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余审计学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9578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锦余审计学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朱锦余审计学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朱锦余审计学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朱锦余审计学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朱锦余审计学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锦余审计学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

《朱锦余审计学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锦余审计学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锦余审计学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

8.明朝开始实行都察院审计制度,还继承了唐宋上计制度的成规,但由户部对上计报告进行审核。

9.清代继续实行都察院审计制度,仍设都察院,下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出现了单一的审计机构,主要负责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审计,采用稽查账簿为主,结合监察御史巡察的方式逐级进行审计。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审计制度——现代审计制度形成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由大总统批准施行《审计处暂行章程》;

1929年10月,公布了《审计部组织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府也十分重视审计工作。

1931年11月,在中央机关以外,设立审计委员会;

在抗日战争时期,设立各级审计机关,在部队也设有审计机构;

在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设立了相应的审计机构;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北京政府农商部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10条,谢霖先生领到了中国第一号会计师证书,标志我国民间审计伊始;

1930年1月25日,国民政府立法院颁布了《会计师条例》25条,第一次以立法形式正式确立了会计师职业的法律地位。

1945年6月30日,公布了《会计师法》;

1947年8月,我国有注册会计师1583人。

(四)新中国时期的审计制度——现代审计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

1.现代政府审计的恢复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财政与审计合一制度,不设独立审计机构。

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1983年9月15日,国务院成立审计署,随后各地成立了审计机关。

国家审计制度正式恢复。

1985年8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

1988年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1994年8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自1995年1月1日起实施。

2006年2月28日,修订后的《审计法》通过;

2010年2月2日,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通过。

《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的修订施行,标志着我国现代政府(国家)审计走向成熟。

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标志着在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开。

2010年12月和2014年7月,《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分别颁布实施,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将领导干部的审计级别提升到省部级;

实现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经济责任“同步审”;

优化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实施,强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重大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落实情况、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加强国家经济安全审计、民生审计、生态审计,探索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自此,国家审计范围和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提出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加强审计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履行法定审计职责保障机制、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加强对审计机关的监督等方面的要求和措施,以推动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

2018年3月,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

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在审计领域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方针政策,审议审计监督重大政策和改革方案,审议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审计报告,审议决策审计监督其他重大事项等。

2.现代民间审计的恢复和发展

1980年9月,甘肃成立了兰州会计事务公司,开展民间审计与咨询服务业务。

同年12月23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

1981年1月1日,上海市会计师事务所成立。

随后,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

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恢复。

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

1988年1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并着手制定注册会计师执业规则。

1993年10月31日,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并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995年12月,财政部开始发布独立审计准则并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趋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

2010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10》。

2016年和2019年,我国又对部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指南进行修订。

这标志着我国现代民间审计走向成熟,并与国际审计惯例保持持续趋同。

3.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制度最先在国家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财务收支金额较大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以及审计机关未设立派出机构的政府部门等率先建立。

1985年12月,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

1987年4月5日,中国内部审计学会(1998年改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正式成立。

1989年12月,审计署发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取代《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

1995年7月、2003年3月、2018年1月,审计署又先后三次对其进行修订。

2003年4月开始,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内部审计准则,2013年又对其进行修改。

这使我国内部审计更规范化,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简述国外审计发展中的重要史实。

【答】国外审计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大部分的发展:

1.国外政府审计产生与发展概况

在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设了一种机构,负责对全国各机构和官吏是否忠实地履行委托事项、财政收支记录是否准确进行管理与监督。

在古希腊就建立了官吏卸任审计制度

公元11世纪,英国财政部下设的上院就负责审查下院编制的账簿;

1215年,英王签发了对审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大宪章》;

1314年,英国任命了第一任国库审计长。

1256年,法国国王颁布“伟大法令”;

1320年,法国设立审计院。

早在1785年,英国就取消了国库审计长,组建了五人审计委员会。

186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库与审计部法案》。

主计审计长由英王任命,但只有经过议会两院一致同意,才能令其辞退。

这不仅标志着英国现代政府审计制度的建立,而且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立法模式政府审计制度的诞生。

2.国外民间审计产生与发展概况

16世纪末期,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所有者聘请专人审查经营者会计账目的情形。

这便是早期的、处于萌芽状况的民间审计。

1720年,名噪一时的英国南海公司突然宣告破产,英国议会被迫聘请伦敦市彻斯特·

莱恩学校的习字兼会计教师查尔斯·

斯内尔(CharlesSnell)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索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目进行审查。

1721年,英国编制了一份审计报告书,指出该公司存在舞弊行为。

查尔斯·

斯内尔(CharlesSnell)被公认为全世界第一位受聘对股份公司会计账目进行审计的会计师。

184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股份公司法》。

1845年修订的《股份公司法》规定,必要时可聘请会计师协助办理审计业务。

1854年,在苏格兰成立了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1886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成立。

1916年,该协会改组为美国会计师协会。

1957年,又改名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成为世界上最大、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审计专业团体之一。

民间审计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详细审计阶段(形成之初至20世纪初)、资产负债表审计(也称信用审计)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财务报表审计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今)。

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民间审计制度,组建了强大的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和实施了完善的审计准则,使民间审计业务日益科学化和规范化。

3.国外内部审计产生与发展概况

在公元11世纪左右,寺院制度在西欧广为流传,管理也较为严密,并经常从具有一定会计知识的僧侣中选拔审计师。

在中世纪,西欧庄园主还专门设置审计师;

检查会计账簿是否正确。

1844年,英国《股份公司法》规定公司实施监事审计制度。

1875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实行了内部审计制度。

早在19世纪末,美国铁道部就配备了内部审计师。

约在1919年,美国一家大型铁路公司就利用内部审计师对餐车业务进行财务审计和经营审计。

3.如何理解审计的对象?

