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2510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Word文档格式.docx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Word文档格式.docx

4.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歌德在其诗剧《浮士德》中描述出的一种精神。

“浮土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因而浮土德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封闭的“象牙塔”,进入大千世界。

“浮土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正如浮土德所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

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

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

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浮土德虽有暂时的踟蹰,但绝不栖息止步。

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土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

正是因此,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探索追求。

5.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理论,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自身思想的表达程度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以上,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意思就是说人类的语言是无法尽善尽美地表达思想的,因此对于读者而言,作者也没有必要写得过于宣露,因为读者是能够读懂的。

”冰山原则”的创作理论是由美国作家海明威最先提出的,在文学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说:

“我经常尝试按冰山的原则去创作”。

他又说:

“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宏伟壮观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冰山的八分之七的部分在水面以下。

“冰山原则”使海明威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在文体上,他的风格简约、含蓄、清新而又内涵丰富,他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心独白、意识流手法、象征手法等来表达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作品结构上,他往往只截取故事中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集中地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

这种海明威式的时间模式和他电报式的文体风格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独特的“冰山风格”。

二、简答题:

1.浅谈《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的形象特征。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特质包括重视荣誉,英勇善战,所向无敌,鲁莽暴烈,任性,易怒,固执,重视友谊,有同情心等。

他被称为“希腊第一勇士”,是人神结合的产物,父亲是人间国王,母亲是海上女神忒提斯,因此他是半神半人,具有超凡的能力。

在阿喀琉斯出生后,他母亲忒提斯倒提一只脚把他浸入冥河(一说把他放在天火里锻烧),使他周身刀箭不入,唯有被手提着的脚后跟没有浸到河水,成为他惟一致命之处。

这也就是“阿喀琉斯之踵”的来历。

神谕他有两种命运:

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地死亡。

他勇敢地选择了后者。

这既是因为他将勇士的荣誉置于生命之上,也是因为神的一个预言:

如果阿喀琉斯不参战,希腊人就不能取得特洛伊战争的胜利。

这表明他对自己的部族有强烈的责任感。

然而,他并不总是高大顽强,没有缺点。

当阿伽门农抢走他喜爱的女奴时,他赌气不上战场,造成了希腊联军的惨败,并间接害死了自己的挚友;

他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痛不欲生,尽管母亲警告他:

为友复仇将在战场上丧生,阿喀琉斯仍坚决走上战场,然而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幼便杀便砍,让尸体堵塞了河道。

杀死赫克托耳后,不予理睬赫克托耳生前不要侮辱他的尸体的请求,表现出既勇猛却又任性、易怒、暴躁、固执的一面。

但当普里阿摩斯恳求他归还儿子的遗体时,他不仅宽待老王,而且为死者整容,并承诺在赫克托耳葬礼期间停战,显示了同情心。

所以,哲学家黑格尔称阿喀琉斯:

“这是一个人”。

2.浅谈巴尔扎克在小说《高老头》中如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且注重细节描写的?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且注重细节描写;

全书的情节主要在两个场景上展开:

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太太、雷斯多太太和纽沁根太太的客厅。

即由下层社会和上流社会这两个对立的侧面,构成了整个巴黎的全景图画。

以伏盖公寓为例,它坐落在偏僻角落,外表恶俗不堪,屋内陈设和周围氛围阴森比人,各层居室分出等级,如同一个小社会。

这样的细节描写为人物描写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性格面貌。

细节描写方面,巴尔扎克充分运用了个性化的肖像描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夸张手法等,来描写人物性格。

例如描写伏脱冷时充分体现出他性格的刚硬部分:

“肩头很宽,胸部很发达,肌肉暴突,方方的手非常厚实,手指中节生着一簇簇差茶红色的浓毛”。

鲍赛昂夫人则从性格到语言都是文雅的。

高老头的父爱带有一种歇斯底里、近乎色情的性格等。

3.浅谈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何体现了他小说创作“非个人化”、“科学化”的观念。

福楼拜在创作中反对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渲泄。

福楼拜说:

“我们不应该利用艺术发泄我们的情感,因为艺术是一个自身完备的天地,仿佛是一颗星星,用不着支柱。

我们必须脱离一切刹那的因素,然后越少感受对象,我们反而容易如实表现它永久的普遍的性质,天才或许不是别的,是叫对象来感觉的官能。

物役于人,不是人役于物。

艺术家表现激情,然而是描写的,属于一种再现的作用,具有形体的美丽,否则容易流于艺术娼妓化,甚至情绪娼妓化。

”所以福楼拜主张客观地呈示自然,认为作家在描写庞杂的事物时,必须用画幅呈示自然的形状。

要做到客观地展示自然,福楼拜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必须“退出小说”,进入无我的境界,把客观性放到了创作的首要位置。

