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厦门市人民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2602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 言厦门市人民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前 言厦门市人民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前 言厦门市人民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前 言厦门市人民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前 言厦门市人民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 言厦门市人民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x

《前 言厦门市人民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 言厦门市人民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 言厦门市人民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x

“十二五”是我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外一体化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

“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改革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及福建省、厦门市的实施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积极推进城市水利建设,以建成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文明体系、滨水景观体系、水利制度保障体系为重点,把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城市水利和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全力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厦门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保障能力。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省市实施意见、《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水利部、省、市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开展大量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全面分析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认真研究水利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厦门市水利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和改革管理措施。

2011年4月2日,在全市水利暨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市水利局将该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向市区相关单位征求意见,2011年4月12日市水利局还专门以书面形式向市区相关单位征求书面意见。

2011年6月14日,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批示,再次召开征求意见会。

2011年7月,市水利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市政园林局、市清淤办和相关指挥部根据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常委会精神,在“十二五”水利规划报告中补充和完善城区防洪排涝、海域清淤等内容。

“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计划还经过8月23日市政府第135次常务会和9月2日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

在规划编写和修改完善过程中,编写组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编写组

2011年9月

目录

序言3

1“十一五”水利改革发展成就7

1.1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7

1.2民生水利建设成效明显7

1.3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8

1.4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加强8

1.5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步伐加快9

1.6水利前期工作扎实推进9

1.7水利工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10

1.8水利行业管理工作取得进展10

1.9依法治水依法行政加快推进11

1.10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11

2 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14

2.1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14

2.2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15

3水利发展与改革总体思路19

3.1指导思想19

3.2基本原则19

3.3总体思路21

3.4总体布局22

4 水利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23

4.1水利发展目标23

4.2水利建设主要任务24

5 水利管理和改革主要任务31

5.1 全面强化水利管理31

5.2不断深化水利改革33

5.3大力推进依法治水35

5.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6

5.5 全面完成水利普查36

6 建设项目及投资分析37

6.1防汛抗旱减灾工程37

6.2水资源保障工程40

6.3农田水利工程43

6.4水生态系统保护工程43

6.5滨水景观开发利用工程43

6.6其它43

7 环境影响评价45

8 保障措施47

8.1加强组织领导47

8.2落实目标责任47

8.3加大资金投入47

8.4加强跟踪评估48

附表1:

厦门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表

附表2:

厦门市水利“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图1:

厦门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布局图

附图2:

厦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规划图

附图3:

厦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图

1“十一五”水利改革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市水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批重要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和开工建设,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投资近25亿元,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基本实现。

1.1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水利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在环东海域等重点开发片区得到成功实践。

完成莲河至霞浯、珩厝至东园、蔡厝等海堤标准化加固建设,实现了我市沿海突出部海堤的闭合。

完成汀溪支流、三忠溪、同安区工业集中区下游河道治理;

过芸溪、深青溪、瑶山溪、东溪综合治理工程,集杏海堤开口改造等一批重点流域治理工程正全面展开加速推进。

不断探索防汛抗旱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制。

完成市防汛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各项硬件设施及现代化管理水平达全省一流。

全面建成全市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实现了市、区、镇(街)三级视频会商,视频会议情况实时传输、覆盖全市各行政村。

开展小(Ⅱ)型以上水库及已整治河道短历时设计暴雨研究,完成后溪流域、东西溪流域洪水风险图编制,大力推进防汛信息化建设,洪涝和风暴潮的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1.2民生水利建设成效明显

通过三年努力全面解决141个自然村24856人的老区山区农村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84%。

完成72座水库安全鉴定,开工建设57座三类坝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完成14座水闸安全鉴定,应急维修加固石浔、蔡塘等9座水闸。

在最缺水片区开挖抗旱大井298口,解决2.8万亩农田灌溉问题。

建设喷灌、管灌、渠道防渗、山地水利等节水灌溉工程16处,建成各类节水灌溉管、渠道34.5公里及大量田间灌溉蓄水池、小井等农田水利设施,提高了我市农田灌溉标准。

溪美水库已建成并发电,水库总库容为373万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640千瓦,为大帽山农场开发提供基础。

1.3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汀溪水库群已经拉开了综合整治的帷幕,通过相关软硬件的建设,将全面提高汀溪水库群自动化、现代化管理水平,确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建成汀溪至梅山输水管道工程铺设输水管道6.8公里,设计日输水能力10.8万吨,现已达到满负荷运行。

东部原水输水工程(“西水东调”工程)铺设21公里的原水输送管道,设计日输水能力12万吨。

湖边水库综合整治及应急水源工程投入运行,集杏和高集海堤原水管道迁改工程正在加快实施;

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莲花水库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

优化配置、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多源共济、覆盖城乡、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1.4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加强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现与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治理重点逐步转变到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5.8公顷,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31.89%下降到目前6.36%。

