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043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Word文件下载.docx

《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Word文件下载.docx

在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带动同伴进行体育锻炼。

虽然教科书中没有对这些方面提出具体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体育骨干、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带领同伴一起参与体育锻炼,并对这样的学生在进行评价时给予适当的鼓励

三、教与学策略

(一)教法策略

1.本节课建议教师可结合实例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对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展开讨论,使他们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讲授开始时最好从问题切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然后再提出问题,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使所要讲授的内容层层深入,在热烈讨论、反复思考中得出正确结论。

3.在课堂上,多举些比赛或同学们在体育活动中的例子,避免空洞地说教。

使所讲授的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但要注意,在举学生体育活动的例子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4.实践课中多结合教学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游戏、比赛等方法渗透这些教育。

(二)学法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2.加强研究和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探究园地,加强与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发展体能的内容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体能的含义,提高学生对体能的认知。

2.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能够正确体能对身心锻炼的重要性。

1.发展心肺耐力。

首先介绍心肺耐力的锻炼方法。

长跑是最简便、最常用的发展心肺耐力的方法。

但是学生普遍不喜欢长跑,为什么呢?

因为长跑比较枯燥,没有趣味性,还比较艰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另一方面教科书也给出了多种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有丰富的选择空间。

教科书中列出的锻炼项目有多种,例如常见的长跑类的锻炼手段,如慢跑、走跑交替、快走、远足等。

远足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到郊外或公园中进行长时间的远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发展心肺耐力的有效手段。

此外,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快走、远足都应该有一定的强度,不是随心所欲的散步,步行的速度应保持在120步/分钟以上,并逐步提高;

而采用慢跑的方式进行锻炼则不能跑得过快,当然也不能太慢,否则对心肺耐力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

教科书中介绍的锻炼方式很多,对发展心肺耐力都有各自的作用。

但是,在锻炼中有一个共同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要控制好锻炼的强度,以保证进行的是有氧运动,从而达到发展心肺耐力的目的。

控制锻炼强度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心率是评定和调控运动强度的简易指标(参见参考资料),此外还可以用吸氧量、血乳酸浓度、主观感受,以及自行车功率计、跑台功率计等多种方式来推算评定运动强度。

那么运动强度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对促进心肺耐力效果最好呢?

教科书中介绍了由最大心率推算靶心率的方法来确定有氧运动强度的公式。

靶心率就是根据锻炼者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适宜锻炼强度所对应的心率范围。

学生在这个心率范围内进行锻炼最有利于提高体能,促进健康。

教科书中介绍的靶心率计算方法是通过最大心率的方法来推算靶心率。

靶心率是一个范围,教科书中提供的公式是:

(220-年龄)×

65%~80%。

对于这个范围,有几点要说明:

(1)这个公式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一部分(220-年龄),是根据年龄推算最大心率次数的公式;

(2)以往的研究认为靶心率的范围是70%~85%,但根据这几年的研究认为,低强度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在改善心脏功能和能力方面并不亚于高强度运动训练,采用70%~85%最大心率的强度进行锻炼比较适合有一定锻炼基础的人,而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采用65%~80%最大心率的强度进行锻炼比较合适;

(3)对于体能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进行体育锻炼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采用靶心率的下限强度开始进行锻炼,不应急于求成。

2.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爆发力。

为了便于对比说明,教科书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爆发力的锻炼方法一起进行了介绍和对比说明。

教科书首先说明了这三种体能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关系,并通过一幅对比图直观地说明通过力量练习可以使肌纤维增粗,有效提高肌肉力量。

通过这样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准备进行锻炼时,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针对性地安排锻炼。

对于具体的锻炼方式,由于力量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可能全部一一列举,因此教科书进行了较概括的说明,基本涵盖了力量练习的各种方式,并有简单的举例。

在实践学练的小栏目中,通过给学生提问,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并引出下文──如何调控锻炼的强度。

一般来说,力量练习总是进行多次重复对抗一定阻力的一种练习,教科书中介绍了用“RM”来定量描述锻炼的强度。

RM是英文RepetitionMaximum的缩写,直译为最大重复次数,这是一个针对个人情况的强度指标,是指在肌肉疲劳前完成一定次数的最大负荷。

以推举杠铃为例,如果一个人能将25公斤的杠铃最多推举10次(即最大重复次数为10次的负荷重量为25公斤),30公斤的杠铃最多推举7次(即最大重复次数为7次的负荷重量为30公斤),35公斤的杠铃最多推举3次(即最大重复次数为3次的负荷量为35公斤),40公斤的杠铃最多推举1次(即最大重复次数为1次的负荷重量为40公斤)。

