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知识1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3659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1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1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1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1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1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12Word下载.docx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1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管理知识12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12Word下载.docx

  (3)安全管理措施则是要求必须怎么做,消除安全管理上的缺陷。

8.事故隐患分类:

  分类原则,按危害大小和整改难易程度,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可立即整改排除的事故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面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9.隐患治理:

企业、政府和公众等多方综合性地开展隐患辨识、评价、消除、整改、监控等活动和措施,使生产安全系统的事故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的过程即为隐患治理。

例如,消防隐患等。

10.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R=f(F,C)

  式中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11. 海因里希法则事故法则统计说明,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12.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

  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第一类危险源客观上已经存在并且在设计、建设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

  

13.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0)辨识重大危险源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数量。

  定义: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单元,可以是油库、危险品仓库,油罐车,烟花爆竹生产厂等。

三个要素,1)物品的危险性、2)危险品的存储数量、3)临界量。

  注意,不包括危险物资的运输,属于道路交通运输。

军事设施、采掘业及核设施等均不在此范围内。

14.某储存区贮存有煤油、汽油两种物质,其储存量分别是20吨、17吨,临界量分别是100吨、20吨,则储存区属于( )。

  A.非重大危险源  B.安全场所

  C.事故隐患  D.重大危险源  『正确答案』D

  根据公式:

  [20/100+17/20]=[0.2+0.85]=1.05>1,所以该储存区属于重大危险源。

15.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

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

安全性(S)与危险性(D)互为补数,即S=1-D,安全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周期。

16.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例如,机械设备防止误操作的安全终止装置。

  

(2)故障—安全功能。

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例如,冗余设计,或备份。

上述两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防患于未然就是本质安全的核心,即也是我们安全生产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

17.我国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3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进入我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

  

(2)20世纪末,我国几乎与工业化国家同步研究并推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提出了系统化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即安全系统理论。

18.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具有指导意义的四个原则)

 

(1)动态相关性原则  含义:

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2)整分合原则  含义:

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

 (3)反馈原则  含义:

成功、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敏、准确、快速的反馈,这就是反馈原则。

 (4)封闭原则  含义:

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

强调是管理手段和管理过程的封闭回路。

  封闭原则告诉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管理才能有效。

19.人本原理含义:

人本原理,就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一是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以人为本展开的。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资源。

  二是在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资金、物质、时间、信息等)和管理系统的诸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

20. 

(1)动力原则 含义: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

 

(2)能级原则。

 (3)激励原则  含义:

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

 (4)行为原则

21.人的工作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

  1)内在动力,指的是企业员工自身的奋斗精神;

  2)外部压力,指的是外部施加于员工的某种力量,如加薪、降级、表扬、批评、信息等;

  3)工作吸引力,指的是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

    

22.预防原理含义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就是预防原理。

 

23.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含义:

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

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偶然损失原则告诉我们,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2)因果关系原则  含义:

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3)3E原则(即技术、教育和法制对策)

  3E原则的含义:

针对上述四方面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

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

这三种对策就是3E原则。

  工程技术对策:

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

(即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教育对策:

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法制对策:

利用法律、规程、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性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

  (4)本质安全化原则含义:

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局限于设备、设施,还可以扩展到建设项目等。

24.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时候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

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

  2)监督原则  含义:

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这就是安全管理的监督原则。

25.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26.事故因果链锁理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5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  

27.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28.轨迹交叉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

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从事故发展运动的角度,这样的过程被形容为事故致因因素导致事故的运动轨迹,具体包括人的因素运动轨迹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

29. 《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

  “预防为主”,就是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不是在发生事故后去组织抢险、调查、处理和分析,而是在事先有效地控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从而预防事故发生。

即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0.安全发展理念

1)“以人为本”,必须以人的生命为本。

  2)经济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31.实现安全发展的根本和落脚点是:

认真切实地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措施。

32.我国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虽然和安全生产立法不无区别,但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可以被视为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1.P34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

2.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创造人的安全环境,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人—机—环境达到最佳统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企业的每个员工。

3.P35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

安全生产标准化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三级,一级为最高。

4.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帐。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

 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

5.P36拆除的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置。

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照规定组织实施。

6.P36对动火作业、起重作业、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对于吊装、爆破等危险作业,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落实。

7.在进行设备设施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

8.生产经营单位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作业过程作有计划的控制。

9.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

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10.P38-39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生产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

11.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企业安全文化是由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组成。