市水利、环保、发改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纳入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前置环节,我市水土保持工作由以前的“事后监管与追究”转入“事前监督与自律”,逐步推进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

开展执法检查和巡查近千次,查处水土保持违法事件15件,罚没金额11万元,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450万元。

2008年开展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并发布水土保持公报,此项工作一直领先于全省各地市。

集美水土保持科教园于2008年获准进入中国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库,2009年被水利部命名为“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水土保持科教示范园”。

1.5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步伐加快

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在汀溪水库、古宅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输水管道沿线建设围网、界碑、道路警示牌,建立水源保护区巡查制度。

建立水葫芦长效保洁机制,累计清理水葫芦面积3.5万亩。

全市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共设置监测断面24个,定期开展水质监测;

其中汀溪水库、石兜水库两个重要饮用水源地建成水质自动测报系统,实现全市重要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在线监测。

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逐步开展,部分水环境治理工程已开始实施,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010年集中整治汀溪水库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以及餐饮业,组织了生猪收购、生猪退养、规模化养猪场拆除、一级保护区内餐饮店关停、二级保护区内餐饮店治理;

同时制定上游退果还林与拓展公益林范围专项工作方案,以提高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能力。

目前,我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4%,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4.7%。

1.6水利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按照“在建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的思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地策划水利建设项目。

与市规划局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开展流域和新开发片区城市防洪规划、小(Ⅱ)型以上水库功能规划、水系控制规划、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规划、抗旱规划、小城镇水利发展规划、水源配置及输水工程规划编制等事关水利发展的前瞻性研究,适度超前规划储备一批水利建设项目。

开展全市水资源供需分析及配置对策研究,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莲花水库工程、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应急供水水源、汀溪水库群综合整治等水资源规划和水源工程前期工作,为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基础。

先后完成环东海域、杏林湾暨园搏园、同安工业集中区等片区开发水利防洪排涝设施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构建成片开发区的防洪排涝体系,为片区开发建设提供防洪保障。

完成汀溪水库水源地水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1.7水利工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全面落实“两项经费”,5个国有水管单位改为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并在全国水利系统加以宣传推广。

坚持推进水务改革,积极探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2008年下半年统一全市原水水价,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试点和推广普及,加强村级灌排设施和供水管网的建设、改造、维护,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

深化人事机构改革,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局属事业单位实现机构整合。

市水政监察支队和水土保持监督站合并成立水政水保监察支队;

撤销水利电力技术队和水利电力管理站,成立水利技术服务中心;

组建市洪水预警报中心。

1.8水利行业管理工作取得进展

全面落实小型水库专职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组织新聘的96名专职管护人员培训,81座小型水库监管步入正轨。

通过做好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安全鉴定,水库工程安全管理得到加强。

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建立多层次质量保证体系。

成立了水利工程招投标监督协调小组,指派工作人员进驻市招标办,负责水利项目招投标行业监管工作。

开展水利建筑市场登记备案工作。

全面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列入排查范围的27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均能按基建程序组织实施,未发现较大问题和违法违纪案件。

组织取水许可专项整治,依法全面开展水资源费征收工作。

共审批取水许可证48本,累计审批水量15271万立方米,累计征收水资源费658万元,水资源费征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建立用水效率评估与考核指标体系,2009年我市万元地方生产总值取水量为36.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24.1立方米,各项节水指标已经达到节水型城市要求。

整治和规范河道采砂及涉水项目管理,加强和规范了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共审批涉水项目45个,重点清查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未经审查以及越权审查等违章涉水建设项目,确保水工程管理保护和防洪安全。

1.9依法治水依法行政加快推进

颁布或修订了《厦门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若干规定》、《厦门市小型水库专职管理员选聘及管理办法》、《厦门市河道采砂经营权招标投标办法》、《厦门市水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厦门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办法》、《关于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厦门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水法规框架逐步形成。

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规范水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统一明确项目的审批程序和要求,不断增强审批时效,积极推行水行政政务公开。

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不懈地打击并有效控制了河道非法采砂活动。

加强了对违法水事案件的查处力度,共处理水事违法案件211件,处罚金额23.62万元,保障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10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围绕城市供水“两个转变”的实现方式、基层水利队伍现状与对策、水务一体化管理等7个方面12个课题展开调研,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就民生水利、防灾抗灾、质量安全、体制机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队伍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27项整改措施。

广大党员和干部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和洗礼,党性明显增强,作风大为好转。

成立水利局机关党委,合理调整了基层党组织设置。

精心组织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庆祝活动,各群团组织发挥各自特长组织开展联欢、健身、郊游等活动,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党和政府对水利工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修建各类水利工程2万余处,累计新建、整修和加固江海堤防总长度达328公里,水库工程95座,总库容2.45亿立方米,小山塘14861座,总库容0.86亿立方米,引水工程达到1045处,提水工程2300多处,乡镇供水工程22处,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8亿立方米,实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42万亩,解决了34.7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279平方公里,小水电工程52处,总装机容量约2.46万千瓦。

