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4869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文档格式.docx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文档格式.docx

有人见过,也有人为之作过注。

阮孝绪曰:

“《归藏》载卜筮之杂事。

”刘勰云:

“《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弊十日,常娥奔月。

”。

《隋书.经籍志》云:

“《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撰。

”又说:

“《归藏》汉初已亡。

按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旧唐书.艺文志》有:

《归藏》十三卷,注云:

“殷易,司马膺注。

”《新唐书.艺文志》有:

司马膺注归藏十三卷。

《宋书.艺文志》有:

薛贞注《归藏》三卷《崇文总目》有:

《归藏》三卷,《中兴书目》有:

《归藏》薛贞注。

然自唐开始,有人以《汉书.艺文志》未着录《归藏》和《隋书.经籍志》关于“《归藏》汉初已亡”的记载,怀疑汉晋时所见的《归藏》是伪作,而隋代着录的十三卷《归藏》也不是汉晋时的《归藏》,即是伪中之伪。

如隋书作者认为存于《中经》的《归藏》已不是汉初《归藏》。

孔颖达认为:

“《归藏》伪妄之书,非殷易也。

”,《崇文总目》谓:

“汉初有《归藏》,以非古经,今书三篇,不可究矣。

”《中兴书目》谓:

“今但存初经、齐母经、本蓍三篇,文多缺乱不可训。

”吴莱云:

“《归藏》今杂见他书,颇类《易林》,非古易也。

”明儒马端临指出:

“《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而《连山》出于刘炫伪作,比史明言之。

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尔。

”皮锡瑞云:

“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

不应夏易数倍于殷,疑皆出于依托。

《连山》刘炫伪作,北史明言之,《归藏》虽出隋唐以前,亦非可信为古书。

”[1]此种见解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古史辨派。

余永梁云:

“其实,所谓真的《连山》《归藏》亦是汉人伪作。

但宋以后也有持反对意见者。

如宋郑樵曾提出:

“《归藏》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

隋有薛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经》、《本蓍》三篇而已。

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

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

往往连山所以亡者,且过于此矣。

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文乎。

”杨慎承认汉时《归藏》未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

”隋时《归藏》为伪书。

清儒朱彝尊云:

“《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

”(《经义考》卷三)马国翰云:

“殷易而载武王枚占、穆王筮卦、盖周太卜掌其法者,推记占验之事,附入篇中,其文非汉以后人所能作也。

”(《三坟易探微.附篇》)今人于豪亮通过研究帛书《周易》和传本《归藏》卦名,提出“《归藏》成书决不晚于战国,并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

”近期,王兴业撰《三坟易探微》一书、金景芳撰《周易系辞新编详解》一书也主张《归藏》不伪。

关于《归藏》真伪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

汉晋所见的《归藏》是否为汉人作品?

汉以前是否有《归藏》?

《归藏》是否为商易?

秦简的出土,为揭开这些悬案提供了新的证据。

王明钦先生撰文《试论归藏的几个问题》通过比较古书引用的《归藏》佚文和出土的秦简易占,指出出土的简文即是《归藏》。

连劭名撰文《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李家浩撰文《王家台秦简易占为归藏考》、王宁撰文《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系》以简报公布的三卦卦辞为主要根据,广泛引证《归藏》佚文,进一步论定王家台秦简易占就是失传已久的《归藏》或《归藏.郑母经》,从而反过来又推断古书引用《归藏》佚文的真实性。

其实,出土易占还有许多卦与古书引《归藏》相同或相近。

此再以三卦证之

《易占》之《师卦》记录了周穆天子卜西征之事。

秦简:

“师曰:

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攴占□□□□□龙降于天□□□远飞而中天苍□。

”此事《穆天子传》和《史记.周本纪》皆有记载。

也见于传本《归藏》之辞

1.穆王猎于弋之野。

2.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

3.昔穆王天子筮西出于征,不吉。

曰:

“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

飞而冲天,苍苍其羽。

”   其中第三条,除个别字不同外,行文与秦简本完全一致。

 秦简《易占》之《明夷》记录了夏启梦见乘龙飞天之事。

“明夷曰:

昔者夏后启卜乘龙以登天而攴占□。

”此也见于传本《归藏》

1.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

 2.昔夏后启上乘龙飞,以登于天。

睾陶占之曰吉。

 3.明夷曰:

