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5357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

《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

抗菌聚丙烯材料可以制成膜和袋用在食品、糖果、菜蔬等营养丰富的物品包装领域,生鲜食品包装是抗菌包装膜的另一适宜领域。

随着人们对速食产品消费增加,包装领域对抗菌聚丙烯产品需求与日俱增。

由于聚丙烯无毒,而聚氯乙烯残余氯和有毒增塑剂,许多国家规定不能用聚氯乙烯制成医疗器械,因此,用聚丙烯材料取代聚氯乙烯制成医疗器械被广泛采用,特别是输液瓶和输液管的用量巨大,许多国家要求这些医疗器械具有抗菌效果,为抗菌聚丙烯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会。

采用抗菌母粒方法是制备抗菌聚丙烯产品的最有效途径。

把抗菌功能材料添加到高分子材料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在加工成型过程中直接添加到基体材料中一起成型;

也可以将抗菌材料配成容易喷洒在制品表面;

也可以通过压层方法,将抗菌材料紧压在产品表面;

还可以在产品成型后涂层在表面;

可以是原位聚合,即在高分子材料聚合过程中加入抗菌材料,得到复合抗菌材料;

还有母粒法,即将抗菌材料与高分子材料基体充分混合,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出高含量抗菌剂与高分子材料复合母粒,抗菌材料含量是最终产品的20-50倍,在产品成型加工过程中,添加少量高浓度母粒,就可制得抗菌产品。

由于聚丙烯抗菌产品加工方式多样,可以是注塑、挤塑还可以是吹塑;

可以制成纤维、非织造布,也可以制成板材、型材,还可以制成薄膜、瓶子。

这些不同加工方式和不同形态产品,对原材料和加工工艺要求差异很大,把抗菌材料喷、涂、压等方式,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方式,需要不同设备、不同工艺,还会浪费原材料。

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抗菌材料与聚丙烯共混通过双螺杆制成高含量抗菌剂母粒,在聚丙烯制品过程中添加少量母粒,不影响加工流程与工艺,得到抗菌产品。

开发抗菌聚丙烯母粒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人体接触产品中,特别是医疗、医药行业中所使用的纺织品,均有可能成为细菌的传播媒介,造成交叉感染,影响病员的康复,甚至引发其他疾病,危及生命安全。

据中国卫生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住院病人的医院感染率为9.7%,在医院死亡病例中约有1/3~1/4与医院的细菌感染有关。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细菌感染造成的死亡人数接近2000万,占死亡总数的30%以上,各医院的交叉细菌感染率超过10%。

使用抗菌材料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聚丙烯材料应用广泛,可以制成不同形态结构产品,在与人体接触产品采用抗菌聚丙烯产品,能有效地防止微生物的产生和滋长,保护人类健康安全,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损失和经济损失,减少人类恐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特别是2003年SARS病毒流行,使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整个中国陷入一片恐慌,严重影响了经济、政治和外交,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阻止病毒传播、控制疫情,抗菌、杀病毒纺织品,特别是聚丙烯抗菌口罩,对阻止和切断疾病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9年H1N1病毒泛滥,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抗菌材料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开发抗菌材料及其产品,不仅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调查,在美国有75%的人意识到细菌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52%的民众购买日用品时,会注意产品是否具有抗菌性能,有70%左右的人愿意花高价购买他们喜欢的高功能性纤维织物。

据统计,中国15~49岁生育期妇女有3.5亿,2周岁以下需用尿片的婴儿5500万,60岁以上老人已达1.4亿,全国还有6万多家医院和11.5万多所医疗门诊,300多万张病床,医疗领域抗菌纺织品的国内市场容量超过60亿人民币。

在纺织、家电、汽车、建筑材料、包装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抗菌产品,国内总市场容量接近280亿人民币,聚丙烯抗菌塑料和抗菌纺织品总需求超过40亿人民币。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抗菌材料及制品中重要问题是抗菌剂的研究开发、抗菌产品的加工成型和抗菌效果的评价,人们围绕这三大问题展开了不懈研究和努力。

