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免疫性疾病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2358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免疫性疾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儿科免疫性疾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儿科免疫性疾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儿科免疫性疾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儿科免疫性疾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免疫性疾病Word文档格式.docx

《儿科免疫性疾病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免疫性疾病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免疫性疾病Word文档格式.docx

Ⅱ型DC(DCⅡ)不分泌足够IL-12,TH0细胞在IL-4诱导下,向TH2细胞分化,辅助B细胞免疫球蛋白(Ig)的合成和转换。

不成熟DC诱导TH0分化为TH3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NF-β),经IL-10处理的DC则诱导TH0分化为I型调节性T细胞(Tr1)。

TH3和Tr1细胞的功能与抑制我免疫反应和发生免疫耐受有关。

3.免疫效应阶段

(1)细胞免疫:

是感染早期和抗肿瘤最重要的防御机制。

①CTL触发靶细胞凋亡;

②NK杀伤病毒和肿瘤。

③IFN—丁促进CTL和NK活性,IFN—α和IFN—β对抗微生物。

(2)体液免疫:

参与感染后期的防御机制。

①循环免疫球蛋白(1g)和抗体:

具有中和抗体和抗毒素作用。

抗体与病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有利于吞噬、调理功能。

②分泌型IgA:

可防止微生物定植。

③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细胞(ADCC):

不需补体参与,可直接杀伤抗原。

(3)补体作用:

补体活化的产物C3a、C5a和C4a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

C3a和CSa促进白细胞趋化性。

C4b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

C5a诱导膜攻击复合物,可溶解细胞。

C3b是重要的调理素。

(4)中性粒细胞:

其趋化、吞噬和细胞内杀菌功能依赖于体液因子的调节,包括补体分子、细胞因子和特异性抗体。

免疫反应的结果是消灭病原微生物,同时亦造成炎症损伤。

IL—6、IL—1和TNF促使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嗜碱细胞等分泌大量炎症因子,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补体的活化中间产物均是强烈的炎症因子,造成炎症反应。

4.淋巴细胞凋亡致病微生物被清除后,大量淋巴细胞通过凋亡形式死亡,使其数量回复到免疫应答前的水平,少数存活的淋巴细胞成为记忆淋巴细胞。

记忆淋巴细胞再次遇到相应致病微生物时,发生即刻免疫反应,是机体重要的抗感染机制。

(三)异常免疫反应

如若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异常,可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免疫功能亢进,发生炎症性、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反之,免疫功能低下,则发生免疫缺陷病和肿瘤。

淋巴细胞凋亡不足可致淋巴系统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凋亡甚则发生免疫缺陷病。

,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是维持适当的免疫反应和淋巴细胞凋亡,避免过度的炎症反应,以保持机体的恒定。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小儿免疫状况与成人明显不同,导致儿童疾病的特殊性。

传统认为小儿时期,特别是新生儿期免疫系统不成熟。

实际上,出生时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均已相当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为未接触抗原,尚未建立免疫记忆之故。

(一)单核/巨噬细胞

新生儿单核细胞发育已完善,但因缺乏辅助因子,其趋化、粘附、吞噬、氧化杀菌、G—CSF、IL—8、IL—6、IFN—γ、IL—12和抗原提呈能力均较成人差。

新生儿期接触抗原或过敏原的类型和剂量不同直接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特别是DC的免疫调节功能,将影响新生儿日后的免疫状态。

(二)中性粒细胞

受分娩的刺激,出生后12小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72小时后渐下降,继后逐渐上升达成人水平。

由于储藏库空虚,严重新生儿败血症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

新生儿趋化和粘附分子Mac—1(CDllb/CDl8、CDl0、CDl3和CD33)表达不足,以未成熟儿和破腹产者为著。

未成熟儿中性粒细胞FcRIIi表达下降,出生后2周才达到成人水平。

中性粒细胞暂时性低下是易发生化脓性感染的原因。

(三)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

1.成熟T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80%,因此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可反映T细胞数量。

