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637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案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案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案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案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docx

《教案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docx

教案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第1课时

2.1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1.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及类型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实质——土地退化

①土地沙漠化:

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②石质荒漠化:

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

a.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盐分在地表累积;

b.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上扩散,造成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C.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2.荒漠化

完成学案知识梳理一: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影响因素:

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西北地区的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5.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⑴自然因素:

——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脆弱的生态环境: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具有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a.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b.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

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17“活动”

(说明)P17图2.3“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完成学案知识梳理二:

1.干旱导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

——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

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根本原因):

首先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引导学生读P18图2.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完成学案知识梳理三:

直接原因

典型地区

表现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物质

草原地区

农牧民无节制、无计划地采挖药材、发菜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牧草难生长;土壤结构被破坏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

出现次生盐渍化

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严重

(练习)请同学们阅读P18—19“阅读: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并思考:

1.图中河流的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

(越往下游水量越少,为季节性河流;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2.古今道路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了荒漠化的发展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或由于人类活动的足迹和不合理的开发,荒漠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恶化。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20—21“活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资料表明萨

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8,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

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见下图)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

.荒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⑴位置范围:

⑵地形特征:

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

——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2)脆弱的生态环境:

(3)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根本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憔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