昔夏后启筮,乘飞龙而登天,而枚占四华,皋陶曰吉。

 秦简中的“攴”,即“攵”,与“枚”通。

王明钦说:

“秦简中攴为枚之省文。

”  《说文》云:

“枚,干也。

从木攴,可为杖也。

”后,即君王。

《泰.象》: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虞翻注:

“后,君也。

”《尔雅.释诂》云:

”《周礼.量人》云:

“营后宫。

”《礼记.内侧》:

“后王命冢宰。

”郑玄皆注云:

”故夏后启,指夏王启。

睾陶,即皋陶。

“睾”通“皋”。

《列子.天瑞》:

“望其圹,睾如也。

”《孔子家语.困誓》:

“自望其广,则睾如也。

”《荀子.大略》作“皋如”。

 《易占》之《归妹》记录了嫦娥偷吃长生药、卜奔月之事。

“归妹曰:

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

”此见于传本《归藏》之辞:

  

 1.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2.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不同的是“嫦娥”之名,秦简作“恒我”。

“恒”即“常”,《说文》:

“恒,常也。

”汉人因避讳文帝刘恒,“恒”多作“常”。

“我”与“娥”音同而相通。

《说文》:

“从女我声”。

又“恒”通“姮”,“姮娥”即“嫦娥”。

《淮南子.览冥训》:

“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云:

“逵吉:

按‘姮娥’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

《文选注》引此作‘常’,淮南王当讳‘恒’,不应作‘恒’,疑《意林》是也。

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国翰辑《连山》中也有常娥奔月之辞

   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常娥窃之以奔月。

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曰:

“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无恐无惊,后且大昌。

”姮娥托身于月

 此为马国翰误辑。

对于这个问题李家浩考之甚详,兹不再论述。

由以上考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出土的秦简易占为《归藏》;

汉初《归藏》未遗失;

汉晋人所见到的《归藏》不是伪书。

这就为几千年易学界关于《归藏》真伪争讼作了结案。

至于出土秦简《归藏》是否为商易,则在《归藏》和《周易》的关系中加以讨论。

  二、《归藏》早于《周易》

郑玄曰:

“夏曰《连山》,殷曰《归藏》。

”桓谭《新论》曰:

夏易烦,而殷易简。

”梁元帝云:

“按《礼记》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

今《归藏》,先坤后乾,则知是殷明矣。

”邢昺云:

“《归藏》者,成汤之所作,是三易之一也。

”郭雍、程大昌、马端临、吴澄、郑樵等人皆主此说。

高明说:

“今按《周礼》《连山》、《归藏》与《周易》并举,称为三易,且同掌于太卜之官,则周时《连山》、《归藏》与《周易》并行可知。

是《连山》《归藏》最迟亦应为周时书。

”[11]今人在研究了出土的《归藏》之后,多认为不是商代作品。

李家浩说:

“秦简《归藏》有可能是战国晚期秦人的抄本。

”[10]李零说:

“现在发现的王家台秦简《归藏》和前人所辑归藏佚文,其繇辞提到周武王和周穆王,当然不会是商代的内容。

”[12]王明钦说:

“《归藏》的成书年代,当在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这与《周易》经的年代也相差不远。

笔者认为,《归藏》成书应早于《周易》。

理由其一,今以《周易》通行本、帛书本、竹简本和《归藏》的传本、竹简本作以比较,可以发现《归藏》和《周易》的卦名,有许多相同和相近者。

相同者

通行本《周易》

帛本《周易》

阜阳竹简本《周易》

竹简《归藏》

传本《归藏》

  屯

  讼

  师 

 师 

 市

  比

  履

  同人

同人

  大过

泰过

大过

  明夷

明夷

明□

  萃

  井

  归妹

归妹

  节

以上有的使用了通假字。

如《周易》通行本和帛本及传本《归藏》作“屯”,竹简本《周易》和竹简本《归藏》作“肫”。

按《说文》“肫”读作“屯”,则“屯”、“肫”通。

通行本《周易》和传本《归藏》及竹简《归藏》作“履”,而帛本《周易》作“礼”,“履”“礼”通。

《说文》云:

