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290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

1.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必考查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点到面的距离,求角或距离的步骤是“一作、二证、三算”,即在添置必要的辅助线或辅助面后,通过推理论证某个角或线段就是所求空间角或空间距离的相关量,最后再计算。

2.立体几体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在近年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近几年立体几何探索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

(1)探索条件,即探索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2)探索结论,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命题的结论是什么。

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先观察,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

(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3)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

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再根据所学知识,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结论是否存在,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

 

(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论证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

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2.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3.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

4.应用以上“转化”的基本思路——“由求证想判定,由已知想性质。

5.唯一性结论:

 

1.三类角的定义: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

0°<θ≤90°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0°≤θ≤90°

(3)二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θ,0°<θ≤180°

2.三类角的求法:

转化为平面角“一找、二作、三算”

即:

(1)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2)证明其符合定义;

(3)指出所求作的角;

(4)计算大小。

 

(三)空间距离: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三角形中求解。

求点到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求之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离,面面距离都可转化为点到面的距离。

 

【典型例题】

(一)与角有关的问题

例1.

(1)如图,E、F分别为三棱锥P—ABC的棱AP、BC的中点,PC=10,AB=6,EF=7,则异面直线AB与PC所成的角为()

A.60° B.45° C.30° D.120°

解:

取AC中点G,连结EG、FG,则

∴∠EGF为AB与PC所成的角

在△EGF中,由余弦定理,

∴AB与PC所成的角为180°-120°=60°

∴选A

 

(2)已知正四棱锥以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某个面为底面,且与该正方体有相同的全面积,则这一正四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解:

∴选A

 

①点P到平面QEF的距离为定值;

②直线PQ与平面PEF所成的角为定值;

③二面角P—EF—Q的大小为定值;

④三棱锥P—QEF的体积为定值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

解:

∴①对,②错

值,∴③对

综上,①③④正确。

 

例2.图①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MN和PQ是两条面对角线,请在图

(2)的正方体中将MN,PQ画出来,并就这个正方体解答下列各题:

(1)求MN和PQ所成角的大小;

(2)求四面体M—NPQ的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之比;

(3)求二面角M—NQ—P的大小。

解:

(1)如图②,作出MN、PQ

∵PQ∥NC,又△MNC为正三角形

∴∠MNC=60°

∴PQ与MN成角为60°

即四面体M—NPQ的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之比为1:

6

(3)连结MA交PQ于O点,则MO⊥PQ

又NP⊥面PAQM,∴NP⊥MO,则MO⊥面PNQ

过O作OE⊥NQ,连结ME,则ME⊥NQ

∴∠MEO为二面角M—NQ—P的平面角

在Rt△NMQ中,ME·NQ=MN·MQ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

∴∠MEO=60°

即二面角M—NQ—P的大小为60°。

 

例3.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B⊥AD,侧面PAD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为菱形,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1)求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

(2)求面APB与面CP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

(1)作PO⊥平面ABCD,垂足为O,连结OB、OA、OD,OB与AD交于点E,连结PE

∵AD⊥PB,∴AD⊥OB(根据___________)

∵PA=PD,∴OA=OD

于是OB平分AD,点E为AD中点

∴PE⊥AD

∴∠PEB为面PAD与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PEB=120°,∠PEO=60°

即为P点到面ABCD的距离。

(2)由已知ABCD为菱形,及△PAD为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PA=AB=2,又易证PB⊥BC

故取PB中点G,PC中点F

则AG⊥PB,GF∥BC

又BC⊥PB,∴GF⊥PB

∴∠AGF为面APB与面CPB所成的平面角

∵GF∥BC∥AD,∴∠AGF=π-∠GAE

连结GE,易证AE⊥平面POB

(2)解法2:

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其中O为坐标原点,x轴平行于DA

 

(二)与距离有关的问题

例4.

