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077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袞,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9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故患有所不辟也

B.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牺牲玉串,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

9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公将鼓之人皆有之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登轼而望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9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95.(甲)文中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

96.请你从(乙)文中提炼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答案】

92.D

93.C

94.

(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诚心处理。

(2)假如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95.论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民;论开始进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之时;论开始追击的时机:

“辙乱旗靡”之时。

96.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解析】

【分析】

9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A.原因/所以;

B.类/同“嘱”,嘱托;

C.虚夸,夸大/益处;

D.浅陋,在这里均是“目光短浅”的意思;

故选D。

9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A.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兼词,相当于“于之”;

B.语气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指“心”;

C.介词,都是“在”的意思;

D.表顺承,然后/表转折,然而;

故选C。

9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狱”指诉讼案件,“虽”是“即使”,“察”是“明察”的意思,“情”这里指诚心,故可翻译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诚心处理”;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一句中,“如使”是“假如,假使”,“则”是“那么”,“可以”是“可以用来”,“何不用也”是“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的意思,故可翻译为“假如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9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段:

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第三段:

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

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96.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本文提出了在“生”与“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所以在提炼文章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时,围绕人在面对选择时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来谈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

“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

“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诚心处理。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乙)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

“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充曰:

“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

“颇思蜀否?

”禅曰:

“此间乐,不思蜀。

”邵正④闻之,求见禅曰:

“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无日不思。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

“何乃似邵正语邪!

”禅惊视曰:

“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

注:

①司马文王:

指司马暗。

②禅:

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

四川的歌舞。

④邵正:

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

都指四川。

9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为之作故蜀技

C.至于斟酌损益乃可至于是乎

D.诚如尊命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8.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9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00.(甲)文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知恩图报,忠心耿耿,体现在哪些方面?

乙文中“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文王对诸葛亮和刘禅各有怎样的态度?

【答案】

97.D

98.

(1)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2)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99.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00.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接受先帝的临终托孤,努力完成兴复汉室大业;对诸葛亮的才能以及忠诚充满敬佩,对刘禅的不成器以及无能的鄙视。

【解析】

【分析】

97.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A.因为/用、拿;

B.因此、所以/故意;

C.“至于”一起的意思:

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至于”一起的意思:

到了;

D.实在、确实/实在、确实;

故选D。

98.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第一句是一个倒装句,正确语序是“于乱世苟全性命,于诸侯不求闻达”。

重难点词语有:

苟:

苟且。

全:

保全。

闻达:

有名望、显贵。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

是:

这样。

并:

吞并。

9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大意是:

故意为他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故停顿是:

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00.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甲文“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可以看出,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从甲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以看出,接受先帝的临终托孤,努力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从乙文“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可以看出,司马文王对诸葛亮的才能以及忠诚充满敬佩;从乙文“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可以看出,司马文王对刘禅的不成器以及无能的鄙视。

【点睛】

甲文翻译: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乙文翻译: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

“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

”贾充说:

“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

“是否会思念蜀地?

”刘禅回答说:

“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

“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答说:

‘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

“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

”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

“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