“礼,履也。

”《尔雅.释言》云:

“履,礼也。

”《荀子.大略》云:

“礼者,人之所履也。

”王弼《周易略例》引《序卦》云:

“履者,礼也。

”而从这些卦画和卦名相同看,二者决不可能是同时产生,必有先后继承关系。

那么,二者谁先谁后?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卦名看出。

如竹简《归藏》有一卦为“恒我”,《周易》通行本、帛本、竹简本和传本《归藏》皆作“恒”。

竹简《归藏》的“我”,决非衍文,如前所言,“恒我”又见于竹简《归藏.归妹》卦辞,是“嫦娥”原始称呼。

而出土《归藏》是秦简,早于出土的汉代抄本——帛书和竹简《周易》。

通行本《周易》和传本《周易》是经过后人整理的版本。

在卦画相同的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能说明秦简《归藏》“恒我”源于《周易》各种版本及传本《归藏》的“恒”。

相反,《周易》各种版本和传本《归藏》本之于竹简《归藏》、是对竹简《归藏》的简化则更为合理。

又如,竹简《归藏》又有“散”卦,传本作“散家人”。

而各种版本的《周易》皆作“家人”。

黄宗炎云:

“‘家人’为‘散家人’,则义不可考。

”按:

两个版本的《归藏》皆有“散”,竹简本卦辞中也有“散”字,可见,“散”也非衍文。

“家人”从“散”和“散家人”而来,也比较明显。

另外竹简本《归藏》有一些卦名,其意义比《周易》卦名更为原始。

如劳卦、丽卦、毋亡卦。

各种《周易》版本分别为坎卦、离卦、无妄卦。

毋亡,作为卦名出现在秦简《归藏》卦辞中。

今本《周易》作“无妄”,是后起文字。

从文字学角度讲,“毋”、“亡”要早于“无”。

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毋”、“亡”。

无妄之“无”是后起的字。

李孝定云:

“有无之‘无’,古无正字,卜辞假‘亡’为之。

”(《甲骨文字集释》第十二)[13]《史记.春申君传》作“毋望”,仍保留了古“毋”。

后作无妄。

先儒多释无妄为不妄行和无希望。

马融、郑玄、王肃皆云:

“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

”《汉书.谷永传》“遭无妄之卦”。

应劭曰:

“无妄者,无所望也。

万物无所望于天,灾异之最大者也。

”只有虞氏释义与众不同。

虞氏注《无妄.象》曰:

“与谓举。

妄,亡也。

谓雷以动之,震为反生,万物出震,无妄者也,故曰物与无妄。

《序卦》曰: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而京氏及俗儒,以为‘大旱之卦,万物皆死,无所复望’,失之远矣。

”虞氏释义合乎秦简,秦简《毋亡》有“安藏毋亡”之辞,此“毋亡”指未亡失。

又虞氏曾言“《归藏》卦名之次亦多异”。

知虞氏见过《归藏》,故此为虞氏用原初《归藏》释《周易》之例证。

劳,传本《归藏》作“荦”;

《周易》今本作“坎”,帛本作“赣”,汉石经本作“欿”。

按,李过曰:

“谓坎为荦,荦者,劳也,以万物劳乎坎也。

”黄宗炎曰:

“坎为劳卦,故从劳谐声而省,物莫劳于力,故从牛。

”则知劳、荦、坎通。

坎、赣、欿通,今人已考证,此略之。

按,《说卦》云:

“坎者,水也。

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

故曰劳乎坎。

”《周易.坎卦》爻辞言“入于坎窞”、“坎有险”、“来之坎坎险且枕”等皆取陷、险之义,无“劳”之义,而《归藏》作劳,《说卦》训坎为劳,显然是在追溯坎之本义。

秦简《归藏》丽卦,传本《归藏》、《周易》通行本和竹简本作“离”,帛书作“罗”。

“离”和“罗”古相通。

《方言》曰:

“罗谓之离。

”“离谓之罗。

”《彖传》、《序卦》、《说卦》并云:

“离者,丽也。

”故离、丽、罗三者通。

然而,从文字起源看,丽的含义更符合卦画,离当来自丽。

甲骨文中有“丽室”之辞。

鲁实先解释曰:

