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大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2707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大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大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大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大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大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大纲Word下载.docx

《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大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大纲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大纲Word下载.docx

笔试与面试

就业协议及就业权益保护

就业流程

如何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1、考核方式:

课堂表现20%+作业20%+期末考试60%

2、在职业生涯规划部分,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我院的职业生涯大赛。

3、两次作业。

一是职业生涯规划书;

二是个人简历

4、1-2次课堂讨论

5、讲座1-2次

第一讲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制度的沿革。

2、正确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3、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制约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制度沿革

1、建国初期,按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专业人才十分缺乏,高等教育很不发达,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

我们对苏联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苏联本身也充当了积极的角色。

苏联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在中国国家经济和政治对苏联全方位的借鉴环境中展开的。

1951年中央政务院在一份政令中明确了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一计划分配的制度,并在第二年印发的毕业生统一分配方案中规定:

由中央人事部制定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科系人数调配表,各大行政区按计划调配。

从此,高度集中的毕业生计划分配管理制度开始形成。

2、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

随着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人们解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

上世纪60年代,教育部下发了《高等教育60条》,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即¡

°

稳步发展、巩固提高、重在质量¡

±

那时的教育强调质量第一,速度服从质量。

 

从1958年到1965年,政治审查在高考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教育部、各高校贯彻以政治为主的录取原则。

在那个年代,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外,家庭成分也是考生能否上大学的决定因素。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改革

“文革”的爆发,中国的教育体质不仅彻底背离了苏联模式,而且也背离了“任何已知教育的模式”。

1966——1969高校停止招生

1970——1976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在分配就业上实行“厂来厂去、社来社去、哪来哪去”的制度。

这是一种在“左”倾思想指导下确定的高等教育招生和就业制度。

4、1977——1984年恢复文革前的模式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1977年底,在“文革”中中断了10年的高考正式举行。

无数青年在田间地头、在工厂的机器旁心潮澎湃。

他们从农村、工厂、牧区、学校和机关涌向考场,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值得记忆的一幅风景。

许多中国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优点: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人才对口培养。

弊端:

包的过多,管的过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条块分割的体制,造成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无法统一高等教育事业大量学校、专业、学科重复设置,投资大,规模效益低。

大学毕业生计划分配制度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

1、高等学校及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难以直接见面。

学校无法得知用人单位的使用意图,用人单位也不了解学校的专业和培养方向,毕业生不知道即将从事的工作,因而造成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2、由于计划分配制度环节过多,造成了分配渠道的不畅通。

对部委和地方所属高校毕业生很难进行横向调剂,导致了毕业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3、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要不到,不需要的年年给,造成人才的积压与短缺并存。

4、学生缺乏竞争的压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5、高校不了解社会需求,对社会需求缺乏预见性,专业设置不当,培养计划不周,缺乏提高办学质量、效益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5、1985年开始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新探索

1985年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要根本改变当时教育领域里的弊端,就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

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打破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办法。

实行国家计划招生和用人单位委托培养,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相结合的办法。

对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

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

《报告》指出:

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6、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模式转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十四大召开,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1993年中央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高等教育要形成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在《纲要实施意见》中确定的改革步骤为:

1997年,大多数学校按新制度运作;

2000年,基本实现新旧体制转轨。

7、高校扩招,满足社会需求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2000年高校继续扩招,并向西部地区倾斜。

此后,高校招生连续多年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增加。

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人,随着1999年全国大规模高校扩招,2006年这一数字变成495万人,2007年达570万人。

2008年595万人,2009年611万人,在历史上首次突破600万大关;

2010年达657万人,预计平均录取率接近80%。

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奢侈品”。

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录取百分比徘徊在个位数,到了80年代末变成百分之十几,而1999年扩招之后,录取比例达到百分之几十。

1999年的高校扩招给无数考生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使得数百万人尝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滋味儿,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

这一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1万高校毕业生,到今天的657万;

