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态学二轮专题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5125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生态学二轮专题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生态学二轮专题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生态学二轮专题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生态学二轮专题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生态学二轮专题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生态学二轮专题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生物生态学二轮专题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生态学二轮专题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生态学二轮专题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特定生态系统中决定营养结构的因素

2.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4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张的必要条件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生态工程原理及应用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2.5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藻类、细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注:

表中数字代表内容在相关试卷中的考查次数。

二、高考题回顾

考点一:

种群和群落

1.(模拟卷一·

11)(单选)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

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提供简单信息,考查了群落演替、垂直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等知识。

退耕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则退耕地演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喜阳植物比较高大,在其下方形成一定的遮阴环境,为耐阴植物生长提供了生长环境,B正确;

山区从低到高的植被分布是由于地势高低引起,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减少水土流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2.(模拟卷一·

12)(单选)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入侵滨海湿地后,低矮的本地草本植物逐渐被替代。

同时,互花米草入侵也可以改变蟹类等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A.与低矮的本地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

B.某些底栖动物能够摄食植物幼根,加速物质循环,属于分解者

C.采用样方法对蟹类进行调查,往往会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D.引进外来物种时应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2.【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以互花米草为素材,系统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

由题意可知,与低矮的本地植物相比,互花米草高大,其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A正确;

底栖动物摄食植物根,属于消费者,B错误;

蟹类动物活动能力较强,样方法无法准确测定种群密度,C正确;

引进外来物种时,应充分评估风险后再行引种,否则可能导致生物入侵,D正确。

3.(2020高考·

11)(单选)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

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3.【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进行解答,结合图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

、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

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

106个,A正确;

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

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

据图可知:

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可以会灭绝,D正确。

4.(2020高考·

19)(多选)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

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4.【答案】AB

【试题分析】本题以利用外来植物无瓣海桑治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过程为情境,培养考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感情。

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

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

”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以免造成新的生物入侵。

5.(2021高考·

10)(单选)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

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

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5.【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以捕食者对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竞争关系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于种间关系、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解题过程主要考查了比较与分析的科学思维,分析在螺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下三种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后,L中的甲藻数量减少,M中甲藻的数量增多,说明螺喜食甲藻;

L中乙藻的数量增多后又降低,说明螺在后期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导致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

L中的丙藻增多,说明螺虽然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对丙的捕食数量也比较少。

A正确;

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的数量变化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

B错误;

导致L中各种藻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D错误。

6.(2021高考·

11)(单选)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

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B.77只/公顷C.83只/公顷D.88只/公顷

6.【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以教材思考题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标记重捕法的理解。

重点考查对于标记重捕法影响因素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数学模型进行合理修正的能力。

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则相当于第一次被标记的鼠为39-5=34,由此可以计算出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34×

34÷

15≈77。

7.(2021年高考题·

19)(多选)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7.【答案】BC

【试题分析】本题以种群的出生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曲线模型为背景,考查考生数学模型分析的能力。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正确;

据图可知水蚤的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为24个/cm3。

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可推测种群密度为12个/cm3左右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错误;

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即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C错误;

根据图示模型分析,水蚤的种群密度超过24个/cm3,种群的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

8.(模拟卷二·

10)(单选)热带森林中的某种树木会吸引自身病原菌在周围土壤定居,这种树木的种子有的会被病原菌选择性杀死,有的会被鸟类带离并在新的区域存活下来。

A.病原菌使这种树木无法在同一区域过度聚集

B.鸟类以该植物果实为食时属于初级消费者

C.病原菌体内的碳元素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给树木

D.热带森林物种丰富、营养关系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强

8.【答案】D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

树木的种子有的会被病原菌选择性杀死,病原菌使这种树木无法在同一区域过度聚集,A正确;

植物属于生产者,鸟类以该植物果实为食时属于初级消费者,B正确;

病原菌体内的碳元素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呼吸散失)传递给树木(光合作用固定),C正确;

D、热带森林物种丰富、营养关系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D错误。

9.(模拟卷二·

11)(单选)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

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将保持不变

9.【答案】C

【试题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自身的呼吸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不是最大值,B错误;

C、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会改变,D错误。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0.(模拟卷二·

16)(多选)土壤中的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

某植物的落叶可以使土壤中的细菌增加,进而引起食细菌线虫数量的增加。

食细菌线虫能产生含氮物质,促进该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从而使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减小。

A.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消费者

B.可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某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群密度

C.该植物与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D.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10.【答案】BCD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其它成分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会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食细菌线虫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费者,A错误;

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某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

该植物与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植物多,线虫多,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C正确;

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使其它植物无法生存,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考点四:

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1.(模拟卷一·

10)(单选)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

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11.【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贴近生活、贴近环境保护实际,提供新信息和新情境,考查环境保护、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

