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果壳知乎的创业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8458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豆瓣果壳知乎的创业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豆瓣果壳知乎的创业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豆瓣果壳知乎的创业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豆瓣果壳知乎的创业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豆瓣果壳知乎的创业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豆瓣果壳知乎的创业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豆瓣果壳知乎的创业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豆瓣果壳知乎的创业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豆瓣果壳知乎的创业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社区交友类核心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8月,社区交友类服务月度覆盖人数达到4.3亿,在总体网民中渗透率为90.8%。

⑶移动端的社区服务APP的使用量迅速上升。

2013年8月,App端月度浏览时长同比增长251.1%。

可以看出,社区的使用量不断上升,且上升潜力较大。

社区的行业现状。

SNS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进入门槛也低。

再加上很多专业性的SNS受到追捧,并且得到了众多风险投资的青睐,使得SNS交友平台概念的在全球呈爆发性的增长。

例如Facebook在2005年5月获得AccelPartners的1270万风险投资,2006年4月,PeterThiel、GreylockPartners和MeritechCapitalPartners额外投资了两千五百万美元,2007年又获嘉诚600万美元投资,并且微软2.4亿美元入股。

新闻集团花了5.8亿美元收购了Myspace。

Facebook等大型社交依靠传统广告收入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盈利,但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适合大多数新兴社区。

大多数SNS处于对盈利模式探索的前期,对于他们来说,第一步是站稳阵脚,第二步是集纳更多的用户,接下来才是思索怎么挣钱。

这就注定了大多数的SNS在运营之初,就对盈利模式欠缺合理设计,这无疑为今后的调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社区的发展前景。

从现在的互联网使用状况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来看,社区的用户会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但同时,用户对社区的功能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对服务的选择也更加有针对性,行业竞争将更加剧烈。

SNS需要寻找新的吸引受众的方式和留住用户的方式,也需要找到除传统广告模式和会员模式以外的更稳定和有效的盈利模式。

2.案例分析

2.1研究对象简介

豆瓣网建立于2005年3月5日,主打评论和推荐功能(书评、影评、乐评),同时提供博客、交友、小组、收藏等功能,是一个新型的社区。

豆瓣的核心用户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包括白领及大学生。

豆瓣网满足了这些用户对文化、生活、娱乐的交流欲望,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自由交流、有高质量信息的社区。

豆瓣的用户规模多年稳健增长,2012年月度覆盖用户超过一亿。

豆瓣被公认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web2.0和行业中深具良好口碑和发展潜力的创新企业。

果壳网。

2010年11月14日,果壳传媒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果壳网正式上线,同时推出泛科技阅读品牌“果壳阅读”业务,成为国首个知名的科技知识社区,并标榜“科技有意思”的导向。

与传统文章不同,它讨论的话题千奇百怪,大多是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泛科技话题,利用科学的解读分析,燃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果壳网面向都市科技青年,主要产品有科学人、MOOC学院、知性社区、研究生,并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的科学交流活动。

知乎是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型问答社区,2010年12月开放,三个月后获得了开复的天使投资,一年后获得启明创投的近千万美元。

在知乎,用户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同时可以关注兴趣一致的人。

最初知乎实行严格的邀请注册制度,保证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营造了严谨的讨论氛围。

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

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

这三家社区的特点就是受众围小,而且用户群以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年为主,提供高质量的交流容。

由于现在大众对科技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大众对这类的关注度也会不断增加。

豆瓣、果壳和知乎最有竞争力的地方在于,它们都吸引了一群优秀的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为提供高质量的容,而这批优秀的人会吸引更多相似的人,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从而使壮大。

2.2创业构想及产品服务

豆瓣网。

2004年前后,市面上每年出版的书有数十万种,发行的专辑、上映的电影也数不胜数,大众往往面对着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无所适从,他们既不能完全相信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推荐,也不能一一亲自鉴别,他们最相信的依然是亲友的推荐,亲友能够向他们推荐适合自己口味,并且质量好的东西。

然而,一个人的亲友数量有限,能够推荐的条目数和类型也是有限的,这就让豆瓣的发起者有了一个想法。

他们创立一个网络社区,让各种各样的人在上面给书、影、音发表评论和见解,让他们形成特定的社区圈子,这样,每个人都能找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也就相信这些陌生人所做的推荐,在形成大量稳定的用户群之后,这样一个社区就成功了。

豆瓣的产品:

豆瓣读书:

自2005年上线,已成为国信息最全、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

我们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全面且精细化的读书服务,同时不断探索新的产品模式。

到2012年豆瓣读书每个月有超过800万的来访用户,过亿的访问次数。

豆瓣电影:

