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自读文本 毛遂自荐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自读文本 毛遂自荐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自读文本 毛遂自荐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一区域。
③遂以为上客
把……作为。
认为。
五、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①门下有毛遂者,前 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②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此霸王之资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称霸
④乃颖脱而出 名词作状语,像禾穗的芒一样
⑤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名词作状语,用眼睛
⑥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
称臣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此霸王之资也 判断句
译文:
这是称霸称王的资业呀!
②白起,小竖子耳 判断句
白起,不过是一个无知小子罢了。
③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定语后置句
(平原君)约定与门下二十个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一同前往。
④客何为者也 宾语前置句
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名师指津] 从自身条件、主观自信、了解他人等方面作答。
[我的理解] 首先,他的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
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其次,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的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
再次,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2.毛遂和平原君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名师指津] 根据文本分析概括,力求准确、全面。
[我的理解]
(1)毛遂:
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有义勇精神。
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善于雄辩,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的见解。
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2)平原君:
喜士养客,但闭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
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个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家形象。
3.本文是如何刻画毛遂这一人物形象的?
[名师指津] 从人物的出场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等角度来分析。
[我的理解]
(1)不同凡响的人物出场。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
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
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
一是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
当毛遂挺身而出后,“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显然瞧不起毛遂。
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
在盟约迟迟不能签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
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
二是用平原君衬托毛遂。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
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
(3)运用个性化的语言。
平原君以“锥之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末见”而是“颖脱而出”。
再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语。
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
”一下子震住了楚王。
再激之以“耻”:
“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最后动之以“利”: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
毛遂以极富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4.毛遂自荐的事迹在今天有什么样的启示?
你是如何理解的?
[名师指津] 重点谈人们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
[我的理解] 观点一:
在经济发展、文化高扬的现代化的今天,机会是瞬息而过的,如果不把握好自己,抓住机遇,表现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只想坐享其成、等人掘金的话,只会空怀梦想而一事无成。
年轻人应该抓住机遇,发展和表现自己。
观点二: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在机遇到来之前,我们应潜心学习,练好本领;
否则,机遇即使来到面前,我们也将难以把握。
精彩的对话描写
作者描述毛遂自荐前往楚国时,抓住毛遂与平原君的冲突,巧妙地安排对话场面,将二人不同的神态状貌、心理气质展示出来: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
“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对话是人物语言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物性格的直接外露。
对话可以体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从艺术手法上说,明显带有对比的性质。
这段对话,显示出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矛盾冲突,一个是不得意的食客,一个是养士的贵族公子,而毛遂的语言,“英姿雄风,千载而下,尚可想见,使人畏而仰之”。
毛遂勇于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却受到了平原君的嘲笑,说他是平庸之辈。
而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毛遂这次却针锋相对了。
毛遂敢于自荐,自信能够成功,凭借的就是他资之多年的实力,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而薄发”啊。
解国家危难于外,展个人才华于内,毛遂不愧为国之栋梁。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不敢复相士相:
帮助
B.一战而举鄢郢举:
占领
C.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相与:
一起
D.毛遂比至楚比:
等到
解析:
选A。
相:
鉴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选D。
D项,均为介词,在。
A项,介词,凭借;
介词,拿,用。
B项,动词,依靠,依赖;
介词,凭借。
C项,代词,这件事;
动词,到。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以为上客
B.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
C.先生不能
D.今楚地方五千里
选B。
B项,古今意义都是利益和损失。
A项,古义指以……为,今义为“认为”。
C项,古义指没有才能,今义指不能够。
D项,古义指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区域。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D项,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缺少。
A项,名词作状语,到外边;
名词作状语,像禾穗的芒一样。
B项,名词作动词,称王;
名词作动词,称王称霸。
C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臣;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
“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平原君曰: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偕:
合作
B.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备:
充任
C.非特其末见而已见:
通“现”,出现
D.平原君竟与毛遂偕竟:
终究,最终
偕:
一同去。
6.下列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B.譬若锥之处(于)囊中
C.(此)是先生无所有也
D.遂闻君将合从于楚,(君)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
选C。
C项,“是”是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此”。
此句无省略。
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①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的;
④代词,指毛遂。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2)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答案:
(1)(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
(2)左右的人们没有对你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对您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
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
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
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
“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
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
”平原君笑应曰:
“诺。
”躄者去,平原君笑曰:
“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终不杀。
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
平原君怪之,曰:
“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
”门下一人前对曰:
“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
”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
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
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
“君不忧赵亡邪?