人类最早使用抗菌材料是从抗菌纺织品开始的。

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将抗菌技术应用于木乃伊的防腐。

1935年德国的G.DOMAK用季铵盐处理军装,避免了伤员的二次感染,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抗菌服用产品,拉开了抗菌纤维及其纺织品研究的序幕,从此,许多国家和企业投入巨量资金和人力资源研究开发抗菌产品。

抗菌剂及抗菌机理研究现状。

尽管抗菌材料品种、规格很多,但抗菌材料中最核心的抗菌剂,是指一些微生物高度敏感、少量添加到材料中即可赋予材料抗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

也就是说抗菌剂是能使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不能发育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抗菌剂主要只有三大类型:

有机、无机和天然生物抗菌剂。

有机抗菌剂主要有卤代物,如五氯酚钠;

醇、酚、醚类,如乙醇、对硝基苯酚、乙二醇-甲基醚等;

醛、酮、醌类,如戊二醛、邻羟基环戊烯二酮、四氯对醌;

酸及盐类,如山梨酸;

酯类,如富马酸二甲酯;

腈类,如百菌清;

胍类,如氯已啶;

有机硝基化合物类,如呋喃西林;

有机磷及有机砷类,如月桂胂。

此外,还有呋喃类、吡咯类、咪唑类、噻唑啉类、苯并呋喃类、苯并噻唑类等杂环类抗菌剂。

天然生物抗菌剂是最早为人们所利用的抗菌剂,可将其分为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

最近二十年,无机抗菌剂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纳米材料的发展,推动了无机纳米抗菌剂的开发和抗菌机理研究。

无机抗菌剂主要包括金属离子、金属氧化物和含氯抗菌材料等三大类。

金属离子杀灭、抑制病原体的活性按下列顺序递减Ag+>

Hg2+>

Cu2+>

Cd2+>

Cr3+>

Ni2+>

Pd2+>

Co4+>

Zn2+>

Fe3+,含银离子抗菌剂因为抗菌能力最强而研究得最多;

金属氧化物主要研究TiO2、ZnO、Fe2O3、WO3、CdS等;

含氯抗菌剂主要有Cl2、HClO、HClO3、ClO2等。

抗菌剂已经单独形成了一个产业,中国大陆2000年抗菌剂产量达200吨,2005年抗菌剂产量已经超过800吨,2008年超过1200吨,预测2012年抗菌剂产量达到2100吨。

这三类抗菌剂中,天然抗菌剂仍然停留在传统经验水平上,进展缓慢;

大多数有机抗菌剂能够干扰细胞的基因表达及相关酶系统,因此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同时,对其他生物体细胞也具有毒性,且耐温性能比较差,难以提高有机抗菌材料及其废弃物的安全性,这些因素阻碍了有机抗菌剂的发展。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最近二十年来,研究重点转向了无机抗菌剂。

研究无机抗菌剂的制造方法和抗菌机理是当前研究热点。

对于金属离子,通过物理吸附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将银(Ag)、铜(Cu)、锌(Zn)等金属(或其离子)固定于沸石、硅胶、不溶性磷酸盐等多孔材料的表面或孔道内,然后将其加入到制品中获得具有抗菌性的材料。

最近利用羟基磷灰石载银离子,得到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抗菌材料。

对于金属离子抗菌材料的抗菌机理,主流观点认为是金属离子接触生物细胞膜,结合蛋白质的巯基而使细胞失去活性;

金属氧化物以TiO2为代表,在光催化作用下,吸附其表面的OH-和H2O分子,将其氧化成具有强氧化能力的·

OH自由基,与细胞中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糖苷等物质反应,破坏其正常结构,从而使细胞死亡或这丧失增殖能力。

但金属离子抗菌剂易从抗菌材料中溶出,随时间延长抗菌效果递减,耐热性差;

而金属氧化物的抗菌性能跟粒径大小直接相关,粒径大抗菌能力减弱,甚至失去抗菌能力。

因此,研究纳米无机抗菌剂成为当前重点。

纳米是长度单位,一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材料是指至少在一维上尺寸小于100纳米的材料。