电影分享与评论社区,收录了百万条影片和影人的资料,有2500多家电影院加盟,更汇聚了数千万热爱电影的人。

豆瓣电影于2012年5月推出在线选座购票功能,到2012年已开通全国33个城市的81家影院。

豆瓣音乐:

音乐分享、评论、音乐人推广社区

豆瓣小组:

于2005年上线,定位于“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的聚集地”,至今已有30多万个小组被用户创建,月独立用户超过5500万。

容包括娱乐、美容、时尚、旅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用户在这里发布容,同时也通过互动或浏览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容。

近年来,豆瓣还推出了豆瓣阅读、豆瓣FM、豆瓣同城、豆瓣东西等产品,不断扩大的交流容。

果壳网。

果壳网的创办者发现,在大众文化生活的层面,科技并没有足够好的传播途径传播给公众:

报纸、杂志、电视,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科技容?

即便在自诩先锋的互联网上,提起科技,多半也就是指“互联网和消费电子”。

果壳网试图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

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对身边的生活进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读和创造。

果壳网最初推出的是“果壳阅读”知识媒体,果壳网用户可以依兴趣关注不同小组,阅读有意思的科技容。

果壳产品:

科学人:

媒体品牌,发布的文章类型有热点、前沿、评论、专访,还可以根据感兴趣的学科进行分类阅读。

问答:

这一产品与知乎类似,用户在这里提问,其他用户来解答并评价答案。

小组:

与豆瓣小组类似。

在首页是热门小组的讨论容,点进不同的小组后可以看到小组成员和小组论坛的帖子。

小组用户群自主运营,用户在其中与小组成员互动。

线下活动:

这些活动由果壳网主办或承办,如万有青年会(一个技能分享线下活动,由果壳网主办,目前主要在和举办。

)“菠萝科学奖”(由省科学技术学会支持,省科技馆与果壳网合力打造的科学奖项)

目前,果壳正着力打造MOOC学院,一个讨论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课程的学习社区。

知乎的灵感来源于Quora,然而Quora既距离商业路途遥远,也受到搜索引擎与社交网络的共同挤压,所以除了风险投资商对其期望颇高外,中国诸多秉承实用主义的创业团队大多对Quora没有临摹的兴趣。

在2009年,Facebook的工程师CharlieCheever和首席技术官AdamDAngelo离职创办Quora时,他们的设计理念在于“主观知识提取”:

“通过将答案投票机制和奖励回报制度与严格的身份要求和一对多的关注者模型结合起来,Quora从人类集体智慧产生的高质量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甚至利用大量的用户来对答案进行排序。

”2010年3月,Quora获得首轮融资,初创估值已是8600万美元的规模。

这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同年12月,知乎——一个同样致力于经营高质量容及高素质用户的——上线了。

知乎的目标是做一个不同于传统问答的高质量问答平台,它从科技圈中导入大量种子用户,也迅速奠定了容与关系的品质高度。

一个聚集了各行业的精英的社区是吸引人的,这里提供的回答经过了精心撰写,并且有其他用户的“投票”“没有帮助”“修改”等操作,答案的可信度较高。

知乎网:

社会化问答。

它的特点是,第一,问题的标签成为了组织容的方式,“话题”是一个独立的页面,用户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来参与问答;

第二,知乎引入了twitter中的单向好友关系——关注,这种关系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

人与人,人与话题,人与问题,都可以进行关注,形成了社区化的问答平台;

第三,知乎的问题、问题所属的话题、答案总结等可以自由编辑。

对于问题和答案,用户还可以进行评论,投票。

而用户的这些行为,将直接影响到问题或者答案的排序。

知乎日报:

2013年5月24日,国高质量问答分享型社区知乎依托其每日产生的众多有价值的容,发布了一款全新的资讯类应用——知乎日报。

2.3竞争优势

豆瓣、果壳和知乎选择的细分领域并不重叠并且各有专攻,这也保证了他们的模式是难以复制的,创新就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因为他们都是“文艺、清新、不挣钱”,所以能吸引大量别的所不能吸引的优质用户,他们给用户带来的分别是“文艺青年”、“科学家”和“思想者”的理想形象和身份认同。

豆瓣与其他网络社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气息浓厚,豆瓣上的有效文章和评论特别多,而且不乏观点独特、文笔优美的帖子。

这与豆瓣以书为切入点有关,书的阅读具有个人化的特点,不同的人的阅读口味会有很大的不同,对圈子的形成很有帮助,另外,喜欢阅读的人也喜欢写书评、感想,这对豆瓣的容产生是很好的发起作用。

