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342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Word下载.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Word下载.docx

现代知识分子有:

现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药》夏瑜、《狂人日记》狂人。

《狂人日记》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

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

英勇反抗旧世界、旧制度后来走向否定自己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子君)。

其中,鲁迅先生着力描写的、倾注了更多艺术心血的,是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

如《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子君。

鲁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

《在酒楼上》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富有朝气的青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时期敢于议论改革,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

可是十多年后却形容大改,锐气尽消,变得迂缓而颓唐,他“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靠教“子曰诗云”混日子,残酷的现实生活已将他的灵魂挤扁了,他无力继续为自己过去的理想奋斗,只能凄苦地自嘲像一只苍蝇“废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

3.对“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评价的理解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

•A、题材方面:

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鲁迅表现劳动人民(农民、妇女)有以下特点:

•1、对下层劳动人民深重苦难的真挚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沉痛揭示和批判下层人民的精神弱点,提出和表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

如《阿Q正传》中的阿Q,他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阿Q这一典型形象,反映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类型:

•传统知识分子和现代知识分子两类

•传统知识分子

•1、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

•2、被否定的反动知识分子--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肥皂》里的四铭(虚伪的道貌岸然之徒)、《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半流氓性质的人物)。

•现代知识分子

•1、现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药》夏瑜、《狂人日记》狂人。

•2、英勇反抗旧世界、旧制度后来走向否定自己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子君。

•B、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

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

拷问"

(农民题材的视角/知识分子题材的视角)

•C、小说模式:

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

看/被看"

与"

离去--归来--再离去"

如《祝福》…

(二)“格式的特别”——在小说叙述形式、人物塑造等方面"

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A、小说叙述形式

《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是一个首创。

两重叙述:

小说"

日记本文"

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

小序"

,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

我"

与"

余"

),两重叙述,两重视点。

两重叙述角度形成反讽的结构:

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

狂人(非正常)的世界"

,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

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

正常人的世界"

,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

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B、人物塑造方面

•1、"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的办法。

•2、"

画眼睛"

的方式,或采用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

•3、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4、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

•5、白描手法(对阿Q的描写:

最恼人的是他的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癫疮疤。

…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

4.请谈谈你对鲁迅批判国民性主题作品的理解。

5.谈谈你对老舍小说雅和俗的理解。

6.结合作品说明沈从文小说“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的主要区别;

结合具体的作品谈谈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特色。

P126

沈从文的小说题材由“湘西”与“都市”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相互对比,相互发明,前者使后者“真正呈现出病态”,后者则使前者“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

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湘西”题材中,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对湘西健全人性进行讴歌,展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都市”题材中,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表达了对城市的憎恶,把城市文化看作是一种扭曲人性的、虚伪的、做作的文化。

《边城》中“清澈见底的白河水,翠色逼人的茶峒的山,河边的吊脚楼,掩映在桃李花树间的人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跃然纸上。

这里的人们无不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以讲道理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总之美丽的自然、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淳朴的人相辅相成,展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八骏图》里的八骏也就是八位教授,外表上“老诚”、“庄严”,满口的“道德名分”,内心却不能忘怀世俗的情欲,作品通过不同情节,揭示了他们的道德观的虚伪性,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表达了对城市的憎恶。

描述湘西世界——人:

优美、健康、自然;

自然:

诗情画意;

人和自然:

相处和谐。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特色:

(1)传神的心理描写。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注重对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瞬间感受的捕捉,有时看似一笔带过,实际上却如空谷回音,余味不尽。

如《边城》中写到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

“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嘴笑着。

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内心微妙的情感涟漪。

沈从文对翠翠的心理描写刻画得十分传神,看似无意,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真实的心理状态。

(2)富有诗意的意境设置:

沈从文经常以意境来渲染某种特殊的氛围或隐喻某种人生境界;

