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8197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太极拳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太极拳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太极拳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太极拳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极拳理Word格式.docx

《太极拳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理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拳理Word格式.docx

十五、转身左蹬脚 

两手平举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外(眼视左手),成左侧弓;

重心右移收左脚点地合抱提膝

十六、左下势独立 

提膝略向右摆、一手肩前一手稍内合捏勾(眼视勾手);

屈蹲开步时手置肋前;

仆步穿掌(眼视左手);

弓步挑手时悬臂反勾;

独立挑掌时头领胸胸领腹、肘与膝合

十七、右下势独立 

勾手时左手变勾手向上提举于身体左侧,高与肩平,右手划弧摆至左肩,掌心向左;

眼视勾手。

仆步穿掌时,应先把右脚提起后再伸出;

弓步挑手时一定要前撇后扣否则就方向不对

十八、左右穿梭 

穿梭时右手向前上方划弧,翻转上举,架于右额前上方;

左手向后下方划弧,经肋前推至体前,高与鼻平(胸前斜上方);

眼视左手,弓步与推掌同时进行

十九、海底针 

跟步提手时身体微右转右手下落屈臂划一立圆提抽至耳侧,掌心向左,指尖向前,左手向右划弧下落至腹前,掌心向下,指尖斜向右;

虚步插掌时眼视右手。

二十、闪通臂 

两手先上提后分开,左手直线前推,右手上撑向后引拉置于头上方;

身体中正气力直通左臂,前手、前腿上下相对。

眼视左手

廿一、转身搬拦捶 

1.转体扣脚:

重心后移,右腿屈坐,左脚尖内扣;

身体右转,右手伸直摆至体右侧,左手摆至头左侧,掌心均向外;

眼视右手。

2.坐腿握拳:

重心左移,左腿屈坐,右腿自然伸直(捻正);

右手握拳向下、向左划弧停于左肋前,拳心向下,左手举于左额前;

眼向前平视。

3.踩脚搬拳:

右脚提收至左脚内侧,再向前迈出,脚跟着地,随即脚尖外撇;

右拳经胸前向前搬压,拳心向上,高与胸平,肘部微屈,左手经右前臂外侧下落,按于左胯旁;

眼视右拳。

4.转体收拳:

上体右转,重心前移,右拳向右划弧至体侧,拳心向下,左臂外旋,向体前划弧,掌心斜向上。

5.上步拦掌:

左脚向前上步,脚跟着地;

左掌立掌拦至体前,掌心向右,右拳翻转收至腰间,拳心向上;

眼视左掌。

6.弓步打拳:

上体左转,重心前移成左弓步;

右拳向前旋转打出,肘微屈,拳眼向上,左手微收,掌指附于右前臂内侧,掌心向右斜向下。

廿二、如封似闭 

后引时不要扣膝后仰,腰部前推由下向上

廿三、十字手两手划弧下落时不可弯腰低头、眼视右手;

两手划弧下落时不可弯腰低头;

十字手右手在外

廿四、收势眼视前方

32式

第一段:

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左琵琶势5进步搬拦捶6如封似闭7搂膝拗步

第二段:

8右单鞭9右云手10野马分鬃11海底针12闪通背13右揽雀尾

第三段:

14转体撇身捶15捋挤势16右拍17左分18右蹬19进步栽捶20左右穿梭21肘底捶

第四段:

22倒卷肱23右下势24金鸡独立25左下势26上步七星27退步跨虎28转身摆莲29弯弓射虎30左揽雀尾31十字手32收势

四点要求

一、心静体松。

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

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

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连贯圆活。

“连贯圆活”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

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

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

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

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

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

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

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虚实分明。

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

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

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

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

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呼吸自然。

四十二式太极拳

一.1起势:

舌舔上鄂,下颌微收,嘴角后撇,目视前方,身体垂直,点起点落

一.2右揽雀尾:

掤手时胸向西南15——30度,棚臂与肩同高

一.3左单鞭:

鞭手不动

一.4提手:

右指齐眉右前方30度。

背略后倚以显饱满

一.5白鹤亮翅:

含胸拨背不可挺胸

一.6搂膝拗步(2式):

立身中正不可前扑

一.7撇身捶:

左手挂拳时深一些,撇拳与鼻同高,立身中正

一.8捋挤势(2式):

微曲不僵直,注意下捋时收脚、上步时搭手、弓步前挤

一.9进步搬拦捶:

后坐撇脚.左转伸掌.丁步抱拳(收脚握拳).摆步搬拳.拦掌上步(转腰挥臂)