安全文化的内涵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为全体员工认可遵循并不断创新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

12.P43-44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①安全承诺②行为规范和程序③安全行为激励④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⑤自主学习与改进⑥安全事务参与⑦审核与评估。

   企业应建立员工安全绩效评估系统,建立将安全绩效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奖励制度。

13.P45安全文化的保障制度:

①明确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职能、建立领导机构②确定组织机构和人员③保证必需的资金投入④配置文化信息传播系统。

14.安全文化评价工作实施方案中,应包括所用评价方法、评价样本、访谈提纲、测评问卷、实施计划等内容,并应报送评价组织机构批准。

15.2010年国务院23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16.P51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除外),与下列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①居住区以及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②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③饮用水源、水厂以及水源保护区④车站、码头、机场以及通信干线、通信枢纽及地铁出入口⑤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畜禽规模化养殖场⑥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⑦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场所、设施、区域。

17.已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存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存储设施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需要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

18.对剧毒化学品以及存储数量构成重点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应当交其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存。

19.P52在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登记的同时,要进行隐患排查工作。

20.P53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安全评价报告。

如属新建的重大危险设施,则应在其初步设计审查之前提交安全预评价报告。

21.P53企业应负现建立应急救援系统,场外应急救援系统由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建立,每隔适当的时间应修订和重新发放应急救援预案及宣传材料。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信息系统。

22.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是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场外应急救援系统由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根据企业上报的( 安全评价报告)和预案等有关资料制定。

23.P55危险性定义为事故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乘积,即危险性评价一方面取决于事故的易发生,另一方面取决于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的严重性。

现实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生产物质的特定物质危险性和生产工艺过程危险性所决定的生产单元的固有危险性。

24.P56事故严重度评价:

①最大危险原则:

危险的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大,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②概率求和原则:

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

25.危险性抵消因子:

工艺、设备、容器、建筑结构上的各种用于防范和减轻事故后果的各种设施,危险岗位上操作人员的良好素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等。

26.危险性分级:

A*=lg(B*1)作为危险源分级标准。

 一级重大危险源:

A*≥3.5  二级危险源 ;

三级危险源:

1.5≤A*;

  三级危险源:

A*<1.5

27.P58下列标准作为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的分级依据:

  A级 B2≤0.001  B级:

0.001<B2≤0.01   C级 0.001<B2≤0.01   D级 B2>0.1。

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

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

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

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28.P58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督管理体系,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信息网络,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主要由区县一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

29.P59各城市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

该系统包括各企业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分类申报信息,危险源分级评价信息、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信息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的监察记录等信息。

30.P62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其在正常工况下和非正常工况下应该有对危险源对象及参数的记录显示,报表等功能。

3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其核心就是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32.P65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和人机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

制度体系,一般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为四类,即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环境管理。

33.P66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应明确:

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相应的应急预案管理;

上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内容及管理。

34.P66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

应明确,应排查的设备、设施、场所的名称,排查周期、排查人员、排查标准;

发现问题的处置程序、跟踪管理等。

35.P69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中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的内设机构。

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36.P70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费用提取。

一般说来,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等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董事会予以保证;

一般国有企业由厂长或者经理予以保证;

个体工商户等个体经济组织由投资人予以保证。

37.P71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应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费用支出按计划执行:

①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支出。

②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③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估支出④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⑤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⑥其他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支出。

38.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要求:

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专项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

依法对矿山、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收取一定数额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39.P72风险抵押金存储标准:

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存储标准:

①小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②中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③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150万元④特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200万元。

企业风险抵押金累计达到500万元时不再存储。

40.煤矿企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根据煤矿企业规模,相应分档区间内确定风险抵押金具体存储数额,当企业风险抵押金累计达到600万元时不再存储。

41.P75生产经营单位为了保证安全资金的有效投入,应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可分为: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等。

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有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等。

隔离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安全技术措施。

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①隔离②设置薄弱环节③个体防护④避难与救援。

安全监控系统作为防止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是发现系统故障和异常的重要手段。

42.P77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内容:

①措施应用的单位或工作场所②措施名称③措施目的和内容④经费预算⑤实施部门和负责人⑥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⑦措施预期效果及检查验收。

43.P78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一般由总工程师审批。

安全措施计划由安全技术部门组织有关单位验收;

验收合格后,由负责单位持竣工验收单向计划部门报完工,并办理财务结算手续。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落实到各执行部门后,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4.P78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45.安全条件论证报告的主要内容:

①建设项目内在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