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文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9563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文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文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文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文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文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文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文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文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文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

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4、广义的学习:

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5、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

16、联结学习理论认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7、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再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望。

18、刺激分化:

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

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

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19、期望事项:

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动机。

20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1、接受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2、先行组织者技术: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第四章学习动机

23、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

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

24、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

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25、成就动机:

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26、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7、问题情境: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28、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正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

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障碍。

例如:

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如化学中锂、钠等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

垂直迁移:

也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如:

数学学习中的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

一般迁移:

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

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

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

具体迁移:

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eye再学习eyeball。

同化性迁移:

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

一类事物中去。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

顺应迁移:

是指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重组性迁移:

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29、知识:

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感性知识:

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理性知识:

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

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符号学习:

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合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符号学习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

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

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

关系。

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上位学习:

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就属于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等。

30、实物直观:

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观察

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

31、模象直观:

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各种图片、图片、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

32、言语直观:

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等。

33、感性概括:

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因为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

有的学生看到锐角、直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的线,就认为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

34、理性概括:

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35、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

非本质特征。

36、短时记忆: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37、长时记忆:

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

38、前聂抑制:

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聂抑制:

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39、记忆术:

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40、组块:

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

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1、过度学习:

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42、技能:

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43、操作技能:

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44、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5、操作定向:

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46、操作模仿:

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其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47、操作整合:

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8、操作熟练:

指所形成的工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49、原型定向:

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得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50、原型操作:

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方式付诸实施。

51、原型内化:

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第八章学习的策略

52、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53、复述策略:

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54、精细加工策略:

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55、组织策略:

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56、元认知:

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

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

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57、主体性原则:

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58、内化性原则:

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59、特定性原则:

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60、生成性原则:

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61、有效的监控:

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并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62、个人自我效能感:

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63、问题: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64、问题解决:

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其基本特点: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5、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66、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

触类旁通。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67、态度: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68、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

德行为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9、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自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70、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

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

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

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

71、认同:

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72、内化: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内化阶段:

个体的行为具有:

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表现为:

富贵不能淫。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73、心理健康:

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74、心理评估:

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75、心理辅导:

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认知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76、全身松弛法:

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77、系统脱敏法:

当某些人对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78、教学目标:

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79、行为目标:

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80、教学策略:

指教师采取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利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81、指导教学:

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82、发现教学:

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83、情境教学:

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84、合作学习:

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85、个别化教学:

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86、程序教学:

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创始者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87、课堂管理:

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

过程。

88、群体凝聚力:

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其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89、群体规范:

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90、课堂气氛:

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91、课堂纪律: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

92、问题行为:

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93、教学评价:

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94、形成性评价:

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

95、总结性评价:

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96、常模参照评价:

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队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97、标准参照评价:

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98、配置性评价:

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99、诊断性评价:

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别差异;

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作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00、正式性评价:

如测验、问卷等。

101、非正式性评价:

如观察、谈话等。

102、标准化成就测验:

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03、信度:

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04、效度:

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05、区分度:

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它是根据学生

对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参照标准之间的关系来估计的。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106、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教师预言似乎自动应验了。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107、微格教学:

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聂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108:

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