一.10如封似闭

二.11开合手

二.12右单鞭:

侧弓步(也叫横档步弯膝与脚尖合),眼看左手

二.13肘底捶:

右手抓腕回收,出脚劈掌同时

二.14转身推掌(2式):

斜进步正推掌。

注意第2个侧身时右脚跟先着地再捻动脚尖

二.15玉女穿梭(2式):

架推时肋边推出、架手之腕与肩平

二.16右左蹬脚:

眼看斜前45度,脚趾抓地

二.17掩手肱捶:

合臂右手在外;

握拳时要右坐;

弓步左前方出拳右前方,打完拳要放松

二.18野马分鬃:

三.19云手(3式):

腰脊竖直转动,中轴线时开合步

三.20独立打虎:

目视前方

三.21右分脚:

三.22双峰贯耳

三.23左分脚:

正前方

三.24转身拍脚:

右转叉抱双手合于胸前,正前方拍脚

三.25进步栽捶:

脚跟落步随即外撇;

出步握拳弓步栽捶;

不要弓腰蹶臀,斜直、斜中欲正

三.26斜飞势:

后坐撇脚、丁步交臂超抱、横裆步(右脚尖外展)斜靠力点在肩(先肩后腿以肩带臂、侧弓步大些)

三.27单鞭下势

三.28金鸡独立:

小腿内收

三.29退步穿掌:

右手下按,左手穿喉;

先曲左腿、右脚作横步不能在一条线上

四.30虚步压掌:

目视左手

四.31独立托掌:

小腿微内收,肘膝相合、右手粘连右腿提膝

四.32马步靠:

左脚西南脚跟先落地,上臂腰腿都发力,不要弯腰半马步靠

四.33转身大捋:

1.后坐撇脚旋掌2.并步平托3.左转平捋至正南4.撤步左捋5.横裆步压肘、弓步西北 

右脚要蹬、面北目视右拳

四.34歇步擒打(正西):

眼随手走(先看右手再看左前)1.换重右转2.右掤左穿(右拳额外)3.左转撇脚(左脚尖外撇右脚尖捻动)4.歇步擒打盖步右脚横踩、拳向打

四.35穿掌下势:

眼随手走1.收脚提掌2.撤步摆掌(两手外撑不要夹腋)出脚转身摆掌3.蹲身仆步脚尖外展、穿掌、右脚尖内扣

四.36上步七星:

内拳内旋、外拳外旋

四.37退步跨虎:

胸向西南、左脚踝内扣

四.38转身摆莲:

扣脚脚跟落步

四.39弯弓射虎:

弓步东南,右额一拳另一拳对准鼻尖(胸前)眼看左拳

四.40左揽雀尾

四.41十字手:

手与膝合

四.42收势

48式太极拳

1.〈一〉白鹤亮翅(正南):

(左旋腰)丁步左抱,撤步提手(稍向右旋腰),虚步亮掌(向左旋腰,面向正南)

1.〈二〉左搂膝拗步

1.〈三〉左单鞭弓步斜按(西南)弓步左推(东偏北约15°

1.〈四〉左琵琶势(正东)

1.〈五〉捋挤势(3式)(东南-东北-东南):

1.〈六〉左搬拦捶(正东)

1.〈七〉左掤捋挤按(正东)

2.〈八〉斜身靠(步向西北,面向西南)

2.〈九〉肘底捶(正东)

2.〈十〉倒卷肱(4式正东)

2.〈十一〉转身推掌(4式四隅角)

2.〈十二〉右琵琶势(正西)

2.〈十三〉搂膝栽捶(正西)

3.〈十四〉白蛇吐信(2式正东)

3.〈十五〉拍脚伏虎(2式正东)

3.〈十六〉左撇身捶

3.〈十七〉穿拳下势

3.〈十八〉独立撑掌(2式正东)

3.〈十九〉右单鞭:

撤步抱拈,后坐右捋,弓步左掤,后坐屈肘,弓步斜按(东南),丁步勾手,转体开步,弓步右推(西偏北约15°

).

4.〈二十〉右云手(3式正南)最后一步扣步45°

4.〈二一〉右左分鬃(正西)

4.〈二二〉高探马(正西)

4.〈二三〉右蹬脚(西偏北30°

):

转身带掌,上步穿掌,弓步分掌,丁步叉抱,提膝反掌,开掌蹬脚.