“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李同曰: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
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
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
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选自《平原君虞卿列传》)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
结交宾客
B.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贵:
看重
C.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被:
通“披”,穿
D.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德:
恩德
德:
感激。
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①表示判断,②指代人,组成名词性结构,③和④都是表反问语气。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平原君是个“翩翩乱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的人。
从文段所记述的两件事情来看,这的确是深中肯綮的断语。
B.平原君并不是真心好客之人,他心里其实是不把这些士当回事的,他真正在乎的是自己“好客”的这个名声。
他矫情杀妾以讨好宾客更显出无能和残忍。
C.平原君在毛遂的鼎力协助下与楚订立盟约,求得救兵,又能接受李同的意见散金励士,从而取得抗秦存赵的胜利,这些都是他善于“养士”、“相士”的结果。
D.李同在赵国危在旦夕的时刻,不仅向平原君提出得力的应急措施,而且亲身冒死赴敌,最后壮烈牺牲,表现了舍生取义的高尚爱国精神。
“这些都是他善于‘养士’、‘相士’的结果”说法错误,李同和毛遂一样,都是被平原君平时所忽略的人物。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2)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
(3)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
(1)看这小子,竟因一笑的缘故要杀我的爱妾,不也太过分了吗?
(2)我赵胜对待各位先生的方方面面不曾敢有失礼的地方,可是离开我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
(3)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拥有这些东西?
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一位公子。
在诸多公子中赵胜最为贤德有才,喜好结交宾客,宾客投奔到他的门下大约有几千人。
平原君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经三次离开宰相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地在东武城。
平原君家有座高楼面对着下边的民宅。
民宅中有个跛子,总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
平原君的一位美丽的妾住在楼上,有一天她往下看到跛子打水的样子,就哈哈大笑起来。
第二天,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的家门来,请求道:
“我听说您喜爱士人,士人所以不怕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归附您的门下,就是因为您看重士人而轻视姬妾啊。
我遭到不幸得病致残,可是您的姬妾却在高楼上耻笑我,我希望得到耻笑我的那个人的头。
”平原君笑着应答说:
“好吧。
”等那个跛子离开后,平原君又笑着说:
“看这小子,竟因一笑的缘故要杀我的爱妾,不也太过分了吗?
”终归没杀那个妾。
过了一年多,宾客以及有差使的食客陆陆续续地离开了一多半。
平原君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说:
“我赵胜对待各位先生的方方面面不曾敢有失礼的地方,可是离开我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
”一个门客走上前去回答说:
“因为您不杀耻笑跛子的那个妾,大家认为您喜好美色而轻视士人,所以士人就纷纷离去了。
”于是平原君就斩下耻笑跛子的那个爱妾的头,亲自登门献给跛子,并向他道歉。
从此以后,门下的客人就又陆陆续续地回来。
当时,齐国有孟尝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好客养士,)因此争相用超过别人的礼遇来对待士人。
秦国围攻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与楚国合纵抗秦。
平原君返回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率兵前往救援赵国,魏国信陵君也窃取兵符夺取晋鄙的军权前往救赵,都还没有到达。
秦国急围邯郸,邯郸危急,将要投降,平原君很是担心。
邯郸传舍吏子李同对平原君说:
“你不担心赵国灭亡吗?
”平原君说:
“赵灭亡我就会被俘虏,为什么不担心呢?
”李同说:
“邯郸的百姓,用尸骨烧火,互相交换着吃孩子,实在是十分危急了啊,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粗粮)吃不饱。
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磬照旧无损。
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拥有这些东西?