然而,文学创作中纯粹的无我境界只不过是作家一厢情愿的幻想。

因为,无论一个作家如何客观地把事物写得自然逼真,他所描写的社会与人生都是出自他的心灵的,因而都是主观化了的。

福楼拜主张客观地呈示自然,其实也只不过是要求作家自己不直接地在作品中出现,不要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指手划脚地发表议论,而不是指取消作家在作品中的存在。

这种把作家的“自我”在作品中淡化的过程,使小说所呈现的社会与人显得更为自然,更合乎生活的原本形态,小说也就成了如福楼拜所主张和追求的“生活的科学形式”。

追求叙事之客观效果的努力,一个重要表现即是,作家在《包法利夫人》中大量运用了自由间接引语。

所谓自由间接引语就是人称和时态上形同间接引语但又没有引导语导出的独立转述语。

例如:

她不弹钢琴了。

干吗还弹呢?

有谁听她呀?

她走了出来。

墙仿佛在颤动,天花板像压了下来似的。

这两个例句,无一不是由一个第三人称陈述句开始,而后又不留痕迹地滑向自由间接引语。

陈述句呈现的叙述者(作者)的声音,而自由间接引语展现的则是爱玛的心理活动或是她的直接观感。

作者省去了“她想”、“她感觉到”的字样,使读者仿佛感受不到作者的存在而直接随着人物角色去感觉、体会。

作者对人物和事件从不作任何抛头露面的直接评议,一切都按生活本身的样子“如眼所见”地呈示出来。

因此,他的小说,似乎并不存在一个讲故事的人,故事就像一条自然流淌着的河道,也像摄影机拍下的生活实景,一幅幅、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4.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中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不平凡的人”和“普通的人”理论。

《罪与罚》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

他的人格的两面是如此的不可调和:

既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个有天赋的、有正义感的青年;

同时他的性格又有着病态的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

为了证明自己是不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可以去行凶杀人。

似乎他身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

他的理论把人分为两类。

不平凡的人和普通的人。

不平凡的人能发表新的见解,推进这个世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甚至杀人犯罪;

普通的人平庸、保守,只是芸芸众生,繁殖同类的材料,充当不平凡的人的工具,他杀人犯罪的目的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做一次实验判定自己也是属于不平凡的人。

而杀老太婆正是为了证明这种理论。

一方面,他感到这种思想可怕,认为它卑鄙、下流、灭绝人性,不愿相信他的良心能干出这种坏事。

但是另一方面贫苦人的悲剧使他震惊,他害怕自己可能的未来。

因此,在他看来,或者逆来顺受,成为母亲那样平凡的人,或者抛弃一切传统的道德观念,成为人类主宰或不平凡的人。

然而,当他真杀了老太婆之后,却没有解决自己的矛盾,而是面临着更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痛苦地动摇在坚持和否定自己的理论之间。

根据自己的观察,谁智力强,精神旺,就是统治者、立法者、更正确。

他为了取得生存的权利,挤入不平凡的人而杀死老太婆,比拿破仑来说,根本不算犯罪,不想去自首。

但另一方面,他感到残忍和不人道。

最后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投案自首,在宗教中获得了新生。

5.浅谈T·

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艺术性特征?

第一,运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和拼贴技法。

长诗把远古的神话和传说、宗教人物和说教、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以及现代西方的生活片断等,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戏剧性场面拼贴在一起,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纳入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

诗人用这些片断支撑起他的断垣残壁。

诗的每一个细部都是碎片,但正是这些碎片共同构成了诗的主题。

第二,采用了丰富复杂的象征。

艾略特的象征有他的独特性,这便是他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这首诗涉及东西方56部作品,35个作家,6种语言。

艾略持认为,我们的文化包罗万象,内容复杂,它在一个敏感的心灵上必然会引起广泛复杂的反应。

所以,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广博,越来越喜欢征引。

长诗以“圣杯”、“渔土”等故事为基本框架,神话学、人类学为诗人提供了整套的象征语言。

其中一些基本的意象在不同的层面上还具有不向的意义,譬如“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

水既是土地肥沃、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又是由繁殖神祟拜引申而来的、以性欲为代表的人类各种欲望的象征。