把无机抗菌剂制成纳米材料,就成了纳米无机抗菌剂,裸露在外表面的电子数目巨大,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表面能,从而使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活性,能够与生命物质的蛋白质、氨基酸等一些活性基团相互作用,抑制生命物质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达到抑菌或杀菌的目的。

制备纳米材料的方式有很多,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常见的制备方法有:

物理粉碎法、机械球磨法、气相沉积法、水热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

采用气相沉积法、水热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等化学方法,不仅产品成本很高,更重要的是难于量产,不能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方式;

目前大多数生产厂商用物理粉碎法或球磨法生产的纳米材料,有两个方面的缺陷:

一是生产时间长,产量太低,能耗大;

二是生产出来的纳米材料粒径比较大,粒径分布不均匀。

这两个因素严重限制了纳米材料的生产和应用。

由于纳米材料的生产方式受到限制,目前,纳米抗菌剂主要只有两类:

纳米银系列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及纳米氧化锌(ZnO)等金属氧化物系列。

纳米银抗菌剂是把银离子载在纳米材料上,根据负载机理不同可分为两种方法:

离子交换法和络合-被覆法。

离子交换法是用抗菌金属离子与载体中起平衡电价作用的钠、钾、钙等阳离子相交换,从而赋予载体抗菌功能,载体是如架状硅酸盐、层状硅酸盐、磷酸盐等内部存在丰富纳米空穴或孔道的矿物质。

络合-被覆法是通过抗菌金属离子与硫代硫酸钠等络合,然后用硅胶吸附带负电的络合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通过溶胶-凝胶法外覆一层二氧化硅膜获得抗菌产品的,一般来说,络合-被覆法制备的纳米抗菌材料具有优良的稳定性。

银离子抗菌剂抗菌效果非常好,但是负载在纳米材料上,易从纳米材料中溶出,刚开始释放浓度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有不耐洗、不能持久等缺陷,寻找新的替代品一直没有间断过,纳米氧化亚铜(Cu2O)逐渐进入了人们视野。

氧化亚铜粉末是一种红色或黄色化工原料与产品,常用作船舶防污底漆防止海面上微生物在船底的生长、玻璃瓷釉着色剂、有机合成催化剂及电子材料等。

作为杀菌剂,常见的剂型有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86.2%铜大师干悬浮剂,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棉花、茶树、烟草、药用植物、花卉草坪、粮食和油料等多种作物。

主要防治细菌性病害,如炭疽病、疮痂病、软腐病、叶斑病、黑星病、白粉病、轮纹病、锈病、菌核病、紫斑病、角斑病、枯萎病、黑斑病、稻瘟病、稻曲病、条斑病、根腐病、立枯病等。

最近研究发现,把氧化亚铜加工成纳米材料,增加许多特殊性能。

朱俊武等人研究发现纳米Cu2O能强烈催化高氯酸铵的热分解,而且纳米Cu2O的形貌对其热分解催化性有影响,其中分散性良好的多边形纳米Cu2O的催化活性较高,添加2%的多边形纳米Cu2O可使高氯酸铵的高温分解温度降低103℃,分解放热量由590J/g增至1350J/g。

氧化亚铜能光催化剂降解有机物,TiO2需要紫外光活化才具备催化性能,而氧化亚铜只需波长为600nm的可见光就可以活化,陈金毅等人用粒径在15~30nm之间Cu2O多晶0.4g/L,通空气搅拌,置于阳光下照射。

结果证明纳米Cu2O可见光催化氧化对染料亚甲基蓝有很好的分解作用。

沈成灵等人研究发现,纳米氧化亚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小于1μg/mL,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性能,通过进一步研究其抗菌机理,认为可能是纳米氧化亚铜吸附菌株表面,破坏其细胞壁,从而影响其形态与功能,再进一步损伤膜结构导致通透性的改变从而达到抑菌杀菌的作用,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由于纳米氧化亚铜表现出非常优异性能,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投入研究其制备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固相法、电解法和液相法。

