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现场处置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878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醇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甲醇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甲醇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甲醇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甲醇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醇现场处置方案.docx

《甲醇现场处置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醇现场处置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醇现场处置方案.docx

甲醇现场处置方案

文件编号:

(现场)AQYA-07

版本:

第 1 版

 

甲醇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编制:

预案编制组

        审核:

   

        审阅:

        批准:

 

二○一一年三月

目  录

1.事故特征

1.1甲醇危险性分析

1.1.1理化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1.1.2挥发性:

甲醇在常态下为液体,沸点64.5℃,20℃时的饱和蒸气压为12.8KPa,温度愈高,蒸气压愈高,挥发性越强。

1.1.3流动、扩散性:

甲醇的粘度0.5945MPa.S(20℃),并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有较强的流动性。

同时由于甲醇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有风时会随风飘散,即使无风时,也能沿着地面向外扩散,并易积聚在地势低洼地带。

1.1.4高易燃性:

甲醇的闪点11.1℃(闭杯),根据美国防火协会ANSI/NFPA3.0、中国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9)、《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甲醇属中闪点(-18~23℃)、甲类火灾危险性可燃液体。

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越易燃烧,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1.1.5蒸气的易爆性:

由于甲醇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甲醇罐区通常都存在一定量的甲醇蒸气。

当罐区内甲醇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甲醇的爆炸浓度范围时,遇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1.1.6热膨胀性:

甲醇和其它大多数液体一样,具有受热膨胀性。

若储罐内甲醇装料过满,当体系受热,甲醇的体积增加,密度变小(如20℃时0.7915g/ml,30℃时0.7820g/ml)的同时会使蒸气压升高,当超过容器的承受能力时(对密闭容器而言),储罐就易破裂。

如气温骤变,储罐呼吸阀由于某种原因来不及开启或开启不够,就易造成储罐破坏或被吸瘪。

1.1.7聚积静电危害:

静电产生和聚积与物质的导电性能相关。

一般而言,介电常数小于10(特别是小于3)、电阻率大于106Ω·CM的液体具有较大的带电能力。

而甲醇有一定的带电能力。

因此,甲醇在管输和灌装过程中能产生静电,当静电荷聚积到一定程度则会放电,故有着火或爆炸的危险。

1.1.8对人体的危害

⑴健康危害: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⑵急性中毒:

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

1.2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装置

  甲醇生产区域、甲醇贮罐区

1.3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在甲醇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如发生溢流、泄漏等现象,物料就会很快向四周扩散,特别是甲醇储罐一旦破裂,又突遇明火,就可能导致火灾。

当罐区内甲醇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甲醇的爆炸浓度范围时,遇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1.4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⑴.现场出现刺激性气味

⑵.报警仪出现报警现象

2.应急组织与职责

2.1应急组织及人员构成

车间成立甲醇应急处理小组

组 长:

2.2人员职责

李 勤、满建民负责现场处置的指挥、组织工作。

徐俊勇、田鹏、张涛、王鲁玉、梁西涛负责现场的灭火、抢险、堵漏工作;

李继美、赵超负责有关现场阀门的开启、关闭、工艺指标的监视等操作处理。

孔祥伟、李政负责现场的消洗、清洁,防止污染的工作。

3.应急处置

3.1事故处置程序

3.1.1事故报警

当操作人员听到报警后或发现异常情况时,副操作立即现场进行排查处置,同时告知岗位其它操作人员,主操作立即报告车间、调度室后再进入现场处置。

3.1.2应急措施的启动

当副操人员进入现场后,发现如有阀门泄漏、管道破裂、轻微着火等现象时立即启动现场处置方案。

3.1.3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

当发现有中毒、受伤人员时,应立即报告调度,由值班长向医院求救,并安排人员在公司门口引导,将中毒或受伤人员交由救护人员处置。

3.1.4响应分级

当发生工艺指标短时超标、轻微甲醇泄漏、设备损坏、人员轻伤、局部着火事故时启动“现场处置方案”。

发生甲醇较大泄漏、较大火灾时、现场处置无效时启动“甲醇罐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当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大量甲醇泄漏事故;发生恶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重大设备事故;发生重大人身伤害事故;一般事故失去控制扩大)时,启动公司级“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