“其据以会意者为二室相临,二人相俪,是以其本义,为两为偶,即丽与俪之初文。

《说文》以旅行训丽者,乃其引申义也。

所谓丽室者,谓二室相偶,中间一堂,即《礼记杂记下》之夹室,亦即《国策燕策》之历室与《史记.乐毅传》之历室。

夫室不相临而曰丽者,是犹先民画卦以两阳介一阴而名之离,亦取附丽为义也。

”[13]由此可知,丽,本是指两室相临和二人相俪,有依附之义。

卦画 为一阴依附二阳,别卦则是两个相同的经卦相依附,因两个离经卦外阳内阴、外实内虚,故与同两室一样,相互依附。

故别卦离卦卦画有依附之义。

如《彖》释《离》云:

“离,丽也。

日月丽乎天;

百谷草木丽乎土;

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柔丽乎中正,故亨。

”因此,丽比离更能反映卦象的特点,恐为离本丽之例证。

其二,竹简《归藏》卦辞皆用“卜”字,带有浓厚龟卜的痕迹。

而《周易》今本和帛本则未使用“卜”字,蒙卦用过“筮”字。

卜筮是不同的。

《礼记.曲礼上》云:

“龟为卜,策为筮。

”更为重要的是卜早于筮。

从行文上看,《归藏》修辞造句不讲究,无多大的文学价值。

而《周易》则不同,它有简古清丽的语言,明朗而多形象的描写,爽朗而和谐的音节,亲切而有味的比兴,存有大量的远古的谣谚,“是一部最古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散文作品”,[14] [15]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从卜早于筮、《归藏》带有龟卜痕迹和《周易》卦爻辞比《归藏》卦辞更为精致两个方面看,《周易》晚于《归藏》。

其三,按文献记载,《归藏》是以坤为首,殷墟出土的数字卦有崇尚坤之倾向。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两件特别应当引起我们注意。

一是刻在甲骨上的“上甲田 ”,另一块是父戊卤上的“ 父戊”。

周立升先生指出:

“上甲、父戊都是殷商的先公名号,如果契数 是坤卦,当可知殷人是贵坤的。

称归藏首列坤,为殷易,是有一定道理的。

”[16]此为《归藏》早于《周易》之又一证。

其四,《周礼》言太卜掌三易之法,其经卦和别卦虽然一致,但从其排列次序看,为《连山》《归藏》在《周易》之前,这种排列决非偶然,当视为《归藏》早于《周易》的重要证据。

有的学者提出,桓谭言《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言,前者繁后者简,推断夏《连山》殷《归藏》不可信。

其实,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看,是由繁而简、由具体而抽象,这是认识发展的规律。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先繁后简未必不可信。

  然而,从卦辞看,大多反映的是夏商和夏商以前的事。

当然也有商周和商周以后的事。

最晚几条有:

师卦周穆王占卜西征之事;

右卦平公占卜邦国吉凶之事;

鼎卦宋君占卜之事。

后两者反映的是春秋之事。

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卦画卦名较早,大约在周之前。

卦辞写成的晚,在春秋平公和宋君之后。

一是卦辞与卦画、卦名和卦辞同时较早,大约周之前。

而反映周代和周代以后的卦辞则是后人修补的。

这两种情况后者可能性较大。

因从卦辞看,大多是反映夏商和夏商以前的事。

有反映周和周以后史事的卦辞,并不奇怪,“古代数术之书有不断改写的习惯”,[12]《周易》就是如此,有被修改的痕迹。

比较马王堆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无论是卦序、卦辞、卦名及文字都存有一定的差异。

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差别更明显。

除了通假字外,帛本比今本缺少若干章。

如帛书缺今本上篇第九章,下篇的第五章的一部分,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章的一部分,第十、第十一章也不见于今本。

另外,今本“易有太极”、“显诸仁藏诸用”、“开物成务”,帛本分别作“易有大恒”、“圣者仁壮者勇”、“古物定命”。

又出土的阜阳双古堆汉简《周易》,也与各种版本不同。

除了文字歧异外,在卦爻辞之后又有卜辞,这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

[17]这充分说明《周易》经传的确被改写过。

与《周易》相同,人们在应用《归藏》的过程中,曾不断地对那些已过时的卦辞进行改写,补充影响大且应验的卦辞,则在情理之中。

这种不断改写,一方面同说明在儒家占统治地位之前,《归藏》广泛流行而已;