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承担任务一同劳作,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给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
”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
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秦军决一死战,秦军为此退了三十里。
也刚赶上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于是撤兵离去,邯郸得以保存下来。
李同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平原君)赐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四、语言表达
13.仿照例句,以“自信”为话题用“毛遂”为材料续写一个句子。
希望是前进的原动力,是战胜挫折、失败的法宝。
正是因为希望之火不熄,楚汉战争中,刘邦才能不畏失败,屡败屡战,终于一统天下,成就汉室之伟业。
答:
自信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战胜怯懦、自卑的关键。
正是因为自信之光不灭,毛遂才能不自暴自弃,勇于自荐,最终定纵于楚,完成却秦的重任。
14.结合下列表格以及附注的内容,对广东省的PM2.5的基本情况作一个综述。
限70字以内。
广东省部分城市PM2.5浓度监测记录
单位:
微克/立方米
监测点
最近24小时均值
广州市竹洞
84
肇庆市城中子站
69
深圳市荔园
35
惠州市下埔子站
41
江门市超级站
54
顺德区金桔咀
52
从化市天湖
32
东莞市元岭
50
珠海市唐家
47
佛山市惠景城
附注: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将浓度为0~35微克/立方米提示为绿色,36~75提示为黄色,76~115提示为橙色,116以上为红色。
综述:
注重图表中PM2.5数据大小与附注中空气质量污染等级的比照,注意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指出面临的任务。
(1)广东省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不佳,已处于黄色,甚至橙色。
(2)各城市的空气质量差别较大。
(3)广东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任务艰巨。
闲话“毛遂自荐”与“蒋干自荐”
毛遂勇于自荐的精神,千载之下,犹令人叹服不已。
可并不是所有的“毛遂”都能留下美名,《三国演义》中的蒋干自告奋勇去劝降周瑜,结果是“偷鸡不着蚀把米”,中了周瑜的“离间计”。
为什么同样是自荐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细一思量,终于琢磨出一二。
毛遂敢于自荐,是因为他满腹经纶,胸有成竹。
当他自荐时,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放进兜里,它的尖很快就会露出来,而毛遂在他的门下已有三年却还是默默无闻,分明是个无才之人。
毛遂却针锋相对,他说他今天自荐就是要请平原君把他这把锥子放进兜里。
只要一放进兜里,他就能戳出来。
毛遂凭他的胆量与口才,终于赢得了被平原君“放进兜里”一展身手的机会。
精彩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天时、地利、人和,智谋、口才、勇气,毛遂全部拥有。
反观蒋干,他凭什么去劝周瑜呢?
只是凭“自幼与周瑜同窗交契”这点关系。
“同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同学关系”。
这蒋干也未免太自信了,靠一丁点“幼时”的“同学关系”就想成就国家大业,换取功名利禄,也不掂掂自己的分量,行吗?
他不知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况且那周瑜与吴侯孙权乃是连襟的关系。
这“连襟关系”虽然不是血缘关系,但比你这同学关系总要“铁”一点吧?
再说周瑜也是少年得志,心高气傲,他岂会做出“六亲不认”的行径?
蒋干就这样妄想凭这点关系敲门、登堂、入室。
荒唐的开头潜伏着蒋干失败的危险。
毛遂为了解救国家的危难,他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自己的实力,在不利自己的情况下,能挺身而出,不卑不亢,慷慨陈词,“为大丈夫当为此也”,再加上他确实才华过人。
在对方朝廷上精彩的论辩,展示着他的才智和勇气。
而这位蒋干刚进周营就被江左英杰的气势吓懵了,几次想出口劝降,都没能说出;
动了点小心眼,却上了大当。
在周瑜的巧妙安排下,就像进了迷魂阵,迷迷糊糊地着了魔,上了当。
这蒋干也真是,两军对峙,兵刃相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这种时刻也不多长一个心眼,就想着幼时与周瑜“排排坐,吃果果”那个亲热劲,一切戒心全无了。
本来劝降不成最多无功而返也就罢了,但他却“既然来一趟,一点不拿怎么成”,于是偷得了一封“绝密信件”。
看看两位自荐者的不同表现:
一个正气凛然,另一个底气不足;
一个处处占尽上风,另一个时时被人左右;
一个胸中有计,另一个心中有鬼。
有怎样的开头,就会有怎样的过程,也就一定有怎样的结果。
[赏评] 文章比较了“毛遂自荐”与“蒋干自荐”成与败的原因。
首先,作者分析了两人自荐的理由:
毛遂敢于自荐,是因为他满腹经纶,胸有成竹;
蒋干只是凭“自幼与周瑜同窗交契”这点关系。
其次,作者分析了两人不同的表现:
最后,两人自荐的结果不同也就在所难免了。
文章虽短小,可是说理透彻、层次清晰,是值得学生效仿的议论文写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