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6161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

《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

心理距离说

闵斯特堡:

孤立说

伽达默尔:

解释美

(二)现代科学主义科学思潮

克莱夫·

贝尔和弗莱:

形式主义美学

杜威:

实用主义美学

恰瑞兹:

语义学美学

维特根斯坦:

分析美学

鲁道夫·

阿恩海姆:

格式塔心理美学

皮亚杰:

结构主义

德里达:

解构主义

对美的本质的悬隔和对于艺术本质的摧毁——三种范式的分裂乃至美学体系的瓦解——反美学(美学的泛化)

第三章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先秦、西汉

老子——中国美学史的起点道、气、象

1、审美创作——虚实结合有无相生

2、审美趣味——恬淡否定形式美,追求一种淡雅风格

3、审美心胸——涤除玄鉴

道家美学从精神的角度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构成了中华古典美学的一个主体。

飘在虚处,落在实处,是对宇宙人生真谛的一种研究。

孔子

1、文艺价值论

2、文艺标准

3、比德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理论观点,基本涵义是:

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二、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转折期)

审美意象→审美和文艺本身特征

①研究中心的转折

②审美理想(风尚)的转折

唐代:

“意境”(审美)

明代后期:

个性解放,人本主义色彩的美学命题和美学观点

李贽《焚书》“童心”说

汤显祖“惟情”说

公安三袁“性灵”说

三、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清代前期

双子星座叶燮《原诗》以理、事、情—才、胆、识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中国古典美学小结:

研究侧重点:

体验论

基本品格:

从主客合一的角度去研究、探讨艺术创造,将情感的激活与情感的造型放在关键地位。

基本模式:

气动—物动—生情—舞咏

中国艺术哲学的核心就是意境。

四、中国近现代美学——鸦片战争以后

鸦片战争—1949年

梁启超《饮冰室全集》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

鲁迅《摩罗诗力说》

1949~1976年美学大讨论

⑴主观论吕荧、高尔泰

⑵客观论蔡仪

⑶主客统一朱光潜

⑷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

1976年~至今

强大学术声势

美学学科

美学原理著作

第四章西方美学主要流派选讲

第一节黑格尔和康德

◇黑格尔(1770~1831)

代表作品:

《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哲学史讲稿录》《美学》

1、黑格尔美学观点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是第一性的世界本源,是概念与现实的统一。

2、美学观点归纳

观点一: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观点二: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观点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黑格尔美学观点的意义

⑴体现了深刻的辨证思想。

⑵把实践论引入。

⑶指出了想象的伟大作用。

◇康德(1724~1804)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1、康德“美”的定义

“质”的层面: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个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量”的层面: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关系方面:

美是一种对象的符号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判断方式:

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2、总结

⑴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

⑵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是一种愉快的感觉。

⑶审美快感所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⑷审美判断显现一系列的矛盾或二律背反现象。

3、崇高、天才与艺术

4、影响——唯美主义思潮

唯美主义是19世纪20、3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影响英国及至整个世界的美学潮流,它上承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是康德美学)和近代美学,下开西方现代美学,以其独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向传统的文艺理论提出挑战,并引起轩然大波,是西方美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一种美学思潮。

(一)唯美主义在法国

法国:

戈蒂尔(1811~1872)唯美主义的旗手

基本观点:

①艺术无功利(戈蒂尔的核心观点)

②形式等于美

③艺术意味着自由、享受和放浪

(二)唯美主义在英国

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诗人约翰·

济慈

拉斐尔先派

瓦尔特·

佩特

奥斯卡·

王尔德

(三)唯美主义的意义与作用

①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文学艺术自觉时代”的到来。

②是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一个转折。

③有着强烈的唯心主义倾向,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第二节唯意志主义美学

唯意志主义美学是19世纪在德国出现的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潮,其基础是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强调意志对审美的作用,反叛于西方文化理性传统。

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

主要著作: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

意志的核心是追求生存的欲望。

摆脱欲望痛苦的途径是自杀和修身养性。

基本哲学观点:

“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浓重的悲观主义哲学观

“世界是我的表象”认为整个世界的基础是意志—内心世界的本能和冲动—情感、生命,其核心是欲望。

基本美学观点:

①艺术是意志的暂时休克和否定——艺术价值论

②艺术的本质是无利害、超功利、复制理念

③悲剧是“文艺的最高峰”

◇尼采

《瞧这个人》《快乐的科学》《超越善与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论》

“强力意志”论

“超人”理论

“上帝死了”

