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2784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文档格式.docx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文档格式.docx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11版的前言全部重写,把语文改成了语言文字训练,不是简单的叫法的改变,改变了语文课程的根本的性质。

这段话中首先明确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人的活动就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知识是暂时的,能力是长久的,但文化是永恒的,是要不断传承的,所以说语文课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唐诗宋词铸就了辉煌的中华文化,由于近年来语文课程出现的偏差,国民的语文素养严重缺失。

出现了大量大学生提笔写不了规范字,张嘴说不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话,写不了字通理顺的文章的怪现象,现在的文学家越来越少,巴金、老舍等文学大家几乎绝迹了。

有人发出“救救语文”的呐喊。

语文课程还是一门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面临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更是当之无愧的担当起提高国民素养的基石作用。

语文课就是母语课,顾明远教授说“母语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语言,它是这个民族的社会交际的基本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

因此,每个国家都把母语教学放在课程最重要的位置。

”2011版的课标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尤其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前言很明确的指明了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明确了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从“人文为中心向语言为中心”转变。

一是课程的性质,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句话就讲清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再次明确语文课程就是引导学生先学习后运用语言文字。

学习就是首先对语言文字要理解,要能听得明白,看得懂,能看明白了数学、物理等就学好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学习所有课程的前提。

其次要能运用,运用的能力最终的落实就在说和写上,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

语文实践性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把语言文字的运用与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科的学习联系起来。

最直观的表现就落实到了写作上,写作不仅可以反映写作能力,也能反映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句话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开始设语文课程的目的意义。

语文教材吸收浓缩了大量的中外优秀的文化,教师应能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青少年最好的时光指导学生背诵积累,经过内化的过程,用优秀的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最后总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后面将具体讲。

二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所有的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所有的课堂教学应落实的目标,应渗透于每节课中。

共有四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强调的是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许多课堂教师只教知识点,自己也不知道方法,最后还要埋怨学生学得死,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无论是识字、阅读、习作都有许多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总结、发现方法,通过教授、引导是学生学会这些方法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培养习惯很重要,叶圣陶说“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良好的书写习惯、预习习惯、读书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教师要有培养的意识并能坚持。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强、外延很广的一门课程,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

强调落实语文教学做最有效的途径就要“多读、多写、多积累”。

近年来,有识之士多次提出的观点,课堂要书声朗朗,把写挤进课堂,近年来的国学热等都是很好地体现。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题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自主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我要学时学习的最高境界,前提是对学习感兴趣。

过去的私塾就是让学生大量的背、读,体现学生自读为主的理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体现自读自悟的理解过程。

合作是提倡互相交流,思想的碰撞。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皆语文,注意要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前期出现了对传统的全盘否定,经过验证再次提出优秀的传统要继承并发扬。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是课程的设计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课标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和内容,并详细地对各个年段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的任务。

其中有许多量化指标,教师应铭记于心,课堂教学应落实完成的教学目标,同时这部分也是检测的依据。

课标第三部分是实施建议。

从教学的方面,评价的方面,教材的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四个方面方面对教学、评价、如何很好地用教材及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对现实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好地帮助和借鉴作用。

最后是附录,包括优秀诗文背诵篇名、课外的读物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及字表等,字表中300个基本字是首次提出的,给教师的识字教学提供了基础和空间。

附录是对识字、阅读教学的主要的参考。

如果教学是比作一列火车,课标就是铁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目标,课标十分重要,内化在心。

落实到行,才能把住教学的大方向,落实教学目标,不会出现偏差。

三、把握课标落实课堂教学

1、落实语言文字构建语文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语文这门课程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要教语文?