另一方面,的设计也是为这种“人文”而服务的,豆瓣的设计风格给人清新的感觉,这是能引起读书人共鸣的设计,最独特的是它做了评论不能贴图的限制,因为勃觉得贴图容易造成“水帖”泛滥,而用户可以在其他的地方上传图片。

在站的引导文字中,不鼓励,只希望用户正常使用它。

引导文字亲切而统一,尽量避免技术性语汇和色彩强烈的语言表达,代之以“好了,发言”,“给你的发言起一个标题吧”,“过些天来看看,没准就有了”这些人性化的提示。

自成一格的“小众”风格造就了一个无法复制的豆瓣。

果壳网是带有媒体性质的容类,对比传统的容类商业,如网易、新浪等,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由于用户接入网络的形式比较单一,所以这些传统,只用集中火力打造其门户官网即可,果壳上线时正值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的时刻,从创立起,果壳网的产品线,就比传统规划的更为全面。

目前果壳网的产品线布局为,以主站果壳网为核心,新浪微博果壳系列矩阵、移动端应用“果壳阅读”、以及线下活动共同组成外沿。

果壳网主站是容生产中心和用户互动、聚集的平台。

微博矩阵通过主账号和21个子账号组成,容丰富,账号之间容各有特色,同时热门博文会同时在主账号和特定子账号发布,形成了互相加强的宣传效应,例如,谣言粉碎机发布原创微博《传说中的【香水中的靡香可致人流产或终身不孕】是真的吗?

》后,由拥有104万粉丝的主账号果壳网进行转发推送,其带来的微博阅读量,远远超过瑶言粉碎机自身导入的微博阅读量。

果壳

阅读APP,类似新闻客户端APP,能够直接让用户在移动终端点击查看的精华热点容,并提供分享功能,进一步加强传播效果。

最后,果壳的线下活动,万有青年烩、果壳公开课等进一步吸收了线下的客户。

这样整体的产品规划,再加上容的新颖、语言的活泼,使得果壳网从传统的媒体脱颖而出。

Web1.0版本的问答,如XX知道、天涯问答、新浪爱问等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些问答平台涵盖的问题有各行各业的高端或基本的问题,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小问题,运行到现在已经显现了它的弊端。

第一,问题的解答往往因为“刷分”而不够精准,大部分答案是从别处复制而来。

第二,问题的重复性高,没有系统的整理和审核,用户在搜索问题的时候往往面对一大堆意思相近的问题和质量参差不齐的答案无所适从。

第三,弱社会化,缺乏互动,提问者并不能了解回答者的背景从而推测答案的可信度。

知乎具备了打败其他问答平台的优势。

第一,Wiki精神,一方面是原创精神,另一方面,问题、问题所属的话题、答案总结等可以自由编辑,是知识分享与合作的很好体现。

第二,以TAG为主线的容组织,TAG在后文的容生产方式有详细介绍,这里说明如何避免问题重复:

知乎将添加问题的输入框与搜索框合二为一,用户在添加问题的时候,会自动提示过已经问过的问题,用户如果看到有人问过的话就可以直接进去看答案而不用重新提问。

第三,准实名制度(用户即使使用化名也会积极维护自己的信用)。

在回答中,显示了回答者的用户名和该用户与这个问题的话题相关的经验,其他用户可以根据这些判断答案的可靠度。

第四,社会化,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了解类似于社交。

2.4创业团队

小团队作战是豆瓣的特色。

豆瓣的创始人兼CEO勃是豆瓣的唯一一个开发者,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在咖啡店里写成了豆瓣网。

2005年创立豆瓣时,整个只有4个人运营。

勃认为一个web2.0的不需要人来产生容,团队人数和功能相称就可以了。

到豆瓣上线第三年时,团队里的人数也只有25个左右。

小团队模式带来了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凝聚力,但也带来了独自探索的风险。

豆瓣没有抄袭其它,完全按照勃的构想建立,勃要打造的是一个文雅的、为高素质人群服务的,这样的想法在众多互联网开发者中独树一帜。

但是这种想法阻挡了豆瓣的扩,勃为了保持最初“文艺”的理念势必要放弃一些重要的发展机会,比如人们所热衷的服装、化妆品等,勃并没有考虑过要把它们做成豆瓣的条目。

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之前是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的发起人,他以传播科学的理念创建了果壳网,希望用商业的模式将他的理念推广。

他的团队:

果壳网COO笛,6年前因为投稿和姬十三相识,作为化学系毕业的互联网人,刚毕业就开始做“清风围棋网”,笛在商业模式上比姬十三更有经验,他也在果壳网商业化的道路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果壳网主编徐来(果壳账号:

