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一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5041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一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一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一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一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一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一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史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一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一Word下载.docx

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

2、实物:

化石、遗址、遗迹和遗物

3、文献:

图像(抽象为地图)、雕塑、照片、影音(录音和录像)和文字记载(包括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

a)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

重要性是指口述者亲历过历史,危险性是指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b)神话:

上古时期与历史史实没有严格区别,神话不是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

c)民间故事:

一般是在非官方的途径产生和流传,内容可能是杜撰的,文学色彩浓厚。

2、实物:

a)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

b)化石一般都是年代非常久远的遗物,遗址是固定的,但遗物是可以移动的,不能作为判断历史依据。

缺点:

c)遗迹和遗物不是历史全部,也不是历史原貌。

d)遗迹和遗物没有人只有物。

图像(抽象为地图)、雕塑、照片、影音(录音和录像)等

图画史料中包括地图、绘画、相片、简图、现代重建图、雕塑等,图画和雕塑的真实与否取决于作者的技法,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b)音像是近现代历史重要载体之一,并且具有文字无法取代的作用;

音像材料中,纪录片与非纪录片有别,照片也需要鉴别,才能构成支持史实的证据。

c)艺术品可以反映历史,可以反映一个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也可以写实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例如唐代以胖为美的风尚在艺术中的体现等。

文献:

文字记载(包括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

d)文字史料中应包含各种私人、官方的档案记录,史学研究成果的摘引等;

除了故意歪曲、篡改外,文字史料相对能比较忠实地保持记录者的原意;

e)新闻可以是将来编写历史的资料来源,但是新闻绝对不等于历史。

f)文学作品绝非信史,但可以把它看成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本人思想、实践的反映

g)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2)获取史料的途径

a)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途径;

b)运用调查、访问等方式;

c)从各种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如文献、音像、实物、当事人的回忆等材料。

(3)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

1、.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关键词

1)正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核心观念等

2)引注中的作者、书名、文章题目、时间等

2、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1)图片中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等

2)图片(地图)中的文字、符号等

3)图片中实物的外观、材质等

1.能为“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A.传说、记载和遗址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化石和记载D.化石、遗址和遗物

2.右图是姜寨遗址中出土的

《鸟鱼纹细颈瓶》,从中可以

直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姜寨人()

A.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B.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C.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D.还处于母系氏族时期

3.“吾祖峻德,万古流芳;

平定荒漠,举世称殇。

……订律设制,立五千年不拔之根基,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这是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祖国大陆时发表的祭祖文,该文发表于( ) 

A.中山陵 

 

 

B.黄帝陵 

C.禹陵 

D.秦始皇陵

4.下列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源头曾经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

B.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

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和作用是相同的

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就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

5.中华文明是多源文明、多元文明,但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   )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长江上游  D.长江中游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国家的特征:

文献一: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文献二:

万章问曰:

“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

”孟子曰:

“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

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

‘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

’”

——《孟子•万章上》

文献三:

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是禹名传天下于益也,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

文献四: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

嗟!

六事之人。

——《尚书·

甘誓》

2、考研发现中的夏文化

1、主要文化遗存:

玉村遗址、洛达庙遗址、二里头遗址

2、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宫殿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早期青铜时代等

3、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明

历史术语:

上古时代:

夏商周;

部族集团=三个王朝。

商部落;

汤。

商朝国家体制:

内外服制;

大邑商,四方。

松散联盟关系;

方国联盟共主。

文化:

青铜文化——冶炼、铸造工艺;

礼器;

政治、原始宗教色彩。

文字——甲骨文。

(成熟古文字;

汉字构成;

六书。

)第一手资料。

经济:

农业经济为主;

商人(为什么叫商朝)

史学方法:

二重证据法;

信史;

文献资料、甲骨卜辞、考古资料;

印证。

1、商朝有文字记载的国家体制

1、内外服制度:

直接管辖与间接管辖的制度

(大邑商,天邑商;

四方,四土)

2、特点:

松散的联盟关系;

商王与方国的臣服关系;

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

二、商朝的文化(典型的青铜文化)

⑴、青铜冶炼铸造工艺;

礼器、祭器功能;

风俗文化。

⑵、成熟文字——甲骨文;

⑶、农耕文化进一步发展——生产技术进步等。

⑷、商业文化出现——饮酒风气等

早期人类历史的划分

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过渡时期)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3、甲骨文

含义:

出土地:

用途:

地位与价值:

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直接遗存,有些可能是亲历者或见证人的记录。

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又称直接资料)。

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

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又称间接资料)。

4、商朝的经济

1、手工业:

青铜冶炼与铸造工艺。

2、农业:

石器、木器农具;

耨田、施肥技术有进步。

3、商人从事谷类、酒等买卖

1.商朝的历史被认为是"

信史"

,而夏朝的历史尚不具有"

的地位,主要是因为

A.夏朝城池的规模比较小B.夏朝的青铜冶铸水平比较低

C.夏朝至今还没有确认的文字D.夏朝都城的位置还难以确认

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今约有

A.3100年B.3600年C.2500年D.1100年

4.《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下列最能印证此文献的是

A.出土了很多夏朝时的青铜礼器。

B.周文献中记载商人十分迷信。

C.商朝出土了很多礼器和祭器

D.有学者指出:

商人在战争中举行祭祀。

5.商朝已经进入发达的青铜时代,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C.商朝青铜器多是礼器,缺少艺术价值

D.商朝青铜器很普及,已用到生活方方面面.