另一方面,《归藏》筮占所暴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王明钦先生以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和春秋三易并用提出,“《连山》《归藏》《周易》古同出一源。

为《易》之三大派别。

”这种说法恐难以成立。

“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是言史官当时掌握三部易书,这三部书卦画相同,未及其他,而仅卦画相同并不能说明三者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品。

春秋时三易并用也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就像卜筮并用不能说卜筮是同一时期产生一样。

因此,在没有其他史证和出土文献证明的情况下,古人关于夏商周三易之说不能轻易否定。

三、文王演易不是重卦

关于重卦问题,也是易学史上长期争论的焦点。

共有四种观点:

一,伏羲重卦。

《淮南子.要略篇》:

“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福祸矣。

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王弼也认为伏羲重八卦。

王弼也主此说。

二,神农重卦。

“神农重卦。

”淳于俊曰:

“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

”三、夏启重卦。

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四、文王重卦。

司马迁云: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

”扬雄云:

“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

”班固、王充等皆主此说。

其中第四种观点影响最大。

这些观点在《系辞》中基本上可以找到根据。

如《系辞》“观象制器”一节则是伏羲、神农重卦的根据。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易》之为书也,……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是文王重卦的根据。

禹重卦不知何据。

孔颖达对四种观点进行了辨析。

他说

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案《系辞》神农之时已有,盖取《益》《噬嗑》,此论不攻自破。

其言神农亦未为得,今以诸文验之。

案《说卦》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凡言作者创造之谓也,神农以后便是述修不可谓之作也。

则幽赞用蓍谓伏羲矣。

故《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牺。

”《上系》论用蓍云:

“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既言圣人作易十八变成卦,明用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画之时伏羲用蓍,即伏羲已重卦矣。

《说卦》又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既言圣人作易兼三才而两之,又非神农始重卦矣。

又《上系》云: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蓍者尚其占。

”此之四事皆在六爻之后。

何者?

三画之时,未有彖繇,不得有尚其辞。

因而重之,始有变动,三画不动,不得有尚其变。

蓍布爻方用之卜筮,蓍起六爻之后,三画不得有尚其占。

自然中间以制器者尚其象,亦非三画之时。

今伏羲结绳而为罔则是制器,明伏羲已重卦矣。

……若言重卦起自神农,其为功也,岂比《系辞》而已哉!

何因《易纬》等数所历三古,但云伏羲文王孔子,竟不及神农,明神农但有“盖取诸《益》”不重卦矣。

故今依王辅嗣以伏羲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为得其实。

(《周易正义》卷首)[18]

孔氏主要以《系辞》为据说明了伏羲重卦,是否真为伏羲重卦有待进一步考证。

而他否定了文王和其它人重卦则值得肯定。

虽然经过孔氏考辩,但文王重卦说仍很盛行。

如宋儒朱熹有时也认为“文王重卦作繇辞”(《朱子语类》卷六十六)[19]。

而且几乎成了学界的定论,一直延续今日。

随着考古的发现,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朗化了。

1978年张政烺先生确认周原新出土的甲骨上的数字为《周易》符号,并发表了《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20]文章。

张亚初、刘雨通过分析商周时甲骨文金文出现的易符,驳斥了文王重卦说。

指出:

“材料说明,在文王之前或同时,从商王都城到边远地区都广泛地流行着这种重卦的占筮方法,因此,说重卦是文王发明的,是不太可能的。

”“重卦的筮法首先出现在商,后来才推广到周,也就是‘周因殷礼’,这倒是十分可能的事。

”[21]数字卦的发现,把重卦推到商周以前,据文献记载,在商周以前,筮书只有《连山》《归藏》。

那么,这些数字卦显然是与《连山》《归藏》相关。

秦简出土重新印证了此说。

如前所言,《周易》许多卦名和卦画来自《归藏》。

有的是直接继承了《归藏》的卦名和卦画,如屯、讼师、比、同人、明夷等卦。

有的改造了《归藏》的卦名。

如家人、恒、坎、离、无妄等卦。

既然出土《归藏》的这些重卦卦画和卦名早于《周易》,那么,流传已久、貌似定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