拇姬),此前曾在新京报任职,言辞犀利,也是一名资深的科学编辑。

果壳商务合作大伟,此前曾在新知客任职,做过5年的科普编辑,从果壳网创业初期便已经开始负责商务合作。

果壳网团队的创意令人称奇,好创意需要好的执行力,而果壳团队的执行力也堪称完美。

团队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科学背景的人只是一部分,多元化的成员组合造就了一个有活力的团队,一个个决定往往就在激烈的讨论和争辩中确定下来。

知乎的三位创始人:

周源CEO原先是Meta搜索创始人、产品经理,曾任《IT经理世界》记者。

申申CTO原先也就职于Meta搜索。

黄继新COO曾担任搜狐财经主编、创新工场资深投资经理。

周源从2008年开始创业,成立了一家名为Meta搜索的公司,为电子商务公司提供搜索数据分析。

一年多以后,130万元投资只收回17万,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受Quora启发,周源拉来当时已在创新工厂工作的黄继新,和Meta搜索的老团队来做一个中国版问答社区。

这些成员曾参与过集体博客apple4us。

apple4us于2007年由时任《环球企业家》记者亮发起,由黄继新、周源等朋友业余自发写作,讨论和分析国外科技业最新动态,从苹果公司动态,延展到互联网产品设计、行业趋势和网络文化。

后来,周源、黄继新这几个核心成员陆续邀请到一些未曾谋面的写作者,慢慢积累了近40个作者。

这些同样对建立一个知识分享的平台有着信念的人组成了知乎最初的支持者。

周源有着完美主义倾向,从招人到产品,他宁愿花大量时间,也不愿像其他创业者那样匆忙推出产品。

这让外界觉得知乎“慢吞吞”的。

可以看出,三个团队各自在文艺、科技、思想三个不太主流的方向有着自己的信念。

直到现在,他们对“理想主义”的坚持仍然是有目共睹的。

三家公司都被称作“慢公司”,不急于推出新产品,不急于抢占市场,不急于盈利,只是稳健地扩展用户规模。

三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曾表示过“首要的是增加用户数量,盈利是以后才慢慢追求的事”。

他们的想法在创业初期起到了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增加了限制,一方面,他们要保持“理想主义”的形象,一方面还要面临规模增大后不得不考虑的资金问题和盈利模式。

2.5运营模式

2.5.1用户的吸引方式

SNS是通过大量的“口碑传播”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的,首先就需要“口碑传播”的传播者,也就是说,SNS首先需要吸引一部分核心用户,然后再促使他们带来更多的用户,即由“点”用户带动“面”用户。

1、精准定位,分析需求,吸引“点”用户

豆瓣要做的是容分享,没有用户就没有容的产生,所以需要吸引第一批用户,然后产生滚雪球效应。

为此豆瓣想到的办法是提供比价系统。

这个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搜索引擎,用户可以利用这个搜索引擎找到同一本书在卓越或当当的价格。

果壳网所提供的要高一个层次,是知识媒体,是提供有价值的科技读物,所以它的基础用户要求的数量可以较少,大多是科学松鼠会的成员,本身对科技有极为强烈的兴趣,同时也会在某一领域有特长,他们会撰写一些用于主要推荐的核心科技类文章,同时也是各主题站、各小组的权威、活跃用户,能够对其他用户的提问进行详细的解答,提出能发人

深思的问题,回答复杂的问题,同时还会是果壳线下活动的发起者或者积极参与者。

知乎的“点用户”与果壳网类似,是拥有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士,但知乎要求这些专业人士的参与度和活跃度更高。

吸引这些核心用户的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他们有创作的欲望,知乎给他们平台,他们需要得到认同,知乎上的用户会给所认同的答案“点赞”。

知识传播和观点分享是这些用户加入知乎的原动力。

2、口碑传播,线上扩大知名度,争取“面”用户

豆瓣没有刻意做推广,而是通过口碑的方式来吸引新的用户。

来豆瓣的第一批人大多是网上的“大虾”,人群比较好,他们又是通过Blog把豆瓣介绍出来,看到他们的Blog的人又成为豆瓣新的用户。

知乎和果壳在这一点上同样是相似的,“点”用户的权威性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的质量所在,用户数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增长。

但这两个的不同点在于,果壳是知识媒体,可以通过划分官方创作者来保证科学文章的质量,而知乎是问答平台,任何人都可以贡献答案,这就要求最初的高级用户有一定的资质,因此,知乎实行了邀请注册方式,实名注册,避免垃圾信息。

2.5.2容的生产方式

SNS的容生产不同于Web1.0时代的模式——由负责搜集、组织、编辑、发布,用户只是搜索和浏览,SNS的容由用户产生,并不断更新,时时处于动态状态,的运营者只是起到维持运作、更新组织形式的作用。

豆瓣上的容完全由用户产生,以豆瓣电影条目为例,电影的简介、剧照、影评、影人简介全都由用户自主编辑而成,电影的评分、影评的受欢迎度也由用户投票产生,那么豆瓣做了什么?

