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1004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活动与探究一:

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

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

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

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

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

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

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

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

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

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板书:

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

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

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

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杯水+一块糖=?

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

正确吗?

等式“1+1=2”会成立吗?

教学过程:

A组实验:

100mL水+100mL酒精50mL一杯黄豆+50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D组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

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

建议:

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知识迁移应用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

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

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活动与探究三:

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

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

(可放在课后进行)

思考问题:

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

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教学拓展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板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

[过渡]原子到底能不能分?

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P68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问题1的答案]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

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

占很大一部分吗?

[答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过渡]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挂图,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挂图]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学生观看挂图,说出自己从挂图上得到的有关信息]

[学生陈述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思考]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回答]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之和。

[讲解]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比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

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

10-26kg。

[讲解]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

我们可选用一种跟原子质量相近的“砝码”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

[提问]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

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

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P69相对原子质量一段内容。

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

10-27kg,作为标准碳原子质量的1/12为

1.66×

10-27kg,所以氢的相对原子质量=≈1。

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

所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16。

经过这样的计算得到的数字都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对于这个计算过程大家要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

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课题2:

元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

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

①错误。

改正:

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

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过渡]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学生阅读P72资料]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

[回答]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

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投影]展示“讨论”。

[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

[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

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

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

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

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概念间的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及举例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a.错误。

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

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

“知识是无国界的”,

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

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

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

号&

#0;

&

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阅读]请大家阅读P73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

[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来源]

[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

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

如,

氧&

O,氢&

H,碳&

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铜&

Cu,钙&

Ca,氯&

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板书]1.表示:

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如,氧&

H。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

[板书]2.读法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

()CHCuCaNSNa

(注意: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

[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

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