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小学阅读教学经验做法文档格式.docx
《各小学阅读教学经验做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小学阅读教学经验做法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教师怎样才能让“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谈感受的能力较薄弱,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9、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时,如何调动小组内成员的积极性,真正体会合作交流。
10、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发挥评价的作用?
11、学生自己如何做才能提高其阅读能力,我们如何做才能学生在试卷上的阅读题少失分?
是否有答题的诀窍?
12、如何将新课标理念很好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去?
13、学习名师,该学些什么?
二、各小学阅读教学经验做法:
桥头镇中心小学李继策
课堂之上,何为有效?
我认为学生在一节课之后有知识的收获,或获得具体的进步、发展,可视之为有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的主体是学生,出发点和立足点仍是学生。
教师的角色只是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进步。
根据我校实际,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我主要从有效课堂的保障条件、有效课堂的实施策略两方面和大家分享个人不太成熟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课堂的保障条件是有效的备课
教师,站在讲台上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
有效的备课就是准备这一桶水的过程。
(一)科学的备课程序
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科的备课程序是这样:
按照个体预备→集体交流→个性实施→反思比较→跟踪改进(形成资源)的基本程序开展研讨活动。
各级选定一个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做到四定(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五有(有计划、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笔记、有心得)。
即先分工后合作,先分单元备课,让每位教师集中精力负责备一至两个单元的课,然后由各级的备课组长统筹放在网络资源教案库中,让同级教师浏览评议,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讨论研究,确定一个最佳方案,并做成教学简案。
(二)精细的备课内容
如果说科学的备课程序是人的骨骼,那么精细的备课内容就是人的血液和肌肉。
是那一块块的肌肉让骨骼变得结实、丰满。
1.制定好高效的教学目标
四十分钟,对于乐教乐学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是非常短暂的。
教学目标,是我们开展教学的指南针。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常常思考:
教学参考书里提供的教学目标是不是与时俱进?
哪些目标是教学参考书里没有,而现实教学中又是需要的?
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
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一课中,其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但我觉得,这个教学目标不够实在,比较空洞、不能与时俱进。
我就把它改为:
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理想,谈谈新时代的学生应当如何为人民服务?
我觉得这样的目标更加有效,更贴切学生的实际。
2.选择好高效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知识面涉及非常广,从单元目标到主体课文、课后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环节,而安排的教学课时又相对较少,那如何掌握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呢?
我们教师备课的时候是这样做的: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定方向和重难点内容;
其次,根据要学生掌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定教学内容;
再次,根据课后练习定教学内容。
比如,六年级下册《凡卡》这篇课文,它是篇幅非常长的一篇课文,其内容主要是讲述凡卡通过写信来述说自己的悲惨故事。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内容的定向主要是从四道课后练习题入手,而这四道练习题恰恰是把主要内容、表达方法、人物的悲惨生活、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比较阅读都概括进去了。
具体而言,也就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这一课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方法,学习哪些知识点时一定不能提示,要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哪些问题我们可以适当提示引导学生解答,哪些问题可能让学生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
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如何引导?
这些都是我们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3.落实好学生高效的课前准备
2007年9月,学校开始实施“魏书生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试验。
我们在六步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三级预习习惯的培养,为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三级预习包括大预习、中预习、小预习。
大预习即指导学生主动抽出一些时间预习整册教材。
中预习,即对每个单元进行预习,每个单元讲授之前,带领学生学习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及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记。
小预习,即课前预习,平时则要求学生预习次日要学习的内容。
时至今日,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认真预习的好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例如,在这学期教《北京的春节》一文前,我班在上学期末将书本发到学生手上,让他们进行大预习,让学生粗读新学期的课本,了解各单元学习内容,使学生对整个学期的教材有大致了解。
刚开学,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中预习,要求学生记录课文主要内容和自己初读课文的体会,找出一些关键词,中心句等;
上课前又布置小预习,让学生找各地过春节的风俗资料。
同时,我自己又准备了桥头本地过春节的风俗资料,把莲湖放烟花、大洲游会、田头角游会相片和中心小学校宿舍里比较有特色的对联(对联里含有家庭成员的名字)等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在欣赏、对比中学习课文,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当然,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备课方法,有效的备课方式也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找到适合自己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
二、有效课堂的策略及做法
(一)高效性的提问
我觉得当前课堂教学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是:
无效性、过多性、问答简单性。
有时候,我们的问题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脱口而出,造成无效性;
有时候,我们为了让学生在默读时有目标、有思考问题,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
有时候,我们为了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我们问完一个问题又接着问,让学生忙于应付老师的问题而无法思考他自己的问题。
我们在实践中得出以下几个比较有效的提问策略:
1.看重点,找准文眼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你的提问是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内容,为了更好地与这节课衔接?
还是你的提问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有密切联系?