它通过算法将同类的电影、影人、电影爱好者小组集合在一起,向用户推荐,让用户能轻松地找到他想要的容。

果壳则有所不同,果壳阅读的一部分文章是由果壳网的官方容创作团体所撰写的,作为主打文章,发布在主站官网上,主题通常会切合个人所擅长的领域,或是根据近期的时事熱点、网络热门话题撰写相应的泛科技科普文章,这类容一般会在首页、微博、微信进行推广。

这样的文章起到了引导和支撑的作用。

类似地,知乎在向公众开放时已经积累了大量专业人士,他们有价值的提问和回答营造了知乎整体的严谨氛围。

有这些核心创作者是不够的,它们如何调动广大普通用户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容的良性循环呢?

在这一点上,三家公司又有了共同点:

第一,以TAG为中心组织容。

豆瓣用户可以通过查看特定标签的小组来找到感兴趣的容,在果壳网社区中,用户因为“兴趣”而订阅某主题站的RSS消息、提问或回答、加入兴趣组、或者参加线下活动,通过标签Tag来标榜自我个性,而在知乎,标签被做到了极致,TAG不再是组织容上对分类的补充,他取代了分类,成了组织容最主要方式。

名称也由是“标签”升格为“话题”,甚至有了自己的页面,可以被关注。

第二,不设积分,采用投票机制。

用户不再使用“复制、粘贴”来“刷分”,用户的创作价值体现在他被赞同的次数,一个大量提供优质原创文字的用户得到的不是等级,而是人群对他的支持。

这样的机制保证了文字的原创性和高质量。

2.5.3盈利模式

豆瓣、果壳、知乎这三家做得比较成功的SNS在创建时并没有考虑详细的盈利模式。

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SNS需要以大量的用户为基础盈利;

另一方面,SNS并不需要特别多的启动资金和运营资金,豆瓣最初只是由勃和几个朋友湊的二十万元作为初始投资的。

而这三家的用户数量增加迅猛,在短时间就吸引了投资商的目光,2006年,豆瓣完成第一轮融资,投资方是联创策源,金额为200万美元。

2010年7月,果壳传媒获得挚信资本1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2010年11月14号果壳网正式上线,2011年的春天挚信资本又投了A轮,当时的投资规模是300万美元。

知乎2010年12月开放,2011年2月获得天使投资,2011年12月获得启明创投的近千万美元。

广告是SNS的传统、主要的盈利方式,但这一方式对于这三家来说并不是最好的。

豆瓣有着独特的用户群,它所展示的广告需要贴合用户的需求,而且比普通更需要考虑用户的舒适度,因此它要求合作商使用豆瓣提供的定制广告。

果壳网如果做广告植入就比较困难,科学普及涉及到许多敏感容,比如“冬虫夏草是否真的有效”,如果引入广告,用户会对其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存在怀疑。

对于知乎,联合创始人成远表示,未来知乎将以广告盈利为主。

果壳和知乎成立才4年,尚以扩大用户规模为主,但果壳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它下一步是进军在线教育市场。

豆瓣是以书起家的,创建时除了广告收入就是图书电商渠道分成,它为当当、卓越亚马逊等电商导入一定的流量,从而带来一定的分成。

现在豆瓣已经推出了新的盈利途径,有电子书售卖、在线选座购票、同城票务等。

3.总结与启示

社区的创建成本低,几个服务器,几个开发者就能建成,运营也不需要很多员工,但是互联网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很快,要真正做到推广,并留住用户,则需要创业者的创新思维和深刻透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关于建立社区的启示。

确定目标用户群,精准定位,贴合用户需求。

无论是豆瓣的“文艺青年”,还是果壳的“科技粉”,都是有潜力的用户,一家创业公司要找到自己想要吸引的用户群,并在产品开发、设计、运营管理等各方面考虑到用户的口味和需求,保持用户的忠诚度。

强调分类及社区化,在结构设计上提供以兴趣和人际关系为线索的聚合方式。

用户的吸引方式是“以点带面”,容生产“去中心化”。

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合伙人必须有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