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卷.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72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卷.doc

《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卷.doc

赣州市2015年中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卷

说明:

1.本卷共四大题,24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洗濯(dí)通霄达旦涟漪长途跋涉(shè)

B.枯涸(hé)重蹈复辙睥睨玲珑剔(tì)透

C.恣睢(zuī)断璧残垣攫取相形见绌(chù)

D.贮(zhù)蓄周道如砥亵渎引颈(jǐng)受戮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拜访者们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着托尔斯泰的接见。

B.鬼子们拍打着水追上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平凡的世界》初读时似平淡无奇,几章之后却令人渐渐地豁然贯通,拍手称赞。

D.但我总还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将来有万一之希望。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赵州桥大约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今天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

B.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

C.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没有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

D.在一撮水草边,猎人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和清脆的鸣声。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如此善于飞行的昆虫的幼虫(水虿),却只能在水中成长。

②此后,蜻蜓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开始真正的空中生活。

③蜻蜓由水虿(chài)变为成虫要经过多次蜕壳,少者七次,多者达十五次。

④独特的“脸盖”使这些水虿成为池塘中的一霸,腹部尽头的鳃是供其呼吸的器官。

⑤有些蜻蜓擅长旅行,它们可飞越几千万公里,从某一大陆飞往另一大陆。

A.⑤②①③④B.③④⑤②①C.③④②⑤①D.⑤①④③②

5.为下面段落的空白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B.你的回忆有精彩的瞬间

C.你的生命有难忘的故事

D.你的事业有迅猛的发展

6.为下面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记者从2015年4月17日在京召开的“‘中小学校园足球示范区’授牌仪式暨《中小学校园足球用书》出版座谈会”上获悉,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校园足球用书》将于2015年秋季进入全国中小学校园。

据悉,《中小学校园足球用书》共分7册:

学生用书4册,分别为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高中全一册;教师用书3册,分别为一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高中全一册。

丛书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介绍足球运动文化和技战术学练方法,采用了实景技术图解、二维码技术动作视频和三维战术图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更加真实而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习和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

A.人民教育出版社近日出版《中小学校园足球用书》

B.《中小学校园足球用书》将于今年秋季进入全国校园

C.《中小学校园足球用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D.《中小学校园足球用书》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二、古诗文积累和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

(4分)

夜半闻横管①

(宋)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笛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释】程俱(1077—1144)宋代史学家、文学家。

①横管:

即笛子。

②金谷:

即金谷园,位于洛阳,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

赵王伦派人抄其家而杀之,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

7.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连用多个动词,以平缓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梦魂的归来。

B.颔联意为“一声笛声清脆高扬,飞上九天,响遏行云,把秋风未能吹下的树叶纷纷振落”。

C.颈联用“断肠声”和“万古情”写出了笛声的悲壮。

D.尾联借用“金谷园”故事抒发了盼望收复北方故土的思念之情。

8.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由秋夜闻笛而生发的故国之思。

B.颈联借笛声倾吐出对南宋朝廷苟安一隅的愤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C.诗人诗学柳宗元,受其影响,这首诗显得风格高亢激昂。

D.这首诗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起来,艺术地表达了怀念故土的沉痛孤寂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

轼与弟辙,师父洵①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

“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②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洵晚读《易》,作《易传》未究,命轼述其志。

轼成《易传》,复作《论语说》;后居海南,作《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③也。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释】①洵:

苏洵,北宋文学家,苏轼与苏辙的父亲。

②浑涵:

博大丰富。

③自予:

自居。

9.下列选项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体浑涵光芒B.其体/浑涵光芒

C.其体浑涵/光芒D.其体浑/涵光芒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师()鲜()

11.翻译下面句子。

(2分)

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12.苏轼对写文章有怎样的看法?

请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13.从短文中可以看出苏轼有怎样的品性?

(2分)

(三)古诗文积累。

(8分)

14.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每空1分)

(1)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5)在“生”与“义”二者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孟子》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而文天祥则在《过零丁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呼应,表明了舍生取义的决心。

(6)自古就是“丝绸之路”重要商品输出地的江西宛若一艘巨轮,正乘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扬帆起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填写《次北固山下》中的两句)。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17分)

像芦苇一样活着

安谅

  ①芦苇,一种禾草,飘逸茂密,又平淡无奇。

我最早诵读《诗经》,就被那段扑朔迷离、清新缥缈的诗歌所深深吸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眼前穗絮飘曳,景色迷蒙,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

后来才知道,这蒹葭,就是时常见到的芦苇,平常得貌不惊人,也无多少神奇的色彩。

在沟渠水边,沼泽岸堤,就像寻常的树木一样随意地生长着。

我像忽视了身边的哲人、仙女一般,也忽视了芦苇很久很久。

  ②感谢辽阔的新疆,让我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对人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也由此走近了芦苇,熟识了芦苇,并从芦苇身上感知感触了难得的精神和意志,也领略了大自然生命的另一种品质和精彩!

