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凸透镜成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6150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象Word文档格式.docx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探究凸透镜成象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象Word文档格式.docx

(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太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四、重点和难点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具准备

1、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

光具座;

蜡烛;

光屏;

平行光源。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手中的凸透镜问学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设备上还见过它?

引导学生回答出在照相机、投影仪上见过它。

并告诉学生: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用冰磨成它的样子来取火。

”它的名字叫什么呢?

叫凸透镜。

同学们想知道有关凸透镜的知识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

[本节设计意图:

贴近学生生活举例,从生活走向物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二)学法指导,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桌上的凸透镜。

组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凸透镜的形状特征。

并板书: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利用多媒体投影课本图4-5-2(a)

提问:

我们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那么光线穿过凸透镜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光具座上演示:

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

得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它又叫会聚透镜。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演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从而介绍几个相关名词:

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本节设计目的:

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能直观的、快速的认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符合其认知规律。

]

2.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书上的字,学生会看到字被放大了,提问:

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

然后让学生拿着凸透镜慢慢的远离书上的字,或者观察远处的物体。

通过以上观察得知:

物体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变化,远处的物体变小了,而且倒着。

近处的物体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

用同一个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时,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有时倒,有时正呢?

使学生进入探索的物理情景当中。

3.提出猜想

猜猜看:

这些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

下面我们用实验去探究这一规律。

4.制定实验计划

利用多媒体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提示:

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

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教材:

课本75页提示拦2、3了解实像和虚像的知识。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让他们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

(1)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

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请学生开始自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中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

A、没有找到像;

B、找到了放大或缩小的像;

C、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本不是像。

对A种情况,老师稍加提示,使之转变成第二种情况。

针对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像产生的误解,教师要明确的指出:

有的同学找到的不是像,同学们也许会感觉疑惑,急于想知道自己找到的是不是像,老师这时再通过演示实验强调如何找像。

指导实验:

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

(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先猜,后试试)

请学生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填入学案的表格内。

6、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板书。

[本节设计意图:

(1)、传统教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一般先列举出各种成像的条件,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各种情况下的像,通过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学得非常被动。

我认为探究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实例,然后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提出质疑——“放大镜”为什么还能成正倒、大小甚至虚实不同的像?

接着由学生自行制定计划、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分析得出成像的规律,即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

本课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初步分析等能力。

(2).针对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采取印发学案(见附件)的措施: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

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

在尽量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同时,避免探究活动中盲目性。

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7、利用多媒体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布置作业。

1、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1)凸透镜的定义。

(2)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什么是焦点、光心、焦距和主光轴。

(3)用课件演示成像规律。

2、告诉学生:

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

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3、课后阅读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凹透镜有哪些特点?

下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凹透镜的知识及凸透镜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一、凸透镜

1、定义:

2、作用: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焦点(F) 

光心(O) 

焦距(f) 

主光轴 

2、凸透镜成像规律:

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

u=2f 

成倒立、等大、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实像

u=f 

不成像

u<f 

成正立、放大、虚像

(五)探究实验记录表

物距u

(cm)

像的性质【凸透镜焦距(f=5cm或f=10cm)】

倒立

正立

缩小

放大

实像

虚像

30

20

15

10

8

5

3

科学探究:

【摘要】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探究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

2、难点:

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主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三)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布置作业。

教师自评:

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点拨。

3、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自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生成能力。

学科带头人点评:

木兰一中:

李春秋

1、教师能结合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

3、本节课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