荒原缺水,要等待水来解救,这时水是“活命之水”;

西方社会人欲横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这时水是“死亡之水”。

希望不可无,否则荒原永无生机,欲望忌太滥,否则同样会溺毙生命。

第三,意象新奇怪诞,语言复杂多变。

艾略特常用异常怪诞的意象来表现惊世骇俗的主题。

长诗起首第一行,“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就给全诗定下了反传统的基调。

另外像“太阳的鞭打”、“白骨碰白骨的声音”、“老鼠拖着粘湿的肚皮”、“长着孩子脸的蝙蝠”等意象也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使读者震惊的是那句:

“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

”被战争、死亡、残酷扭朗了的意象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然而这一切又非常真切。

在语言的使用上,《荒原》里有口语、书面语、古语、土语和外国语。

诗中既有像“这年头人得小心啊”这样的大白话,又有模仿莎士比亚等古代艺术大师的古奥英语。

诗人还注意到词语在不同的层面上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譬如“水”和“火”的双重意义,再如花信子,它既是实际的花名,又是春天的象征。

三、论述题:

1.试论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及其“延宕”问题的成因。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举止端庄,为人正派,受到人们的称赞。

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类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有高贵的理性,有伟大的力量,有优美的仪表,在行动上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像一个天神,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与中世纪显然不同,中世纪强调基督的至高无上,而否定人的价值。

文艺复兴恰恰相反,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合理欲望。

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王子,却经历了理想的破灭:

父亲的惨死,母亲的背叛。

他变得忧郁起来,情绪低沉。

在他看来,世间本来是美好的,不知怎的突然变了。

如今,他看到什么都感到可厌,人世间的一切都是陈腐的,乏味的,成了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这花园里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在丑恶的现实面前,想到了“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关于哈姆雷特形象,引起最大争议和兴趣的是对他复仇时的延宕及其原因的认识。

他一直迟迟没有进行复仇行动,拖延自己的行动。

这个问题堪称文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很难解,没有定论。

有些人认为压根儿不存在延宕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哈姆雷特仍在实施自己的计划,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延宕只是一种莎士比亚在戏剧中造成的感觉,他在剧中故意拉长时间,以便有更长篇幅来表现主人公内心复杂活动,而不是仅仅描写他的外部行动。

但是通读戏剧后发现确实存在延宕的问题:

从鬼魂鸣冤到哈姆雷特完成复仇之间的实际时间很长。

从他得知父亲的死因,到决定用演戏来证实国王的罪行,中间有两个月的时间。

他有过很多行动,装疯、安排戏中戏窥探内心秘密、同母亲谈话,直至最后决斗,说明中间确实时间很长。

以致鬼魂都等得不耐烦,敦促哈姆雷特复仇。

哈姆雷特自己也谴责自己拖延行动,当鬼魂催促他是,他感到羞愧。

有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怎样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一件,也可以从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忧郁是哈姆雷特在剧中一直的状态。

他想去做而不想去做,产生了行动上的延宕,但他内心里一直在想:

为什么去做,为什么不去做。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这里。

实际上,他考虑的不是复仇的问题,复仇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框架,去思考tobeornottobe的问题。

产生了延宕。

生存还是毁灭?

生还是死?

为什么生,为什么死?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怎样活着有意义?

哈姆雷特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又想去探求。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人类文化本源的问题。

当我们小的时候,智力水平没有发展到那么高的水平,没有那么高的精神追求,所以精神处于低水平的和谐之中。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开始变得不和谐。

在哈姆雷特这里,解释不通。

于是产生了忧郁。

可以说,文中的几次杀人,都不是早已决定好的杀人。

杀波洛涅斯,是偶然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后者的偷听导致哈姆雷特情绪冲动。

后来杀害克劳狄斯:

首先,哈姆雷特是被动接受决斗的要求,不是自己主动安排;

其次,杀死克劳狄斯有冲动的成分在里面——剑上有毒、母亲死去,知道了这个情节后,哈姆雷特愤怒。

如果没有这样的情节,哈姆雷特一直会延宕下去。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哈姆雷特并不是真的想去复仇。

他至死的情绪都应是一种忧郁。

始终是一个忧郁的王子,思索着tobeornottobe的问题。

忧郁构成了他身上最主要的特色,也是他不朽的魅力。

2.试论拜伦长诗《唐璜》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

今天,说起唐璜这个名字,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英国拜伦的同名巨著。

其实,唐璜这一传奇人物,早在拜伦之前几百年就产生了。

他不仅出现在拜伦、普希金等文学家的诗文中,还被莫里哀和莫扎特的话剧和歌剧推向舞台,在西方他是与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并称的“四大不朽人物”之一。

