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0126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白鹭》也作《鹭鸶》。

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3.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课件4)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

(出示课件5)

(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

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

(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

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四、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

师: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

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

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

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

清田独钓图。

(出示课件7)

清晨望哨图(出示课件8)

黄昏低飞图。

(出示课件9)

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师总结:

这篇散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复习生字,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明白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明白作者的情感

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这篇文章。

2.听写词语,订正。

(出示课件12)

精巧色素配合身段生硬寻常常见

忘却流线型结构青色清晨安稳悠然黄昏恩惠美中不足散文诗

抽查背诵。

二、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

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白鹭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体现白鹭的美的?

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去感受一下。

重点句子解析。

(出示课件13)

1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运用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的美。

用“诗”来比喻,新奇,贴切,耐人寻味。

板书:

精巧的诗

2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色素美:

雪白铁色青色

评价: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这句话说明了白鹭颜色的恰到好处。

3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出示课件14)

身段美:

流线型结构,长喙,脚。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

④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

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

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

⑤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出示课件15)

美往往蕴含在生活中,蕴含在我们常见的事物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

⑥现在我们认真品味描绘白鹭的三幅图,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绘白鹭的美的。

(出示课件18-20)

图画之美:

生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图画美”的?

图画美)

师生共同总结:

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

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

悠然之美:

清晨望哨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悠然之美”的?

悠然美)

师生共同总结:

描绘的背景----清晨;

描绘的状态----悠然,这是其他鸟儿没有的,是白鹭独特的。

清澄之美:

黄昏低飞图

作者是怎样描绘白鹭的“清澄之美”的?

清澄美)

背景---黄昏

状态----低飞

感觉:

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

3、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指正)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又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21)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

结尾的两个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22)

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喜爱赞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

四、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

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学习的对比的手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事物。

色素美:

雪白铁色青色

外形美

白鹭(精巧的诗)身段美:

流线型结构、

长喙、脚(韵在骨子里的散

图画美---清田独钓图文诗)---喜爱

悠然美---清晨望哨图赞美

清澄美---黄昏低飞图

落花生

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

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落花生)

3.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

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

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5.过渡: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

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

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

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第一部分

(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

第二部分

(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

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出示课件6)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

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

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

   1.默读课文,想一想:

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

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出示课件8)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出示课件10)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出示课件11)

  a.“爱慕”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

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

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对比的手法:

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出示课件13)④教师:

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

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这样的品质?

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

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

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

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

什么叫“只讲体面”?

什么是“有用的人”?

“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

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思考练习2)(出示课件15)

     种花生→()→()→()

收花生品花生评花生)

   2.思考: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来写,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桂花雨

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8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出示课件2),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

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

桂花雨)

(出示课件3)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

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事?

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2.小组交流、讨论。

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过渡语:

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的院子里的桂花比较,再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7)课文主要写了“摇桂花”这件事。

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四、从具体事件入手,详细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1.作者写爱桂花,喜爱它的什么?

2.作者写摇桂花过程中,主要介绍了什么?

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又是通过哪几件事体现思桂花的?

生答,师总结

四、作业布置。

1.听写本课生字。

2.收集有关“乡愁”的句子。

爱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摇桂花——桂花盛开,香气四溢

摇落桂花,如雨飘下

一年四季,香甜生活

充满欢乐

思桂花——杭州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

又现故乡桂花情

深埋心中

1.通过阅读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把握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通过把握语言描写,体会人们思乡的情怀。

把握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桂花雨》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篇课文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听写生字词。

桂花木兰花台风糕饼至少完整茶叶箩筐婆婆浸入尤其缠着

(请小组长看小组同学的听写情况并向老师汇报。

三、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并画出有关的词句。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

3、重点品味摇桂花的乐趣。

思考:

(1)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2)理解“总是”。

生答,师总结:

“总是”一词体现出“我”对摇桂花的喜爱之情。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乐”字体现出“我”对摇桂花的喜爱之情;

“使劲”写出了“我”摇桂花的状态。

这句话是“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的具体化。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边自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老师随机指导)

齐读。

引导学生理解:

摇桂花带给“我”的乐趣,以及长大后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四、对比阅读,反复体会

1、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母亲内心的感受,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母亲朝夕相处,母亲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母亲是用感情体味两地桂花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2、浏览全文,找理由说说:

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

品读,体会家乡桂花的香。

生答: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故乡桂花的香。

觉得故乡桂花香,是因为“我”的母亲对故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所以觉得它更香一些。

(1)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3、杭州的桂花香,找出相关的句子。

4、 

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因为桂树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

而母亲为什么还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答,师总结: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

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

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吗?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这里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出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5、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

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作者通过回忆“摇花乐”,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把握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令我们感动。

1.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一背,并抄下来。

2.写一写,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录下难以忘怀的人或事。

点点桂花雨片片思乡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