水利工程为我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主要经验如下:

——注重围绕科学发展,不断完善治水思路。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时,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在防洪工程建设中,注重水工程与城市环境、景观的有机结合。

积极转变治水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生水利,促进我市水利和谐发展。

——注重服务区域发展,充分发挥保障作用

紧扣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超前规划、主动作为。

加强与发改、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市规划局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重点片区开发水利防洪排涝体系、河流水系超前进行规划,实行防洪排涝设施与开发区建设“四同步”;

主要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形成共识,多部门齐抓共管,成效明显。

——注重坚持深化改革,探索发展体制机制

注重从体制、机制着手进行改革探索,以改革促发展,在改革中不断破解难题。

先后开展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水价改革;

积极推动水利工程投入模式的转变,多部门横向联合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初步形成。

——注重坚持依法行政,增强公共服务功能

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提高水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大力强化水利的社会服务功能,如防汛抢险、抗旱服务队建设,农村水利技术指导,节水技术推广,努力拓展服务范围和功能。

2 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和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

2.1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水利改革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把水利改革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水利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省、市也相续出台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我市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大力深化水利改革创造了良好契机。

二是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水兴水合力逐步形成。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

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能分工,正在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同时全社会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观念以及参与者治水兴水的力量不断增强,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合力逐步形成。

三是水利改革发展成就为新时期水利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丰富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建立了较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组织指挥体系、责任制度体系、洪水预警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了良好的水资源安全和防汛安全运行机制和保障能力,为新时期进一步提高水利服务社会能力,加快水利跨越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市正在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入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从以农业水利为主向统筹城乡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水利功能正在不断拓展,效用在不断延伸,内涵在不断丰富。

一是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水利发展和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国家积极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批准厦门市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厦门将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和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作用,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蠃得主动。

与此相适应,对水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需求、防洪减灾的要求、水景观的开发利用、水利行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的保障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力争落实“五个翻番”,打造“五个厦门”、实现“四个新跨越”,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着力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快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民生水利具有综合性,一项民生水利工程往往具有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与环境等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发挥某一功能效益又需要多项民生水利工程相互配套配合。

因此,水利工作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延伸效用、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高标准,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形成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的新格局。

四是建设生态文明要求转变粗放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加强水生态治理保护,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但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还要求生态环境良好。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低碳试点城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建设温馨美好宜居城市的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任务艰巨。

五是消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不断深化水利改革。

国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也对水利改革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必须围绕转变不适应跨越发展的思想观念、破解不利于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上先行先试,着力构建水利事业跨越发展新机制,以适应海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需要。

六是完成新时期、新阶段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要求全面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水利基础保障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事业发展面临新机遇、新舞台,要求水利行业要有新作为,必须全面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但是,当前我市水利发展的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完善。

近几年来,全球灾害性气候明显增多,水旱灾害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日渐突出。

我市又处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台风频发的地区,在应对超强台风、严重干旱等极端气候方面,我市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监测预报和控制能力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现有防洪排涝设施中,除部分水库、水闸、堤防达到设计标准或正按设计标准分期分批进行除险加固外,大多标准偏低。

特别是中小流域防洪标准已不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部分建成片区和新开发区、滨海易涝区的排涝能力差;

重要水库等水利枢纽工程防御超标准台风暴雨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我市经济总量、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大幅度增长,洪水风险及其造成的损失将进一步增大,水利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薄弱问题愈加凸显。

二是水资源保障水平及利用效率不高。

我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同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区域存在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

全市水源工程总体调蓄能力不足;

配套输水及原水联网体系不完善,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落后,一旦出现突发供水安全事件和极端干旱气候,应对措施和应急能力明显不足。

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缺乏足够认识,缺乏覆盖全市统筹城乡的水资源配置规划。

农业用水方式几十年没有改进,水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

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资源论证、水资源保护等落实还不到位,水资源监测、计量等基础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是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到2010年底,全市3.68万亩农田没有灌溉设施或配套设施不全,农田灌溉设施绝大多数属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兴建,标准低,建筑物老化严重,不少工程已是带病运行,保证率不高,抗旱能力不足,2007年秋冬季、2009年春季、秋季三次出现旱情,受旱面积达数万亩,凸显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

目前,全市还有10万余人的饮水安全尚未得到解决。

城乡防洪排涝设施标准偏低,河道淤积严重、引排不畅、没有进行有效治理;

水库水闸安全隐患仍然突出,除险加固任务艰巨;

水利设施滞后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也与城乡统筹发展、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不相适应。

四是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