由题意可知,草方格是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榨成方格固定于沙中,其蓄积降水,进而促进方格内植物的生长,A正确;

微生物可将方格内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分解,进而改善方格内的土壤环境,B错误;

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

草方格内种植了固沙植物,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12.(模拟卷一·

19)(多选)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

A.家畜只采食一种牧草会减弱该牧草的竞争力

B.放养的家畜数量可根据牧草的种群密度确定

C.越长的放牧间隔越有利于牧草的可持续增长

D.禁止放牧一定能增加草地物种多样性

12.【答案】AB

【试题分析】本题基于实际生活情境——放牧这一素材,考查了种群密度、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将理论运用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若家畜只采食一种牧草,则该牧草的种群数量会减少,导致其竞争能力减弱,A正确;

牧草的数量可决定家畜种群数量的最大容纳量(K值),因此应根据牧草种群密度合理放牧,B正确;

放牧间隔较长时,牧草种群密度较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牧草种群生长速率减慢,不利于牧草的可持续增长,C错误;

禁止放牧可以导致群落中某种牧草快速繁殖,成为优势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D错误。

13.(2020年高考题·

10)(单选)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13.【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学和物种进化的知识,难度较低,识记教材基本内容即可。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

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考点五:

生态学的综合考查

14.(模拟卷一·

22)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可传播登革病毒,雌蚊吸血,雄蚊不吸血而吸植物汁液。

某科研团队培育了携带新型共生菌的白纹伊蚊,其中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产生的受精卵不能发育。

该团队在试点小岛上大量释放携带新型共生菌的雄蚊,降低了野生白纹伊蚊的种群数量。

该实验探索出的防治白纹伊蚊的新途径,有助于控制登革病毒的传播。

⑴研究人员释放雄蚊后连续监测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变化,以检验实验效果。

该实验选择封闭性较好的小岛而不是更开放的环境作为试点,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考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有人担忧降低白纹伊蚊数量后,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而多年的实验结果表明该举措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为_____________调节。

(3)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功能。

请据此原理设计一个降低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方案____________。

14.【答案】

(1)避免迁入和迁出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2)自我调节负反馈

(3)信息传递干扰雌蚊发出的声波或拟雌蚊发出的声波吸引雄蚊,聚而歼之,降低种群数量

【试题分析】

本题提供白纹伊蚊与登革热病毒新情境,重点考查种群、生态系统相关知识,设问科学、合理,能够很好的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尤其是最后设计一个方案,很好地突出了生物学素养中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考查。

(1)封闭性好的小岛,可防止白纹伊蚊的迁入和迁出,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干扰实验。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可抵抗一定的外界干扰,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雌蚊翅膀振动发生的声波属于物理信息,上述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可通过干扰雌蚊发出的声波,影响雄蚊与雌蚊的交配,也可通过模拟雌蚊发出的声波吸引雄蚊,将雄蚊杀死,降低白纹伊蚊的种群数量。

15.(模拟卷二·

22)“月宫一号”是我国创建的首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志愿者在该生态系统中完成了为期370天的实验。

实验期间在“月宫一号”内种植的粮食、水果和蔬菜等,为该生态系统提供所需的氧气、食物和水;

用植物饲养的黄粉虫经加工后为志愿者提供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⑴“月宫一号”中除植物、作为消费者的黄粉虫和志愿者外,还需具备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黄粉虫除作为食物外,在该生态系统中还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

志愿者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⑵在完全没有太阳光的情况下,“月宫一号”植物舱内需提供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的人工光源,若选用单色光源,从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角度考虑,最有效的单色光是______________。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除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外,其余能量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月宫一号”中,系统各组成成分的数量需保持平衡,以实现水、氧、碳等有效循环。

考虑到植物中的纤维素不能被黄粉虫和人利用,可能会导致碳循环效率较低,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

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二和三

⑵红光(或:

红光和蓝紫光)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⑶引入分解纤维素的生物(或:

用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结合“月宫一号”人工闭合生态系统,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

“月宫一号”中除植物、作为消费者的黄粉虫和志愿者外,还需具备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

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

黄粉虫除作为食物外,在该生态系统中还具有的功能是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黄粉虫以植物为食,是第二营养级,志愿者吃植物和黄粉虫,志愿者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和三营养级。

(2)红光照射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最大,因此最有效的单色光是红光。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除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外,其余能量的流向是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3)考虑到植物中的纤维素不能被黄粉虫和人利用,可能会导致碳循环效率较低,可以引入分解纤维素的生物或用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以提高纤维素的利用率。

16.(2020年高考题·

24)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⑴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

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⑵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

⑶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⑷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16.【答案】

⑴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⑵垂直有机农业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⑶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⑷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群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别是把握生态系统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的去向,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识记并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

一是呼吸消耗;

二是分解者分解;

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

四是未利用的能量。

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

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

(3)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

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

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铬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