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8317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含钙的无机盐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A

夜盲症皮肤干燥

肝、乳制品、胡萝卜等

含磷的无机盐

厌食、贫血、肌无力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

糙米、花生、瘦肉等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C

坏血病

水果、蔬菜等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

维生素D

动物肝脏以及牛奶等

含锌的无机盐

生长发育不良

歌诀:

夜盲A脚气B坏血C佝偻D

钙D齐补,同治佝偻。

磷磷厌食,无力骨痛。

买锅用铁,医治贫血。

甲状腺肿,一碘见效。

味觉障碍,星锌相伴

1、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脂肪:

人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富含脂肪的食物:

花生、动(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糖类:

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 

富含糖类的食物:

蔗糖、大米、小麦、馒头、马铃薯、红薯等 

蛋白质:

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奶、蛋、鱼、肉等 

水:

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维生素:

人体需求量少,不能供能,但生命活动又必不可少的物质。

2、人体内三大重要营养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

3、人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4、水约占体重60-70%,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

5、维生素是不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提供能量,人体需要量很小,

但不能缺乏,否则影响生长甚至患病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1、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齿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3)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使食物残渣推向肛门(大肠的起始部位为盲肠) 

(6)肛门 

2、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 

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

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肠后与食物接触。

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1)长(5-6米);

2)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

4)有各种消化液(肠液、胰液和胆汁)

3、食物的消化

食物(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为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

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食物的消化 

消化始于胃,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 

消化始于口腔,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消化始于小肠,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2、吸收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决定这个功能的结构特点是:

1)成人小肠一般有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2)小肠内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被吸收后,随即由内壁毛细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运往全身。

唾液淀粉酶(唾液)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口腔小肠

酶(胃液)酶(肠液、胰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胃小肠

胆汁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

脂肪脂肪小颗粒甘油+脂肪酸

小肠小肠

4、【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

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血液循环)吸收;

其他从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大肠:

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①按时进餐;

②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③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食品安全

3、早餐、午餐、晚餐的营养比:

早餐:

午餐:

晚餐30%:

40%:

30%

关注食品安全:

食用蔬菜水果之前,应该浸泡、冲洗,或削皮;

买食品时,应注意检验是否合格,是否变质等;

发芽的马铃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呼吸道的组成】

呼吸道: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呼吸系统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

位置:

胸腔内,左右各一

肺结构:

肺泡数量大,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

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功能:

气体交换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

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吸气

肋间肌收缩-----------→胸廓前后径增大

膈肌舒张→顶部回升→胸廓上下径缩小

→胸腔容积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呼气

肋间肌舒张--------→胸廓前后径缩小

体内气体的交换

(1)原理:

气体的扩散作用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血液肺泡(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血液组织细胞

氧气氧气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成分:

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等

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液红细胞:

运载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血细胞白细胞:

吞噬病菌

血小板:

凝血和止血

血液的功能:

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血红蛋白:

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

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呈现红色;

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呈暗红色。

形态特点

有无细胞核

数量

功能

说明

红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铁)

成熟后无

最多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少贫血

白细胞

个体最大,形态多样

最少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保护和防御作用

多炎症

血小板

不规则

居中

少流血异常

多血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份去的血管

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

快分布在较深部位

流向:

较大分支较小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份输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瓣:

防止血液倒流)

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

慢分布在较浅部位

较小分支较大

毛细血管连通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①管壁最薄②管腔最小③血流速度:

最慢(④数量大,分布广)

流向:

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循环途径:

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

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动方向: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体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肺循环和体循环在心脏处汇合。

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

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

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1、1900年,奥地利的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即血液分A、B、AB、O四型。

2、输血、血型和无偿献血输血是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P76表)。

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发生生命危险

﹥800~1000毫升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

﹥400毫升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短期内会恢复正常。

3、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

上房下室向下通

左右房室不相通

房连静脉室连动

静房室动不倒流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排泄:

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

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2、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P73图4-43):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尿道(排出尿液)。

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P73图4-44)(P75图4-45)

①尿液的形成:

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肾小球及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球

尿液的形成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单位肾小囊

肾小管

②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尿液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系。

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中。

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③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4、排尿的意义:

(1)排出废物。

(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5、排泄途径:

1)皮肤:

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

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

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P79图4-47)

眼球的结构:

角膜、巩膜、虹膜、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

2、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成像于视网膜

─→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3、近视眼:

①病因:

晶状体曲度过大

眼球前后径过长

②矫正:

戴凹透镜

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要”(P82图4-51)

4、耳的结构: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半规管和前庭(P84图4-52)

5、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内耳─→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听觉神经─→大脑体觉中枢─→听觉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的平衡

6、其它感觉器官:

鼻—气味;

舌—味道;

皮肤—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脑:

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脊髓

脑神经:

由脑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大都分布到头部的感觉器官、

皮肤、肌肉等处

大脑:

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脊髓:

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是脑和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2、神经元:

又叫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细胞体上有许多突起,突起有两种:

长的突起(轴突)和短的突起(树突)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的结构:

P90图4-55长的突起+鞘─→神经纤维──→神经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

1、概念:

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者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膝跳反射:

快速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大腿的一些肌肉就会迅速收缩,从而使小腿突然抬起。

3、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完成的。

二、反射弧1、概念:

反射弧是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2、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

三、反射的类型

1、简单反射:

简单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眨眼反射。

2、复杂反射:

出生以后通过长期生活积累,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望梅止渴”。

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最复杂的,也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3、人体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从而能够对体内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

来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和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第四节激素调节

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2、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卵巢、睾丸)等,

它们共同组成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各种激素。

3、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分泌不足:

侏儒症

幼年时分泌异常分泌过多:

巨人症

4、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幼年时分泌不足----呆小症

分泌异常成年时分泌过少------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成年时分泌过多------甲亢

缺乏时可以通过食用含碘的食物来治疗。

如海带、紫菜等。

5、胰岛素由胰岛分泌,能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转化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

导致血糖浓度过高,患糖尿病。

患者的典型表现是多尿、多饮、多食等。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控制饮食和适当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6、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计划生育的目的:

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晚婚:

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

晚育:

婚后初次生育时达到晚婚年龄;

少生:

稳定低生育水平;

优生:

婚前体检,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孩子。

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3、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

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排放工业废气)、水华和赤潮、生物入侵等。

4、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有:

植树造林、放归野鸟、建立自然保护区

5、生物入侵:

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植物杀手”薇甘菊入侵我国南方,迅速蔓延开来,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美丽的杀手”地中海实蝇是专门危害水果和蔬菜的害虫,现已蔓延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

6、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污染;

噪声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

正常雨水的PH不小于5﹒6。

酸雨形成原因:

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等造成的。

我国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和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而形成。

(二氧化硫气体引起)

2、酸雨的危害:

(1)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使水质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3)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类的健康。

(4)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3、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

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4、废电池成分:

电池里面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有的还含有银镉等重金属。

重金属危害:

水俣病(汞中毒),痛痛病(镉中毒)

5、我国于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止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

6、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的排放。

7、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