固相法是有高温法和低温法,高温法是指在高温下用铜粉,用H2或液化石油气都可将粉状CuO还原制得Cu2O,但该法纯度不高,且粒径分布不匀;

低温法是指在室温或接近室温条件下,将铜粉还原制得Cu2O,张炜等人运用红外灯照射,将116gNaOH和110gCuCl置于玛瑙研钵中充分研磨20min,所得黄色产物用4mol/LNaOH和无水乙醇洗涤过滤,干燥后即得Cu2O纳米晶,为一维棒状结构,直径约为10nm,长度约为80nm。

电解法基本原理是用铜作阳极,以含NaOH的NaCl水溶液作电解液,控制电解条件,使阴极析出Cu2O。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生产氧化亚铜主要采用电化学法,工艺成熟,规模较大。

在国内,汪志勇等人采用电解法制备出颗粒均匀、形状规则的Cu2O,大部分颗粒粒径为1~3μm(微米)。

液相法根据具体制备工艺不同,可分为亚硫酸钠还原CuSO4法,控制反应温度在100~105℃和pH值在3.5~5.5范围内,将经过除杂处理、近饱和的Na2SO3和CuSO4溶液迅速混合,可得到Cu2O粒子;

水合肼还原法,水合肼可将Cu2+还原,而且不会有金属离子的污染,1997年Muramatsu等人用水合肼还原法制备了粒径约为0.27μm的均匀球形Cu2O。

水热法是将反应物水溶液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产物的方法,毛铭华等人以碱式碳酸铜为原料,在135~155℃的水热条件下,充入H2气还原制取Cu2O,制得的Cu2O粒度约为0.5~1.0μm,具有八面体结构,呈深红色或暗红色,在空气中放置不易氧化,Cu2O含量达99%。

加工方法。

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直接添加混炼法:

直接添加混炼法就是将抗菌剂添加到高分子基体材料中,混合均匀后直接进行成型加工,制备相应的抗菌制品。

直接添加法的优点是:

加工操作简单,抗菌剂添加量可以准确控制;

缺点是:

抗菌剂在抗菌制品中总体分布(宏观均匀性)虽然均匀,但抗菌剂在基体树脂中的分散性(微观均匀性)受材料、抗菌剂的相容性及加工工艺的限制,往往抗菌剂是以一定的团聚体分布在塑料基体中,分散性能差,抗菌剂颗粒易团聚,抗菌剂利用不充分,使用成本增加,加工过程中易产生粉尘。

(2)表面粘合法:

表面粘合法是将抗菌剂喷洒在制品成型模具表面,注塑时抗菌剂粘附在制品表面形成抗菌制品。

有时也使用添加了抗菌剂的薄膜或塑料薄片先安置在成型模具内,在注塑成型时,使得薄膜或塑料薄片粘附在制品表面形成抗菌制品。

(3)母粒法:

将抗菌剂同高分子材料载体混合,然后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高浓度的抗菌母粒,最后将抗菌母粒按一定的比例同高分子材料基体混合制备抗菌制品。

母粒法的最大优点是:

首先,抗菌剂和载体经过双螺杆挤出机的剪切和捏合后,抗菌粉体在母粒中的分散较为均匀,将抗菌母粒添加到高分子材料基体中后,抗菌粉体在基体树脂中的分散相对直接添加法更均匀;

其次,使用的抗菌母粒呈颗粒状,在抗菌塑料制品的制备过程中不会产生粉尘飞扬,进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母粒法定量不如直接添加法准确。

抗菌产品开发现状。

杜邦公司开发的Tvvek纤维材料,具有永久防螨虫功能,对已经存在纤维内部的活体螨虫还具有杀伤力,还具有独特的微孔结构,足以防止直径大于1.5微米的颗粒通过,能有效防止300微米左右的螨虫通过。

