大的钢筋,不宜采用绑扎搭接,而应该采用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

我问过一些施工人员的常常利用做法,他们说,直径比较小的钢筋(例如14mm、12mm以下的钢筋)才利用绑扎搭接,直径较大的钢筋(16mm及以上的钢筋)都采用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

只有当钢筋直径在两个级差以上时,才利用绑扎搭接。

二、一般的结构设计师为了操作方便,往往设计两根和支座负筋直径相等的上部通长筋。

例如,支座负筋是φ25的,则把上部通长筋也设计成“2φ25”。

但由于钢筋的定尺长度有限,通长筋需要连接的时候,可以在跨中1/3跨度的范围之内进行一次性连接——即只有一个连接点,而不是在一跨的两头Ln/3处有两个连接点。

——这就是图集第54页“注5”的大体精神。

03G101-1图集第54页吧,2003年3月的版本上,图中框架梁上部纵筋的引注是“贯通筋”,但是2003年11月出版的修订版上修改成“通长筋”。

那“通长筋”和“贯通筋”有什么不同?

一、“通长筋”和“贯通筋”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

二、不过,从字面上来讲,似乎“贯通筋”有点儿“一根钢筋通到头”的意思;

而“通长筋”在一根梁的各跨中,有可能不是同一个直径的钢筋一直通到头,而可能是几根不同直径的钢筋通过连接,形成一种通长的、持续的力学作用。

这样,才有了图集28页第条中“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3位置”的说法。

有的同志对第条的这句话不睬解,要求解释一下。

此刻举例如下。

在梁支座“左右双侧”的2φ25支座负筋就是第条中的“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

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跨中”的上部通长钢筋就是集中标注的“2φ22”,这两根“上部通长钢筋”,到了支座周围,就不是2φ22,而变成了“2φ25”。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所谓“上部通长钢筋”并非必然是一根筋通到头,而可以是几根筋的“持续作用”——在本例来讲,这个“持续作用”的每一处都保证了大于等于“2φ22”——这就没有违背集中标注“上部通长钢筋2φ22”的规定。

3、在04G101-3(筏形基础)图集中,只利用了“贯通筋”的说法,——例如,“顶部贯通纵筋”、“底部贯通纵筋”、“底部非贯通纵筋”等——而没有利用“通长筋”的说法。

 

如何识别“第一排非通长筋”?

举一个工程例子:

某框架梁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4φ25,而左右支座的原位标注为9φ254/3/2——显然,第一排的4根25直径的钢筋全数为上部通长筋,问题是第二排的3φ25的延伸长度是Ln/3仍是Ln/4?

当第一排全数为上部通长筋时,此时位于第二排的非通长筋3φ25就成为“第一排非通长筋”了(因为它是非通长筋中的“第一排”),其延伸长度是Ln/3;

一样,此时位于第三排的非通长筋2φ25就成为“第二排非通长筋”了,其延伸长度是Ln/4。

这种意见对吗?

一、提出这种意见的同志,其目的是为了落实各排“非通长筋”的截断点位置是在Ln/3仍是在Ln/4的问题。

他们意见的实质是,“非通长筋截断点的位置”与非通长筋在梁内的实际高度(第几排)无关,而只与非通长筋在梁内“第几回出现”有关。

按照这种推理,那怕非通长筋是在梁上部第三排的位置,但只要它是第一次出现(即前两排都是上部通长筋),则这个第三排的非通长筋也只能是在Ln/3的位置截断。

出现这种熟悉的同志,只是从“字面上”考虑“第一排”非通长筋的概念问题,从而把一个工程力学上的问题,演化为一种文字逻辑之类的游戏。

咱们以为这种意见是错误的。

二、首先,咱们应该了解一下“非通长筋”截断点的由来。

学习过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同志都知道,梁的上部纵筋的主要作用是经受负弯矩,它们的长度与“弯矩包络图”相关:

在弯矩包络图之内的上部纵筋不能截断,伸出弯矩包络图以后的上部纵筋就可以够截断。

——由此可见,梁上部非通长筋的延伸长度只与它在梁内的物理位置(高度)有关。

3、在03G101-1图集中,为了简化设计与施工,按照大量的工程统计数据,考虑了安全因素,统一把“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3位置;

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4位置”(见图集28页第条)。

这里所说的“第一排”和“第二排”,按照上条的道理,只能理解为非通长筋在梁内的物理位置(高度):

你处在第一排的高度,你的延伸长度(即截断点)就是Ln/3;