图9—2免疫应答示意图

Ag抗原,Ab抗体,MΦ单核巨噬细胞(APC,DC),TT淋巴细胞,TH0初始T

细胞,THl1型T辅助细胞,TH2Ⅱ型T辅助细胞,TH3Ⅲ型辅助性T细胞,

Trl调节性T细胞,BB细胞,PMN中性粒细胞,CTL细胞毒性T细胞,IFN干

扰素,NK自然杀伤细胞,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细,IL—白细胞介素—。

出生时淋巴细胞数目较少,6~7月时超过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6~7岁时两者相当;

此后随

年龄增长,逐渐降至老年的低水平。

2,T细胞表型和功能绝大多数脐血T细胞(97%)为CD45RA+“初始”(“naive"

)T细胞(成人外周血为50%),而CD45RO+记忆性T细胞极少。

新生儿T细胞表达CD25和CD40配体较成人弱,辅助B细胞合成和转换Ig、促进吞噬细胞和CTL的能力差。

3,TH亚群新生儿TH2细胞功能较THl细胞占优势,有利于避免母子免疫排斥反应。

4.细胞因子新生儿T细胞产生TNF和GM—CSF仅为成人的50%,IFN—γ、IL—10和IL—4为10-20%。

随抗原反复刺激,各种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

如IFN—γ于生后175天即达到成人水平。

5,NK和ADCCNK的表面标记CD56于出生时几乎不表达,整个新生儿期亦很低,NK活性于生后1-5月时达成人水平。

ADCC功能仅为成人的50%,于1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四)B淋巴细胞及Ig

1.B细胞表型和功能胎儿和新生儿有产生IgM的B细胞,但无产生IgG和IgA的B细胞。

分泌IgC的B细胞于2岁时,分泌IgA的B细胞于5岁时达成人水平。

由于TH细胞功能不足,B细胞不能产生多糖疫苗和荚膜多糖细菌抗体。

2,IgC;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类别,其转运过程为主动性。

大量IgG通过胎盘发生在孕娠后期。

胎龄小于32周的胎儿或未成熟儿的血清IgG浓度低于400mg/dl,而足月新生儿血清IgG高于其母体5~10%。

新生儿自身合成的IgG比IgM慢,生后3个月血清IgG降至最低点,至10-12个月时体内IgG均为自身产生,8~10岁时达成人水平。

IgG亚类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IgG2代表细菌多糖的抗体,其上升速度在2岁内很慢,在此年龄阶段易患荚膜细菌感染。

3.IgM胎儿期已能产生IgM,出生后更快,男孩于3岁时,女孩于6岁时达到成人血清水平。

脐血IgM水平增高,提示宫内感染。

4,IgA发育最迟,至青春后期或成人期才达成人水平。

分泌型IgA于新生儿期不能测出,2个月时唾液中可测到,2~4岁时达成人水平。

Ig的个体发育见图9—3,不同年龄儿童

图9—3免疫球蛋白的个体发育

左图:

IgG、IgM和IgA个体发育,由于母体IgG能通过胎盘,使出生时婴儿血清IgC;

水平甚高,随母体IgG消失,于生后3--5月降至最低点,婴儿自身的IgG逐渐产生,大约于8~10岁时达成

人水平。

IgM和lgA出生时几乎为零,IgM发育最快,于6—8岁时达成人水平;

IgA于11~12岁时接近成人浓度。

右图:

出生后9月内婴儿血清IgG动态变化。

血清IgG,IgA和ISM正常值见表9—1。

表9—1健康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g/IL)

年龄组测定人数IgGIgAIgM

新生儿75.190—10.790(8.490)0.001—0.018(0.009)0.018—0.120(0.069)

4月~113.050—6.870(4.970)0.110—0.450(0.280)0.310—0.850(0.580)

7月~204.090—7.030(5.560)0.210—0.470(0.340)0.330—0.730(0.530)

1岁~605.090—10.090(7.590)0.310—0.670(0.490)0.980—1~780(1.380)

