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经营审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1460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经营审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八章 经营审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八章 经营审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八章 经营审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八章 经营审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经营审计Word格式.docx

《第八章 经营审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经营审计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 经营审计Word格式.docx

技术管理审计;

质量管理审计;

设备管理审计;

财务管理审计等等。

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业务经营审计是更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业务经营审计的对象是供产销活动过程及生产力诸要素的运动,是企业的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过程、资源的占用情况和产品的产出过程,也就是直接审查投入、产出情况。

所以它是比管理审计更为直接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

2、业务经营审计的范围是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及其它业务经营活动。

以工业企业来说,供产销活动是基本经济活动,是审查的重点。

附属商业、门市部、运输服务和生活福利服务等经营活动是工业企业的附属,辅助、服务于生产的经济活动,必要时也应进行审查。

3、业务经营审计的重点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各要素的开发利用程度。

这种利用程度的确定可以通过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加以数量化。

二、企业经营审计的目标

经营审计是通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反映人力、财力和物资使用情况的各种资料所进行的审核,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企业组织及其职能、生产程序等经营和系统所进行的测试,以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体现经济效益优劣所作的评价。

⑴对企业外部政策、内部规章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

⑵对企业资源使用效益进行检查;

⑶对企业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除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后检查外,还注意了对现在的和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检查;

重点在于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人力、财力以及物资使用情况作出评价。

主要内容是:

材料、设备采购的效益审计;

存货的效益审计;

人力资源的效益审计;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组织结构和管理的绩效评价、设备使用的效益审计;

生产操作过程的效益审计;

销售效益审计;

企业效益的系统评价;

基建项目的检查和评估、分析等等。

经营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无疑就是经营审计的根本目标。

就经营审计本身来说,它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审查业务经营过程,看其是否合理,存在哪些影响经营效益的因素;

二是审查生产力诸要素的开发利用情况,挖掘利用的潜力。

它的具体目标包括:

1.对企业的经营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经营能力;

2.审查业务经营计划的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关键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3.审查业务经营各个环节的状况,找出其薄弱环节和不适应的地方,找出影响经营效益的因素;

4.审查各生产要素对经营的保证程度,提出合理调配生产力各要素,保证业务经营能顺利进行,经营目标能按期实现的建议;

5.审查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情况,对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进行评价;

6.研究改善经营活动,弥补经营缺陷,开发利用生产要素,挖掘利用潜力的途径。

第二节供应业务经济效益审计

物资供应,是实现企业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要保证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必须要有良好的供应计划、供应组织、仓储保管等一套物资供应管理活动。

它对于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提高物资利用的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供应业务的审查包括采购业务和仓储保管业务的审查。

一、采购业务的审查

采购业务审查主要包括物资供应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查,采购批量和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等内容。

1.物资供应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查。

首先,应审查其计划的制定是否按照生产计划、产品质量及工艺技术所规定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来编制,其品种、质量和数量是否与需要相一致,计划采购量是否合理。

审查时可用以下公式验证:

某种物资计划采购量=该物资计划需要量+期末库存量-期初库存量

其次,审查其计划完成情况,应分别从其数量和质量上考核计划完成程度。

考核时应注意,计划完成情况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这可能会导致采购的不经济,以及大量资金的占用,从而降低企业经济效益。

2.采购批量的审查。

采购批量是否符合物资供应管理的需要,又做到经济合理,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审查。

一是采购方式及费用审计;

二是采购的数量,即最佳经济批量的审计。

(1)采购方式及费用的审查。

不同的采购方式,如合同订购、市场购买、函电邮购等,适用于不同数量和要求的物资供应,其采购费用亦不一样。

审查时,审计人员应将各种可能的采购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成本效益及可行性,确定最佳的采购方式,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企业所选择的采购方式是否合适,费用是否最低,在时间上是否能保证供应,质量上是否符合要求。

(2)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审查。

采购批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供应业务的经济效益。

一般情况下,采购次数越多,全年的采购费用也就越高;

而减少采购次数,则仓储量便会上升,库存物资的周转就慢、保管费用就增加。

所以,应按全年采购费用和仓储保管费用最低来设计采购批量。

经济批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Q为最佳经济批量,N为物资年需要量,a为每次采购费用率,b为保管费用率,P为单价。

审计人员应运用上式来验证企业物资采购的批量经济性和合理性,并以此作为审计评价标准,来衡量企业物资采购工作。

(3)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

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包括采购成本完成情况和采购费用率审查两方面的内容。

采购成本完成情况审查,可以将实际采购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材料成本差异数额及方向,然后作出评价结论。