         

当发生重大人身伤害事故或事故救援失去控制扩大时,启动滕州市应急救援预案。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3.2.1发生轻微泄漏事故等情况:

安排3个组同时行动:

一组:

抢险队员2名,穿防化服、戴呼吸器在库区入口负责监护救援,检查进出库区抢险队员的姓名、进出时间、呼吸器压力是否正常、着装是否符合要求等,并做好记录。

必须目不转睛地监视进入库区人员,要求每隔2分钟相互通话1次,若有异常立即通知进入危险区人员撤离。

二组:

2名队员(若有多名受伤和中毒人员则需增加救援人员),负责现场侦查与营救,首先穿防化服、戴呼吸器、侦检仪器深入毒区。

若有受伤和中毒人员,则携带救援担架查找救援,并送至安全地点急救。

若无受困人员,则进行堵漏处理,当管道及贮槽发生泄漏时,应首先切断与泄漏部位相连的设备及管道,并开水稀释;若贮槽泄漏时,迅速查明泄漏部位,用竹签、木屑、铅丝堵漏或用堵漏卡堵漏;若是罐体泄漏,可临时用木塞或橡胶塞对漏缝进行堵塞。

处理完后返回向指挥部汇报侦检与处理情况。

三组:

2名队员,负责现场消防,穿连裤雨衣、戴呼吸器打开消防栓稀释冲洗,同时堵住防泄围堤和下水道、地沟出口,防止污水外流扩散。

之后,将泄漏贮槽内液体倒入其他贮槽,安全盛放液体。

对泄漏的甲醇可用大量水冲洗稀释。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或用泡沫覆盖泄漏液体,降低蒸汽灾害,同时堵住防泄围堤和下水道、地沟出口,防止污水外流扩散。

开启水泵将集水池内的废水打入槽车或其它容器妥善处理。

经检测分析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标准后报指挥部下令撤出事故现场。

(2)库区内抢险人员只限2人,每10分钟换人1次,轮换人员在距离泄漏区上风口5米的安全地点负责空气罐的切换和人员轮换。

空气罐每20分钟切换一次。

3.2.2贮槽溢液的处理方法

⑴关闭进罐阀门,倒槽降低液位;

⑵对事故围堰内的溢出液体用收容泵收集至收容槽;

⑶用水对槽体及围堰内地面进行稀释清洗,洗液进收容槽;

⑷同时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控,严禁明火及机动车辆通行。

3.2.3充装泄漏的处理方法

⑴如充装过快,用入口阀调节充装流量;液位过高应停止充装关闭充装泵出入口阀进罐阀门,卸车降低槽车液位;

⑵充装管道泄漏,应停止充装,关闭充装阀门更换软管;

⑶槽体泄漏,应立即停止充装并进行卸车处置;

⑷同时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控,严禁明火及机动车辆通行。

3.2.4着火事故的处理方法

⑴如发生地面局部着火,应用沙土或泡沫灭火器进行扑救,并迅速用沙土围住液体,切断火势蔓延路径。

⑵管道、槽体着火,应迅速关管道及槽体阀门,用泡沫及干粉灭火器材进行扑救,用消防水枪对槽体进行降温,开启相邻罐体喷淋设施,关闭其它罐体之间连接阀门,对其它罐体进行隔离保护,同时生产操作人员应迅速对生产装置作紧急停车处置。

⑶充装车辆发生着火事故时,应迅速停止充装,关闭连接阀门,用灭火器及消防水带进行扑救,同时开启罐体喷淋设施,关闭罐体之间连接阀门,对罐体进行隔离保护。

如火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欲引发连锁爆炸危险时,应立即启动上一级救援预案,请专业救援力量进行增援。