尼采的影响:

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塑造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美学思潮。

第三节精神分析美学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析》《性欲三论》《自我与本我》《焦虑问题》

基本观点(基础理论):

①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

②儿童性欲说——里比多理论

③梦的学说——梦是一种被压抑、压制的欲望,分为显相和隐义。

美学和文艺观点:

①文学是性欲的升华(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②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③俄狄甫斯情结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幼儿的性欲被压抑后,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情结”

意义与影响:

①无意识理论的伟大意义:

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也很巨大,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等流派的产生都直接得益于弗洛伊德理论。

②片面性、不足:

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性及实践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荣格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以集体无意识和心理原型的理论而著称。

人格结构:

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第四节“移情说”美学

以德国美学家弗肖尔父子为先驱,立普斯为主要代表,主要阐释了情感在审美中的主体地位。

一、移情说的提出

先驱:

弗肖尔父子

主要代表:

立普斯(德国)

书:

《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美学》

论文:

《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再论移情作用》

二、立普斯“移情说”观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一种错觉。

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即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使情感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

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所以审美对象的原因不是对象,而是通过移情作用的自我。

唯心主义立场。

三、立普斯“移情说”特点

①审美对象是体现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

②审美的主体是“观照的自我”,只在对象里生活着的自我。

③就主体和对象的关系来说,主体就生活在对象里,对象就从主体受到“生命灌注”那种统一的关系。

四、对立普斯“移情说”简要分析

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略了对客体这一因素的分析。

五、“移情说”与西方相关理论的比较

内模仿说:

布鲁斯、浮龙·

认为①移情现象起源于人的“内模仿”,即主体模仿客体②内模仿产生美感

思考题:

“移情说”与“内模仿说”比较

同:

①都强调移情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②都承认“内模仿”的存在

异:

内模仿强调客体的性质及作用,而移情说认为美感是对主体自我情感的价值认同;

内模仿强调客观根源,移情说强调主体根源

西方移情说与中国移情理论的比较

西方移情说与西方人强调以人为本,对世界作概念解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偏重于人的感情外射于物,使物成为人化的自然,却忽略了物对于人的感化作用,而成为“物化的我”。

中国移情理论比西方移情说更为全面,不仅看到了情感的外移而且从物化的角度阐释了物对于人的感化作用,当然这也是中国古老哲学的突出特点(天人合一)。

第五节“心理距离说”美学

布洛(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

一、布洛基本观点:

“心理距离”是“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也就成了一种审美原则。

“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

布洛“心理距离”指一种心理状态,即与现实功利隔开的审美状态,是一种情感上的距离。

距离的内部矛盾(二律背反)距离的丧失可以出于以下两种原因:

距离太近,距离太远。

“距离太近”是主体方面常见的通病,“距离太远”则是艺术的通病。

二、深度研究:

心理距离产生机制

如何建立审美的心理距离?

在审美发生的过程中或生成美时,主导者是谁?

两条路线:

主体转换在先:

主体通过心理距离成为审美主体,客体成为审美客体。

客体转换在先:

客体首先成为审美对象,刺激主体速发心理距离成为审美主体。

第六节“直觉说”美学

最主要的代表是意大利的克罗齐,他最主要的观点是认为美是直觉。

克罗齐

“五正”①直觉即抒情的表现②直觉即艺术③直觉即欣赏④美是直觉的成功变现⑤语言就是艺术

“五反”①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②艺术不是功利活动③艺术不是道德活动④艺术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⑤艺术不能分类

“五正”“五反”肯定了直觉即表现,把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的理性主义美学转化为以直觉为中心的非理性主义美学,开辟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新趋向。

第七节完形心理学美学

完形心理学美学又称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同完形心理学一起产生并以其为理论工具的一种美学潮流,最早产生于20世纪德国,后来以美国为主要发展阵地,影响至全世界,是当代西方重要的美学流派之一,也是西方现代派抽象艺术的理论依据之一。

主要代表是鲁道夫·

阿恩海姆。

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

①关于“格式塔”“完型”

②“大脑力场”

③“同形同构”“异质同构”

格式塔美学理论

①论艺术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是理念及理念的物质显现的统一

②论艺术思维强调抽象思维在艺术创造中的重要性

③论现代派十分推崇与欣赏现代抽象派艺术

第五章意境

意境是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中国文学和艺术最基本特色的中华美学和艺术史的一个极其重要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范畴,也是中华艺术和美学对全人类艺术和美学的一大贡献。