4.〈二四〉双峰贯耳(西偏北30°

4.〈二五〉左蹬脚(西偏南30°

4.〈二六〉掩手撩拳(弓步偏西南,撩拳朝正西)

4.〈二七〉海底针(正西)

4.〈二八〉闪通背(正西)

5.〈二九〉右左分脚

5.〈三十〉搂膝拗步(2式正东)

5.〈三一〉上步擒打:

后坐穿掌,弓步平抹,上步左拿,弓步冲拳

5.〈三二〉如封似闭

5.〈三三〉左云手(3式正南):

最后一步扣步45°

5.〈三四〉右撇身捶(东偏南30度):

撤步探掌,收脚落拳,弓步撇拳.

5.〈三五〉左右穿梭:

5.〈三六〉退步穿掌(正东)

6.〈三七〉虚步压掌(正西)

6.〈三八〉独立托掌(正西)

6.〈三九〉马步靠

6.〈四十〉转身大捋

6.〈四一〉撩掌下势:

换重右转,右掤左穿,左转撇脚,跟步撩掌,换重右提,丁步勾手,仆步穿掌.

6.〈四二〉上步七星(正西)

6.〈四三〉独立跨虎:

撤步右搂,左落右格,提膝挑掌.

6.〈四四〉转身摆莲

6.〈四五〉弯弓射虎

6.〈四六〉右搬拦捶:

后坐扣脚,左转穿掌,丁步抱拳,摆步搬拳,拦掌上步,弓步冲拳.

6.〈四七〉右掤捋挤按

6.〈四八〉十字手

①白鹤搂拗左单鞭/琵琶捋挤搬拦揽②斜靠肘底肱倒卷/转推琵琶搂栽拳

③白蛇拍脚左撇捶/穿下独撑右单鞭;

④右云分鬃马高探/两蹬一贯拳撩掩/海底探针通背闪

⑤分脚搂拗上擒打/封云右撇玉女穿⑥虚压独托马步靠/捋撩七星跨摆莲/射虎右搬棚挤按/十手收势拳打完

太极拳内功

台阶上,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90度。

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一、踵息法:

提脚跟。

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

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

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

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二、运睾丸:

意注睾丸。

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

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

体用:

做"

金鸡独立"

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睾丸。

三、肚脐呼吸法:

意注肚脐。

收肚脐,稍停。

松开肚脐,稍停。

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

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四、劳宫呼吸法:

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宫吸气。

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

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健身作用:

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

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五、鼻尖人中呼吸法:

意法鼻尖,转想人中,再想鼻尖、复想人中。

如此反复练习9次。

当想鼻尖时,感觉肺叶张开,当想人中时,感觉小腹之丹田充实。

六、眼晴呼吸法:

收眼神(看鼻根),放眼神(先往远放,然后看耳朵,左眼看左耳,右眼看右耳,看不见也看)。

然后再收眼神看鼻根(看不见也看)再放眼神。

如此一收一放,反复练习9次。

收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无力,放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有劲。

七、顶心旋转法:

意注百会穴,百会一有感觉(得气感)然后转想右、前、左、后沿四神聪旋转三圈(意念转),之后反转三圈(即右、后、左、前)最后转想百会穴,随即忘掉。

转想肩井、曲池、合谷、千手指梢、活动活动手指。

功毕。

功用:

(1)培养提顶(顶头悬、虚领顶劲的感觉)。

可使身体平衡稳定。

(2)培养头手结合,顶打人的习惯性。

八、四肢穴道呼应法  

练习方法:

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

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

意想右肩井,转想左环跳;

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

意想左曲池,转想右阳陵;

意想左劳宫,转想右涌泉;

意想左曲池。

转相右阳陵;

意相右肩井,转想左环跳;

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如此四肢大关节穴道左右交叉呼应,来回反复3次。

功用:

打通四肢穴道,培养内外三合的意念习惯,增强条件反射的灵敏性。

在推手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浑身如牵线,出合劲,出整劲,增强打击效果。

学练太极拳的前2年:

1、学架子

打基础、学架子,像学书法写楷书一样,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

否则,从身体外形上讲不符合力学原理;

从身体内部来说身体受力不均,气血流动就不能很好地协调。

而且由于身体的歪斜会不自觉地做出无谓的体能消耗。

俗话说的“低头哈腰学艺不高”就是这个道理。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拳容易改拳难。

2、改架子

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

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走向正确。

这一阶段,如逆水行舟,只有坚持不辍,才能过此关口,逐步克服自己潜意识中不断出现的习惯性动作。

在习练过程中仍然要慢不要快,要把握好重心,身心投入,时时刻刻按照动作的变化规律去细心体会,特别强调把精神集中在每一姿势的体会上。

每一动势,先问自己,身子是否竖起来了?