6.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

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A.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B.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

C.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 D.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7.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殷墟”为我们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8.下列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①武王伐纣②尧舜禅让③禹建立夏④商汤灭夏⑤盘庚迁殷

A.③②⑤①④ 

B.②③④⑤①C.④③⑤②① 

D.③②⑤④①

★9.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确定夏朝建于公元前2070年,把我国历史纪年提前了1200多年,传统上我国确切纪年的朝代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10.“鼎”初是食器,含义不断衍生、丰富。

在下列成语中,“鼎”含义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列鼎而食B.问鼎中原C.钟鸣鼎食D.人声鼎沸

11.《礼记》中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A.当时的人十分迷信愚昧B.政府大力提倡祭祀活动

C.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D.当时的礼制还不够发达

12.商朝的推行“内外服制”,以下地区中,主要属于“内服”的是(  )

A.四川  B.山东   C.北京   D.河南.

13.《竹书纪年》载:

“仲丁迁于隞(今河南荥阳),河亶甲乙迁于庇(今河北邢台),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迁于北蒙,号之曰殷(今河南安阳)。

……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这段文字反映了( )

①商朝前期政局不稳  ②盘庚迁殷后政局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发展  

③商朝势力南至珠江流域  ④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

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

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

——王国维:

《古史新证·

总论》

问题:

(1)材料中所提及的“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分别通称为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在商朝的历史研究中,目前有哪些“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可供参考?

(1)、分别指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

后者对前者起到证史和补史的作用。

(2)、“纸上之材料”主要指商以后的历代文献记载,例如《诗经》、《史记》等;

“地下之新材料”主要指甲骨卜辞的发现和解读,以及大量商代墓葬、青铜器等的发掘。

第四课封邦建国一礼乐文化

上古三代之三:

西周;

1046BC;

周武王;

牧野之战;

纣王;

镐。

西周“治国”策略的革新:

⑴、国家管理体制革新:

新征服地区;

封邦建国体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天下共主。

⑵、周公在文化思想上创新:

辅佐成王;

平定三监之乱。

A、“礼乐制度”;

宗法制度;

等级社会;

社会认同感。

B、“德治”;

“敬天保民”思想。

社会经济基础:

井田制;

土地轮种的耕作技术;

纺织业等手工业发展。

1、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上——封邦建国

(1)手段与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分封对象:

同姓子弟;

功臣;

殷人后裔;

方国首领。

(3)结果:

形成周王控制下的众多诸侯国;

提高王权地位,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

《荀子·

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这句话得到的(直接)信息是?

周初实行了分封制,出现众多诸侯国;

其中,大多是周王的姬姓兄弟。

从信息分析中可知,周朝这样做的目的与效果如何?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如何评价这种行为?

克服了商朝“内外服制”中松散联盟关系的弊端;

通过周王对地方的分封的方式,收回诸侯王的任命权,

达到了控制地方的目的,实现了政局的稳定。

3、宗法制

四、井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的主要土地制度

※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思想文化的基础制礼作乐

礼的来源

夏、商、周三代之礼(习俗仪式),因革相沿,

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

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等级制度,实现社会的有序)

乐的来源

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因此,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

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

比如:

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

祭地示“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礼记》

材料一、欣赏编钟音乐

材料二、《乐记》说: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思考:

①何谓“乐”?

“乐”在西周政治生活中有何作用?

2、周公“制礼作乐”对巩固周朝的统治有什么作用?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等级制度;

“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维系社会秩序,社会认同感。

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以“德治”治天下

1.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周公摄政B.牧野之战 C.周公东征D.平定三监之乱

2.《荀子·

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公多让姬姓立国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王族B.长期摄政C.以藩屏周D.包围“三监”

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殷民”是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4.孔子曰:

“周监(同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在孔子看来,周朝最值得他遵从的是()

A.周公辅助成王B.武王武力灭商C.礼乐制度D.周公拓疆

5.“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西周采取的措施是()

A.封邦建国体制B.井田制度C.礼乐制度D.宗法制度

6.“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文中的“克殷”是指()

A.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B.创封邦建国体制,包围原来殷邦

C.周公率军,平“三监之乱”D.周公出兵,征服殷商的残余势力

7.“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8.周公创作《周颂》(包含神巫舞乐和史诗)的主要目的是()

A.记录重大事件B.提高国民音乐水平C.显示尊卑贵贱D.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9.深受周公“敬天保民”思想影响的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0.下列是西周创设的是()

①封邦建国体制②内外服制③礼乐制度④郡县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巩固国家政权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加强中央集权

1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西周,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但主动向西周投诚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13.《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后一句反映的是

A.世袭制B井田制C.分封制D.宗法制

14.西周与殷商相比,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C.实行分封制D.压迫奴隶和平民

15.《孟子·

告子》记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

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B.西周王室衰微C.春秋诸侯争霸D.战国群雄并立

16.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而瓦解

17.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的“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的是()

A.分封制的瓦解B.上层建筑的变化C.王权的变化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8.《史记》中记载: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反映的史实应是()

A.商灭夏B.周灭商C.西周灭亡D.秦统一中国

19.《史记·

周本纪》: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B.先代贵族与功臣均可受到分封

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20.公元前782年,幽王宠幸褒妃,出现了“烽火戏诸侯”。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B.周王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社会大变革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前770,周平王,洛邑)

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革

(经济:

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政治:

列国纷争,各国变法改革内政;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

出现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时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影响:

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最灿烂的一页;

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影响最大:

儒家、法家、道家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政治上:

列国纷争,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

经济上:

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

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文化上: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各家思想

儒家孔子以“礼”、“仁”为核心,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等

孟子“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韩非肯定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君主集权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道”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

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

“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锃,然后成为农。

——《管子·

轻重乙》

考古发现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如铲、锛、锸、镢已很普遍。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

铁制农具使用后可以深耕,为牛耕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牛与耕相连,用作人名,可见当时用牛耕早已司空见惯。

“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是中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

它的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