本期采购费用总额

采购费用率=──────────×

100%

本期物资采购总量

反映单位物资供应所需的采购费用,该指标因采购不同物资而异。

审计人员应将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以便作出正确评价。

二、仓储保管业务的审查

仓储保管业务审查,主要包括储备定额的制订、储备计划完成情况,以及仓库保管的设置和管理制度执行的审查等内容。

1.储备定额合理性的审查。

物资储备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管理条件下,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的标准。

审计人员通过审查,评价仓储保管的数量是否合理,制订的最高储备、经常储备、保险储备和季节储备定额是否合理、是否经济,能否既保证生产的需要,又能压缩储备量,节约成本支出。

(1)最高和最低储备定额的审查。

制定最高储备定额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供应期法和经济批量法。

供应期法,即根据供应间隔的长短和每日平均耗用量,并考虑物资使用前的准备日数和保险日数来制订储备定额。

其计算公式为:

某种材料最高储备定额=该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

(供应间隔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保险天数)

式中:

“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

保险天数”,为保险储备;

“材料日耗用量×

(供应间隔天数+准备天数)”,为经常储备。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最高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经常储备定额

审计人员通过审查各项定额制订得是否合理,来评价企业材料储备的合理性与效益性。

经济批量法,即以经济批量作为企业的经常储备。

它充分考虑了储备的经济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最高储备额定额=保险储备定额+经济批量

(2)季节性储备定额的审查。

季节性储备是在原材料属于季节性生产不能全年正常供应的情况下,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必须建立的物资储备量。

季节性储备定额=季节性储备天数×

日均耗用量

审查时,应注意其季节性储备天数计算依据是否充分,查明季节性储备定额与企业仓库场地和设施的保管是否吻合。

2.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合理有效的储备定额,能为控制仓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般情况下,仓储量应控制在最高储备与最低储备之间。

超过了上限,即物资积压;

低于下限,则不能保证供应。

审计人员应分析影响储备变动的各个因素,如领料或订购的数量、时间等,并根据其具体需要,及时修订定额或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定额仓储量。

3.仓储保管的设置与管理审查

(1)审查仓库位置与内部空间的布置。

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仓储的性质,以及安全和管理的要求来设置。

仓库内部的空间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仓库有效面积的利用程度和仓库作业效率。

审计人员应审查仓库位置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厂内物资流动的经济性、合理性。

通过审查促使企业根据仓库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空间布置,提高仓库利用率。

(2)物资管理的审查。

首先,审查仓库面积利用率,视其是否保持了合理的比率,是否有利用的潜力。

其公式为:

已利用面积

仓库面积利用率=───────×

仓库总面积

其次,审查仓库存放保管工作,做好“十防”工作,减少不合理库存。

最后,审查物资保管过程中帐卡档案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及时掌握、了解库存情况。

仓库与财会部门、供应部门是否定期进行对帐,帐卡是否相符。

(3)物资分类保管的审查。

对于库存物资的保管,应根据其重要程度、消耗数量、价值大小等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ABC分析方法,把库存物资分为ABC三类,并配以相应控制措施。

审计人员通过审查,确定其物资分类是否适当,相应的物资管理方法是否正确,所实施的管理措施效果是否良好,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第三节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

生产业务的审查,主要包括对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流程的规则,以及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和产品成本的审查。

一、生产计划制订的审查

企业除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外,还应根据国家指导性计划来安排生产。

审计人员首先应审查其制订计划的依据是否合规、合法。

其次,应审查其生产计划是否综合平衡。

生产计划的综合平衡主要有:

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劳动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物资供应与生产任务的平衡。

1、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

生产能力=每台机器生产能力×

制度工作日数

计划生产量=计划需要量+计划期末预计存量-计划期初预计存量

审查时,将上述两者进行比较,视其是否平衡。

如果计划生产任务大于生产能力,说明生产能力不足;

反之,则说明生产任务不足。

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建议被审计单位修改生产计划。

2、劳动力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

任务工时数=计划产量×

单位产品工时定额

有效生产工时=生产工人人数×

计划期工作天数×

出勤率×

每天工作小时数×

工时利用率

审查时,应注意两者的计算依据是否可靠,并将两者进行比较,视其是否平衡,能否既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又不浪费劳动力。

如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应建议被审计单位修改计划。

此外,还应审查计划的衔接情况。

主要是月度计划和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和长远计划的衔接,以及各部门之间计划的衔接。

若发现计划不衔接,应当及时提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3、物资供应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