那么该练习者1RM负荷就是40公斤,3RM负荷就是35公斤,7RM负荷就是30公斤,10RM负荷就是25公斤。

对于RM的理解和使用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由于锻炼的基础不同,要想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负荷进行锻炼,RM充分考虑了个体的差异;

(2)对于同一个人尽全力去锻炼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强度进行练习能够重复的次数是不一样的,负荷强度和重复次数还存在一种反比关系,因此可以用重复次数来对应练习的强度。

采用RM来描述锻炼时应采取的负荷强度可以有利于练习者根据统一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安排锻炼,并且同时也说明了每组锻炼的量。

发展肌肉的绝对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方式基本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在于对抗阻力练习的强度、次数和组数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一般来说发展绝对力量的负荷强度应该大,重复次数少;

而发展爆发力的强度应该较小些,重复次数多些,并且要快推慢放;

发展肌肉耐力的强度应该更小,但是重复次数要更多。

教科书提供了一个不同强度和组数力量练习对肌肉影响的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这个材料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发展肌肉的绝对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等。

3.发展柔韧性。

柔韧性也是重要的、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教科书首先用一幅图显示成年人柔韧性下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来强调良好柔韧性与日常生活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引导学生注意加强柔韧性的练习,同时还强调发展柔韧性应针对特定的关节进行练习,全面发展。

同样教科书也给出了多种具体的锻炼方式,供学生自主选择使用。

并且说明柔韧性练习需要持之以恒,做到每周三次以上,每次练习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循序渐进。

此外,教科书还利用“实践与体验”和“试一试”这两个栏目教给学生一些实用性非常强的锻炼小窍门,帮助学生科学发展柔韧性。

4.改善身体成分。

体育锻炼对于控制体重,改善身体成分,通俗的讲就是“减肥”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只有科学锻炼才能有效地改善身体成分,控制体重。

教科书中首先介绍什么样的人需要“减肥”,然后介绍减肥的锻炼方法。

减肥的锻炼方式主要是有氧运动,与改善心肺耐力的锻炼方式基本一致,但是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教科书中将二者进行对比说明,并引导高中学生进行分析,教会他们科学地进行降体重的体育锻炼。

由于控制体重不仅需要坚持体育锻炼,同时还应该调整饮食。

这样一方面限制热量的摄入,另一方面加大运动量,增加热量消耗,从两个方面改善身体成分。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坚持,只有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最终实现改善身体成分、控制体重的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教科书中利用一个“跟我做”的栏目,提出三项改变生活习惯的实用方法,帮助学生改善生活习惯。

5.提高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教科书还专门对如何提高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进行了介绍。

并特别强调人是一个整体,应该在全面发展各种体能的基础上重点提高某些体能,以促进技术动作和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对于发展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教科书还提出四条建议,特别强调发展体能要多和自己比,以引导高中生正确地进行发展运动技能的练习。

1.本节课建议教师可结合实例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对体能的作用展开讨论,使他们明确体能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3.实践课中多结合教学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体能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游戏、比赛等方法渗透这些教育。

例如,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把体能的作用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探究园地,加强与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3.必要时可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题目,这样做能够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加强了同学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便于教与学目标的达成。

体育锻炼与营养需求

1.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与营养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后的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保证他们有强健的体制以应付繁重的学习。

由于儿童少年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易疲劳,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营养补充要平衡、全面,摄入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以保证身体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和紧张学习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身体不同运动素质的发展其营养需要也有所不同,但需要强调的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糖),因此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糖的补充。

健网8m)p6f_Z"

l

  一、力量素质发育特点及营养需求

.w_DF_VB9{0力量素质男生在16岁以前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16岁以后开始缓慢下来,22~23岁可达高峰,以后又随着年龄增长而减慢。

