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8162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影响:

第一,战争开始了欧洲的衰落进程

第二,战争引起一系列革命

第三,战争造成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第四,战争造成了国际关系新格局

第五,战争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3.十月革命的策略及影响

1、布尔什维克党目前的新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2、革命采取和平的方法。

提出口号:

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3、经济政策,没收一切大地主的土地,交给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合并所有银行接受苏维埃监督,苏维埃还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七月事件后列宁及时调整了斗争策略,并制订了武装起义的计划。

策略:

占领了国家银行,电话局和火车站等重要据点,后来攻占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革命后宣布国内各民族权利平等,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

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工人监督;

没收地主,皇家和寺庙的土地;

1918年3月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4.苏俄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内战爆发后,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仅有的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实行一些临时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实行全部工业国有化;

(2)、实行余粮征集制;

(3)、推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4)、实行贸易国有化,取消私人贸易;

(5)、食物定额配给制

战时共产主义作用和不足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供应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从而巩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保卫了国家独立。

2)战时共产主义的许多内容是超过了实际情况,它可以暂时缓和危机,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他越来越不适合国家的需要。

1921年,苏俄政府废除了暂时共产主义政策。

随着国内政治的稳定,对农民的超经济的强制使大部分农民失去了经营土地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工业生产陷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1921年,俄共(布)召开了第10次代表大会。

大会于3月15日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由全部工业国有化改为实行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3、由国家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新经济政策首要是发展农业,以农业发展来推动工业发展。

新经济政策实施不久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它受到农民的欢迎,使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巩固。

它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及实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世界体系。

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统治秩序。

1919年1~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巴黎和约》,和约对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中东地区的统治秩序作出了规定,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由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公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对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作出规定,形成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体系与凡尔赛体系共同对一战后的世界格局作出规定。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大国按自己的意志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国际格局。

但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力解决德国问题与裁军问题,加上美国退出凡尔赛体系,使得该体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矛盾与不稳定。

此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崛起该体系逐步遭到重创,1939年波兰战争和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标志着该体系的彻底破产。

6.相对稳定时期的国际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资本主义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但该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继续影响着列强之间的关系。

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的形式调整着彼此之间的关系。

其中以1925年的《洛加诺公约》的签定为高潮。

“洛加诺精神”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

然而,20年代的国际社会是和平喧嚣下充满动荡与危机的“洛加诺时代”,是一个孕育着危机的年代。

(一)德国赔款问题与鲁尔危机

德国赔款问题在巴黎和会上引起激烈争论。

之后又经过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到最后不了了之。

1923年1月11日,法国以德国故意不履行供煤义务为由,与比利时共同出兵占领了鲁尔地区。

史称“鲁尔危机”。

德国采取了“消极抵抗”政策。

法、比两国从占领鲁尔中亦未得到任何实际利益,最终在国际压力下不得不从鲁尔撤军。

鲁尔危机实际上反映了帝国主义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

(二)道威斯计划

1924年,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针对德国赔款问题提出的报告。

内容:

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的金融秩序;

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

确定德国的还款期限与方式,稳固其赔款来源。

道维斯计划对于恢复德国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被杨格计划所取代。

(三)洛加诺公约

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加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

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

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四)《非战公约》和裁军问题

1928年8月《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或《凯洛格—白里安公约》

西方大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寻求和平的努力中最为坚持不懈的是裁军运动。

(五)德国加入国联

德国提出加入国联的四个条件:

必须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

鉴于被解除武装和不设防,德国不能参与盟约16条关于对侵略者实施的经济和军事制裁;

必须不再以任何方式让德国承认负战争的责任;

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参与国联对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德国加入国联使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新局面

7.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萧条,立即开始推行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Recovery(恢复)、Relief(救济)、Reform(改革)

1、整顿金融;

2、扩大需求;

3、调节工农业生产;

(《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运动”、《农业经济调整法》、《农业信贷法》)

4、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华格纳法、社会保险法)

5、抑制富豪,缓和阶级矛盾

历史地位:

首先,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由于资本主义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的威胁。

其次,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利。

再次,新政大大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8.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欧洲策源地:

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矛盾激化。

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这一混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旗号,进行蛊惑宣传,骗取支持。

在1932年夏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组阁,出任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

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亚洲策源地:

日本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

与德国的区别在于,日本法西斯不是以政党形式出现,而是以军部为核心。

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

军部法西斯制造了一系列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

日本政府的政策逐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

1932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军部法西斯政权,后因内讧失败,但军部势力大大加强。

此后不久,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一方面限制国内人民自由,加紧扩军备战;

一方面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9.二战中的重要会议及战役

不列颠之战

二战期间,英德空军在英伦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对战争的态度完全改变。

法国战败后,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从海上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德国首先发动了空战,企图夺取制空权。

在这次空战中,英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利用飞机性能的优越性和雷达,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德国。

不列颠之战的胜利是德国自战争爆发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增强了其他地区反法西斯的信心,并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莫斯科保卫战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是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

9月30日,德军实施了“台风”行动,苏军用三个方面军保卫莫斯科,战争初期苏军失利莫斯科陷入包围中,后转为僵持阶段,直到11月得到日本不会进攻苏联的情报,得以集中兵力进行反攻,并于1942年1月份迫使德军撤退,粉碎了德军南北夹击莫斯科的企图。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它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

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6时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

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六十多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以西线部队挫败美英登陆后再抽出50个师转用于苏联战场的如意算盘。