3.2.5中毒事故的处理方法

皮肤接触应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应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食入应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同时,应迅速送医院进行救治。

3.3报警电话及联系方式

⑴公司报警电话及联系方式:

24小时值班电话:

⑵净化车间办公室:

62064

甲醇合成岗位:

63746

甲醇库区:

62224

⑶有关人员的联系电话:

人员

职务

手机

人员

职务

手机

李 勤

净化副主任

田 鹏

操作工

满建民

技术员

张 涛

操作工

杨 军

设备员

李继美

操作工

杜以扬

保全班长

赵超

操作工

徐俊勇

岗 长

孔祥伟

操作工

赵国庆

岗 长

李政

操作工

陈加海

工 长

梁西涛

操作工

满兼叙

工 长

王鲁玉

操作工

4.注意事项

4.1佩戴防护器材的注意事项

4.1.1空气呼吸器

⑴佩戴前首先打开气瓶开关,此时余压报警器会发出短暂的声响。

气瓶开关完全打开后,检查气瓶内的储气压力,一般应在28~30MPa。

⑵关闭气瓶开关,观察压力表示值的变化,在5分钟时间内下降不大于2MPa,表明供气系统气密性完好。

⑶供气系统气密完好后,轻轻按动供给阀膜片,观察压力表值变化,当压力降至4~6MPa时,余压报警器汽笛发生声响,同时也是吹除一次余压报警器通气管路。

⑷佩戴者在使用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压力表的指示数值。

当压力降至4~6MPa,余压报警器会发出报警声响,必须退出毒区。

4.1.2过滤式防毒面具

使用时,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先打开滤毒罐底部进气孔的底盖胶塞,严禁先戴面具,后开底盖,否则易发生窒息事故。

过滤式防毒面具使用前应检查各连接部位是否严密,并检查整套面具的气密性:

打开底盖,戴好面罩后,用手堵住滤毒罐的进气口,同时用力吸气,若感到闭塞不透气时,则可认为此面目气密性基本良好。

否则,不能使用。

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使用条件是空气中的氧气体积浓度大于18%,环境温度为-30—+45;毒气浓度应符合有关要求。

严禁在缺氧的环境中使用。

滤毒罐每两个月定期检查一次;一氧化碳滤毒罐连续使用二个小时应予更换,每月进行一次称重检查,如超重20g应停止使用;每次使用后应将滤毒罐上、下盖盖严,防止毒气侵入或受潮失效,并保持可靠密封。

4.1.3长管防毒面具

与过滤式防毒面具相同,导气管为橡胶波纹软管,长度不能大于20米,否则应强制送风。

使用前应检查面具的呼气阀、吸气阀是否灵活好用,并进行气密试验。

戴上面具后方可进入毒区,做到“先戴后进”。

检查导管内有无异物,并理顺平直,确认导管畅通;导管不得缠结,严禁折压、强拉,使用时严防踩踏、挤压,经常保持畅通。

使用时,必须有专人监护,经常检查作业人员情况及导管、进气口情况。

4.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的注意事项

用灭火器首选是泡沫灭火器。

使用时,用手握住灭火机的提环,平稳、快捷地提往火场,不要横扛、横拿。

灭火时,一手握住提环,另一手握住筒身的底边,将灭火器颠倒过来,喷嘴对准火源,用力摇晃几下,即可灭火。

注意:

⑴不要将灭火器的盖与底对着人体,防止盖、底弹出伤人。

⑵不要与水同时喷射在一起,以免影响灭火效果。

⑶扑灭电器火灾时,尽量先切断电源,防止人员触电。

4.3采取救援措施的注意事项

  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好防护器材,进行救援。

首选抢救中毒人员,再进行抢险处理。

要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安全停车卸压后,可能有余火、阀门内漏等情况,及时组织人员对内漏阀门加盲板进行隔绝处理或系统卸压处理后用消防蒸汽或灭火器灭火。

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