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317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广安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广安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广安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广安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广安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广安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川广安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广安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广安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答案】B

27.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地区

价格

江苏

米谷每石1.5—1.6两白银

山西(部分地区)

米每石1.5—2两白银

湖广

米每石1.4—2两白银

山东(兖州、泰安)

米每石1.4—1.8两白银

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B.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趋向平衡

C.粮食大量进入市场成为主要商品D.南北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试题解析】表格中的数据只是表明当时的南北方粮价基本接近,并无南北方粮食产量的数据对比,故A项错误;

依据所学,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逐渐趋向平衡,宋代之后经济重心完全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故B项错误;

表格中涉及的只是当时南北方的粮价数据对比,表格中缺乏粮食之外其他商品进入市场的相关数据,所以不能得出粮食大量进入市场成为主要商品的结论,故C项错误;

由于南北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加快了南北方之间的粮食流通,从而使南北方粮价趋向平衡,故D项正确。

28.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办学主旨为:

“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

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体现该书院(  )

A.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B.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

C.文化渗透的办学目的D.中西并重的办学内容

【知识点】近代中国教育——格致书院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分析得知,格致书院的办学主旨体现的是“西用”而非“中体”,故A项错误;

据材料格致书院的学习内容“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旁及时事、洋务”可知,格致书院突出学以致,用利国利民,故B项正确;

格致书院的办学是“以西学为主”“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与文化渗透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说明格致书院重在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

29.《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

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知识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

【试题解析】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的是甲午战后维新思想家严复 

,故A项错误;

《新青年》着重宣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B项正确;

题中提到的是《新青年》宣传西方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没有直接涉及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而题中的“唯物主义观点”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30.1932年8月,国民政府决定:

对沿海兵工厂进行迁移;

内地兵工厂加以扩充。

而“济南、金陵二厂,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安定、安抚)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

”该决定的目的是(  )

A.加快国防军工业向内地迁移B.增加军工生产以防备日军侵犯

C.服务于国内外时局的需要D.以军工企业带动民族工业发展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试题解析】依据题干,国民政府决定的内容是加快国防军工业向内地迁移,其目的是为了应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故A项错误;

1931年、1932年,日本对中国相继发动九一八

事变、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先后实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所以增加军工生产以防备日军侵犯的说法与事实不符,故B项错误;

1932年前后国民政府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所以“因迁移而致绥靖(安定、安抚)所需的弹药减少……暂不迁移”,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3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1982年为144.6kg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

【试题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过发生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与自然灾害无关,故A项错误;

1982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B项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C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与题干中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不符,故D项错误。

32.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了“陶片放逐法”制度;

伯利克里宣称: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公民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B.体现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C.法律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D.重视维护公民合法利益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依据雅典民主政治的规定,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等权力机构,而非公民个人,故A项错误;

权利的制约与平衡是指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权力机构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陶片放逐法”“解决私人争执”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

“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而“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则与独裁者无关,故C项错误;

“陶片放逐法”是为防止出现个人独裁,保证公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而制定的,而“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故D项正确。

33.霍布斯鲍姆认为:

进化论之所以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一是主张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

该分析说明进化论(  )

A.没有公开挑战传统势力和思想B.为资产阶级崛起提供理论依据

C.符合当时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D.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

34.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到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1年,洛克菲勒公司因市场垄断被肢解为34个独立石油公司。

这两个法案(  )

A.起因、宗旨和影响完全对立B.维护公平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C.都和垄断组织有直接的关系D.保护知识产权,助推两国产业革命

【知识点】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英国《垄断法》、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都是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个法案制定的目的也都是为了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

英国通过《垄断法》是为了鼓励人们进行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美国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是为了防止极少数垄断组织通过行业垄断来操纵国计民生,二者都是维护公平秩序,故B项正确;

真正意义上的垄断组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故C项错误;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时,距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还差一百多年,故D项错误。

35.1930年,美国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产量依次为:

92万台、6.1万台和5万台;

到了1940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产量依次为:

156.7万台、19万台和11万台。

导致上述现象是由于罗斯福新政(  )

A.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B.推行“以工代赈”

C.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D.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工业复兴法

【试题解析】题中提到的“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都属于工业产品,其产量的增加和工业复兴有直接关系,故A项正确;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通过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与工业复兴无关,故B项错误;

实施农业减耕减产只能导致农业机械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量减少,故C项错误;

整顿财政金融与工业复兴并无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40.(25分)“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

材料一十九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日耳曼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学者文人对于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颇多歌咏,这个文化活动对于日耳曼人的统一建国激励甚大。

……1862年,“现实主义政治”大师俾斯麦用铁血政策取得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他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

……他们建立学校,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还将青年征召入伍,让他们保卫国家利益,甚至有时还主动出兵攻击,以此来提高本民族的威望。

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再次分裂。

东德经济发展缓慢,增长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89年的2%,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紧缺,买汽车必须提前10年预订。

在200万人逃向西德后,东德于1961年开始修筑“柏林墙”,这严重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

而西德经济在二战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到1960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迅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

在政治上,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其国家法律一直称“基本法"

而不是宪法,从而为重新统一德国留有余地。

1990年,德国再度实现统一。

——摘编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张建华《世界现代史》等著作

材料二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

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

我们这种民族,处于现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呢?