我认为,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要问到要害处、重点处,把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阅读内容。
比如,在教《桂林山水》时,我就紧紧抓住文眼“甲天下”进行提问: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整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讨论。
2、看时机,找准“提”眼
同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就有不同层次的答案。
我对于一些答案多样性的问题是这样处理的。
比如,在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文里,我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如何理解“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中的“不确定”?
这个问题在不同经历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
一会儿,优生很快就举手,但我不急于叫同学回答;
再过一会,中等生也慢慢地举起手,我还不急于叫同学回答;
又一会儿,后进生也举起手来了,我就按照“后进生—中等生—优生—拔尖生”这样的层次分别对他们提问,找准时机,找准人选,这样学习就更全面更有效了。
3.看难易,找准“分”点
我认为,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阶梯性,要学会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比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曾提出这么一道问题:
从《圆明园的毁灭》,你想到什么?
刚开始,学生的回答没有条理,什么样的答案都有,但很多与文章的联系不紧。
接着,我启发学生从文章内容和标题的关系去想、从圆明园的毁灭的原因去想、从圆明园的毁灭的结果去想。
这样的分解问题,就让学生有迹可寻,有路可走。
(二)高效性的朗读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
我认为,有效课堂的开展,它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读得有感情、有领悟、有收获,是我们师者应研究的问题。
在我的朗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四借助”:
1.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
合理运用网络,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朗读资源。
比如,在我们的新版教材中,像《匆匆》《鸟的天堂》《珍珠鸟》《燕子专列》《养花》《落花生》《济南的冬天》这些比较经典的课文,都是普通话测试的重要编目,也是在网络可以下载的音频,这些都是专家级高质量的朗读,是学生学习朗读的好材料。
2.借助优秀学生的力量
我的朗读虽然没有二小任莉老师的激情澎湃,也没有我校胡向婷老师的抑扬顿挫,但我善于借助优秀学生的力量。
在我班级,有好的朗读苗子,我就把她荐到学校广播站。
以前班上有一个叫曾凤丽的学生,她是感情很丰富的小女孩,天生有一把好嗓子,又是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在吴楚智老师教导下进步神速,早读课我全交给她带领学生朗读。
课前,我经常叫她提前读课文,课堂上,一些需要以读的方式来学习的段落,就让她帮助我完成相应的教学流程,让她来带动整个班的朗读气氛。
3.借助朗读评价的力量
我认为在朗读方面,学生是夸奖出来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正面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它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
朗读得好的,我就大力表扬;
朗读得不是很好的,我也给他们信心和勇气,会叫学生给予掌声鼓励他们再读。
我常常说,“下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先听别人读一读,等一下试试一定行”之类的话。
因为,相信学生,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他们一定会慢慢走向成功。
4.借助多样化朗读的力量
在常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不同朗读方式有:
换词对比朗读、补充想象朗读、分角色朗读。
要理解重点词的运用效果方面的,采用换词对比朗读,比较注重意象理解、整体感受方面的就采用想象朗读。
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曾这样引导学生对比朗读:
先出示句子: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要求学生朗读两遍,然后用换词法来理解“掠”。
学生很快就得出“掠”可理解为“抢”、“拿”、“搬”、“夺”等。
然后进一步问:
“作者为什么用‘掠’而不用其它词语呢?
”学生开始思索,不久便略有所悟,但都觉得“只可意味不可言传”。
此时,我提出进行换词对比朗读,让学生揣摩体会。
经过对比朗读,大多数学生心领神会,都能说出用“掠”这个词语的好处。
(三)有效的人机结合
我校立项了《网络资源博客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研究》省级课题,经过一年多的课题开展工作,发现信息技术对于语文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是这样利用多媒体来开展课题工作的:
首先让每位同学在学校网站建立个人博客,我建立一个班级圈子,让所有的同学加入我的圈子。
我在备课时,先把一些相关的资料放到网上,让大家学习,然后在电脑室进行语文教学。
我遇到过很多问题,出现了很多低效的教学效果,也想办法解决了很多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不主动利用博客进行学习,只顾玩自己的电脑,利用电脑进行搜索与学习无关的信息,使利用网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我的解决方法就是适当调位,设立检查员,互相监督,让听话的同学监督想利用电脑玩游戏的同学;
博客教学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但是电脑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明显较多,效果也较为明显,而另一些学生电脑能力相对差,效果就不明显。
我的解决方法是课后把电脑后进生留下来,对他们电脑能力进行培训。
老师们,我的心得介绍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一份心得,一点实践,希望我一丁点的经验介绍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桥头镇第一小学莫美玲
“阅读教学,朗读先行”,这句话表明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语文工作者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意识到又容易忽略的一件事。
实践也证明了朗读有很多的好处:
如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等。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把朗读训练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来上。
下面谈谈我在执教三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课本中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都要求做到这点。
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都要求学生能通过查字典把课文读流利、读正确;
在课堂上,分段朗读,纠正字音,更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的中心思想,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毕竟学生不是作者本人。
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
如《燕子》这一课,我们要感悟出燕子的可爱活泼,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我就一只燕子”通过反复朗读描写燕子的外形特征的第一自然段和描写燕子飞行的情形的第三自然段来体会。
如《荷花》要求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以作者的亲身感受写出来的,要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把自己当作一朵美丽的荷花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燕子专列》引导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我们也是寻找燕子中的一员,体会对燕子的关爱。
三、读的形式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充分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朗读的方式有多种,个人读、小组读、四人读、男女生读、比赛读等,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的时候可以个人读,细细体会,找出答案;
分段学习的时候,提出问题,可以安排四人读,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古诗时,可以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充分熟悉课文内容。
朗读中,要注意学生多读并体现读的层次,或是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展现课文描述的情境,或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渲染,或是通过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美景中,理解课文内容。
四、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时候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按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抓重点字词、句子来读,逐步对内容有更深刻理解,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如《惊弓之鸟》中,更羸说能把大雁射下来,指导用肯定的语气读,可以体验他的胸有成竹,当魏王听了后,指导用“惊讶”的语气读,可以看出他对更羸的话很怀疑。