二、生产组织与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

生产组织是将各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安排的过程。

审计人员应注意审查其生产过程是否连续、是否平衡,能否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及时组织生产等。

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主要是分析企业所选择的工艺流程是否适用、合理和可靠,即选择的工艺方案能否适应客观条件要求,所选择的工艺流程是否最经济,同时又能满足生产要求,采用的生产工艺流程是否既安全,又符合质量及维修服务的要求。

三、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考核企业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主要从产品产量、品种、质量等方面来进行。

1.衡量企业产品产量可用三种不同的尺度来表示:

实物量、劳动量和价值量。

审查时要注意反映各个指标的完成情况,不能片面地反映个别指标。

2.衡量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程度,可用以下公式:

各品种完成计划产量百分比之和(超额部分不计)

品种计划完成程度=─────────----------───────

百分比之和(超额部分不计)

用上述指标来审查评价,防止企业利大多生产、利小不生产等片面追求利润的现象,有利于企业全面完成产品生产任务。

3.产品质量审查,主要是对产品质量的计划完成情况、产品质量效益和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审查。

(1)反映产品质量计划完成情况的指标有产品合格率、废品率、返修率、产品等级率、平均等级以及等级系数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产品合格率,其计算公式为:

合格产品产量

产品合格率=───────×

全部产品产量

(2)产品质量效益审计,是对改善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与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比值进行评价。

该比值大于1,说明有效益;

若小于1,说明无效益。

(3)质量管理工作审查。

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审查,包括产品质量检验和质量保证系统的审查。

前者主要是针对企业日常质量控制而进行的,如:

是否订立产品质量标准,质量检验部门的职权是否有效发挥作用等。

产品质量保证系统主要从产品的设计、生产、技术服务等过程来审查其质量保证程度。

4.生产均衡性的审查。

企业要保证市场的供应,应均衡地安排生产。

审计人员应审查其均衡性并发现影响均衡生产的各种原因,及时寻求对策,解决问题,以保证满足市场的需求。

第四节成本经济效益审计

成本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成本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中耗费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折旧费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价值,以及管理费用的货币表现。

成本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成本预测的可靠性,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所进行的审计评价活动,其任务是根据成本核算资料和报表资料,运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对下列的成本管理活动及其效果加以审查和评价。

1、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可靠性、科学性、可行性;

2、为实现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所实施的成本控制是否有效;

3、成本计划的完成执行情况和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包括实际成本水平的衡量和实际成本效益指标的测算,以及成本变动差异的分析;

4、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成本效益的途径。

一、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

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的重点对成本决策效益进行审查评价。

成本决策包括确立目标成本和规定成本的构成。

目标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水平,它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和可能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案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的科学估算。

成本决策是成本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成本效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目标成本的审查

制定目标成本的基础是调查和预测,目标成本的审查,一方面是审查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厂内外调查,包括向社会、市场和同行企业调查了解用户购买力、产品价格,产品及主要零部件的成本,以及原材料、元器件、外协件的价格变动等情况;

另一方面,要审查是否进行了科学的成本预测,即根据企业一定时期内产品品种、产量和利润等方面的目标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重大技术组织措施,分析过去和当前与成本有关因素的状况,预测成本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企业制定目标成本的方法,一是根据目标利润和目标产销量的计算;

二是根据上年实际成本水平和本年成本降低因素加以调整确定,或根据同行业实际平均成本和本企业条件调整确定。

审计时应根据上述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和方法加以评审。

2、成本构成的审查

成本构成是成本中的各项目或各费用要素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审计时一要注意不同行业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成本构成也不尽相同。

二是注意,对上期的实际成本构成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本企业成本形成的特点,计划期的成本构成要明确降低成本的重点,抓住降低成本的关键。

二、成本效益的事中审计

成本效益事中审计主要是对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工作的审计评价。

对成本控制工作的审查,主要是对控制方法、控制手段、控制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善意见。

(一)费用成本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提高成本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成本控制。

因此成本效益审计的重要步骤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成本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评审,从制度上、程序上了解成本效益高低的根本原因。

对于成本效益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主要抑制不利于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如:

损失、浪费、高消耗和低产出等,通过制度、计划、定额、预算等措施、方法和程序对成本效益进行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在开展成本效益审计前,就应了解、调查有关内控制度的建立情况,到车间、仓库、设计、计划部门等现场进行观察和测试。

费用成本内部控制制度中与成本效益有关的有:

生产计划、料工费消耗定额、生产费用预算、产品生产计划、计划成本指标向各生产部门进行分配实施并定期检查的制度,限额领料制度,剩余材料和边角料的退库制度,费用开支的审批报销制度等。

对上述的制度内容应拟订调查表(提纲)进行查询和符合性测试,评价其健全程度和可信程度。

对于成本控制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应提出审计建议,促使制度的健全和有效。

(二)成本计划编制情况审计

对成本计划编制情况应着重审查是否与生产技术财务等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否达到历史先进水平;

主要产品单位计划措施是否按责任归口进行了层层落实;

主要产品的变动成本是否经过价值分析;

可比产品降低任务是否达到下达的指标;

管理费用是否实行了预算控制;

其它产品与新产品是否均有成本计划。

(三)成本日常控制审查评价

目标成本和成本计划编制审定以后,能否如期完成,必须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目前许多企业开展了划小核算单位,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核算责任成本等活动,加强了成本控制,审计工作为了适应这些活动的需要,必须进行成本控制的审查评价。

1、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的审查

费用、成本的回归口分级管理,是在厂长的领导下,以财务部门为主,明确各职能部门和车间等方面的费用、成本管理(控制)中的责任、把厂部、车间、班组和个人岗位的费用与成本管理(控制)结合起来。

我国企业的实践证明,归口分级管理是动员全员的力量和智慧,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方法。

审计人员在对成本控制进行审计时,首先应调查、了解财务部门是否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系统。

所谓科学和合理,一是指该系统能全面覆盖企业费用,成本的发生范围,二是指该系统是否与被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费用成本的形成过程以及成本管理上的具体要求相适应,三是指财务部门按各口各级分解费用成本指标是否合理,能否调动全体人员提高成本效益的积极性。

2、责任成本核算的审查

责任成本核算,是以生产费用发生的责任(责任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对其审查,应注意下几个方面:

一是核算那一级的责任成本。

由于责任成本的核算要求与传统的(现行的)生产费用归集方法并不一致,因此会耗费一定的核算工作量,一般来说,责任成本核算主要应抓车间和班组这二级。

二是责任成本的核算是否贯彻可控的原则。

即每一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只能由该成本中心所能控制的成本、费用构成,否则起不到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

三是,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是否科学合理,一般应以计划成本作为半成品,各种劳务的内部转移价格,若以实际成本转移,则会转嫁功劳和过失,不利于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

四是各责任中心业绩评价,是否与效益(奖金)的分配挂钩,提高节约成本费用的开支积极性。

三、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

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主要对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进行审查评价。

对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的审计,主要是对产品成本升降原因的分析和对成本降低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企业的成本计划完成情况,主要反映在二个指标,即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率。

这两个指标是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审计的重点。

1、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

审计时根据“商品产品成本表”所列资料计算。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完成率=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完成情况

审计时可先根据“商品产品成本表”计算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然后对比计划规定的降低率评价其完成情况。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计划期实际产量×

(上期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期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率=

审计时应注意,这两类指标数值如大于100%,说明成本降低任务没有完成,小于100%,说明成本降低任务完成较好。

(二)成本经济效益实现程度的审计

成本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可反映在二个方面:

一方面是费用效益,也就是各项活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与相应产出之比,另一方面是总成本效益,也就是总成本与相应的总收入、商品产值、销售利润之比。

审计时,可通过下列指标的计算来评价。

1、费用效益指标

(1)单位产品材料费用=

(2)单位产品工资费用=

工资分配率=

2、总成本效益指标

总成本效益指标主要用于综合衡量生产过程中全部生产耗费的经济效果。

(1)产值成本率:

是一定时期内商品产成品总成本和商品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之间的比率,一般用“百元商品产值成本”来表示。

百元商品产值成本

(2)销售收入成本率

百元收入的销售成本=

(3)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

该指标可按不同产品品种分别计算,作为改善和优化产品品种结构的依据。

审计时还应对主要产品的成本利润率进行深入细致的敏感性分析,分析时可根据下列关系式:

上式可见,成本利润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销售量、销售单位成本、价格销售税率,如果是多种产品的综合成本利润率,还要受销售结构的影响,一般来说,单位产品销售成本是敏感程度较强的因素,降低成本是提高成本利润的主要途径。

(三)重点产品单位成本审计

产品单位成本审计,是成本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

重点产品是指成本比重大,在成本计划完成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产品。

重点产品单位成本审计的目的,在于按成本项目计算成本差异,确定差异异常的成本项目,分析生产差异的原因以及部门、个人的工作责任,控制不正当的费用支出,促进成本效益的提高。

1、原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