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774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docx

《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docx

活而务实动而有序

“活”而务实“动”而有序

  活动教学给品德课带来了新的活力,许多老师都意识到活动教学的重要性,于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设计活动,甚至认为活动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而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结果大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的工作量,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导致高耗低效的现象。

  

  问题一――“活而不实”

  

  “活而不实”是品德课活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脱离目标不实在

  镜头:

在一节《中秋节》的品德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让学生边吃月饼边欣赏录像,录像的内容是某学校“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而且录制的效果不佳,噪音较响,结果学生也不去看录像了,只管吃月饼聊天,好不容易录像放完了,老师还要例行公事地问一句:

“节目好看吗?

”学生却毫不给面子地回答:

“不好看!

’'。

且不说他那录制的节目究竟好不好看,在教学内容是“中秋节”的前提下,播放一段“六一”的节目,显然并不合适,并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活动就变得缺乏意义了。

  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活动教学也一样。

衡量它有效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它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脱离目标、无利于目标达成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是不实在的。

  

  2.脱离学生不实用

  镜头:

在教学二年级第一册《我是中国人》时,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调查填表的活动,要求学生填出各人种的外表特征。

  也许是老师了解到学生对于这项内容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段的文字材料:

人种是根据体质上可遗传的性状而划分的人群。

通常根据肤色、发形等体质特征把全世界的人划分为4个人种:

黄种人:

肤色黄、头发直、脸扁平、鼻扁、鼻孔宽大;白种人:

皮肤白、鼻子高而狭,眼睛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黑种人:

皮肤黑、嘴唇厚、鼻子宽、头发卷曲;棕种人:

皮肤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而卷曲,鼻宽,胡须及体毛发达。

  课堂上,时间“嘀嗒嘀嗒”地匆匆而过,可孩子们显然没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究其原因不是老师设计的活动不好,而是老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没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脱离了学生。

二年级的孩子心理发展仅仅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对于这个年级孩子的活动宜以具体形象为主,给他们一段文字介绍显然是不合适的。

  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因此,活动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脱离学生的活动是难以实施的,无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也就很难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3.形式单一无实效

  镜头:

在二年级《我们的社区》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看几幅图片然后讨论社区有哪些基本设施,后来y,_-/J:

大家看图片说说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劳,反复单一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产生了视觉疲劳,逐渐失去了新奇感,举手发言的人渐渐少了,低头做小动作的人渐渐多了,活动的实效性也大大降低了。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强于有意注意,并且年龄越小,无意注意所占的比重越大。

因此,学生需要新鲜的刺激,需要不断变化活动形式,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单一的刺激无法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使活动失去实效性。

  

  问题二――“动而无序”

  

  如果说“活而不实”是因为教学设计导致的问题,那么“动而无序”则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纰漏。

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陈述:

  

  1.活动前缺乏指导

  镜头:

这是我参加优质课比赛前的一次试教,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下册《我来做个小导游》。

因为学生课前没有任何准备,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在课一开始安排了一个分小组学习各地旅游景点的环节,我为每一组准备了资料,每份资料中还有不同的问题,预设的是小组学习后,学生要能回答这些问题,可是当时我只是说: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方,了解那里的旅游景点。

你想去哪里呢?

小组讨论一下,组长来领资料。

”学生一番讨论后,我发下了资料。

在巡视时才发现学生根本没有在考虑如何回答问题,只是一味地在那里读资料。

可是当时无论我再怎么强调要求都为时已晚,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活动中,课堂气氛一时失去了控制,反馈时的情景可想而知,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此次活动宣告失败。

  任何活动都应该在活动前交代好活动要求及操作方法,如果此时缺乏指导,就会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或者无目的地活动,“动而无序”。

  

  2.活动中缺乏调控

  镜头:

在《和睦相处》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让学生分别扮演因小事争吵的邻居,然后请其他同学来担任社区工作人员出面调解。

  一开始扮演争吵的老大爷和阿姨的学生有点拘谨,没怎么争论起来。

老师说道:

“你们两个吵啊,要吵得凶才象嘛!

”结果两位同学立刻入戏,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老师急忙让下面的同学来扮演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劝解,可是上面的同学根本不听劝,铆足了劲儿要争个你死我活,课堂上一片乱糟糟的景象,一下子难以收拾。

  活动教学以“动”为特征,课堂比较活跃,学生比较兴奋,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有效地组织与调控,收放自如。

如果组织不妥,课堂乱哄哄,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让活动真正有效,就必须做到――“活而务实”,“动而有序”。

具体地说有以下五个策略:

  

  策略一――找准目标求“实在”

  

  布鲁姆说: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目标而进行,括动的设计依据是目标,活动的检验标准也是目标,活动是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因此,活动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目的地进行活动。

  

  1.设计时,胸中有目标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有非常鲜明的目标意识:

为了完成哪个目标,我要设计活动?

这个活动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通过这一活动希望学生能认识什么,感受什么,辨析什么,学会什么?

所有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而进行。

  

  2.组织时,心中存目标

  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着“看热闹”,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活动中,而应做一个旁观者,心中时刻牢记目标,妥善调控,做好掌握方向的舵手,使活动能始终更好的为目标服务。

活动中,一但学生的理解偏离了主题,教师就要适时地引一引;一旦学生的思维受束缚了,教师要启发一下;一旦生成了新的教育契机,教师就要顺势而导。

总之,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只有教师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活动,活动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时,老师设计了一个职业大转盘,并在转盘上写了各种不同的职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想从事的职业,给转盘里相应的格子贴上星星。

结果发现学生都选择了公务员、医生等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的职业,而没有一个人选择清洁工、建筑工等。

  老师就适时引导:

“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只有公务员、医生,而没有清洁工、建筑工人会是什么样子?