后面抓住“大吃一惊”的语气朗读,引出后面更羸道出天机,这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读,就更好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提高学生朗读质量,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桥头镇第二小学
从《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的特点。
因此,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那么,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的伙伴,使阅读成为让自己在课堂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1、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阅读。
有的学生选择写山的段落、有的学生选择写水的段落、有的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两段进行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选择的内容是自己喜欢的,因此他们的学习非常积极,结果学生都能很好地体会桂林山和水不同的特点,对课文内容了解较深。
2、自主交流阅读感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层次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
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
如教学《父亲的菜园》时,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语句感悟。
有的从“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的品质;
有的从“有时侯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体会到父亲的节俭和对土地的热爱。
在谈体会、感受的时候,要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理解阅读作品。
同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
如阅读了《尊严》这篇课文后,有的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有的用语言赞美那位年轻人;
有的和同桌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批注
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喜欢“人云亦云”,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显然就不利于个性化阅读。
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
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
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问,有得而写,能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以《乡下人家》一文为例,教师让学生对“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中的“探”做专题批注。
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有讲笋生长速度的快;
有说笋像个顽皮的小男孩;
有评用词用得“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笋在春雨后生长的快,又对“探”字运用之精妙分析得入木三分。
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自我思维,这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
“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对课文质疑,才能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对课文质疑,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沟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条腿走路。
作为阅读引导者,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产生疑问。
实际上,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越能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文章。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较高层次或较有价值的问题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他们,区别对待,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给予解答。
在质疑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坚持训练,学生们就能逐渐学会质疑问题,学会自主探究,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质疑来理解“一阵沉默之后,一位小男孩颤抖地把手举起来,然后放下去又举起来”这句话。
在质疑时,有的学生抓住“颤抖”一词提问:
小男孩的手为什么会颤抖?
有的学生则围绕小男孩的举动质疑:
从举、放、举说明了什么?
也有学生根据整体发问:
从小男孩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等等。
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文章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是鸟,老师就应该是天空,为学生驰骋思维、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语文素养。
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做到:
一是定书。
阅读的书籍种类没有规定,但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能三心二意,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
二是定时。
每天早上起来后阅读10分钟左右,晚上睡觉前阅读半小时,加上每天中午读的20分钟,保证一天有一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星期六星期天时间就可以长点。
三是要定量,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
总之,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
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桥头镇第三小学阅读教学主要做法
什么是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解释:
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能够沟通人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
我校阅读教学主要做法如下:
一、用阅读点亮灵性,让学生丰富对生命的体验
于漪老师指出:
“现在我们已经深切地认识到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造就学生的健康人格。
”教材中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无不是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投射。
如《紫藤萝瀑布》作者揭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经历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像紫藤萝瀑布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人生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夜莺的歌声》,作者以炽烈的情感,展现了祖国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对德国的法西斯的无比愤慨和痛恨。
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作品中作者激扬喷发的感情,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极大的冲击力。
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
使他们投入到忘我的学习之境,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用阅读架构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生命的律动
阅读应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比如读《少年闰土》,就和鲁迅进行交流,探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是精神家园的失落,还是人性的扭曲,贫穷的轮回?
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就是和一个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感受伽利略伟大的人格魅力;
读《桂林山水》,就是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进行对话。
教育学生用心灵去和作者、作品中的主人公对话,感悟精神的漫游,感受生命的律动。
阅读教学作为语言教学,是人的第二生命形态,是对人的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
阅读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教育。
三、用阅读熏陶精神的家园,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