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6008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Word下载.docx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Word下载.docx

酸雨影响与危害:

①损害水生、陆生生物:

如鱼类和森林

②对人体健康影响:

使有毒重金属溶入饮用水中,危害饮用者

③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油漆以及名胜古迹等

四、环境自净作用

环境的自净作用,是环境的一种重要机能。

自然界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自然环境也在不停地变化着,绝对未受污染的大气、水和土壤是不存在的。

火山爆发,山洪海啸,雨水冲刷和岩石风化等自然现象,以及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废物,都给自然环境带来多种“异物”,造成污染,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

一般,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1、大气的自净作用:

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或是向广阔的空间扩散,稀释,使其浓度大幅度下降;

或是受重力作用,使较重粒子沉降到地面;

或是在雨水的洗涤作用下返回大地,或是被分解破坏等,从而使空气得以净化。

但当大气中的污染物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即出现大气污染。

2、水体的自净作用:

当“异物”进入自然水体后,可溶物或悬浮性固体微粒,在流动中得到扩散而稀释,固体物经沉淀析出,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这是水体的物理净化作用。

进入水中的有机物,可通过生物活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使它分解而降低浓度,这是水体的生物净化作用。

在水体中污染物还可能由于氧化、还原、吸附和凝聚等而使浓度降低,这是水体的化学性的净化作用。

通过水的上述各种自净作用可使受污染的水体恢复到原来的良好状况。

但如水中的污染物数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水质就受到污染。

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与过程

所谓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和热化学反应后,产生臭氧(90%以上)为主的氧化剂及颗粒混合物。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

⒈污染源条件(物质要素):

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CxHy)等。

1工厂排气

②汽车排气(以石油为燃料)

⒉气象条件:

 ①强烈光照(NO2的光解需290-420nm的光,因此,夏季比冬季可能性大,一天中中午前后光线最强时出现“烟雾”的可能性大。

 ②低风速、低湿度、逆温天气。

洛杉矶是每年5月~10月(1943年)。

总之,天气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风力不大时。

⒊地理条件: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主要条件,太阳辐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太阳的高度,即太阳辐射线与地面所成的投射角以及大气透明度等。

因此,光化学烟雾的浓度,除受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变化影响外,还受该地的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天气等条件的影响。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

1、被污染空气中的NO2的光分解。

2、在被污染的空气中同时存在着许多有机物,它们与空气中的O2、O3、NO2起反应,氧化成一系列有机物,生成烟雾。

3、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导致NO向NO2转化,并导致有毒物质的产生。

六、温室效应(形成、原因、作用结果、危害)

形成:

大气中的某些微量组成成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成分吸收,使大气增温。

由于这些组成成分的作用在某些方面类似温室的玻璃房顶,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这些组成成分被称为温室气体。

原因:

1、工业化石燃料的燃耗产生CO2

2、天然湿地、燃料燃烧(天然气、生物质)、稻田、动物反刍和垃圾填埋产生甲烷气体

3、土壤中的脱氮作用、农业生产和工业过程产生氧化亚氮

作用结果与危害:

1、海平面上升

如果全球变暖,温度升高,海水膨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将使沿海低地淹没

2、影响农业生产

正面影响:

CO2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和作物的生产力,延长生产季节,有利于产量提高。

降水量增加,使世界可耕作范围增加;

负面效应:

中低纬内陆地区干旱加剧,农业将减产

3、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全球长期升温,将导致由水热条件控制的自然地带向极地或偏高地区转移,改变地区的生态系统。

4、加剧洪涝、干旱及其它气象灾害

可能带来频繁的气象灾害,部分地区降水过多,大范围干旱和持续高温将带来大规模灾害。

5、影响人类健康

极热天气频率增加,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增加。

七、能源结构与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质十分复杂,其中最大量和最基本的污染物有两类:

硫氧化物型和氮氧化物型。

前者主要由燃煤形成,故谓之煤炭型污染。

后者主要由石油燃烧产生,叫做石油型污染。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至21世纪初这种结构都不会有大的变化,因而决定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

标准中主要污染物确定为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光化学氧化剂六项,这将有助于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因此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改变目前仍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今后能源建设与控制大气污染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对大气的影响。

八、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原则

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原则有: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即要实现固体废物排放的最佳控制,也就是要把排放量降低到最小程度,不可避免要排放的固体废物,要进行综合利用,使之再资源化,目前条件下不能再利用的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合理的还原于自然环境中。

九、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

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所谓填埋法是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盖上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

焚烧法是将垃圾置于高温炉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种方法,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

焚烧处理的优点是减量效果好(焚烧后的残渣体积减少90%以上,重量减少80%以上),处理彻底。

堆肥是将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70℃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

十、垃圾焚烧的利弊分析

垃圾焚烧是一种较古老的传统的处理垃圾的方法,近代各国相继建造焚烧炉,垃圾焚烧法已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将焚烧处理与高温(1650-1800℃)热分解、融熔处理结合,便于填埋,节省用地,还可消灭各种病原体,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并回收热能。

近代的垃圾焚烧炉皆配有良好的烟尘净化装置,防止大气污染。

其弊病突出表现在其潜伏性污染更重、耗资昂贵、操作复杂和浪费资源等方面。

垃圾焚烧后只是把部分污染物由固态转化成气态,其重量和总体积不仅未缩小,还会增加。

当今最好的焚烧设备,在运转正常的情况下,也会释放出数十种有害物质,仅通过过滤、水洗和吸附法很难全部净化。

尤其是二恶英类污染物,属于公认的一级致癌物,即使很微量也能在体内长期蓄积,它对人体的作用至今无法规定出作用阈值。

焚烧灰烬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更多、更难处理。

建设一座大中型焚烧炉动辄要10亿元人民币,建成投产后的环保的处理成本大约需300元/吨。

其运行中需要频繁更换过滤吸附材料,也花费大量开支,往往会造成操作随意简化的漏洞。

十一、土壤的环境问题

土壤目前的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土壤退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沙漠化和荒漠化等。

