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古文文档格式.docx
《二十四节气古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古文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
最早的记录星象物候变化的书是《夏小正》,其中以全年十二个月为
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人事、农事、气象等方面内容。
后来,
人们也曾使用《周易》来推算年、月、节令。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墓中人们发现了距今四千五百多年前
用蚌壳排成的龙形图,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已开始利用
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及二十八星宿变化来研究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
后来人们将天上星体中二十八星宿分为四大天区,即人们常说的东方
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民谚:
左青龙右白虎,上朱
雀下玄武),并称之为四象,每个方向代表一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黄河中游地区居住生活的人们根据客观观察和物候判断,就制定了二
十四节气。
一直到了秦汉时期,古人的观测结果才在《淮南子》(公
元132年)一书中得到完整记载,书中指出“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
节,以二十四时之变”。
现在,我们平时对于天气的变化常用“气候”一词来形容,在古
代,人们以“五日为侯,三侯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
四节气,七十二候应”,因此,节气和候应便演化成了“气候”一词。
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使用两千余年来,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
个领域,并衍生出了二十四节气农谚歌,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农谚歌:
元旦宜黑四边天,大雪纷飞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风有雨病人稀;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人忧。
清明风苦从南至,定识农家大有收;
立夏东风少病疴,晴逢初八果生多。
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稻秧鲜;
夏至风从西北起,园蔬瓜果受磨煎。
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中多不结;
此时若不见灾厄,定是三冬风雪多。
立秋无雨实堪忧,万物将来只半收;
处暑若逢天大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唱歌好晚禾;
只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贵奈如何。
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冬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更遇雷声米价增。
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
此日更逢壬子日,灾伤疫病损百姓。
冬至天阴无日色,来年定唱太平歌;
初一东风六畜灾,若逢大雪旱年来。
但能此日晴明好,吩咐农家放下怀;
欲知秧麦花麻稻,不待临时可预查。
冬至应在明年岁,清明便识现在麻;
谷雨定觉秋收稻,夏去却应栽棉花。
若逢金日减其半,土木金水尽到家;
水火相逢无收获,君需牢记定无差。
篇二:
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之二十四节气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活动相结合为内容。
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结合起来,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
其名称依次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由于古代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节气历史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
土圭"
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以后节气被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有了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
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音比无射。
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
节气划分
其实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即:
(1)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4)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节气文化
相关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五时歇,却是炎洲雨露。
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悟南柯
(元)丘处机
白露三秋尽,清霜十月初。
群花零落共萧疏。
惟有重阳,嘉景独魁梧。
浪漫真堪爱,馨香不可辜。
人人皆插满头敷。
试问乔公,簪著一枝无。
相关对联
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也有很多。
例如明代有一位学台,一日夜宿山中茅屋。
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
一时成为绝对。
直至近代,才由赵恭沛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另一副对联则更具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据说,原明朝大臣后降清的洪承畴,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时对了一副对联,云: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上联是洪承畴所出,下联为同弈者所对。
意在讽刺洪失义辱节,一语双关。
相关农谚: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东风解冻鱼上冰雨水:
冰雪融化桃花开
惊蛰:
草木萌动鸿雁来春分:
芽茶播种燕飞舞
清明:
细雨放飞柳飘絮谷雨:
雨生百谷春盎然
立夏:
桑枣灌溉遍地谷小满:
蚕丝畜养麦起身
芒种:
收割播种鹭助兴夏至:
棉花现蕾照眼明
小暑:
知了风轻汗如雨大暑:
骤雨孕育赏红莲
篇三:
二十四节气介绍
坚持了一年之久,介绍二十四节气,一直在参看、转载着各方面的知识,忽然发现其中提到了二十四节气的“三候”,彰显了古人的智慧,现将具体内容摘录至此,以飨读者。
节气是一种根据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
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众所周知,24个节气,其中包括12个月,每个节气15前后天。
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
下面,我们就将24个节气的“三候”分别一一像大家展示出来。
感兴趣的网友们不妨仔细研究研究,从中,我们不能发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蕴藏的无限智慧。
1.立春: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2.雨水:
一候獭祭鱼;
二候鸿雁来;
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惊蛰:
一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黄鹂)鸣;
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4.春分:
一候元鸟至;
二候雷乃发声;
三候始电。
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5.清明节:
一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鹌;
三候虹始见。
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6.谷雨:
一候萍始生;
二候呜鸠拂其羽;
三候为戴任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7.立夏:
一候蝼蝈鸣;
二候蚯蚓出;
三候王瓜生。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
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8.小满:
一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三候麦秋至。
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
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
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9.芒种:
一候螳螂生;
二候鹏始鸣;
三候反舌无声。
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
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10.夏至: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
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11.小暑:
一候温风至;
二候蟋蟀居宇;
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12.大暑:
一候腐草为萤;
二候土润溽暑;
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13.立秋: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14.处暑:
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15.白露:
一候鸿雁来;
二候元鸟归;
三候群鸟养羞。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16.秋分:
一候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
三候水始涸。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17.寒露: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人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18.霜降:
一候豺乃祭兽;
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二候草木黄落;
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三候蜇虫咸俯;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19.立冬:
一候水始冰;
二候地始冻;
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
土地也开始冻结;
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20.小雪:
一候虹藏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三候闭塞而成冬。
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21.大雪:
一候鹃鸥不呜;
二候虎始交;
三候荔挺出。
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
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
“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22.冬至:
一候蚯蚓结;
二候糜角解;
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23.小寒: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24.大寒:
一候鸡乳;
二候征鸟厉疾;
三候水泽腹坚。
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
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
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