【答】审计的对象(Auditobject)是审计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审计工作指向的根本目标的客体,通过审计工作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包括“审计谁”和“审计什么”。

审计中的“审计谁”就是审计资财经管者,包括受托经营管理经济资源的单位与个人,我们用“被审计单位”来概括;

“审计什么”就是审计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我们用“受托经济责任”来概括。

因而,审计的对象可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

其中:

(1)被审计单位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必然首先表现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相关经营管理活动,统称为行为活动。

(2)被审计单位为表明自己的忠诚与能干,并履行向资财所有者的报告责任,必然将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相关经营管理活动以相应的媒体记载下来,并定期编制向资财所有者的报告,统称为数据资料。

(3)资财所有者主要通过资财经管者提交的报告了解与评价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因此,审计的对象也可以表述为:

被审计单位与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相关的行为活动与数据资料。

行为活动主要表现为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经营管理活动;

数据资料表现为记录和报告行为活动信息载体的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但是,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作为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载体,只是审计对象的现象,其所反映的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才是审计对象的本质。

4.审计有哪些职能?

请结合特定审计业务,说明审计人员应当如何履行其审计职能?

【答】审计职能(Auditfunction)是指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它决定于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和经济咨询职能。

(1)经济监督就是指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而产生的全部经济活动或某一特定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正常进行。

(2)经济鉴证就是鉴定和证明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资料是否客观、公允地反映和说明了其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可信赖程度并作出书面证明。

(3)经济评价就是评估和确定被审计单位经济决策、经济计划和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有无高低,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4)经济咨询就是在经济监督、鉴证与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被单位所存在的问题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提出专业意见与完善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更有效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

5.审计的基本目标有哪些?

请结合特定审计业务,说明该类审计业务的主要审计目标有哪些?

【答】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作用于审计对象,履行审计职能后应当实现的目的。

其总体目标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

基本目标有:

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合规性和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1)真实性目标内容:

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为履行经管责任而发生的相关财务收支活动、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真实,揭露弄虚作假作为;

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为履行报告责任而形成的书面记录和编制的报告是否真实,揭露虚构、伪造、变造书面记录和报告的行为。

(2)公允性目标内容:

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为履行报告责任而编制的报告是否根据适用的报告标准,正确、完整、恰当、不偏不倚地反映了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如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恰当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合规性目标内容:

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规定、与相关单位签订合同的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发布规章的规定。

(4)合法性目标内容:

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5)合理性目标内容:

主要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决策、经济计划和方案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可行。

(6)效益性目标内容:

主要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有无高低,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效益性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等目标。

经济是指如何以更少的投入实现目标;

效率是指如何以较少的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或服务;

效果是指投入的资源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

环保是指经济活动是否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是否影响环境保护,投入的资源是否促进了自然环境保护、美化和优化;

公平是指资源的分配及再分配是否公平及其促进了社会秩序稳定与和谐。

6.怎样理解审计的定义?

【答】审计是由具有胜任能力的独立人员对特定主体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以监督、鉴证、评价并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活动。

(一)独立人员

实质上就是审计人员,是执行审计业务、提供审计服务的主体。

这也强调了审计的本质特征——独立性。

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是形式上的,也必须是实质上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才能取信于利用审计结果的利益相关者。

(二)具有胜任能力的独立人员

审计人员只具有独立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既熟悉相关的既定标准,又能够客观地获取为形成恰当的审计结果所需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同时,专业胜任能力也是保证实质上的独立性的必要条件。

(三)特定主体

特定主体实质上就是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也称为责任方,是审计业务中对审计对象承担直接责任的单位和人员,是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主体。

(四)审计的对象

审计的对象也称为审计的对象事项,通常包括被审计单位及其审计业务具体指向的行为活动和数据资料。

行为活动是被审计单位为履行特定的受托经济责任所发生的行为或过程,如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生产经营活动、遵循法律法规的行为、履行经济合同的行为等;

数据资料是被审计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负责编制完成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可能为预期使用者获得的各种报告和报表,如预算执行报告、单位财务报表。

(五)审计利益相关者

审计利益相关者实质上就是审计的授权人或委托者,是审计结果的利用者。

从审计产生的社会基础来看,审计人员最终要将审计结果传达给审计授权人或委托者,他们要利用或依赖审计结果。

对一个企业来说,审计的利益相关者通常包括股东、管理层、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一般社会公众以及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等。

审计利益相关者、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责任方)构成了审计业务的三个方面的关系人。

(六)审计的结果

审计人员向审计利益相关者传达审计结果的方式通常采用审计报告。

虽然审计报告可以采用口头形式或电子磁介质形式,但通常采用书面形式。

(七)审计的职能

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实质上是审计的职能;

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实质上体现了审计的咨询职能。

(八)审计的根本目的

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确立或解除其经济责任,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好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

7.审计的基本分类有哪些?

