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讲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3917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讲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讲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0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讲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0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讲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0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讲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讲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0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讲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讲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讲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这就使本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并得到十二大的肯定;

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4、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后来有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

5、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经济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6、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8、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中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

这是两种不同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的共同点。

1、从资源配置的方式上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方式;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都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的;

4、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性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这是两种不同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的不同点。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过程和依据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正确认识,根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译本原理出发,而没有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思考所有制问题。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

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的非公有制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一)、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现代化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4、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所不可替代的。

(二)、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公有制经济不能只局限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将这部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中,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助于更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茶叶可以有所区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过去我们在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等。

2、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是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和发展的不平衡,给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通过竞争,可以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发展;

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进行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制是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由目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还不发展,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主义还不具备按需分配的条件。

(二)、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制度的重要意义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前提;

2、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保证人们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根本保证;

3、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保证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什么是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二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实际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

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制者参与分配

主要包括:

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子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

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主要理解和掌握两个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时间中不断探索。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一速度富裕起来,从而导致了平均主义现象的出现。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承认和允许人们收入方面存在初具,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1、劳动者的个人能力和家庭负担不同;

2、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人民、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距,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所以首先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但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

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这是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的差距越大越好。

实行这一政策除了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客观上存在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因此要利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是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党的十四大以来提出的加快生产发展、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的原则:

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

3、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事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现阶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确保发放、扩大覆盖和完善制度为重点。

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

所谓“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我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

它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目标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2、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3、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本部分内容以学生讨论为主。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1、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2)、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3)、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假设各个方面,激发民族创新精神;

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1、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2、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都曾提出过这方面的论断。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个地区共同发展。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积极扩大就业

这两部分以学生自学和讨论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