你处在第二排的高度,你的延伸长度(即截断点)就是Ln/4。

——若是在第一排的高度上为通长筋,不需要截断,这个“Ln/3”也只能是“没有利用到”,断没有“转让”给下一排钢筋的道理。

所以,就上述工程例子来讲,“3φ25”只能是“第二排非通长筋”,其延伸长度是Ln/4。

而“2φ25”则应该是“第三排非通长筋”。

关于“第三排非通长筋延伸长度”的问题,咱们过去已有论述,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4、固然,任何规定都有其局限性,上面的讨论是对于框架梁和非框架梁来讲的,对于03G101-1图集的某些规定,也是有其必然的适用范围的。

在“框支梁”中,详见03G101-1图集第67页的构造,其中第一排上部纵筋全数是“上部通长筋”,第二排的非通长筋的延伸长度为Ln/3——不过,这已经不在前面讨论的局限范围之内了。

无论什么梁,支座负筋延伸长度都是“Ln/3”和“Ln/4”?

03G101-1图集第54页是“平法梁”的一个最重要的图(页),里面包括很多的信息,必然要完全、完全地掌握它。

此刻就从“Ln/3”和“Ln/4”提及。

一、框架梁(KL)“支座负筋延伸长度”来讲,端支座和中间支座是不同的。

(1)端支座负弯矩筋的水平长度:

第一排负弯矩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1/3位置;

第二排负弯矩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1/4位置。

(Ln1是边跨的净跨长度)

(2)中间支座负弯矩筋的水平长度:

第一排负弯矩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3位置;

第二排负弯矩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4位置。

(Ln是支座两边的净跨长度Ln1和Ln2的最大值)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第一排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从字面上说,似乎都是“三分之一净跨”,但要注意,端支座和中间支座是不一样的,一不小心就会犯错:

对于端支座来讲,是按“本跨”(边跨)的净跨长度来进行计算的;

而中间支座是按“相邻两跨”的跨度最大值来进行计算。

二、关于“支座负筋延伸长度”,03G101-1标准图集只给出了第一排钢筋和第二排钢筋的情况,若是发生“第三排”支座负筋,其延伸长度应该由设计师给出。

若是施工图上没有任何关于第三排支座负筋延伸长度的说明,则按“第二排”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处置。

三、03G101-1图集第54页关于支座负筋延伸长度的规定,不但对“框架梁”(KL)适用,对“非框架梁”(L)的中间支座一样适用。

关于这一点,看看图集28页第条的文字说明就清楚了:

为了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a0值在标准图中统一取值为:

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3位置;

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4位置。

Ln的取值规定为:

对于端支座,Ln为本跨的净跨值;

对于中间支座,Ln为支座两边较大一跨的净跨值。

上面那段话中的“(梁)”就是专门针对非框架梁(即次梁)说的,因为非框架梁(次梁)以框架梁(主梁)为支座。

四、此刻04G101-3(筏形基础)图集已经出版发行了,所以咱们把基础主梁(JZL)和基础次梁(JCL)也放在这里一块讨论一下。

对于基础梁(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来讲,若是不考虑水平地震力作用的话,它的受力方向和楼层梁恰好是上下相反,这样,基础梁的“底部贯通纵筋”与楼层梁的“上部贯通纵筋”的受力作用是相同的;

基础梁的“底部非贯通纵筋”与楼层梁的“上部非通长筋”是相同的。

基础梁“底部非贯通纵筋”的延伸长度也是用“L0/3”这种形式表达的。

可是,要注意它与楼层梁“Ln/3”的不同:

首先,楼层梁的“Ln”是净跨长度,而基础梁的“L0”为中心跨度值(即从支座中心线算起)。

其次,基础梁“底部非贯通纵筋”的延伸长度除要知足“L0/3”之外,还要知足“≥a”,这个“a”对于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来讲是不相同的,详见04G101-3图集第28页和第36页

若是梁纵筋分三排设计,第三排纵筋的长度如何肯定?

梁的上部纵筋设计为

9φ254/3/2

第三排纵筋“2φ25”的长度如何肯定?

还有一个说法:

第三排纵筋的长度在图集上未说明,但按照第一排纵筋在Ln/3处截断、第二排纵筋在Ln/4处截断,这样推断下去,第三排纵筋可在Ln/5处截断。

此种观点在钢筋工中很普遍。

请问是不是正确?

03G101-1图集中,框架梁没有给出“第三排”负弯矩筋长度的规定。

陈青来教授说过,标准图集不能包打天下。

若是“梁的上部纵筋”实际工程设计为三排配筋,则应该由设计师给出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

提问的“说法”——第一排纵筋在Ln/3处截断、第二排纵筋在Ln/4处截断,第三排纵筋在Ln/5处截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