  生:

会很糟糕,地都很脏……

  老师叉接着启发:

我们的生活能离开各种行业的人吗?

  生:

不能。

  师:

那么你愿不愿意为他们的辛勤劳动贴上一个星呢?

  生:

愿意。

  这位教师在组织学生选择职业时,发现学生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有一定侧重,而对有些工种存在着淡漠,便临时组织学生为这些工人的辛勤劳动贴上星星的活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关注到了身边的职业,而且让学生对他们更多了一份亲近,多了一份感恩,多了一份尊重,巧妙地落实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活动的良好效果。

  

  3.活动反馈,眼前展目标

  活动的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活动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有活动就要有反馈,而且教师在反馈时也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检测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比如在《动物和我们》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以及亲近动物时的美好感觉,老师让学生上前喂小兔,学生兴致很高,在反馈时,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小兔子哪儿可爱,在喂小兔时有什么感受,通过语言表达,进一步强化心中的感受,这样的反馈进一步实现了活动的目标性。

  总之,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活动活动”,它有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为目标服务。

教师要从目标出发,科学合理地选择活动,机智巧妙地组织活动,使活动不仅“活”起来、“动”起来,而且能真正达到品德教育的目标。

  

  策略二――分清对象求“实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活动,乐于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能有所收获。

  

  1.动静交替一活动设计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教学活动。

既要有游戏、角色表演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静下来的活动,做到动静交替,动静结合。

  

  2.以人为本――活动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

课程源于生活,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也处于表面层次。

教师在备课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渗透有关的知识。

  如前面提到的《我是中国人》这一课,让学生填写各人种的外貌特征是个不错的活动,但是老师提供的资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改成各人种的图片而不是文字,相信效果会好许多。

  

  3.从易到难――活动设计给学生以坡度

  品德课是综合性的课程,教学目标在每节课中也是综合的。

为了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老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总的来说,一节课中的活动应该先易后难,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提高和升华。

  比如:

在一位教师上《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介绍景点,老师概括景点特征,编写景点宣传快板,学生为景点宣传编写广告词、快板等活动,层层递进,学生慢慢进入状态,表现越来越好,在编写广告词、快板等活动时感觉水到渠成,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如果没有前几项活动的铺垫,相信最后的环节就不会那么成功和出彩。

  

  4.实实在在――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

  有的老师设计了很好的活动,却为了节约教学时间,使活动成为走过场,成为一种形式。

活动是需要时间的,只有时间充足,学生的思维才能动起来。

品德课程重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其中的道德观点,所以还是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如果为了完成某一项活动而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5.大胆放手――给学生多点展示的空问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老师都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但老师在发挥自己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一下学生思维活动的顺序,给学生宽阔的展示空间。

  比如《我的动物朋友》这一课。

(课件展示小鸟、青蛙、大象、老虎等多种动物及其叫声)老师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种动物做朋友,想一想它会和我们说什么,小组活动3、4分钟后,学生频频举手,急于要表达他们的观点,可是老师却没有请学生说而是问学生:

“想不想昕听老师和青蛙的对话呀?

”底下的学生一声叹息,接着大声的“想”掩盖了那一声“不合时宜的叹息”。

  既然学生对和大自然说话那么有兴趣,老师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说呢?

如果担心学生说的面不够宽,联系不到当今的热点问题――环境污染上。

老师完全可以在学生说完之后再引导,给学生一个宽阔的展示舞台是不是更好呢?

  

  策略三――丰富形式求“实效”

  

  品德课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活动的形式必须贴近儿童实际,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参与。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中就列举了诸如角色游戏、模拟表演、讲故事、访问、讨论、讲授等11种基本形式。

当然教师在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条件和资源、教学的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做出合理选择。

策略四――活动之前求“有的放矢”

  为了避免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在活动之前,教师要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碰到的困难,然后制定活动规则,在活动之前明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要求要明确、具体、可操作,不能太笼统,也不能一次要求太多,最好能分个一二三,简明而又细致。

另外还需要较为具体的指导,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理解力和操作能力都不是很强,只有要求没有指导,可能就难以独立进行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对于活动的具体做法进行更为明确的指导:

活动分几步,每一步要求做什么,可以怎么做,有什么要注意的,都要作具体说明。

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才会少一些麻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策略五――活动之中求“有序进行”

  

  有的时候,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方案很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活动组织调控方面的问题。

比如,学生一动起来,课堂秩序就会乱。

在模拟体验活动中,有的学生不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活动,自顾自活动。

在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别人不配合的情况等等。

这一切都会影响活动效果,甚至导致活动失败。

因此,要有效开展活动教学,老师还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和调控。

在学生情绪高涨、兴奋、难以自我平息时,老师要适可而止,及时收拢,以免浪费时间。

如果活动有难度,学生活动不到位,既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

又抑制了学生的情绪,老师应将活动放一放,或适当降低难度,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把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活动的形式,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评价激励作用,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从儿童生活人手,关注“童心”“童趣”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成长的快乐。

做到“活”而务实,“动”而有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