诺曼底的胜利,敲响了纳粹德国的丧钟。

同时也为全世界的解放打下了基础。

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

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

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期间一次海战。

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

日军仅剩大型航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

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开罗举行首脑会议。

会议通过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言》宣告世界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要全部归还中国,朝鲜应获得自由和独立,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月召开,是二战时第一次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会议就战后处置德国、波兰边界的变迁、成立国际组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反映出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预示着几个大国战后对国际事务的主宰。

雅尔塔会议: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召开,主要内容是关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

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在波茨坦举行的战时最后一次会议。

讨论关于战后德国的管制和赔款问题、波兰问题,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决定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对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协议,但它并没有解决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雅尔塔体系并没有形成。

10.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与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

主要表现为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殖民体系的瓦解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政治形势:

“均势格局”(BalanceSystem):

自19世纪以来,欧洲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大国,如英、法、德等国,它们各霸一方,通过相互结盟对付另一方,并以划分势力范围的方法保持彼此之间的平衡。

到二战前,在资本主义世界称霸的主要有6个国家: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

德、意、日在战争中被击败,是战败国,已经被排除出大国之列。

英、法尽管是战胜国,但被战争严重削弱。

美国登上资本主义霸主地位。

苏联成为在军事上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

二战后初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

(尤其是在东亚和东南亚)

经济形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其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其宗旨是:

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资金解决会员国的国际收资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等。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其职能在于通过向成员国提供长期性融资,以解决成员国发展经济的长期建设资金的需求,协助后者的复兴与开发。

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都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

11.战后两大阵营的形成与瓦解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反苏反共,美苏关系由盟友变为敌手,标志着美国对苏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开始。

随后美国又提出“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建立统一的西方军事政治集团奠定了基础。

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加强了联系,签订了双边、多边和共同协定的条约。

1947年组成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5年又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形成。

1965年3月召开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

1965年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完全破裂,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时光流逝,进入到21世纪1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这个概念已经弱化。

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中除中国、朝鲜、越南、老挝,欧洲的摩尔多瓦共和国、古巴外,其余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12.冷战体制的形成及冷战的表现

冷战是指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成仇敌,在外交、军事、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形成尖锐对抗,即除了战争(热战)之外的任何对抗。

斗争的形式为:

政治上的对抗;

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军事上的对峙;

经济上的割据。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关于“铁幕”的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

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

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

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

“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表现:

冷战在欧洲的表现

1、经济上表现:

美国:

马歇尔计划

苏联: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的分裂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1948年9月,美、英、法把柏林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10月,苏联对西方提案行使否决权。

11月,柏林东占区成立“临时民主政府”;

12月,柏林西占区成立“市政府”,于是柏林实际上正式分裂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两个城市实体。

3、美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

华沙条约组织

冷战在亚洲的表现:

1、扶植日本使其成为亚洲的反共基地

2、出兵干涉朝鲜战争

3、建立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

13.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发展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战后初期的繁荣(1945-195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原因:

1、战时积累下来的大量需求,迫切需要满足。

2、杜鲁门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经济政策。

3、经济对外扩张:

(1)建立了新的世界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机构:

(2)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对外援助:

第二阶段:

50、6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1953-1973)

1953-1960年的经济低速发展和60年代(1961.2--1969.10)一百另几个月的经济持续发展。

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被称为丰裕社会的高度现代化的后工业社会。

这一时期被称为“艾森豪威尔繁荣”、“肯尼迪增长”和“战争繁荣”。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国民经济军事化和扩军备战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

70年代——80年代初的滞胀危机。

美国爆发了1973-1975、1979-1982两次严重经济危机。

(1)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的恢复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都相对缩小了美国的世界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市场日趋饱和:

(3)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降低生产成本,美国资本向世界其它地方转移。

(4)美国历届政府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第四阶段:

1982-2000年,经济恢复高速增长

1)微电子技术的诞生。

2)生物技术的新兴。

3)新材料技术的开发。

4)新能源的应用。

5)海洋开发技术的新突破。

6)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

7)因特网与多媒体技术的问世。

8)纳米技术的开发应用。

14.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的军事大国。

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基本对外战略目标和战略构想,总是以美国为中心,妄图独霸世界。

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依据其自身实力地位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后到60年代末期,实行的是进攻性的全球战略。

这一阶段,美国依仗它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实施了“四面出击,全球扩张”的基本战略,即采取一切手段,实现美国的霸权地位。

虽然这一基本战略经历了几届政府,具体战略及其实施方法虽有差异。

但遏制苏联,争当全球霸主的基本战略却是贯穿始终的。

第二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期,实行的是收缩和防守战略。

这一阶段,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概括为“维持均势,确保霸权”,即在力量不定的情况下,缓和对苏关系,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

“均势缓和”这一战略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届政府。

第三阶段是整个80年代,实行的是“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

即以实力为后盾,力争恢复美国的军事优势,立足于同苏联的全面对抗,同时不放弃“联系”与对话。

第四阶段是进入90年代后的新战略,即实行“世界新秩序”和“三个支柱”。

这一阶段,由于两极格局的瓦解,美国的对外战略较前一时期有了新的变化。

美国认为随着苏联的衰落、解体,美国已成为世界领袖,即充分利用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全面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谋求对全国事务的影响力,最终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级世界。

综上所述,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实质即以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国际形势和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拉拢实力强大的国家,消除其称霸道路上的阻碍,从而实现其独霸世界的野心,建立以它为主导的世界体系。

15.当代苏联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一党制变成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快。

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16.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表现及影响。

形成过程:

①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六国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