这是语文教学的实质问题,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原因是教师没有理清语文课程的庐山真面目。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和任务作出了清晰的阐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才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共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在这几段话中,多次提及“语言文字运用”,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

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指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即所谓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教材中的所用的文章,侧重点不同:

有的文字优美,有的结构独特,有的层次分明,但都可以提供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作为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领悟、挖掘文章的语言表达方法,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认真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又是怎样表达出真情实感从中感悟出值得学习和运用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达。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所表达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情感的,可以抓住文中的动词来学习,“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通过一连三个“飞”,表现出蒙汉情深,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飞”字的用法,感悟一个动词连续反复使用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即“文字有情感”,后面的段落中,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类似的动词再次进行体会,学习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魅力。

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常见学生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但不会用,这是能力的训练不到位。

叶圣陶认为“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

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

如《草原》一课的学习时,学习了“运用动词传达情意”的方法后,让学生模仿用动词表现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境。

在这些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逐步引导学生离开文本,结合生活学习运用动词表达真情实感,达到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的目的。

基本流程就是“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是在抓住文本的特点,品读语言文字之妙,训练语文思维能力。

切入点依据课文特点而定,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段也可是文中的标点。

无论怎样,语文课堂要做语文的事,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深入文本品词析句,领悟表达方法;

跳出文本表达个人的感受,实践方法,落实听、说、读、写的能力。

2、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创建和谐课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就是通过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所有学科都共有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是语文学科独有的。

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掌握工具性,培养语文能力是重中之重,人文性则要有机地渗透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之中,二者要和谐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两方面的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由于教师对二者的度把握不好,出现了“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和“思想教育课”两个极端,如《太阳》这篇说明文,有的教师很用功查找了大量有关太阳的资料,指导学生学习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给学生介绍太阳、天文的有关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

又如《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向老支书学习,学习先人后己的优秀品德,上成思品课,等等,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课屡见不鲜。

既不能单纯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又不能只进行思想教育,而且二者都要在课堂中得以体现,使许多教师非常为难,如何做到二者有机地相融呢?

钱梦龙先生说“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

”语言文字不能脱离于文本,要在语境中体会品味如《花种》对一个词“含笑一现”的理解,教师解释“昙花开放时间很短,而且多在晚上,稍不留意就错过了,所以说昙花含笑一现”,依托文本在语境中体会。

教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要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还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如《我要的葫芦》有一个训练点“叶子上有虫怕什么?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要结合文本了解种葫芦的人的对自然事物内在关系不了解,说话时不在乎的神情与语气,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了解了文本的思想感情。

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人文性更不能孤立地存在,否则就成了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达不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人文性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文本本身的思想意义,必须是潜移默化的,要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落实二者的和谐统一可以有以下的途径:

朗读落实。

学生深入文本后,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个人的情感;

品词析句。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品词析句,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的思想,揣摩作者的思路,从而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与对话;

理解感悟。

在文本中走个来回,了解作者“写什么”理解作者是“怎样写”;

写挤进课堂。

强调把写挤进课堂,落实的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和感悟,抓住情感的及时练笔,就能形成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并在转化为语言实践的能力。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阅读中能用心品味,一定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抓住这些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起来,最终就形成了学生的思想,化为语言实践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内化文本的语言形式,再借助文本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一进一出,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进行融合。

工具性和人文性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时,可能比重有所不同,但二者决不能分开。

3、落实教学目标创建有效课堂。

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有很多是量化的、刚性的指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即所谓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其实还是落实的语文课程的特点,知识与能力落实的是工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的是人文性,过程与方法落实的是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三者相互渗透,但每堂课中都要落实的核心是“知识与能力”。

课标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有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3、4、5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后4条侧重于“知识与能力”。

课程标准中分为四个年段,分别对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的明确的目标,目标是螺旋上升的,教师认真学习,揣摩各阶段目标的不同要求。

如阅读教学

学段

阅读形式

阅读能力

阅读文体

第一学段

学习默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

第二学段

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阅读叙事性作品

第三学段

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法方法。

明确提出不同文体阅读的要求,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形式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共同要求,第一学段加上了“学习”降低难度,第2、3学段,分别是初步学会和有一定速度,要求提高,并逐步构建“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四种阅读形式。