审计还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答】

(1)审计的基本分类有两类:

按审计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3类;

按内容和目的的分类可分为财务审计、符合性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4类。

(2)审计的其他分类有五类:

按审计涉及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全部审计与局部审计2类。

按实施审计的时间分类,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也可以分为定期与不定期审计,还可以分为期中与期末审计。

按实施审计的地点分类,可分为就地审计和报送审计,也可以分为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

按审计的动机分类,可分为强制审计和任意审计2类。

按实施审计前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分类,可分为通知审计和突击审计2类。

8.审计过程的逻辑顺序是怎样的?

【答】审计过程是审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的总称。

整个审计过程的逻辑顺序如下图所示。

在审计过程中,存在许多重要的审计概念,如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目标与审计计划、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内部控制及其测试、审计方法、业务循环审计、审计报告等。

图1—1审计过程的逻辑关系图

9.审计过程可划分为哪些阶段?

每一阶段包括哪些主要工作?

【答】在审计实务中,通常将审计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也称为审计计划阶段,一般从确定审计项目开始至进驻被审计单位之前。

这一阶段应做的主要工作有5步:

1)获取被审计单位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其经营管理情况和财务状况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并初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接受审计业务,确定审计目标;

3)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确定应对风险的总体措施;

4)评估审计风险,确定重要性水平;

5)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等。

审计实施阶段,也称为外勤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阶段,一般从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起至撤离被审计单位为止。

这一阶段应做的主要工作有两大类,即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内部控制测试包括内部控制的了解、描述、设计测试与执行测试,以评价内部控制风险。

实质性程序就是对各业务循环的财务收支和相关经济资料进行审计,包括对交易和事项、账户余额、财务报表的列报与披露的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此外,实质性程序还包括对特殊项目的审计,如期初余额审计、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及会计差错更正审计、债务重组审计、非货币性交易审计、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审计、或有事项与期后事项审计、现金流量表审计等。

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运用审计抽样和审计技术方法对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料进行审查,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需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记录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以及所获取的审计证据。

审计报告阶段也称为审计终结阶段、审计完成阶段,一般从审计组撤离被审计单位起至完成全部审计工作为止,其主要工作包括6步:

1)汇总、整理与评价审计证据;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3)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4)形成审计结论,编写并提交审计报告;

5)编写管理建议书;

6)整理审计档案。

10.影响审计思维方式的因素有哪些?

审计的一般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1)影响审计思维方式的主要因素有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和审计评价标准三类。

审计师如何观察和认识审计对象,影响了审计思维方式。

在财务审计中,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而形成的财务报表时,审计师就根据财务报表的特征,并必须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财务报表的编制标准、形成过程与方式、反映的内容等。

在符合性审计中,如遵守合同情况的审计,其审计对象是对合同条款遵守情况的声明,审计师就应当熟悉合同条款,以及为遵循合同条款而采取的行动、做出的声明等。

总之,审计对象的内容和存在方式直接影响了审计思维方式。

审计的直接目的影响了审计思维方式。

审计师应当围绕审计目的收集相关审计证据,根据既定的评价标准做出评价和判断,进而形成审计结论。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则审计师就必须收集审计证据,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进行评价,以判断并形成财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的结论。

在遵守合同情况的审计中,审计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遵守合同条款情况以及相关声明的公允性发表意见,审计师就必须审计与合同遵循情况相关的审计证据,以合同条款为评价和判断标准,对被审计单位遵循合同条款情况以及相关声明的公允性形成审计结论。

审计师通常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且审计评价标准能够为审计报告的预期使用者获取。

选择的审计评价标准的类型不同,所需执行的审计工作也不同。

审计师应当将收集的审计证据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与核对,以确定两者之间的相符程度,进而形成审计结论。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评价标准就是被审计单位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则审计师就应当将收集的审计证据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进行比较与核对,进而形成财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的结论。

在遵守合同情况的审计中,审计评价标准就是被审计单位与第三方签订的合同条款,审计师就应当将收集的合同遵循情况的审计证据与合同条款进行比较与核对,进而形成被审计单位遵循合同条款情况以及相关声明公允性的审计结论。

(2)审计的一般思维方式有6步:

1)明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

2)选择并确定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

3)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审查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料,收集和评价证据;

4)将审计证据与审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和核对,确定两者的相符程度;

5)形成审计结论,编写审计报告;

6)将审计结论和报告传递给报告使用者。

具体步骤如下图所示。

图1—2审计的一般思维方式逻辑关系图

案例分析:

如何适应国家审计重心的发展

2014年10月27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发布,提出国家审计工作要“失去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第二部分“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中提出:

“(三)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着力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