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6239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A.“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6.(08上海历史,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D.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

因此是法家的思想。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7.(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B.一个祠字,就可以判断了!

8、(08年广东单科,4)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这只能在AC中选,这两项中选,又以材料不充分为佳。

这个结论只是依据一个材料,孤证不立,只有一个材料,所以说“材料不充分”。

但是精耕农业是小农经济的一大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9.(08海南历史,2)“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D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其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10.(天津卷,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

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

(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分)

(1)材料一表明从西周到战国产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说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发展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回答,只要课本所学知识就可以。

(2)材料二英国农业的发展则与圈地运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的运用有关。

英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是相互促进的。

要紧紧抓住和依托材料,并且结合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支分析,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3)把粮食产量的阶段和中国农业政策结合起来去分析。

(4)三段材料农业的发展都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及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相关,要抓住这条主线。

答案要点(63分)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二、秦汉

11.(08年广东文基,19)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汉代草市还没有出现,排除③即可。

①②④均符合题干的要求。

12.(2008上海历史,A组3)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

这部书是

A.《史记》B.《三国志》C.《汉书》D.《资治通鉴》

C.选项中的《史记》和《资治通鉴》均属于通史,不是断代史。

《汉书》和《三国志》相比,《汉书》成书在前。

而且《汉书》是班固在整理父亲班彪遗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而且在《汉书》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志”的体裁,如《食货志》等。

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13.(08上海历史,A组4)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D.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14.(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B.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把握,最早推行郡县制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是秦朝,所以b项正确。

15.(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C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

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应选C项。

16.(08海南历史,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A“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这说的是两层意思:

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

这个白马之盟把宗室和外姓所能得到的利益作了限定,非刘姓的人就只存在于列侯这个系统。

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12.(08四川延考)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

当时刺史是

A.州级地方行政官员B.州级地方监察官员

C.具有行政职能的监察官员D.朝廷派出监察地方的官员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刺史的职能,它是地位不高,但受命于天子,出巡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17.(08年山东文综,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5分)

本题立意是文明史观,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着重考查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相互影响。

思考角度应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特别是第二问,分析家庭伦理观变化的原因时,需结合梁启超那个时代的背景,寻找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的具体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

同时还要注意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

第四问,则是凸现家庭观念的现实意义,通过设题引导考生认同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本题还考查了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

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

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

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18.(08年广东单科,26)(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单位: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2732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

《汉书·

食货志》;

《《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

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

结合问题

(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分)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

根据材料好问题

(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本题是一道表格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农民的负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

第⑴问比较简单,主要审清题干要求是差额,并进行加减运算就可以了;

第⑵问应根据第⑴问的差距来分析,并注意结合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第⑶问在解答的时候应注意结合农业与商业、以货币代役与商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

第⑷问判断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本特征,即存在“雇佣关系”,说明理由可以把第⑶问的结论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联系起来回答。

答案:

(1)①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②不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8500-283―406―4918―2732―300=-139

(2)①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需要。

农妇夜织,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民全家的穿衣问题,并节省在穿衣方面的用钱。

②换取粮食。

把农妇夜织的各种织物用以换取一定数量的粮食,已补充自家吃饭或上交上缴实物的不足。

③把农妇夜织的各种织物拿到市场上销售,卖得货币用来缴纳国家的各种货币形式的税赋、开支。

总之,为了基本维持生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西汉农民以至于后世小农家庭,都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①小农家庭积极开垦荒地、精耕细作,希望能收获更多的农作物,这为西汉商业繁荣提供了原料和商品。

②耕织经济形式下的部分农产品不得走向市场,以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了西汉商业繁荣。

③耕织经济形式下的部分手工织物,也得以进入市场,这也推动了西汉商业繁荣。

(4)此观点不成立。

理由:

①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而西汉时期的商业繁荣依然受限于重农抑商的国策下,发展程度有限,未能萌发出资本主义的幼芽。

②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在手工业上要出现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而西汉时期依然是耕织结合,生产中未出现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③资本主义萌芽要以扩大再生产为发展动力,而西汉的商业繁荣主要是为了缴纳赋税和维持基本生活,并未能起到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④资本主义萌芽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标,而西汉的商业繁荣和耕织经济形式仍是以缴纳赋税和维持小农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的。

总之,西汉商业繁荣并不能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9.(08重庆卷,17)李白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

李白的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是《梦游天姥呤留别》中的名句,对谢灵运的仰慕溢于言表,谢灵运生活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衣裳冠履的变化很大,西晋末年以后,南方流行穿屐和芒屐。

屐为木制鞋,底厚齿高,可以蹚水踏泥,适合雨水较多的南方。

屐齿分前后,可活动调节,便于登山。

故选C

20.(08四川文综卷,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

赫连勃勃曾叹曰:

“关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

”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

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户数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11673

58365

唐中期

12635

63175

北宋初期

21368

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

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都分地区土流失和土地荒芜。

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

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音歌这样唱道:

“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大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

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末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10分)

(2)根据材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此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

是对我国古代和美国西进运动对生态破坏的考查。

(1)问,通过材料一中407年的时间可以看出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同时通过材料一“关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可以看出,统万城建立初期,这一带沃土,而到了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的变化情况。

材料二中人口的增加,也可以看出对生态的破坏;

(2)问,从时间(1886年)上可知,是在美国内战后,而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内战前后,美国进行了著名的西进运动,而西进运动大量拓殖荒地,造成生态的破坏。

答案提示:

(1)东晋十六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变化:

建城之初当地水草肥美,后逐渐变为少漠。

(2)原因:

改牧业为农业、植被破坏;

人们不断增加,过度开发。

西进运动;

大批移民不断开垦土地,植被破坏,粗放式耕作。

影响:

农业遭受损失;

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

使美国人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21.(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3)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

有人认为:

“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

”观察此画,回答问题:

(8分)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

本题与2001年的“老山汉墓”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考查信息处理和论证观点的能力,也考查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要围绕题目的观点进行论证。

回答第一问时,首先正确认识图中人物的特点,左侧人物的相貌、服饰,表明其是西方人。

回答第二问时,可联系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匈奴人活动进行回答。

第三问是研究型学习的内容,可根据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概括。

答案要点:

(1)壁画中人物的相貌、服饰,壁画中的场景等。

(2)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东西方之间能够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或从西汉到5世纪时期,匈奴活跃在西域及欧亚广袤草原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就是通过西域流传到中原的。

(3)关于景教传播的文献记载、该地区的其它考古资料、专家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等。

22.(2008年广东单科,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本题以北魏的土地制度为依托来命题,重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

第⑴问比较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结论,重点注意某些材料,如“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和“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均给天下田”等;

第⑵问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第⑶问回答“溯源”应把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考虑在内,影响则可以结合教材分析。

(1)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

两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组织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

(2)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①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②整顿吏治:

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

③迁都洛阳。

④移风易俗:

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⑤实行汉制:

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

(3)①溯源:

主观上,北魏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客观上,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提供了政治机遇;

另外,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缓和危机;

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和促进。

②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

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加快了各族民族融合;

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23.(08江苏,24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

“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