从100个考生只录取四五个人,到今天每10名考生中就有8个能考上大学。

6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飞跃。

大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

精英式教育 - 大众化教育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回顾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生分配制度:

统包统分,包当干部;

•80年代中期毕业生分配制度:

计划内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90年代初期的毕业生分配制度:

中期改革方案;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目前就业机制: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现状

我国高校扩招现象继续存在,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但就业率却逐年走低。

麦可思研究院数据表明,全国2008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但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

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达到68%。

由此看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低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2009年我国毕业生就业形势

2009年出现世界性经济危机。

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条件下,全国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比2008年的559万增加了52万,增幅9.3%。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2010年我国毕业生就业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

国际金融危机对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四)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

人生有四件大事?

1、上学

2、就业

3、结婚

4、生子

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结婚需要以工作为前提,生养孩子需要以工资收入作为保障。

人生有三关:

一是事业关→一怕入错行

二是爱情关→二怕娶错妻嫁错郎

三是健康关→三怕身心有大恙

三、当前就业形势的有利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扩招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新增的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

(二)大学毕业生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而发达国家占30%——50%,美国占60%,日本、韩国占30%,不发达国家占8.8%,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还没有达到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因此,目前中国并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已经多得分不出去的问题,中国仍属人才奇缺的国家。

(三)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就业空间进一步加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今后5至10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至少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

专家预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

(四)加入WTO使就业机会增加

WTO的加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进出口贸易大量增加,对人才的需求也持续看涨。

加入WTO后,我国可新增就业岗位1200万,就业机会增长33%。

(五)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急剧增加

(六)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加大

(七)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遇。

四、当前就业形势的不利因素

(一)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

(二)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

(三)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

(五)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案例】

我院毕业生小王,直到毕业前5月份还未落实工作单位。

同学去参加一家省计算机公司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

刚好公司在杭州的分公司要他,专业对口,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

单位地点必须在济南或青岛,至于到济南青岛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

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少毕业生害怕到省外去,但又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五、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趋势

(一)一次就业成为历史的遗迹,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成为就业的主流脉象

(二)就业全国化成为趋势

(三)报考公务员行情看涨

(四)报考研究生持续“高烧”

(五)新兴就业形式蔚然成风

(六)自主创业悄然兴起

六、中央鼓励与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

  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4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

  1.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2.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

三支一扶¡

(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

  3.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4.中组部、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

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共青团中央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

从2003年开始,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2、“三支一扶”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共青团中央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

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

特岗教师聘期3年。

4、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

•  2008年,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印发<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

的通知》,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团支部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村工作期限一般为2-3年。

•  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重点是应届毕业和毕业1至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非中共党员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以选聘。

   5、参加中央部门组织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后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⑴公务员招录优惠:

⑵事业单位招聘优惠:

鼓励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同时,各省(区、市)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

⑶考学升学优惠:

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

⑷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政策:

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⑸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

⑹其他:

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

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

尽管国家采取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但是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的多;

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今后的毕业生还将面临着“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查通过人数达到105万,比2008年增长21%,供需比达78:

1。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查通过人数达到1468079人,比2009年增长41%,供需比达95: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超146万人报名竞争最激烈十大职位¡

ª

¡

集中于中央部委、海关、国税部门

欧洲处主任科员以下1:

4224

厦门海关现场监管4:

3443

期刊出版处主任科员以下1:

3377

大连海关监管1:

2929

枣庄市国家税务局办公室科员1:

2911

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科员1:

2799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1:

2683

西安市阎良区国家税务局1:

2372

公安部地方公安系统1:

2368

乌鲁木齐海关喀什海关监管查验2:

2271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一宏观方面

1、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新增劳动岗位减少。

2、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失衡。

3、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人数剧增;

4、新《劳动法》的实施,使企业用人成本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二中观方面

1、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

2、高校没有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三    微观方面

1、90%大学生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1)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工作?

   

(2)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3)缺少工作经验。

2、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

3、就业力缺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