理解词句的方法及要求上呈现出梯度层次。

阅读能力上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和复述大意,第三学段则在揣摩文章表达方面提出了解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梯度鲜明。

教学目标关系到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全面正确地把控目标。

作为教师,课前应对课标总目标了然于心,熟悉年段目标,在把握本册教材目标的前提下,明确单元目标确定本课书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许多教师最为困惑的,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想展示的很多,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也没抓住。

我们首先明确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目标,如《棉花姑娘》有些教师认为重点目标就是了解七星瓢虫吃蚜虫;

《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是重点,这样语文能力就会落空。

到底怎样找准教学目标呢?

首先围绕学段目标找,认真研究领会课标中确的学段目标,把目标合理地分配到教材的相关课文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每课确定一、两个重点目标。

有的课文侧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培养词句理解的能力,有的侧重某种学习写作方法等,无论哪种教师一定要学会取舍。

可以把所有的目标罗列出来后,想想哪些要教,哪些不要教。

牢记:

“学生已知已懂的不教;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教了也不会的不教,这个内容放在别的课文会更好的不教。

”“四不教”原则。

如《白杨》一课,课标中第三学段对阅读要求提出的目标有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材提示中的单元目标是1、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把握课文的在主要内容的能力;

2、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这样写的好处;

3学习边阅读边提出问题讨论。

具体到课文中,文中有不少句子以物喻人,句意含蓄。

这是课文的特点所在,又是学习的难点所在,还是本组课文含义深刻的重点所在,特点、难点、重点三者结合,“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以物喻人的写法”就是本篇课文教学重点和目标。

把握了教学目标、重点,就是结合学生的学情、教师的专业素养寻求恰当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一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各年段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目标和重点也各不相同。

年段不同教学重点目标不同

低段要凸显字词和朗读,其他内容可以少教或不教。

低年级识字和写字是教学重点目标,如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可教的内容可以几点:

1、学认6个字,学写7个字;

2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掌握“盼望”等8个词语;

4学会感叹句子表达的感情;

5、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理解课文内容;

7、了解童话有三次反复、对话多的特点;

8懂得燕子是益虫蚜虫是害虫;

9、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10、教授自主识字的方法。

结合低段的学习重点,1、2、3项是关于识字写字、词语、朗读的,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要确定,4、感叹句在本课中不突出,可以不讲,5、6、7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自己可以学会,8、9是可以渗透;

10可以与1结合,1、3点整合,就剩下识字写字和课文朗读,两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一部分生字,正确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一部分生字,教学目标非常明确,符合低年级教学重点。

而且新课标明确规定低年段的写字教学每节课不少于十分钟。

高段,要凸显表达方法,力求读写结合。

如仇千记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很长,涉及的面及可学的东西非常多,而仇老师目的非常明确,1、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深刻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了解作者用简练的语言精确概括居里夫人优秀品质的方法,通过小练笔读写达到读写结合。

整堂课没有所谓的亮点,但教学目标依学段目标依课文而定而定,所有学生有所获。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会舍得,抓住教《一夜的工作》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景阳冈》学习动词的准确与生动,《穷人》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些就体现了一课一得。

中段介于低段和高段之间,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取舍,字、词、句难点多的,侧重理解词语;

语言优美的侧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文体特点结合单元重难点和课后问题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中还包括包括课时目标及每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这点往往会被许多老师忽视,多数教师在确定课时目标是直接抄教参书,上课时“脚踩西瓜皮,滑哪算哪。

”课时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化。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师依据教参书确定的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自然段。

两课时,每一课时的目标不明确,教学任务不清。

修改后改为第一课时:

(1)、学会15个生字,读通顺课文。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的新词;

(2)、读文后感知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3)、梳理课文,说说哪部分描写了它是个美丽的地方,哪部分描写了它是个富饶的地方,并读出对它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1)、读文后,深深感知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作业本中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并进行仿写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和其他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训练。

修改后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任务明确,便于教师的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