而女生在13岁以后开始缓慢并有下降趋势,16岁又回升,18~22岁可达最高峰,以后又随着年龄增加而减慢。

但儿童少年在青春期以前不适宜进行过大的力量训练,但随着肌肉的发育成熟,16~18岁以后,可进行肌肉力量训练。

0VK(c#t(m:

o)j0  由于力量素质与肌肉的发育密切相关,故应增加肌肉合成的必须原料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不应少于2克/公斤体重/天,饮食中可选择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如鸡蛋、牛肉、鱼、豆制品等,以及蛋白粉制剂进行补充。

另外一种能够明显提高肌肉力量的物质是肌酸,人体内肝、肾细胞能够合成,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肌肉中,再通过肌酸肌酶接受ATP的能量合成磷酸肌酸,以储存能量。

有研究表明,口服外源性肌酸可使磷酸肌酸的储存量提高20%,增加肌肉的爆发力。

服用肌酸时与糖、磷酸盐同时服用可促进肌酸的吸收。

健网_c_Z1e_H_W:

Z"

g

二、速度素质发育特点及营养需求健网4z1q!

f:

s_v

p_EA

速度素质男生在19岁、女生在13岁以前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提高。

速度发展的高峰年龄,男孩在20~22岁,23岁后缓慢下来,呈单峰型。

而女孩则呈双峰型,在14~17岁出现第一个缓慢的波峰,到21~22岁又出现第二个缓慢的波峰。

儿童少年速度的年龄发育特点是在10~13岁增长最快,以后男孩在19岁,女孩在13岁后趋于缓慢并逐步稳定下来。

H_n%mU&

bR_{H0速度的快慢除了与肌纤维的兴奋性和其中快肌纤维的百分组成有关外,肌肉力量的大小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速度素质的提高在营养上也需要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以增加肌肉的合成,并且补充肌酸增加高能磷酸原的能量储备。

健网_S_P_P_u1G7k4I

三、耐力素质发育特点及营养需求健网&

o_m_R_d$[

Y:

J;

A_C*x_Z

耐力发育总的趋势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至20岁达到高峰,以后又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12岁以前儿童心率快,每搏输出量少,不能满足长时期运动时机体对氧的需求,因此容易疲劳。

但随年龄的增加,心血管机能的发育成熟,耐力得到改善和提高,因而在16以后进行耐力训练能提高耐力水平。

1Hy3i6z!

v~0在耐力性运动中,脂肪参与供能比例增加。

肉碱是脂肪代谢过程中一种酶的组成成分,它是一种类似维生素的重要营养物质,能够作为脂肪酸运输的载体,以乙酰基左旋肉碱的形式将中长链脂肪酸,从细胞线粒体膜外转移到膜内,在线粒体基质中氧化,产生能量。

左旋肉碱在人体内能够由赖氨酸、蛋氨酸、烟酸等物质少量合成,饮食中也能摄入一些。

红肉及动物产品是肉碱的主要食物来源,但一般人只能从膳食中吸收50毫克。

为提高耐力素质,建议每日肉碱的摄入量不应少于250~500毫克。

健网-^_S

z_O3YEN!

L

  影响有氧耐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儿童少年大运动量训练时,尤其是女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较高。

因此应在饮食中多吃瘦肉、鸡蛋、猪肝、绿叶菜等含铁高的食物,并可进行一些含铁制剂的补充,以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维持血红蛋白水平,预防缺铁性贫血,保证血液的输氧能力,提高耐力素质。

1.本节课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与营养需求展开讨论,使他们明确体育锻炼与合理营养需求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设置探究的机会。

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形成和特点

1.使学生了解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方式、特点和基本要求,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能。

2.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行为,能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一)教科书内容解读

本节包括“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形式和特点”“怎样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好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三项内容,其中后两项内容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社会适应的目标所要求的内容。

“课程标准”在社会适应方面提出“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要想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知道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都有哪些形式?

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提高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技能?

以及怎样处理好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问题。

本节第一部分:

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形式和特点。

先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并提供五幅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思考同伴之间、运动员之间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从而引出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语言类交往方式,例如在球类运动中经常听到的“传球”“紧逼”“快”“投”“射”等;

另一类是非语言类即身体语言或肢体语言类交往方式,如“眼神”“手势”“旗示”“哨音”等。

通过这些交往形式,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体育活动中信息交流的特点:

形象、简洁、快速、明确。

让学生知道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社会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如果不能与人交往或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便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将影响协作和工作效果。

其次,尽量多结合体育比赛,举出一些贴近实际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副表情,使同伴之间形成默契,例如美国NBA球员的空中接力扣篮,我国女排队员的“单脚背飞”和加塞进攻。

