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补充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0363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补充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汉语补充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汉语补充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汉语补充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汉语补充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补充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汉语补充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补充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补充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通释全章大意。

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

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

被释词放于其前。

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貌。

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等于“…的样子”。

D、犹。

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

等于“等于说”。

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

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

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

一般用来注音。

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

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

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

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

《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

句终在字的旁边。

错误因为三种情况:

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

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

篇幅短小,用韵。

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

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

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

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

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

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

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

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

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E、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

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

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

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

如“丝竹”。

e、以地代人。

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

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

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

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

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

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

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

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

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

北曲有杂剧和散曲。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

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

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

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

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

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

说法不一。

F、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

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

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

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

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如“秦师遂东”。

15、韵母:

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

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

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

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

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

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

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

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

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

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

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

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

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

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

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如“‘孔世家云:

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

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

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失黏:

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

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

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

失对:

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

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

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

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

对仗一般平仄相对。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

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

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

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

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

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

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

散曲:

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

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

套数:

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

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

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词的本义听课笔记

词的本义:

1、干:

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

2、极:

房屋的正梁

3、天:

人的头顶

4、道:

供行走的道路

5、过:

走过,经过

6、责:

债款,债务

7、诛:

以言语批评、谴责人

8、饭:

吃[饭]

9、发:

把箭发射出去

10、至:

11、遇:

碰到,不期而遇

12、乘:

升登,上

13、先:

前进,走在前面

14、后:

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15、与:

赐予,施予

16、造:

往某地去

17、解:

分解,指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

18、读:

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

19、适:

到(某地)去

20、举:

用两手把东西举起来

21、利:

刀剑锐利,刀口快

22、谢:

向人认错道歉

23、信:

言语真实,不虚伪

24、实:

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25、诚:

心意真挚,由衷恳挚的思想感情

26、理:

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

27、特:

雄性的牛马

28、徒:

徒步而行

29、趣:

疾速地朝着某一方向奔去

30、都:

人民聚居的城邑

31、羹:

煮熟的带汁的肉

32、舍:

放置,安放

33、问:

询问

34、田:

农田

35、队:

坠落

36、慢:

轻慢,对人对事态度轻浮傲慢

37、示:

代表祖先神灵的神主

38、险:

地势高低悬殊

39、识:

记录下来作为标志

40、败:

毁坏

41、病:

人体有生理上的疾病,多指重病,名词

42、定:

安定

43、币:

用于馈赠或献神的缯帛

44、贿:

财物

45、贰:

一分为二,从贝大约取意于财物的分半

46、坏:

建筑物之类毁坏

47、务:

致力,从事

48、临:

俯视

49、暗:

无日光

50、阴:

山的北面

51、伦;

人的辈分

52、作:

(由跪坐而)站起来

53、好:

女子长得美好

54、相:

视察

55、脱:

消瘦

56、述:

照着样走

57、行:

道路

58、新:

伐木

59、航:

渡河

60、莫:

昏暮

61、然:

燃烧

62、其:

畚箕

63、乎:

呼叫

64、午:

捣臼的棒槌

65、之:

动词,往

66、夫:

男子

67、乌:

鸟名

68、汝:

水名

69、则:

法则,效法

70、辟:

刑法

71、戚:

一种斧头类武器

72、采:

采摘

73、州:

水中的陆地

74、取:

获取

75、齐:

齐平

76、谤:

在背后(从旁)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77、言:

说,说话

78、听:

用耳听取声音

79、成:

完成,成就

80、禽:

捕获鸟兽

81、履:

踩,践踏

82、张:

给弓安上弦

83、数:

计算,动词

84、资:

钱财

85、给:

衣食丰足,富裕

86、约:

用绳索捆缚,套

87、驱:

策马前进

88、之:

“到……去”,动词

89、被:

睡眠盖身的被子

90、称:

称量物体的重量

91、期:

限定的时间,即期限

92、北:

背离

93、宫:

住宅,房屋

94、纲:

网上的总绳

95、鄙:

边邑

96、道:

97、断:

砍断

98、奋:

鸟展翅

99、年:

收成

100、陵:

大土山

101、危:

陡峭,高峻

102、防:

堤坝

103、问:

104、及:

追赶上,抓住

105、奉:

两手恭敬的捧着

106、胜:

有能力承担

107、具:

设食,准备酒席

108、俱:

一起做某件事

109、习:

鸟类反复地试飞

110、乡:

用酒食款待别人

111、封:

给树木培土

112、阙:

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

113、乳:

人或鸟的生育,动词

114、朝:

早晨

115、除:

宫殿的台阶

116、更:

改变,更换

117、须:

胡须

118、质:

抵押

119、就:

接近,趋向

120、格:

树木的长枝条

121、传:

传车或驿车

122、许:

应允,许可,动词

123、辟:

刑,刑法

124、案:

木制的带短脚盛食物的托盘

125、经:

织机上的纵线,泛指纺织物的纵线

126、还:

返回

127、归:

女子出门嫁人

128、集:

鸟类停在树上

129、别:

分解,分开

130、寇:

入侵,侵犯

131、兵:

兵器,武器

132、甲:

植物果实或动物的硬质外壳

133、岁:

木星

134、时:

季节,时令

135、衣:

上衣

136、冠:

帽子

137、树:

种植

138、艺:

139、贾:

买卖

140、治:

治水

141、乱:

无秩序,不齐整

142、阳:

日光

143、阴:

云覆日,阴天

144、制:

裁,裁剪

145、观:

观看,特指有目的地看

146、城:

围绕都邑的防卫高墙,即城墙

147、年:

谷熟

148、负:

恃,即依恃,凭仗的意思

149、虚:

150、比:

并列,并排

151、形:

形象,形状

152、臣:

奴隶

153、身:

怀孕

154、伐:

砍杀

155、文:

人的身体上刺绣的花纹

156、字:

生孩子,生育

157、走:

158、策:

马鞭

159、俭:

自我约束,不放纵

160、复:

回来

161、反:

手心翻转

162、要:

人的腰身

163、闲:

圈养牛马的栅栏

164、盗:

偷窃财货

165、贼:

伤害,残害

166、命:

命令(动词)

167、顾:

回头看

168、怀:

胸口

169、行:

170、向:

窗户

171、宇:

屋檐

172、降:

自高处下来

173、闻:

听到

174、知:

对事实或道理有认识,知道

175、赋:

田赋,赋税

176、却:

退却

177、快:

高兴,痛快

178、如:

随从

179、仇:

相匹,相配

180、坟:

土堆,土堤

181、登:

上车

182、引:

开弓,拉弓

183、访:

广泛地征求意见

184、觉:

睡醒

185、生:

长出,生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