3岁一856.600—10.390(8.240)0.580—1.000(0.790)1.100—1.800(1.450)

7岁一507.910—13.070(10.720)0.850—1.710(1.280)1.200—2.260(1.730)

12岁~308.270—14.170(11.220)0.860—1.920(1.390)1,220—2.560(1,890)

表内数字为均值±

2SD,括弧内为均值。

本表摘自“小儿内科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3页

(五)补体和其他免疫分子

1.补体母体的补体不转输给胎儿,新生儿补体经典途径(CH50、C3、C4和C5)活性是其母亲的50~60%,生后3~6月达到成人水平。

旁路途径的各种成分发育更为落后,B因子和备解素仅分别为成人的35~60%和35~70%。

未成熟儿补体经典和旁路途径均低于成熟儿。

2.其他免疫分子新生儿血浆纤连蛋白浓度仅为成人的1/3—1/2,未成熟儿则更低。

未成熟儿甘露糖结合血凝素(mannosebindinglectin,MBL)较成人为低,生后10~20周达到足月新生儿水平。

第二节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ID)是指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和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immunodeficiency,PID);

也可为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eondaryimmunodeficiencySID);

因其程度较轻,又称为免疫功能低下(immuno—compromise)。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ln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

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发病率]

自1952年发现首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以来,每年都有新的病种发现。

至2002年已发现120个病种。

PID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估计总发病率为1:

10000(未包括无症状的选择性IgA缺乏症和甘露聚糖结合蛋白缺陷病)。

按此计算,我国每年2500万新生儿中,将会增加新的病例2500例;

累计存活病例至少有3~6万例。

各种免疫缺陷病的相对发生率为:

单纯Ig或抗体缺陷占50%(其中可能包括因T细胞辅助功能缺乏而致B细胞产生抗体能力下降的病例)。

细胞免疫缺陷占10%,联合免疫缺陷20%,吞噬细胞缺陷(包括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缺陷)18%,补体缺陷2%(图9—4)。

图9—4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相对发病率

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时,因T辅助细胞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协助B细胞合成Ig,

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抗体缺陷。

因此全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约80%存在Ig和(或)抗体缺陷。

PID的病因复杂,尚无统一的分类,按国际免疫协会PID专家委员会1999年以分子学发

病机理为基础的分类原则,分为①特异性免疫缺陷病(包括联合免疫缺陷病、抗体缺陷为主的

免疫缺陷病、T细胞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伴有其他特征的免疫缺陷病),②免疫缺陷合并

其他先天性疾病,③补体缺陷病,④吞噬细胞缺陷病。

(一)联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immunodeficiency,CID)(表9—2)

该组疾病中T和B细胞均有明显缺陷,临床表现为婴儿期致死性感染,细胞免疫和抗体反应均缺陷;

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尤以T细胞为著。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combinedimmunodeficiency,SCID)

(1)T细胞缺陷,B细胞正常(T—B-SCID):

以X—连锁遗传最常见,其病因为IL—2,

IL—4,IL—7,IL—9和IL—15的共有受体γ链(γc)基因突变所致。

生后不久即发生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多数病例于婴儿期死亡。

(2)T和B细胞均缺如(T—B—SCID):

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①RAG—1/—2缺陷:

RAG—1或RAG—2基因突变,外周血T和B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于婴儿期发病。

②腺苷脱氢酶(ADA)缺陷:

ADA基因突变使ADA的毒性中间代谢产物累积,抑制T、B细胞增殖和分化。

多数病例早年发生感染,极少数轻症在年长儿或成人发病。

③网状发育不良(reticulardysgenesis):

为淋巴干细胞和髓前体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严重减少,常死于婴儿期。

表9—2联合免疫缺陷病

血清IgB细胞T细胞病因遗传其他表现

1.严重型(SCID)