(1)已知在△ABC中,AB=9,AC=15,∠BAC=120°,它所在平面外一点P到△ABC三个顶点的距离都是14,那么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是()

A.13 B.11 C.9 D.7

解:

设点P在△ABC所在平面上的射影为O

∵PA=PB=PC,∴O为△ABC的外心

△ABC中,AB=9,AC=15,∠BAC=120°

 

长度为___________。

解:

(采用展开图的方法)

点评:

此类试题,求沿表面运动最短路径,应展开表面为同一平面内,则线段最短。

但必须注意的是,应比较其各种不同展开形式中的不同的路径,取其最小的一个。

 

(3)在北纬45°圈上有甲、乙两地,它们的经度分别是东经140°与西经130°,设地球半径为R,则甲、乙两地的球面距离是()

解:

(O1为小圆圆心)

∴△AOB为正三角形(O为球心)

∴选D

 

例5.如图,四棱锥P—ABCD,底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E、F分别是AB、PD中点。

(1)求证:

AF∥平面PEC;

距离。

解:

G为PC中点,连结FG、EG

又∵F为PD中点

∴四边形AEGF为平行四边形

∴AF∥平面PEC

(2)∵CD⊥AD,又PA⊥面ABCD

∴AD为PD在面ABCD上射影

∴CD⊥PD

∴∠PDA为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且∠PDA=45°

则△PA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F⊥PD,又CD⊥平面PAD

∴CD⊥AF

∴AF⊥面PCD

作FH⊥PC于H,则AF⊥FH

又EG∥AF,∴EG⊥FH

∴FH⊥面PEC,∴FH为F到面PEC的距离

在Rt△PEG中,FH·PG=PF·FG

方法2:

(体积法)

∵AF∥面PEC,故只要求点A到面PEC的距离d

易证AF⊥面PCD,∴EG⊥面PCD

∴EG⊥PC

 

(三)对命题条件的探索

例6.

(1)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AB=3,BC=a,若PA⊥平面ABCD,在BC边上取点E,使PE⊥DE,则满足条件E点有两个时,a的取值范围是()

解:

∵PA⊥面ABCD,PE⊥DE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知PE的射影AE⊥BE

所以满足条件的点E是以AD为直径的圆与BC的交点,要有两个交点,则

AD>2AB=6

∴选A

 

(2)如图,在三棱柱ABC-A'B'C'中,点E、F、H、K分别为AC'、CB'、A'B、B'C'的中点,G为△ABC的重心,从K、H、G、B'中取一点作为P,使得该棱柱恰有2条棱与平面PEF平行,则P为()

A.K B.H C.G D.B

分析:

从题目中的“中点”条件,联想到“中位线”。

而平面PEF中,EF为定直线,连BC'则F为BC'中点

考虑到若P为K点,则还有AA'、BB'、CC'都平行于FK

即它们也都平行于平面PEF,不合题意。

同理P也不能为H点,若P为B'点时,EF与B'A'共面也不符合题意(这时只有一条棱平行于平面PEF),可见只能取G点。

故选C

 

例7.

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置;

解:

(1)(用反证法)

∴不存在点P满足题目条件

(2)过B作BH⊥AP于H,连CH

即∠BHC是二面角C—AP—B的平面角

∴∠BAH=30°

下面求Q点的位置。

 

(四)对命题结论的探索

例8.

并且总保持AP⊥BD1,则动点P的轨迹是()

分析:

从条件AP⊥BD1出发,可知AP必在过A点且与BD1垂直的平面B1AC上

∴点P必在B1C上

∴选A

 

(2)如图,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则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

A.直线AB上 B.直线BC上

C.直线CA上 D.△ABC内部

解:

连结AC1

∵AC⊥AB,又AC⊥BC1

∴AC⊥面ABC1

则C在面ABC上的射影必在交线AB上

∴选A

 

例9.在四面体ABCD中,AB⊥BC,AB⊥BD,BC⊥CD,且AB=BC=1。

(1)求证:

平面CBD⊥平面ABD;

(2)是否存在这样的四面体,使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为30°?

如果存在,求出CD的长;如果不存在,请找出一个角θ,使得存在这样的四面体,使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为θ。

解:

(1)∵AB⊥BC,AB⊥BD

∴面ABD⊥面CBD

(2)设CD=x,在面CBD内作CE⊥BD于E

(1)知平面ABD⊥面BCD,且BD为交线

∴CE⊥平面ABD

作EF⊥AD于F,连结CF,则CF⊥AD

∴∠CFE为“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且∠CFE=30°

又在Rt△BCD中,CE·BD=CB·CD

又∵CD⊥BC,又BC为AC在面BCD上射影

∴CD⊥AC

则在Rt△ACD中,CF·AD=AC·CD

故不存在这样的四面体,使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为30°

故θ可以取45°~90°之间的任意角。

点评:

本题是一道存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