美国Foss公司的Fos-Shield技术部开发出一种抗菌纤维,含银无机沸石AgION,该纤维可有效抑制各种引起臭味的有害细菌和霉菌生长。

兰精公司成功开发ModalFRESH纤维,可以有效抑制人体上常见的各种病菌,并在织造或混纺制成各种面料后长时间保持相应的抑菌效果,并对人体敏感部位没有任何副作用。

Kosa公司的Imbue纤维是在聚酯纤维中嵌入银基陶瓷添加剂,一种使纤维内部或表面不附着细菌、酶菌及真菌。

英国纤维巨头Accords公司在1998年推出了Amicor抗菌纤维,它采用内置式设计,通过浓梯度的作用原理使抗菌剂源源不断地溶到纤维表面,耐洗性好、抗菌针对性强,同时不伤害人体中有有益菌群。

爱尔兰Wrllmqn公司推出了FillwellWellcare系列耐久填充纤维,对软装饰品上的细菌与尘螨有控制繁殖的作用,主要用于床上用品。

日本东洋纺公司的Escola纤维是一种控制细菌繁殖的产品,广泛用于医院、内衣、床上用品、妇女服装等。

日本东丽公司的Macspec纤维也是在整理加工中使抗菌剂进入纤维内部,抗菌剂来自天然的甲壳质,对人体和环境无副作用,主要用于床上用品、各种制服、看护衣料等。

日本可乐丽公司“Sanimr”系列抑菌聚酯纤维,主要用于一般家庭用的被褥棉絮、床单窗帘等,还在研究开发医院用品领域的产品。

日本钟纺合纤公司的“Biosafe”纤维是在腈纶短纤维内加入抗菌除臭剂,具有除汗和防臭功能。

日本富士纺公司的“Chitogreen”纤维是将甲壳素加入纤维中,使其具有抑菌效果,应用于医院的制服、床单、浴巾等需要反复洗涤的物品,还扩大到内外衣及窗帘布等产品。

石家庄神威包装有限公司采用分子组装抗菌技术,试制成功国内第一批可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多种包装领域的抗菌塑料瓶。

抗菌聚丙烯产品开发。

国外在抗菌聚丙烯的开发应用方面比较活跃,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已大量使用抗菌性聚丙烯等生产冰箱、洗衣机、饮水机、洗碗机、卫生洁具、水管、玩具、电脑键盘、各类遥控器、食品器皿和医用卫生材料等,日本洗衣机洗涤桶用70%~80%抗菌性聚丙烯制造。

海尔集团采用银系抗菌剂成功开发出抗菌聚丙烯制造的冰箱、空调和洗衣机、冷柜、电话等。

华东理工大学的郑安呐等采用分子组装抗菌化新技术,将有机抗菌功能团组装到聚丙烯基体树脂的分子链上,得到抗菌母粒,克服了普通有机抗菌剂不耐热、与PP基体相容性差、不耐浸泡洗涤的缺点。

成都正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合作,以纳米蒙脱土、纳米无机杀菌剂和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用插层复合技术制备成纳米抗菌聚丙烯管材专用料。

山东省化学纤维研究所马晓光等将聚丙烯、纳米陶瓷粒子、复合无机系抗菌剂混合造粒制得抗菌母粒,与聚丙烯切片共混熔融纺丝,得到纳米复合抗菌丙纶。

总体上说,目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公司生产聚丙烯产品,主要以银系抗菌剂为主,还有部分以锌系和钛系,只有以色列的卡普龙公司成功开发铜系抗菌材料,主要制造纤维和面膜。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抗菌剂通常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死细菌或真菌作用的物质,其作用依赖于使用的浓度。

因此对抗菌剂的研究通常根据抗菌剂的效果即抑菌和杀菌作用进行抗菌性能的评价,有直接计数、抗菌率和抑菌圈三种。

常用的指标是抗菌率和抑菌圈。

抗菌率是定量评价抗菌性能的指标,而抑菌圈只能定性评价材料的抗菌性。

抗菌剂抗菌效果测定方法:

(1)连续稀释法——测定MIC值

MIC是对抗菌剂抑制微生物性能或抗菌剂的静菌作用的一般性评价,表征抗菌剂阻止微生物发育繁殖的能力,MIC值越小,抗菌剂的抗菌效果越好。

(2)培养基扩散法——抑菌圈法

抑菌圈法是定性判定材料抗菌率的方法,抑菌圈的大小代表被测物质抗菌力的强弱。

本法是将菌液与营养物质混合固化成试验平板,抗菌剂置于己接种待测菌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中央,抗菌剂通过向培养基内的扩散抑制菌的生长,出现菌生长禁止圈(抑菌圈)。

由于抗菌剂扩散的距离越远达到该距离的抗菌剂浓度越低,故可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判断细菌对抗菌剂的敏感度。

(3)抗菌剂浊度(0.D.值)的测定

菌液的浊度与菌数成正比,浊度越大,则菌数越多。

细菌的生长过程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过程。

通过将抗菌剂与营养液混合,测定稳定期时菌液的浊度(0.D.值),与空白样进行对比,可以对抗菌剂的抗菌性作出评价。

(4)电导率法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消耗营养液中的蛋白质而放出有机酸和氨基酸两种电解质。

微生物生长越快电解质浓度就越大,营养液的导电性也越好,电导率也就越大。

以不含抗菌剂的菌营养液作参比,以加有抗菌剂的菌营养液为处理液,比较两种条件下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就可推断抗菌剂的抑菌能力。

对于抗菌材料抗菌性能的侧定方法:

(1)平板计数法

平板计数法是测定材料抗菌性能的一种定性方法。

具体操作是:

精确称取一定量的抗菌剂,在无菌室内加入到装有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将一定量的菌悬液加到锥形瓶中,用多层纱布封住瓶口。

恒定温度下在摇床上摇动。

一定时间后从瓶中取出部分菌液,用无菌水做一系列的稀释(如1:

10、1:

100、1:

1000、……),将稀释后的菌液滴加到平板表面,摇动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37℃下培养24h,然后对平板上的菌落进行计数。

由于一个活性细菌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因此只要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群。

对平板上的菌落计数,即可得到所滴加的菌液中的活菌数,继而可以计算得到溶液中活菌的总数。

(2)薄膜密着法

薄膜密着法也称贴膜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抗菌性能检测方法之一,对于塑料制品的抗菌性能测试一般可以采用此方法,此方法将抗菌材料制成样片,未加抗菌剂的空白样片作为参比片,在100℃下高压灭菌后,分别滴上菌液使之在试片上成膜,菌膜上再覆盖PE膜后,使菌液充分和试片接触均匀涂覆在样品表面,在37℃条件下,培养18一24小时。

然后用磷酸缓冲液或生理盐水将菌液淋洗下来,采用活菌计数法测定生存菌数,与参比片的菌数对比,计算出抗菌率则可以知道材料的抗菌活性。

实验菌株为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反应了抗菌塑料的接触抗菌机理,能够客观的反映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

(3)接触抗菌法

此方法为表面动态测试方法,适合于抗菌织物、发泡塑料、一次性卫生用品等的抗菌性评价。

将抗菌材料浸泡于一定浓度的菌液中,在25℃下不断振荡,定时采用活菌计数,计算抗菌率。

由于强烈振荡,菌液易起泡沫,对抗菌性能评价有一定影响。

(4)浸渍培养法

浸渍法是抗菌材料抗菌性能检测的一种定量方法。

该方法将材料加工成50x50x30mm试片,置于聚乙烯容器中,滴上浓度1扩一106个/ml的菌液,使菌液浸入试片,在材料周围形成lmm厚的菌层,容器用透明PP带封住,用40W灯光照射,25℃条件下振荡1小时,之后平板计数测出菌数,与未加抗菌剂的样片比较,得出抗菌率。

该方法适用于表面粗糙的纤维制品和树脂成品。

(6)振荡法

振荡法(Shakeflasktest)也是一种定量检测抗菌材料抗菌性能的方法。

在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