重心把握好了没有?

周身协调好了没有?

虚实做够数了没有?

每势是否按照起、承、开、合的步骤做了?

手和脚的位置是否恰切顺随,如有不合即速改正。

3、走架子

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

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起伏得当,开合有致,虚实相间。

此阶段要多磨练、细磨练,炼精、炼细、炼灵、炼出对敌意识。

49式武当太极剑剑谱

一、起势

二、丁步点剑:

上步穿剑坐盘展臂弓步接剑丁步前点

三、回身点剑1、撤步举剑2、提膝点剑

四、仆步横扫:

仆步落剑反穿剑指转体横扫方向:

正东偏北

五、右左平带:

弓步的方向是正东偏南或偏北

六、分脚领剑:

转腰撇脚后坐举剑——前移穿指绕剑——上步绕剑——领剑提腿分脚

七、叉步反撩

八、马步云抱:

转身两手交叉——弓步仰身分手云剑——马步抽抱

九、丁步截剑:

要求:

1、收脚和截剑要迅速,保持半蹲姿势。

2、是用剑刃中段或前段拦截。

十、翻身崩剑:

1、上步扣脚和崩剑同时完成,身体略向后闪。

2、是用剑刃前端向后崩弹。

十一、弓步下刺:

转身提膝收剑——落脚弓步下刺方向:

正东偏南

十二、独立上刺:

上步分剑——上步收剑——提膝上刺刺剑方向:

东北

十三、仆步穿剑:

仆步方向正西偏南

十四、蹬脚前刺:

正西偏北

十五、跳步平刺:

十六、转身平刺:

后坐收剑扣脚——提膝转体——弓步平刺方向:

正北

十七、行步穿剑1、后坐领剑2、转体穿剑3、上步崩剑4、弧线行步(四步)

十八、行步扣剑1、行步摆剑剑尖下垂上步分手2、举剑上步扣剑3、行步盖剑

十九、弓步下刺1、上步分剑2、提膝前指3、弓步下刺方向:

二十、腾空跳刺1、转体划弧2、虚步分剑3、上步腾空平刺

二十二、马步藏剑要点:

1、左转向北落地。

2、落地和收剑同时完成。

二十二、回身反刺1、垫步扣脚转身撩指落剑2、上步崩剑3、弓步反刺

二十三、虚步崩剑要点:

坐腿收脚、崩剑和左剑指下落的动作同时完成

二十四、独立上刺1、撤步转身弓步分剑2、提膝上刺

二十五、撤步平斩要点:

剑划平圆时,上体略向后仰,弓步和斩剑同时完成。

二十六、仰身架剑:

坐腿横剑,仰身架剑,前摆分手,弓步斩剑

二十七、转身回抽1、转身抽剑2、弓步劈剑3、虚步回抽方向:

二十八、并步平刺1、上步摆指2、并步平刺

二十九、行步撩剑1、撤步领剑2、上步绕剑3、行步撩剑4、上步绕剑5、行步撩剑要点:

行步要走S行。

三十、仰身撩剑1、上步绕剑2、仰身撩剑

三十一、盖步按剑1、落脚沉剑2、盖步按剑

三十二、跳步下刺1、转体绕剑2、挽花撤步绕剑3、转体绕剑4、跳步收剑5、弓步下刺

三十三、歇步压剑1、转体摆剑2、上步转身压剑

三十四、虚步点剑:

上步分剑,再上步虚步前点

三十五、独立托架

三十六、弓步挂劈

三十七、歇步后刺要点:

上体尽量左转,刺剑要充分。

三十八、叉步平斩1、立身上刺2、转体摆剑3、后坐侧云4、插步平斩

方向:

西北

三十九、虚步抱剑1、右弓步摆剑2、仰体云剑3、虚步抱剑

四十、叉步平带1、左弓步摆剑2、右弓步绕剑3、插步带剑方向:

四十一、弓步反崩1、提膝抱剑2、弓步崩剑方向:

四十二、提膝点剑1、左弓步举剑2、提膝点剑方向:

东南

四十三、叉步反撩要点:

落步时上体右转,随腰转动剑向后撩。

四十四、丁步刺剑要点:

收脚和刺剑同时,上体略前倾,臂尽量前倾。

四十五、丁步抱剑1、左脚撤步摆指右脚收成丁步2、左移云剑3、丁步抱剑方向:

剑尖与目视为东南方。

四十六、行步穿剑1、上步摆剑2、上步分剑3、行步穿剑4、行步穿摆

四十七、扣剑平抹1、撤步扣剑2、虚步抹剑

四十八、并步平刺

四十九、收势还原1、歇步接剑2、上步举剑3、上步落剑4、并步还原

练四十二式太极拳应该注意:

练习风格应以杨式为主,对于其他式的动作这里也按杨式化处理,但是仍要保留原动作的基本造型及基本特点。

如“掩手肱捶”还要发力,但与陈式中的发力在动作的手型、步型上有所变化;

再如“玉女穿梭”虽然吸收吴式的平云手法,但是身型上以中正为主,不做吴式的“斜中寓正”等等。

动作说明

第一段

(这是林墨根先生最近发表的练太极拳起式的体会。

我今转帖大家共享。

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

四川林墨根

余自从跟杨式太极宗师李雅轩习拳以来,至今近五十年。

时刻谨记先师教诲,刻苦练功,不敢有丝毫倦怠。

常忆先师练拳,尤重起式,我时时揣之却未能深思其中奥秘。

直到2002年,83岁的我因胃溃疡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历经三次大手术,骨瘦如柴,大肉若脱,医学专家断言活不过三个月。

躺在病床上,我又想起恩师的教诲,开始专门修练太极拳的起式。

躺着,坐着……时时勤练之。

不想,如此半年,不仅身体渐渐康复了,而且功夫也精进不少,如今发劲、化劲均得心应手,至此方才领悟我杨式太极拳起式之妙,妙不可言。

首先,起式作为杨式太极拳的第一式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经络的畅通,促进内气的充盈与运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此式既是静功,又是内功,还是气功、养生功。

再者,从练拳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

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拳推手时,欲要做到浸人于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式而后身、手至轻、至柔之故。

总而言之,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练起式。

现将先师所授杨式太极拳起式之练法公诸于世,惟愿太极拳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再做贡献。

预备式:

两脚跟并拢外八字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中指贴裤缝,顶头拔背,两眼平视前方。

右脚脚跟提起,以右脚尖点地,向右侧横开半步,随之脚跟着地,左脚尖内扣,两脚平行,与肩同宽。

随后在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到下依次松头顶、松面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备注1:

松时,意念犹如水流,水流至哪里,就松在哪里,身势立稳,头顶虚灵,尾闾中正。

只有全身松开,心意松开,才能达到形态上的松。

)如此稍待片刻,让身心稳静下来之后才能开动。

开动时要大松大软,仍要保持此稳静(备注2:

此为无极式站桩功)。

起式:

由以下四个连贯动作完成:

一.两臂徐徐向前提起,似有细绳将其拉起,两后胛缓缓打开,两手掌自然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掌心向下,掌指朝前,两掌之间的距离略宽于肩。

随起随吸气,同时两脚脚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备注3:

两臂提起与吸气、两脚抓地、提肛、收腹为同时动作。

二.当两臂升至与肩同高时,松肩,两臂略向内收,即环状收回,至两指尖的距离与头部同宽(备注4:

松肩,两肘自然左右稍开,就使两臂环状收回;

环状收回的同时,再次两脚趾抓地,提肛,收腹)。

三.随后,将手肩忘掉,两臂缓缓垂直下落(备注5:

两掌掌心向下,似降落伞兜风样缓缓下落。

)与此同时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

四.当两手落至与腰部同高时(这时意念松至双膝),坠肘,两小臂及前胛自然打开,两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

直至两臂垂落至身体两侧,松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贴至裤缝。

这时感觉两臂犹如钟摆,自然悬垂,手指有麻胀感。

在这一过程中,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

至此,一个完整的起式即告完成。

练习者可依以上动作要领,用心体会,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当可收到奇效。

余亲身体会,每日练此起式半小时,相当于打一趟太极拳,周身舒适,精力充沛,个中之妙只有常练习者才可领悟。

太极第一式不可轻视。

太极第一式不可一日不练。

1.并脚站立:

身体保持自然直立,两脚并拢;

两手轻贴大腿侧,头颈端正,胸腹舒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眼视前方

2.左脚开立:

左脚向左轻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朝前;

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屈膝按掌:

上体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

两掌下按,落于腹前,掌膝相对

学练要点:

重心放在两腿之间。

两臂下按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屈膝要松腰、松跨,臀部不可凸出,两臂要沉肩垂肘,手指自然微屈。

左脚向左轻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