作者还经常通过意境将主人公的某种情感或心理外化。

如《边城》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白塔。

小说从开篇讲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着一户单独人家,到写翠翠依在白塔旁玩,再到后来“爷爷死了,白塔倒了,一夜之间,翠翠长大了”再到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坍塌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这一贯穿的意象白塔象征着茶峒人的“内在生活”,“灵性的生活”,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古老文明被逐渐侵染,人们沦为金钱的奴隶时,白塔的支柱意义就显得尤其重要。

重新捐资修好白塔,就是找回心灵安慰,让精神得到重生。

(3)不拘一格的文体创新:

文体多样,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如《边城》的每一节都像一首诗。

沈从文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书写自然美,使作品整体显现出一种恬淡优美的感觉,像一首婉转的散文诗。

7.请结合《陈奂生上城》谈谈高晓声对批判国民性主题的继承和突破。

8.莫言《红高粱家族》的艺术特色

(1)重写历史。

《红高粱家族》并没有否认历史上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事实,但它换了一个角度,以土匪抗日为正面描写对象,这就回避了17年时期战争小说中的一些关键词:

阶级、革命、英雄等等。

作者着力要揭示的是一个民族的过去,以及这种过去与现在、与将来的某种有机的精神联系。

可以说,《红高粱》所要证明的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既充满了血腥味,又富有神秘感。

无论是“我”爷爷还是罗汉大爷,在他们的血液中浸润着那无拘无束的农民式的叛逆性格和土匪习气,同时亦保留着除暴安良、抗御外侮的坚忍不拔的伟大生命潜能。

(2)生机盎然的“民间世界”。

将目光转向粗犷、野蛮的高密东北乡,发现了爷爷奶奶们身上的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红高粱家族》中的主人公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外部经历和性格特征,但却能体现着民族民间精神的两个方面:

勇敢抗争和勤劳耐苦,这两方面构成中华民族的内聚力。

莫言几乎完全打破了传统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把整个故事讲述的非常自由散漫,这与作品中生机勃勃的自由精神是相暗合的。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的伟大是小说的另一主题。

(3)徘徊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叙述。

在《红高粱家族》里,莫言设置了一个“不肖子孙”的叙述者——“我”,这是一个与小说里的故事相隔近半个世纪的叙述者。

在叙述角色上,通过叙述者的不断变换,改变了故事的组合方式,在叙述时间上,小说打破了故事时间线性发展的模式。

一开始“我”是作为旁观者来叙述父亲的故事。

而后来旁观者却转换为参与者,叙述者也随之转换为叙述对象。

同时,在这里不仅叙述人的角色发生了位移,而且叙述视角也相应地进行了转换。

这样的叙事策略使小说叙述人自由地往来于过去与现实之间,在叙述层面上阻断了故事时间的连续性。

莫言通过时间切入点的不断变换,打破顺时性的叙述,使过去的故事与现实发生联系。

“我”作为后代的子孙,来讲述先辈的故事,使过去的历史同现实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这个叙述人的设置,既表现了不肖子孙在生命形态上的‘种的退化’的哲理思考,体现出对祖先的精神认同;

又弥合了时间的流逝所造成的历史断裂。

9.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

▪语言简练朴实,充满温情,故事真实确切。

以已近垂暮之年的主人公福贵对其一生的自叙回忆为叙述角度,以一种知命式的叙述语调讲述了一个几乎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关于“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的故事。

《活着》用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各种鲜活的人物,如一个真正中国式的贤妻良母家珍等。

另外,余华也一改先前的冷漠叙述,采用温情的语言。

当福贵把家产输光并把自己的爹气死后,福贵的娘常用“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来宽慰他,诸如此类的平实语言饱含着温情与爱,读来内心充满温暖。

▪细节描写。

《活着》的细节描写非常突出,刻画细致入微。

“家珍病了那么多年,在床上下不了地,头发还是梳得整整齐齐的。

”这里运用外貌细节描写,通过整齐的头发表现了家珍的规整以及积极严谨的生活态度。

▪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

余华用新写实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

作者可以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

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在文本中的运用,也使得《活着》成为余华的风格的转型标志。

▪独特的叙事技巧

双重叙述视角的设置的转换:

《活着》这部小说的叙述视角不同于以往小说的那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而是采用了一个采集乡间民谣者“我”和故事主人公福贵的双重叙述视角。

第一层叙述视角“我”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有了“我”,才使得主人公福贵饱含情感地讲述自己坎坷丰富一生能够自然舒缓地进行。

而福贵的叙述虽然展现了他苦难的一生,但也掺杂着细微的快乐,拉近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感染力。

叙事时间的独特性:

作品采用倒叙的方式,于文本时间“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主人公讲述了“四十年前”的故事。

这样的叙述顺序,使读者在小说开头就获得了主人公福贵最后活着的信息,而文本叙述时间又安排在“充满阳光的下午”,这些给读者带来了希望。

无论有多少艰难困苦,有多少生命陨落,而生活也就继续,生命依旧美好。

▪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死亡象征着活着。

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

余华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

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10.请结合作品说明乡土抒情体小说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上:

抒情体小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松散。

(2)语言上:

抒情体小说的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诗化特点,优美、清新、含蓄、精炼。

(3)叙述方式上:

叙述方式近于随笔,对于故事的叙述采用娓娓道来式,有丰富的环境、人物心理和语言描写,叙述营造一种恬淡,静谧的氛围。

(4)题材和主题上:

一般不写重大题材,不表现严肃、严峻的思想。

在“小”题材中抒发着浓烈的主观情绪,关注健康人性。

11.简述《围城》的主题意韵和幽默讽刺艺术,分析方鸿渐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

主题意韵:

1、社会反映的层面

《围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写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揭露社会上一些陋习及精神上的落后。

2、文化批判的层面

《围城》所构筑的文学世界,包含有钱钟书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是带有他的文化立场的。

《围城》主要通过人物的文化心态剖析来写“新儒林”。

3、哲理思考的层面

思考人类的某些弱点,人类的盲目性。

小说概括出了整个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并象征着整个人类的基本存在状况。

幽默讽刺艺术:

《围城》的幽默讽刺艺术别具一格,讽刺手法灵活多样,语言诙谐幽默,写人谈事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充满智慧,令人回味无穷。

语言简洁,议论精辟,生动有力。

1、运用比喻进行讽刺。

比喻新颖,灵妙运用,擅长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观念道理。

有人叫她(鲍小姐)“熟食铺子”,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2、运用活用词语进行讽刺。

后来跟中国“并肩作战”的英美两国,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

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此外全让给日本人。

“中立”作者在这里分拆开来变成“中不中”“立也不立”“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这几种思想,滑稽地嘲讽了英美两国的无能。

3、运用英文词语进行讽刺,使语言俏皮生动,充满趣味性。

“Hello!

Doctor方,好久不见!

”“Sure!

havealooksee!

”张吉民在话中夹些无谓的英文字,讽刺了张吉民自以为时髦,却不知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4、运用文言文词语进行讽刺

写到方遁翁时,就有下面一段话:

“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要洋人娶要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我这话没说错罢?

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一个道理。

”这里的“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不若吾家”是一句文言文,作者通过这一句话,就讽刺了方遁翁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讽刺了他卖弄学问的本质。

方鸿渐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

性格特征:

家学渊源、一表人材、为人正直、谈吐幽默。

自视颇高、愤世嫉俗、品位不凡。

实际却做不成什么具体的工作。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优柔寡断。

典型意义:

方鸿渐出身于破落的绅士家庭,自幼受士大夫家庭陈腐教育的熏陶,养成了清高善良又优柔寡断的性格。

作品通过他在欧洲游学四年,学无所得,回国后又四处碰壁,一事无成,最后在一次次失业失恋的困窘下,不得不在此冲出家庭的“围城”到重庆谋生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反映了抗战前期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动荡不安、彷徨不能自主的生活处境和空虚灰暗的精神状态。

方鸿渐的处境、性格和悲惨命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受过洋化教育的某一类留学生病态性格、心理以及人生道路的写照,凝聚着作者对婚姻、爱情、家庭以及整个人生的哲理思考。

12.谈谈你对张爱玲小说雅和俗的理解。

a)内容上,不关心大主题,多描写"