③巴楚的胡杨林吸引了我的眼球。

在一个金秋时节,我造访了充满神奇故事又玉树临风的胡杨森林,我在观赏这些古老的树木的路途上,忽然被一簇簇、一丛丛,不断跃入眼帘的芦苇给攫住了心神。

它们没有胡杨那般高大伟岸,孱弱卑微得无法登堂入室。

但它们的清秀孤傲,它们的坚韧执着,却有一种令人心动的力量。

  ④后来我很多次深入地接触了芦苇,毫不犹豫地成为了芦苇的忠实拥趸。

从芦苇处,我学到的就是人生的哲学。

  ⑤我曾在博斯腾湖舟行而上。

那密密匝匝的芦苇荡,绿满水乡,气势不凡。

那芦苇恣意地在疯长,任谁也不可阻挡的生命力。

去年冬天已被砍尽的一片芦苇,现又茁壮成长。

它们宛若湖心的主人,在水中荡漾,在阳光下吐辉,婀娜多姿,神采飞扬。

我十分惊叹的是,它们自然生长,还形成了一道弯弯的河道,静谧、幽深,迷宫一般,正够船只飘掠。

其情其景,真是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⑥芦苇纤弱却又有倔强的性格。

风过处,它低首屈服,那腰肢似乎总是弯曲着,甚至不能负荷一只小鸟。

但风是压不垮它的,它依然挺立着,顽强地生存着,任何风霜雪雨,只能磨砺它更坚强的意志。

也有人这么说,风会让它暂时地摇摆,但它的根是深扎在泥土里的,绝不会飘忽不定,甚至迷失自我。

⑦即便被冷弃于偏僻之处,寒冽之时,它们都会从艰难和痛苦中起步,向着阳光进发。

在南疆巴楚风光旖旎的曲尔盖胡杨林,胡杨也是绝对的英雄,顶天立地,多姿多彩,几无芦苇插足之处。

但我还是发现了集群而生的芦苇,在边缘角落蔓延生长,就依赖足下一点点土壤和水分,尽显自己的妖娆。

它们让这原始的胡杨林,更增添了柔美和风情。

  ⑧芦苇还有一种值得赞叹的品质。

它们聚众而长,特别合群,抱团取暖也好,众志成城也罢,都是它们真实的写照。

所以羸弱的芦苇能在风中飘曳,能在浪里独领风骚,那就是因为这种品质,互相依靠,它们才由弱变强,不轻易折伏!

⑨有一次,我看到台风席卷中的芦苇,在海堤旁苦苦争斗。

有几株芦苇倒下了,但更多的芦苇并肩而立,迎风飘舞,不失风骨。

芦苇即便被摧毁了,被吹飞了,它最后的姿势,也是飞翔着或者匍匐着的,从没有放弃生命的意志。

⑩芦苇并不是参天大树,也不是名贵品种,但它们付出自己的生命,可以让我们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它们粉身碎骨,被研制成洁白柔美的纸,供我们书写和图画,留下一截草梗,它们也可以在沙漠固沙,以最后尚存的一息,阻止狂野的肆虐。

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秆皆可入药,也算是为人类捐躯了。

⑪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也许真是芦苇的生命真谛!

我觉得芦苇是值得称颂的,墙头仅仅寸厚的泥土,芦苇却能扎根进去,并伸展出硕大的枝叶来,有多少植物能够做到?

它汲取得很少,贡献给世界的却很多,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发扬宏大的精神吗?

  ⑫芦苇以卑微的心,面对一切。

芦苇的穗絮,白如夜霜;芦苇的茎叶,细如柳眉。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这一切无疑是十分美好的,但芦苇最动人的,还是它的意志和品格。

那是最具感染力的。

做一个具有深邃思想的芦苇吧,人会变得真正的坚强!

15.作者对芦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概括。

(3分)

16.文中第③段和第⑦段都写了胡杨林,简要分析这两处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4分)

17.“从芦苇处,我学到的就是人生的哲学。

”结合文中描述的芦苇情景,概述作者分别从这些情景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哲学?

(6分)

18.本文在遣词造句上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角度对以下句子作简要赏析。

(4分)

(1)芦苇即便被摧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