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249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doc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doc

2010年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题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4.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②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例、材料一:

2008年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从哲学角度看,你是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8分)

(1)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其实质是“扬弃”。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分)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分)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2分)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分)

15.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16.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Why)

1、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

技术创新。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原因: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

(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创新的哲学依据:

①唯物论依据: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②辩证法依据: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精神;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精

③认识论依据——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⑵作用: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②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重要观点: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t: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特点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2)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

矛盾的特殊性。

②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③重要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2.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③最根本的分歧在: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四.重要区别: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两者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

②依据的原理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依据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唯物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要求,属于唯物辩证法。

③着重点不同:

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的特点,反对“一刀切”。

二者又有着一致性:

都要求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要求我们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统一。

2.明确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难点、易混点——切记!

!

!

):

(1)深刻理解含义: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方法论不同

a.、主要矛盾的方法论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重点,同时又重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b.、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论是看问题要看主流,看本质,但不能忽视支流的影响

(3)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

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主题,重点、核心、第一、牛蛇马贼刀(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荷花好汉篱笆琴(荷花好看还须绿叶扶持、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根桩、谈钢琴的工作方法)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

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九个指头、分析人和形势等。

(4)明确命题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

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功与过、长处和短处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强调对这个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复习

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基本结构是:

历史观(第十一课)──价值观、人生观(第十二课)

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例.(10分)材料一: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

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材料二:

江苏综合创新能力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江苏拥有自己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很少,创新绩效较低。

据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使江苏经济发展出现了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良好趋势。

材料三:

目前江苏创新创业创优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但“三创”活动仍然受到体制、政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

如把冒尖者视为“冒失”,把打破常规者视为“异类”,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愿冒险;民众性创新创业的机制尚不完善……

材料四:

2006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入的领域外,民营经济都可平等进入。

这条措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

这条措施利用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可以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创业积极性。

结合上述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谈谈江苏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三创”精神。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不同作用。

(4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三创”精神是江苏改革创新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社会意识;(3分)弘扬“三创”精神,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对于推动江苏改革创新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分)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群众观点的要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

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例:

材料:

2008年9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