男女间的小事情"

和"

软弱的凡人"

,流露出冷漠和"

琐屑人生"

的态度。

张爱玲的小说着重描写的是沦陷前后上海和香港中上层社会病态的、不健全的、不完满、不幸的婚姻和恋爱,且对人物情感表态不明,不否定和揭示琐屑人生,而认为其为常态。

如《倾城之恋》写的是华侨富商范柳原与白公馆里的六小姐白流苏的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观故事,《红玫瑰与白玫瑰》写的是佟振保与红玫瑰王娇蕊和白玫瑰孟烟鹂的爱情故事。

并且在这些小说中,张爱玲没有直接对人物进行情感表态,而是让故事自由发展,不肯定也不否定。

b)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冷艳、苍凉。

张爱玲多次谈到自己的写法是参差的对照,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

“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我喜欢参差的对照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张爱玲的作品里参差对照的写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自身性格不同方面的对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就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振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人,因而他循规蹈矩,成为了“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

由于其“柳下惠”的好名声,好友将自己的娇妻不经意间推给了他,后来却无法抗拒诱惑而与好友之妻娇蕊“越轨”。

在这里,振保的社会化角色和私人化生活构成了一组矛盾。

在佟振保身上,“秩序”与“越轨”、“现代”与“传统”、“社会化角色与私人化生活”、“好人”与“堕落”等等冲突构成了他的双重人格,且有两极化倾向。

c)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及肯定。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质生活的世界中,她们大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她们的情欲、嫉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普遍的人性凝定在普通的人身上。

如《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为了享乐与金钱,背叛了没落世家恪守的传统道德观念。

d)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而意象丰富。

张爱玲对语言的颜色、情调、动静和意蕴多有极其敏慧的体悟,写肖像、写口吻、写神态、写氛围、无不笔致轻灵、才华闪烁、潇洒自如,这是张爱玲小说艺术最动人的地方之一。

第一炉香》中“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

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用华丽的语言和丰富的色彩进行强烈对照,给予读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暗示主人公葛薇龙命运的转折。

13.分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

诗人应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对自然形态的情感进行选择、修饰与规范,使其艺术化。

•绘画美:

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一种“绘画美”。

《死水》具有绘画美。

诗人以美写丑,选用了翡翠、桃花、云霞、罗绮、绿酒、白沫等词把“一沟绝望的死水”描绘得色彩斑斓,以色彩的美衬托“死水”的丑,表现出作者对旧中国的憎恶和愤怒。

•建筑美:

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死水》每节四行,每句九字。

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

•音乐美:

指的是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取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如《死水》。

这首诗有属于听觉方面的音乐美:

每行诗四个音尺,四个音尺组成相同,都是三个两字尺一个三子尺,三字尺的排列位置不尽相同但不要放在诗行最后,而是以二字尺双音节收尾。

偶句押韵,每节换韵。

读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而有变化,富有旋律美。

例: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沫”“破”押韵。

14.结合具体的作品,谈谈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要点: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另一面:

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

其中,土地的意象如《我爱这土地》

点出土地情绪: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已无法唱出悦耳的歌声,当却仍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抒发了对土地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

倾吐土地情绪:

“暴风雨”等意象告诉我们艾青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的饱含悲愤的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显现出一种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绪,自土地来比归于土地,因而爱得以升华和永恒。

升华土地情绪:

“土地”象征着生养诗人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爱情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实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绪,强化了诗人“爱祖国爱土地”的主题。

太阳的意象如《黎明的通知》

在诗人的笔下,黎明是一个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的美好的艺术形象。

诗人面对暂难深重的祖国大地,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心,代表黎明发出了通知。

从黎明这个意象中,提炼出抗日即将胜利,光明的中国即将出现这一思想。

朴实的诗句中蕴含着诗人的爱与恨,美好的画面显露出了作者的信心和希望,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烈向往。

15.结合具体诗篇感受徐志摩诗艺术特点。

P55-P56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2)韵律和谐,富手音乐美。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4)词藻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