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九含答案 1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2743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九含答案 1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九含答案 1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九含答案 1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九含答案 1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九含答案 1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九含答案 1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九含答案 1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九含答案 1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九含答案 1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56.“顾”意思是:

看。

“济”意思是:

渡过。

157.“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解析】

【分析】

156.试题分析:

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的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作者被“赐金还山”的情况下,想到了前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困难重重。

但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终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据此理解作答。

157.试题分析:

考查诗词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映衬、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引用典故等。

此外还有夸张、烘托和反衬等。

作答时要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

前一句是说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受到重用;

后一句运用的典故,是说伊尹在受商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诗人与姜尚、伊尹自比,委婉储蓄地表达了期望得到明主赏识,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和理想。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58.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中“悠悠”的表达效果。

15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做简要的分析。

160.辛弃疾不惜以夸张的笔墨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158.“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此人思绪之无穷。

159.示例1:

用典,引用孙权振兴吴国的事和曹刘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借古讽今,借赞扬孙权的不畏强敌,暗讽当时南宋的苟且偷安,毫不振作。

示例2:

设问三问三答的结构使得层次分明,词意相互呼应,层层递进,表现出感情的悲壮。

(任选其一即可)。

160.作者极力赞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正是为了反衬当朝统治者怯懦苟安、昏庸无能。

158.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文上下句可知,“悠悠”采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既指“不尽长江滚滚流”的长江流水,更指“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悠悠往事。

既交代了时间的漫长久远,又指人的思绪无穷。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59.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这首词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采用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的方法;

结构上采用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的写法;

表达上采用即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法等。

选择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诗文内容分析即可。

如:

这首词结构上采用三问三答,词意相互呼应,层层递进,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160.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词的下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生子当如孙仲谋”,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运用的是反衬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16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16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1.借古讽今(用典),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162.对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和昏庸无能的讽刺,及强烈的爱国、卫国的思想感情。

16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语句的理解。

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

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

’”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

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16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①。

(注释)①采薇:

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163.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梅花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表现了诗人起兵抗元的豪迈之气。

B.颔联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抒写诗人悲苦之情。

C.诗人将山河依旧与城郭面目全非进行对比,坚信山河必有重光之日。

D.本诗逐层递进,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寓深厚之性情于质朴之中。

164.本诗与王绩的《野望》都引用“采薇”的典故,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163.A

164.《南安军》:

饿死殉国,誓不投降。

《野望》:

隐居不仕(向先贤寻求慰藉)

16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

A.本诗首联写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这里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冷意袭上了他的心头。

根据以上分析,首联中并没有“用梅花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表现了诗人起兵抗元的豪迈之气”,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A。

164.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采薇”指采食野菜,据《史记·

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最后饿死。

本诗中“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一句,写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

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

这句诗引用了“采薇”的典故,写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

这里诗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决心效仿伯夷、叔齐饿死殉国,誓不投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

《野望》中,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举目望去竟然没有一人相识,咏一曲唱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这里引用“采薇”的典故,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表达了诗人避世退隐、隐居不仕的决心,又因内心苦闷惆怅,从而只能向先贤寻求慰藉的心态。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完成小题。

[甲]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

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165.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曲开头化动为静,描写了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险峻,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B.乙曲前三句回顾了骊山历史,“今何处”强调对古今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

C.乙曲第四句的“只见”二字强调阿房宫的破败,加重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D.两首散曲结尾分别用“兴”与“亡”、“赢”与“输”的对比深化全曲的主题。

166.两首散曲都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65.A

166.甲曲除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更有对百姓的同情;

乙曲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

165.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

A项中甲曲第一句“峰峦如聚”的意思是“诸峰像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潼关来”,是将原本静态的山峦化为动态,选项中“甲曲开头化动为静”表述错误。

16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

甲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百姓所受苦难的同情。

乙曲是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散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

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