用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数比较起来,我们人数最多,民族最大,文明教化有四千多年,也应该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

但是中国的人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底下的地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优。

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实现两次统一的相似之处(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思潮。

(13分)

【知识点】

(1)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的统一;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德的统一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试题解析】

(1)依据题干“‘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

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有关两次德国统一的史实,从政治背景、经济基础、民族意识、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两次德国统一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分别从国家、民族、社会的角度,分析民族主义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答案】

(1)简析共同之处:

①国家分裂,阻碍了德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1871年之前,德国四分五裂,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

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一分为二,德国国际地位大大削弱。

②经济发展,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展开,迫切需要实现国家统一,建立统一市场。

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远远超过民主德国,为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出现统一的中坚力量。

19世纪末,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各邦国中实力最强的集团,加上雄才大略的俾斯麦,成为统一的领导者组织者。

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成为德国统一的主导者。

④民族意识(民族情感)为统一奠定思想基础。

19世纪日耳曼浪漫主义对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歌颂,激发了民族意识,促进了统一。

二战后,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伤害了民族感情,联邦德国称国家法律为基本法,为统一留有余地,有利增强德意志民族情感。

⑤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

都属于日耳曼民族,有着共同的语言,历史,文化和心理特征,这是统一的强大的动力。

(每点3分,任意4点12分)

(2)评析:

“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

它的产生往往和国家分裂、民族危机、社会贫弱等因素密切相关。

(2分)

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积极:

①激发民族热情,促进国家的团结统一;

②推动民族救亡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③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国家的富强和发展。

消极:

①狂热的民族主义容易煽动侵犯其他民族国家的利益,常成为军国主义温床(侵略他国,引发战争)。

②狭隘的民族主义,内不利于民族团结,外不利于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

(只从一个角度回答给3分,从2个角度且答出三点以上,给9分)

理性的民族主义推动社会进步,过度偏激的民族主义导致社会动荡。

41.以下表格为建国后不同时期中国人口结构示意图(注:

①单位:

万人。

②按照联合国的新标准,65岁及其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年代

末期人口数

0-10岁

10岁以上

50年代

65913

20076

45837

比例(%)

30.46

69.54

11-29岁

30岁以上

70年代

97249

21723

44109

31417

22.34

45.35

32.31

30-49岁

50岁以上

90年代

125370

20786

41754

16721

16.58

34.90

35.18

13.34

——根据《中国人口研究》编制

年龄段

人口数(万人)

比重(%)

2002年

2011年

0-14

28744

22164

22.4

16.5

15-64

90302

100283

70.3

74.4

65岁以上

9377

12288

7.3

9.1

——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数据(摘自中国新闻网)

请根据以上图表和文字材料,提炼两条我国人口与社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读。

(12分)

【知识点】新中国的人口与社会发展

【试题解析】第一小问信息,依据题中的图表和文字材料,分别从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和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化(0—10岁、30岁以上、65岁以上)等方面提炼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解读,依据第一问提炼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形势、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对相关信息加以解读。

【答案】评分标准: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

(不作唯一评分标准,仅作评分参考,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信息一: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基本上每二十年增加3亿左右。

解读:

这一时期人口总数增长速度过快,这是因为:

人口基数大;

左倾错误影响(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没有节制生育。

);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升;

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等。

信息二:

从0——10岁人口所占比例来看,20世纪70年代后不断下降。

这一现象说明新生儿出生率逐年下降。

其原因有:

国家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改革前社会经济落后;

人口生育观念变化;

21世纪以来生育、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压力等。

信息三:

从3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来看,中老年人比重不断增加。

这说明我国人口寿命在逐渐增加,高龄人群不断增长。

这是因为: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人民健康意识增加,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等。

信息四:

21世纪以来,65岁以上老人比例达到百分之7以上,并不断增加。

依据联合国的标准,说明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原因有,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中国人平均寿命增加;

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等

信息五: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11年,20年时间只增加1亿人左右。

这一现象说明中国人口总数增长速度下降。

这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生育观念的转变;

生育、教育、医疗等成本增加,就业压力大等。

请考生在45、46、47、48四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

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

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

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

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

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

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

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

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

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8分)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改革

(2)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

(1)依据材料,由“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可概括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

由“汉承秦制……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

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可概括为,户籍登记的内容全面详细,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

由“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汉承秦制……当时的户口登记……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可概括为,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2)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得知,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

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可分析得出,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

依据材料“秦始皇……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可分析得出,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

(1)内容:

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

户籍登记的内容全面详细,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

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7分)

(2)原因:

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

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

(8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

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

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

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

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

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

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