(1)T-B+

①X-连锁↓→/↑↓↓IL-2,4,7,915R突变XL

②AR↓→/↑↓↓Jak3突变AR

(2)T-B+

①RAGI/2缺陷↓↓↓↓↓RAGl/2基因突变AR

②ADA缺陷↓↘↘dATP毒性AR

③网状发育不良↓↓↓↓↓干细胞缺陷AR全血减少

2.高IgM综合征IgM/D

↑→IgG,A,E↓↓IgA,G

↓↓→CD40配体基因突变XLPMNs↓血小板↓,

溶血性贫血胃肠

及肝脏受累

3.PNP缺陷→/↓→↘dGTP毒性AR自身免疫性溶血,

神经系统障碍

4.MHCⅡ缺陷→/↑→→

CD4↓转录因子CIIT或RFX-5

突变AR

5.CD3γ/CD3ε→↑→→CD3γ/CD3ε转录缺陷AR

6.ZAP-70缺陷→→→CD4

无功能ZAP激酶基因突变AR

7.TAP-2缺陷→→CD8↓TAP-2基因突变AR

2.高IgM综合征(hyperlgMSyndrome)70%为X—连锁遗传,病因为T细胞CD40配体基因突变,其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特点为B细胞内Ig转换障碍,不能从IgM向下游Ig,类别转化,使IgM正常或增高,而IgG、IgA和IgE均减少或缺如。

外周血IgM+IgD+B细胞正常或增多,IgG+和IgA+B细胞缺如。

3.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缺陷PNP缺乏致毒性中间代谢产物脱氧三磷酸鸟苷(dGTP)累积,对淋巴细胞,尤其是T细胞损害严重。

4.MHCⅡ类抗原缺陷MHCⅡ类抗原基因(RFX5)、转录活性基因(CⅡTA)和P36基因突变,血清Ig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明显低下,表现为严重感染。

个别病例外周血CD4+T细胞数可正常,临床表现也较轻。

5.其他联合免疫缺陷病如CD3、ZAP—70和TAP2转移因子缺陷。

(二)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表9—3)

抗体缺陷可能是B细胞本身发育障碍,也可能是缺陷的TH细胞不能向B细胞提供协同信号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是化脓性感染。

表9-3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IgB病因遗传其他表现

1.XLA↓↓↓↓btk突变XL

2.非XL高IgMIgM/D↑

其他↓↓IgM/D→

其他↓↓不明ARPMN↓,血小板↓

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和肝脏受累

3,Ig重链缺失IgG亚类↓IgA2,E↓→/↓14q32缺失AR

4,k链缺失Igk↓抗体

反应→↓→/k+↓2p11点突变AR

5.选择性IgG亚

类缺陷IgG亚类↓→/不成熟同种型分化障碍不明

6,抗体缺陷(Ig

正常)→↓不明不明

7,CVID↓↓→/↓各异/不明不明

8,IgA缺陷IgA/IgA2↓→/sIgA+↓IgA+B细胞分化

障碍各异自身免疫性或过敏性疾病

9.婴儿暂时性

低Ig血症IgG/IgA↓↓分化障碍;

辅助功

能成熟延迟不明家族中常有PID病人

10,AR无丙种

球蛋白血症↓↓↓↓前B→B细胞分

化障碍AR

注:

XLA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CVID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Igk免疫球蛋白k链

1.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agammaglobulinaemia,XLA)IgM、IgG和IgA均明显下降或缺如,外周血B细胞极少或缺如。

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缺如,T细胞数量和功能正常。

B细胞浆内Bruton酪氨酸激酶基因(btk)突变为其病因。

感染症状轻重不一,易发生化脓性和肠道病毒感染。

2.Ig重链缺失5—10%的白种人发生Ig重链缺失,表现为相应的Ig类别和亚类的缺陷,包括IgG亚类或IgA亚类缺陷。

临床可无症状,也可伴有复发性化脓感染。

3.选择性IgG亚类缺陷血清1~2种IgG亚类浓度低于同龄儿童2SD时可考虑IgG亚类缺陷。

我国儿童IgG亚类缺陷以IgG3为主,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当IgG2和IGC,4联合缺陷时,易患荚膜细菌感染。