一、什么是艺术

(一)意境的产生于发展

王昌龄物镜、情境、意境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明清:

意与境的关系

(二)意境的内涵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鉴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应,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这是艺术意境,它主于美。

其美学本质在于:

它是主客统一、情景交融,通过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形成的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包括意和境两部分,意(指主观的思想情感)为虚,境(客观的景与生活)为实,两者在艺术表现里通过交融互渗而创造的意溢于象的浑融完整、生动活泼、寓无限于有限的艺术世界。

二、意境的特点

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②境是基础,意是主导

③意境并非有限的孤立的象,而是完整的图景,具有模糊形象性和精神导引性。

三、意境与意象的比较

意象是魏晋南北朝时形成的指形象与情感的契合。

意境则不是指有限的独立的象,而是指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包括象与象外,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四、意境的创造

如何创造艺术境界?

①对客观万象的透彻把握和传神写照、写生、体验生活,能由眼中到手中——直觉感相的模写。

②主观情思的渗入即化景化为情思,绘情思为物象。

③最高灵界的气势,即由所传达出的景与情的交融对人的心灵的启迪与暗示所形成的味之无穷的题外之旨。

第六章美感

第一节美感概说

美感的概念

面对美产生的一种悦耳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心理体验;

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第二节美感的心理构成要素分析

美感的心理构成要素

①美感离不开主体对客体对象的感觉,感觉是进入美感的门户——审美感知

②美感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审美联想与想象

③美感离不开思维,或者说美感也是一种认识——审美理解

④美感离不开情感,而且它主要就是呈现为一种情感体验状态——审美情感

审美感知(门户/基础)

⑴局限性:

是心理活动,建立在生理基础机构上

⑵综合性:

美感与人的全部感官有关,各种感觉之间相互贯通,产生“联觉”,即“通感”

⑶选择性:

知觉点的选择与视觉定势主体在知觉前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主体的修养经历情感

⑷错觉与幻想

审美情感

⑴审美情感的主体性

⑵审美情感的形式性

⑶审美情感的趣味性

⑷审美情感的精神性

审美理解

⑴主观性⑵客观性⑶非概念性⑷潜在性⑸模糊性⑹广泛渗透性

第三节美感的特点

美感的特点:

直觉性愉悦性体验认识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一、直觉性

西方直觉说美学:

意大利克罗齐,英国鲍桑葵

中国直觉说理论:

王夫之《相宗络索三量》“现量说”《庄子·

人世间》

⑴形象性(始于直觉,审美直觉必然会形成一个完整、鲜明而又生动的形象)

⑵非自觉性

⑶无意识性(无意识突然觉醒,参与审美的体验与认识)

⑷思维性

⑸物我两忘

二、愉悦性

愉悦——美感的构成层次

⑴生理上的快感

⑵精神上的愉悦

⑶美感愉快的两个层面是密不可分的

美感愉悦的含义

愉悦指精神上的正面效应,有直接的快感,也有间接的快感(如痛感),甚至是恐惧感,但最终都将转化为一种欣慰感,从而使人获得哲理上的启迪与道德上的正义,最终获得一种欣慰、振奋与愉快。

即痛并快乐着,而且由痛的内涵与过程而使这种愉悦显得凝重、内敛,而更有分量。

三、体验认识性

体验:

情感性的感受、体察和体悟

认识:

在人的意识中反应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结果

总结:

⑴美感主要是一种体验

⑵美感是一种富有认识性的情感体验

⑶美感中的体验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但认识依附于体验

①在体验中认识有助于认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认识的正确性

②在认识之后体验,有助于体验深入,促使体验走向深刻

③处在审美情感中的美感体验和美感认识都应算作审美,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四、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美感的个性

⑴个体性—主体经历、性格、趣味、爱好

⑵当下性—心境

2、美感的共性(原因如下)

⑴客观事物的美具有稳定性

⑵主观的人在生理构造上都有共同性

⑶人的本质具有相似性—审美理想趋同

3、美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⑵个性表现共性

⑶两者辨证统一在一起

⑷但相对而言,个性更是美感的根本

第七章美的存在形式(领域)

一、社会美

1、定义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它以生活形象为主体,包括人物、事件、场景和产品等等。

⑴表现在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和事件上

⑵表现在劳动产品上,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和智慧的劳动产品

2、特点

⑴社会美的表现重在生活形象,以人物为中心,体现了人的智慧、创造和力量。

⑵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它重在内容和理想密切相关。

二、自然美

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

⑴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

⑵主要是以它的自然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

自然性特征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3、延伸问题:

自然美能够自觉为美?