我国乒乓球双打队员通过手势发球抢攻得分的精彩场面,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探索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形式以及生活与学习中人际交往的方式。

通过交流与沟通,生动、形象、简洁、快速、明确地给比赛带来的观赏性和不可预测性,使比赛变得更加激烈、连贯、有序。

例如,势均力敌的两个队,在比分交替上升、不分上下的时候,由于队员之间信息交流的不够而连续失误,最终导致失败的事例,引导学生对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特点的探究,以便促进人际交往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节第二部分:

怎样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这部分开始还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出“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活动和比赛中的人际交往技能”,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对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

文中从四个方面回答了所提出的问题。

第一,增进相互了解。

同伴之间互相了解,彼此熟悉交往的行为习惯,从而采取有效的交往方式,是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讲授时启发诱导学生,同学之间由于遗传的不同、家庭条件的差别、兴趣爱好的不同,其性格、行为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直言快语的同伴,宜采取直来直往的语言类交流方式,这才便于他做出快速、准确、及时、灵活的反应;

对于性格内向、不喜欢外露的同伴,则应该采取非语言类方式与他沟通,更容易做到配合默契,使学生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较好地与不同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同学进行友好交往。

第二,促进互相理解和尊重。

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的互相理解和尊重,主要体现在对各自所承担的运动角色的职责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不仅各自认真履行自己的运动角色职责,而且能够从全局角度出发向同伴发送准确、可靠的信息,以达到互相之间沟通及时、配合默契的效果。

讲授时多举些案例,如篮球比赛,让学生置身于比赛中并承担一个中锋角色,假如外围神投手有机会投篮,而中锋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是吸引对方,给同伴策应、掩护,只顾自己强打内线,却丧失得分机会。

让学生探究认真履行自己的运动角色职责和尊重同伴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提高团队意识和运动技能水平。

团队意识就是集体意识,体育活动多数都是在集体参与中进行的,教育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必须树立集体意识,和谐地与人相处,融洽与同伴的关系,并认真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才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在讲授时,要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讲清楚,让学生去探讨在体育活动中怎样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并结合实例,让学生讨论运动技能水平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作用,以便和同学和谐相处,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四,及时沟通,把握时机。

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把握好时机,及时向同伴传递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迅速、准确的反应。

体育教师在讲授时要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际交往是个动态过程,并举例说明在一场体育比赛中会有多次信息传递,而每次交往与传递的时间却很短,若稍有迟疑,便丧失机会。

在实践课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及时沟通和把握时机的重要性。

同时,让学生体验同伴传递信息的意图是什么,以便心领神会,做出及时、准确的回应。

本节第三部分:

处理好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这部分仍然是从问题开始,通过提问“什么是体育活动的最大特点?

”引出“竞争”这一概念,在“相关链接”栏目中对体育竞争进行了解释,即体育竞争激励着人们拿出所有的体能、勇气、智慧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为集体争取荣誉。

正文又通过“是不是体育活动中只存在竞争?

”而引出“合作”的事实,并强调合作是体育比赛取得胜利的基本前提,特别是集体项目更离不开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合作。

合作既是运动项目本身的需要,更是同学之间互相沟通、联络感情、加强人际交往、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认识到合作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在探究园地中,为个别不能够与人合作的同学找出若干原因,让其自己对号入座。

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应让学生探究体育活动中的竞争有哪些公平条件?

进而让学生探究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有哪些共同基础?

在这里特别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体育活动中怎样与同伴进行合作,并把这种与人合作行为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二)知识点

1.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方式:

语言类和非语言类两种方式。

2.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特点:

3.体育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

增进相互了解;

促进互相理解和尊重;

提高团队意识和运动技能水平;

及时沟通,把握时机。

4.体育活动中合作的意义:

取胜的前提;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与同伴一起分担体育活动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

加深对别人的了解、理解和宽容,使心胸开阔、豁达。

(三)教与学重点及难点

1.教与学重点:

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教与学难点:

把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和合作行为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

1.本节课建议教师可结合实例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对人际交往和与人合作展开讨论,使他们明确人际交往和与人合作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并把体育活动中的情感沟通迁移到学习与生活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与人交往、与同学友好相处、融洽与大家的关系的良好习惯。

使所讲授的内容贴近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