唐璜这一艺术形象源于西班牙传说:

在14世纪,塞维利亚地区有一个姓“泰诺利奥”、名“璜”的贵族,玩世不恭,肆意行骗,为所欲为,更以诱惑、奸淫妇女为最大乐趣。

由于得到国王的庇护,受害者及其亲属都敢怒而不敢言。

对口出怨言乃至反抗者,他都残忍地将其杀害。

但是这个恶棍最后还是遭到报应:

他诱奸教团统领唐·

孔扎戈的女儿,孔扎戈为维护女儿的名誉,与他决斗,被他杀死。

教团成员们将他诱捕、处死,为首领复了仇,并散布传闻,说他死于魔鬼手中。

后来又传说,他杀死孔扎戈之后,为寻开心,邀请死者的雕像同他共进晚餐。

雕像如约而至,同他握手,令他惊恐不已,坠入地狱之中。

在这之后,人们又把另一些贪图肉欲享受的浪荡子的故事混杂进来,比如:

唐瑛·

德·

马拉尼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后来终于悔悟,在修道院里度过余生,等等。

随着岁月的流逝,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唐璜的故事越来越丰富,流传的地域越来越广,情节越来越复杂、越精彩。

莫里哀曾经将其改为散文剧《唐璜》,莫扎特也曾做歌剧《唐璜》。

但在传统作家笔下,唐璜都是个纨绔子弟、花花公子形象,本事就是勾引女性,因此整体上是个反面人物,类似中国的西门庆。

但是在拜伦笔下,唐璜是个正面人物,很有个人魅力,令很多女人对他产生好感,虽然他有很多艳遇,但是所有爱情故事都是自然而然产生、两情相悦的。

在诸多风流韵事中,唐璜一直扮演被动者、被勾引者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从一个经验老到的寻花问柳的色鬼形象,变成了完全按照“自然本性”行事的普普通通的贵族青年,在无数的艳遇中,他只是无视虚伪的清教道德和虚假的体面观念,心甘情愿充当愿意上钩的鱼儿。

作为一个普通的、热情洋溢的、天真的贵族青年,他顺应自然而动,绝少虚伪造作,经历的恋爱冒险,都不是他主动勾引别人,也不是朝三暮四,而是倾心相与。

且他身上很多基本操守都值得肯定,如在海上遇险,他宁肯挨饿也不想别人那样去人吃人;

不怯懦,且英勇。

总之他是一个既有诸多人性美质又有不少人性缺陷的芸芸众生般的人物.,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唐璜所具有的性格的复杂性,使读者感到一种强劲而实在的现实历史感,这是拜伦的一个独特创造,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2.辛辣的讽刺

拜伦诗歌中最为有力的因素是辛辣的社会讽刺。

讽刺在《唐璜》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诗人自己称这部作品为讽刺史诗。

与早期主要针对某个事件所写下的诸多讽刺诗作相比,《唐璜》的讽刺范围异常广泛,堪称无所不包:

从男女情事到婚姻生活,从时政要闻到历史制度,从世俗人情到深层文化……诗人辛辣的诗句像无情的长鞭,笔锋所及之处,所有的丑恶与荒谬无不毕露原形。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所处的时代称之为是“杀人和卖淫被认为伟大的时代”;

在这个“万恶时代”,人们把钱看得高于一切:

“拿走性命,拿走老婆,但决不要拿走别人的钱袋”;

那些上流社会的阔少们“喝酒、赌钱、嫖妓”,“漂亮可是消衰,富有却没有一文钱;

他们的精力在一千个怀抱中用尽了”。

对所谓高贵的上流社会,诗人的讽刺甚至不时指名道姓:

他称骚塞等御用诗人为专门向皇上、摄政王献媚取宠的小人;

说英国外交大臣卡色瑞只懂两件事——“如何奉迎”和“如何压迫”;

挖苦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穷兵黩武”的“荡妇”;