多数IgG亚类缺陷患儿随年龄增长可自行消失。

该病病因可能与T细胞功能障碍有关。

4,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variableimmunodeficiency,CVID)为一组病因不明,遗传方式不定,表现为Ig缺如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年长儿或青年人反复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窦炎、肺炎和支气管扩张。

也易患胃肠道感染和肠病毒性脑膜炎。

外周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淋巴系统、胃肠道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很高。

血清IgG和IgA低下,IgM正常或降低,诊断依赖于排除其他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B细胞数量可能减少,T细胞功能异常可能是致病的关键,如CD4+/CD8+细胞比率、IL-2、IL-5和IFN7活性下降。

5.IgA缺陷白种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

700,我国为1:

10000左右。

Igm缺陷患儿可无症状,或伴随反复慢性呼吸道感染,常伴有IgG2缺陷。

病因可能为T细胞功能障碍,部分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

6.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因不能及时产生IgG,故血清IgG水平持续低下。

约3岁后才逐渐回升。

其机理不明。

(三)T淋巴细胞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是一组新近才发现的,其分子遗传学和病因学尚不清楚的疾病,包括CD4、CD7、IL—2,1L-5、T细胞信息传递障碍和钙内流机制失调。

(四)伴有其他特征的免疫缺陷病

这类疾病除免疫缺陷外,尚有其他突出的临床表现(表9—4)。

1.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Wiskott—灿drichsyndrome,WAS)发病于婴幼儿期,临床表现为湿疹,反复感染和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体积小,血小板和白细胞膜表面唾液糖蛋白、CD43和gplb不稳定。

扫描电镜示淋巴细胞呈“光秃”状;

T细胞和血小板细胞骨架异常,肌动蛋白成束障碍。

免疫功能呈进行性降低:

IgM下降,多糖抗原特异性抗体反应差,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和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淋巴瘤和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发生率高。

位于X染色体短臂的WAS蛋白(WASP)基因突变是本病的病因。

表9—4伴有其他特征的免疫缺陷病

IgBT病因遗传其他表现

1.湿疹血小板

减少伴免疫缺陷IgM↓↓抗多糖抗

体↓IgA/E↑→↘WASP基因突变,细

胞骨架功能缺陷XL血小板↓,小血小板,湿

疹,淋巴瘤,自身免疫病

2.共济失调毛细

血管扩张症IgA/E↓IgG亚类↓

IgM↑抗体缺陷→↓ATM基因突变,细胞

周期异常所致染色体

不稳定AR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

,甲胎蛋白↑

淋巴系统增生,恶性肿瘤放射性敏感性增强

3.胸腺发育不全→/↓→↓/→持续基因缺失或22

qll—pter/10P缺陷AD或

不明低钙血症,颈面畸形心脏

畸形异常

↓下降,→正常,↘逐渐下降,XLX连锁遗传,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ataxia—telangiectasia,AT)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和毛细血管扩张为其特点,后者以耳垂和球结合膜尤为突出。

血清甲胎蛋白增高。

早期免疫缺陷不明显,后期约70%病例免疫功能异常,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

血清IgG2、IgG4、IgA和IgE下降或缺如,抗体反应下降,T细胞数量和功能均下降。

DNA对放射线非常敏感,且不易修复,易患恶性肿瘤。

atm(AT突变)基因的蛋白质产物ATM是AT的病因。

3,胸腺发育不全(DiGeorgeanormaly,DA)染色体22qll—pter持续基因缺失引起心脏畸形、面部异常、胸腺发育不良,颚裂和低钙血症。

部分缺失者上述表现仅部分出现,称为不全性胸腺发育不全。

约20%的病例出现T细胞功能异常;

存活的婴儿随年龄增长,受损的T细胞功能可自然恢复。

(五)吞噬细胞数量和功能缺陷(表9—5)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