土地沙漠化已成为世界性灾难。

全世界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有450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每年还以5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全世界有10亿人口的生产、生活直接受沙漠威胁,2/3的国家和地区饱尝土壤沙化之苦。

土壤沙化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

人类活动造成的原因有过渡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大量砍伐森林。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黄河流域大片丰沃的森林与良田成为风沙迷漫的高原荒地;

著名的丝绸之路等等。

2、环境污染问题:

农药、化肥的投入;

污水灌溉;

“三废”堆弃等,造成土壤污染事件的发生。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就是土壤污染。

土壤功能的破坏最明显的标志是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土壤污染类型有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源四类。

水体污染型是由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不实行清污分流,直接排放造成的。

大气污染型来源于被污染的大气,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农业污染型的污染物主要来自施入土壤的化学农药和化肥;

固体废物污染型的污染物为工矿企业排出的尾矿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

十二、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一旦遭受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还能通过食物链和饮水间接危及人体健康。

土壤的污染源主要有:

工业污染源:

直接由工业“三废”引起的土壤污染;

农业污染源:

农业生产本身产生的,如农药的施用造成的等;

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水和被污染的河水等均含有致病的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等,用这种未经处理的肥源施于土壤,会使土壤发生严重的生物污染。

对策:

⒈控制和消除工业污染源

通过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可以减少和消除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

在进行污水灌溉时,应对污水的水质、灌溉次数、灌溉时间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

防止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

⒉控制农药的使用

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控制农药的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时间和次数;

在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上,应走综合防治的道路。

尽量减少农药的施用量。

⒊合理施用化肥

4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净化能力

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状况来增加胶体的数量,提高胶体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

此外,培养具有较强净化能力的微生物,也是很有前途的一种方法。

5其它措施

对遭受严重污染的土壤(特别是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往往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来消除其危害。

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通过种植对重金属具有很强吸收能力的植物,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2.通过施加石灰、硅酸钙等抑制剂,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使其不能被作物吸收,减少其危害。

3.通过对水的控制,来控制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而抑制重金属的活性。

4.通过改变耕作制度,使农药等降解速度加快。

5.对重金属含量很高的表土进行换土、深翻、刮土等。

十三、环境污染

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改变环境中某些原有成分,或者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即造成环境污染。

按污染物性质可分为:

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等。

按受污染的环境要素可分为:

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等。

我国的主要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如酸雨、沙尘暴)水体污染(导致水资源短缺)固体废物污染(如工业垃圾、城市生活垃圾等)噪声污染。

十四、简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威胁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即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条件;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世代人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1)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的生活的愿望。

2)代际公平,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

2.持续性原则,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十五、简述中国当代的主要环境问题

1、 

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

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 

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

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 

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

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 

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

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 

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

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

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

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

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

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 

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

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

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

来料加工"

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

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

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

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

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

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

环境激素"

或"

环境荷尔蒙"

,危害严重。

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十六、简述当代全球的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四氯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

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3生物多样性减少

  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

4酸雨蔓延

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

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

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名胜古迹等。

5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

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6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

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

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

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

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

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由沃土变成荒漠。

中国的黄河,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7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

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8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9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

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

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出现赤潮。

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

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十七、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定义:

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由特定种、变种、亚种或种内遗传(遗传信息的化学单元,可以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变异来计量。

地球上几乎每一种生物(除无性系列外)都拥有独特的遗传组合。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即物种的多样性。

据各种不同的估计,地球上的物种从500万至3000万以上不等,其中有明确记录或研究过的只有约140万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物种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系的多样化和健康状态,即指生物圈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生态系统提供营养物(从生产到消费再到分解)的自然循环,如水、氧、二氧化碳和其他化学物质如硫、氮和碳循环。

生物过程控制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即能量流动)。

矿化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储存和迁移矿物质和生物质。

生物多样性必须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都得到保护,才能真正保存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应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珍稀濒危物种。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为物种进化和种内遗传变异提供保证。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有高等植物30000种,占世界的10%,拥有众多的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物、植物,如大熊猫、白鳍豚、文昌鱼、鹦鹉螺、水杉、银杏、银杉和攀枝花苏铁等等,这些濒危动、植物都是极其珍稀的。

十八、.举例说明生态入侵的原因与危害。

生态入侵主要有外来入侵物种和被入侵的生态系统两方面的原因。

1.外来入侵物种的原因:

①外来入侵物种生态适应性强,许多外来入侵物种的生活范围非常广,可以在多种生态系统中生存。

有的植物的种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条件适宜时开始发芽。

如福寿螺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泥中度过6-8个月。

一旦发生洪水或稻田被灌溉时,他们就再次活跃起来,并大量繁殖形成危害。

②外来物种繁殖能力强,入侵物种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或种子,或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通过根、芽、茎、孢芽或孢子等大量繁殖,如护花米草。

③传播能力强,如紫茎泽兰的种子有冠毛,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三夜鬼针草的种子有刺,可通过人或动物传播。

2.被入侵的生态系统的原因:

①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的地区容易成为生物入侵的对象

②适宜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也可为外来入侵者提供入侵条件

③一些区域缺乏自然控制机制

④人类活动助长了外来入侵者种群的扩散。

生态入侵的危害:

1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降低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其他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与当地种竞争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杀死当地物种,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