指斥各国的统治者为“恶棍”。

等等。

除去讽刺外,长诗中还充满对正义事物的热爱,对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战斗号召。

拜伦说他自己有一种恒常不变的感情,这就是对自由的热爱。

爱自由,一向是其创作的主题。

《唐璜》中,作家哀叹那些不自由的民族、民众,他随时准备去当战士。

3.浓郁的抒情性。

在表现手法上说,《唐璜》的突出特点是兼叙兼议。

长诗本为叙事诗,记述了唐璜的经历的。

但是在叙述中,诗人似乎无法按捺自己,随时向他的主人公和读者打发议论、抒发情感。

在抒发情感中,他运用了浪漫主义作家常用的抒情手法,直抒胸臆,他或回忆儿时的故乡,或倾吐对祖国的思念,或吟哦大自然的神奇,极其美妙动人。

3.试析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并着重指出其如何体现了集悲剧性与喜剧性于一身的特质。

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是矛盾复杂的,具有明显的多重性,其内在冲突又与塞万提斯的思想矛盾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认为他的性格矛盾是塞万提斯的矛盾,是十六、七世纪西班牙现实的矛盾,也是人类精神的矛盾。

他是一个读骑士小说入迷,满脑子幻想,把现实中的一切都硬行套入荒诞的骑士小说中去的“走火入魔”的疯子;

是一个见识广博、豪情仗义、为实现理念而奋不顾身的勇士;

是一个除骑士道外充满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家;

是一个疯傻与理智、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喜剧与悲剧集于一身的“多重人格”形象。

1.喜剧性人物。

在这个层面上,堂吉诃德最大的特点是幻想狂。

在认知层面,他无任何现实感,其思想完全脱离实际。

然而其行为却往往事与愿违,害己害人。

他本是乡下的小乡绅、善人,但读荒诞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脑筋出了毛病,丧失了对现实的真实感觉,生活在虚幻的癔想中。

于是他更名为高贵的堂吉诃德,穿一身曾祖留传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提着长矛,骑着一匹瘦骨伶仃的老马,模仿古代骑士去周游天下,“冒大险,成大业,立大功”,帮助被侮辱与受压迫的人。

他处处以过时的骑士制度行事,处处模仿骑士小说中的英雄,疯疯癫癫,不断碰壁。

在他眼中,到处有妖魔鬼怪,到处有奇境险遇,他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看成军队,把送葬的教士当作魔鬼,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骑士的头盔,把酒袋当作巨人的脑袋,他把一切都看作是行侠仗义的好机会,不分青红皂白,横冲乱杀。

结果不但没有帮助别人解除苦难,反而给自己和人们都带来灾难。

他把牧童安德瑞斯从主人的皮鞭下解救出来,自以为得意,扬长而去,害得牧童得到更加残酷的鞭打。

他放走了苦役犯,苦役犯不仅不感谢他,反而将他们主仆二人毒打一顿,连桑丘的驴也给偷走了。

他把送葬的教士打下马来,教士痛苦的哀叹:

“我不懂您这个打抱不平是怎么回事。

您害我折了一条腿……您为人除害,却害苦了我,叫我终身受害”。

他闯了大祸,仍然执迷不悟。

他还亦步亦趋地模仿骑士小说中的英雄,结果更是笑话百出。

骑士小说中的英雄往往有灵丹妙药,堂吉诃德也“依葫芦画瓢”,炮制出治伤的神油,主仆二人喝得肚痛如煎,上吐下泻,浑身瘫软,昏死过去。

骑士的意中人都是娇贵无比的绝世美人,堂吉诃德也为自己找了一位邻村的农家女,她壮硕无比、胸口长毛,而且心目中压根儿没有吉诃德先生,堂吉诃德先生却为她神魂癫倒,忧伤憔悴,饿着肚子终日叹息。

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堂吉诃德是个幻想狂,尽管“挨够了打,走尽背运,遍尝道途艰辛”,依然顽固不化。

他既看不清现实,又认识不到自己的力量,闯了祸而不肯认错,闹了笑话而不自悟,一味地凭着幻想蛮干下去,成为一个可笑又可怜的丑角。

2、悲剧性人物。

这个层面上,堂吉诃德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精神,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这个方面占据其思想的主导地位,对人更富有启发。

事实上,有无理想主义精神是悲剧人物的重要标志。

他坚持理想,为了理想、信念,可以失去自己的生命。

而且他的理想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付诸实际。

只不过,实现理想的方式有问题。

游侠的动机是好的,这使他成为理想主义革命家、改革家的代名词。

堂吉诃德是一个善良、真诚的游侠骑士。

他看到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的黑暗和罪恶,诅咒“这个可恶的年代”,“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了”。

因而他要献身做骑士,济世救人,下一番万古流芳的大事业,其动机是善良的,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