它与社会实践有没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自然美并不能自觉为美,它虽不直接产生于生产实践,但也是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的,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实践的产物,原因如下:

⑴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这时自然无所谓美,因为自然美丑对人才有意义。

⑵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也不是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美的,而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美的领域才逐渐扩大的。

⑶自然美与人的性格品质等也有相通之处,如中国古代比德理论。

⑷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美感的联系的中间环节就是“形式美”的问题。

三、形式美

1、含义

形式美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则的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2、形式美和事物的美的形式区别与联系

区别:

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二者都是统一的,而形式美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

联系:

形式美源自美的形式,形式美主要体现为一些基本法则。

所谓形式美的法则,不过是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

3、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①单纯齐一②对称均衡③调和对比④比例⑤节奏韵律⑥多样统一

四、艺术美

1、艺术的基本准则

①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②艺术都是美的

③艺术带给人愉悦

⑴艺术表现论列夫·

托尔斯泰科林伍德

⑵形式主义美学恩斯特·

卡西尔克莱夫·

贝尔苏姗·

朗格

2、丑学的兴起

现代先锋派艺术毕加索《格尔尼卡》

3、达达主义艺术

代表:

马塞尔·

杜桑

二、艺术的本质

(一)杨辛、甘霖《美学原理》

艺术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二)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

审美活动的类型

①相对独立型的审美活动②相对依附型的审美活动

(三)艺术的本质——审美

⑴艺术形象的构成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类似于审美意象,但必须借助艺术媒介而物态化。

⑵艺术形象的创造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⑶艺术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但以审美为主旨。

三、艺术的分类

艺术分类的原则

1、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

模仿所用的媒体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2、黑格尔

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划分

⑴象征艺术理念压倒形式

⑵古典艺术理念与形式和谐统一

⑶浪漫艺术形式压倒理念

3、近代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

艺术存在的外部风貌: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联合艺术

主体感受:

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想象艺术

四、关于艺术美的争论

1、车尔尼雪夫斯基

⑴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⑵在艺术创造中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

⑶艺术形式本身具有缺陷

结论:

艺术美低于现实美

2、黑格尔

⑴否定现实美,认为真正的美是心灵产生的美,即艺术美

⑵强调人的能动性和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巨大作用

⑶反对机械模仿自然

艺术美是真正的美

3、关于艺术美的理论归纳

⑴艺术源于生活

⑵艺术高于生活

⑶想象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动力

4、在艺术创造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主观与客观

⑵内容与形式

①从内容出发探索美的形式

②形式美的价值在于现实内容 

③在艺术创造中自觉运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第八章 审美类型——美

第一节 关于审美类型的划分

一、西方美学中的审美类型

美 崇高 悲剧 喜剧 荒诞

二、中国美学中的审美类型

气 韵 意境 妙 和

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八类

典雅 运奥 精约 显附 繁缛 壮丽 新奇 轻靡

司徒空《二十四诗品》

魏僖、姚鼐 阳刚之美、阴柔之美

三、中国众多美学原理关于审美类型的四类划分

 ⑴照搬西方审美类型

⑵中西合并

⑶中西融合

⑷其他独特的划分

四、本课程的审美类型

美(优美、壮美、典雅) 悲(崇高、悲剧、荒诞) 喜(喜剧)

第二节 西方美学中的美

一、美的含义

广义:

泛指一切审美类型的美。

狭义:

作为类型的美。

二、美的历史研究

最基本最早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和谐为美

亚里士多德 “美在于体积与安排”

荷加兹 美的比例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博克 美的性质的论述

三、美的特点

⑴必然是正常的事物、正常的尺度

⑵必然是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事物

⑶必然与主体关系和谐,令人一经感知便产生愉悦

第三节 中国美学中的美——优美与壮美

一、优美

优美的特点

⑴主客关系:

是处在主客体矛盾相对统一平衡状态的美

⑵形式特点:

小巧、轻缓、柔和

⑶审美感受:

给人以轻快愉悦、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

⑷存在领域:

自然、社会、艺术等各种领域

二、壮美

壮美的特点

是处在主客体矛盾激化中的美,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和一种强劲的不可阻遏的气势时的美

巨大、急驰、刚强

⑶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