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5446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出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局面

(3)、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考古中的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1、背景:

寻找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2、地点:

中原地区的考古发掘引人瞩目。

3、典型: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

(1)、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

(2)、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3)、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的礼器和祭器

4、折射的历史现象

(1)、社会分化已经很明显

(2)、居民的生活以农业为主

(3)、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4)、具有了显著的国家特征

5、作用:

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

四、教学方法:

传授+讨论

五、教学过程:

PPT演示

导入:

1、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引导学生回忆炎黄传说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夏朝建立。

2、我们是怎样知道夏朝历史的?

指导学生先破题:

第2课的主题是夏文化(约BC2070——BC1600年)

先指出文化的内涵: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泛指一般知识。

再指出夏文化的内涵:

夏朝的文化,(时间、范围)这种文化应该有宗庙、青铜礼器等反映国家形态的遗存。

再指出认识夏文化的方法是文献与考古相印证(二重证据法)。

让学生浏览课文两大目,指出文献中的夏文化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即从“大同”到“小康”,考古中的夏文化是——二里头文化。

进一步指出我们今天学习的夏朝历史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信史,有待进一步考证,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只是神话传说不是信史,第3课——“商朝和青铜文化”是真正意义上的信史,文献记载与考古证据完全一致。

所以,第一单元各课之间在学习层次上有递进的关系。

我们先从文献角度来了解一下夏朝建立前后的历史

(一)文献中的夏文化:

文献选读P6,引导学生阅读翻译第一段:

译文参考: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残废患病的人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独:

老而无子的人)。

男人有职份(分:

职分,职事),女人有夫家(归:

出嫁,这里指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身:

自身),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谋:

谋虑,这里指起坏心),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乱:

指造反,贼:

指残害人。

兴、作:

同义词,都是兴起、产生的意思),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是:

指示代词,指代本段所讲的情况。

这里大同含义:

是指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

这是秦汉间儒者根据传说和想象,虚构出来的原始社会的状况)。

问题1:

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大同世界的?

这种大同世界存在于夏朝建立之前,寄托着作者的一种期望,有溢美之词,另外这种现象也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的。

问题2:

那么,夏建立的背景有哪些?

夏是怎样建立的?

夏的建立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1.夏朝建立背景

(1)夏建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2)禹在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2.建立的时间与标志:

问题3:

启为什么能破坏传统,建立家天下?

世袭王朝的建立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袭王朝的建立是私有制发展,社会财富和权力集中的结果,标志着贫富、尊卑、高下分层的形成等级社会形成。

(可以结合尧子丹朱和舜继位之争的传说,舜子商均和禹继位之争禹传伯益和子启的之争,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父子相继的社会条件了。

展示夏朝地图,介绍夏朝大致情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自启至桀17君,14世,历时400多年,夏朝的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四境“东为江(鸿沟氺),北为济(济水),西为河(陕西和山西交接的黄河),南为淮),由此可见夏朝的领土范围大致东起豫东平原,西至华山,北起济水,南达淮河)

问题4:

夏朝建立是上古历史的转折点,夏朝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阅读文献选读P6,第二段,指导学生翻译。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为家:

成为私家的)。

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物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

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其中:

“大人世及以为礼”中的“世”父子相传:

“及”兄弟相传。

这句话意思是:

在政治制度上,推行世袭制,并把这种世袭制演化为社会规范)。

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沟池:

指护城河。

固:

指防守设施或工事)。

礼义作为准则(义:

古代社会的道德或行为规范。

纪:

纲纪,准则):

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笃:

纯厚。

用作使动,使……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土地户籍制度(田里:

指土地户籍制度。

里:

闾里,住处),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贤:

形容词作意动,‘认为……贤’,含有奖许的意思。

勇知:

用作名词,勇者、智者。

‘知’这一意义后来写作‘智’。

当时盗贼并起,所以需要智勇的人[依孔颖达说]),按照礼义把为自己看作有功(功:

名词用作意动,认为有功,‘为己’是它的宾语)。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谋:

谋虑,指坏心),战乱也由此兴起。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

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谨:

谨慎,认真)。

以礼义表彰他们做对了事(著:

这里用作使动,使之显著,表彰)(其:

指百姓),用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考:

成全),(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刑:

法式。

后来写作‘型’。

责里用作意动,即‘以为法式’)。

用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示民有常:

‘以示民有常’的省略。

示:

指示。

常:

不变的,这里指规定)。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由:

依照,遵循),在位的就会被罢免(执:

势力,权利,后来写作‘势’),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

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小康:

小安。

和‘大同’相对而言。

康:

安康,安定)。

教师指出:

从文献记载看,夏朝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变“货力不藏于己”而为“货力为己”,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私有观念深化了(出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局面)。

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大型宫殿,反映尊卑和贵贱的各类墓葬,表示礼制存在与战争状态的青铜制品等,无不说明国家已经出现(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社会已经步入“小康之世”的文明时代。

3.影响:

(1)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出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局面

(3)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A、设官分职:

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

B、军队

C、监狱

D、刑法

B、C、D都用来镇压反抗者。

问题5:

何谓小康呢?

阅读知识链接P7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汔”,即庶几,接近,差不多之意;

“小康”的“康”,有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

本句的含义是:

老百姓太劳苦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爱护国中这些人,以便安抚四方。

表达了商周时代先民们的一种理想。

《辞海》中,“小康:

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第一目小结:

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载非常少,到了汉代司马迁编撰《史记》时,第一个王朝的本纪便是《夏本纪》,主要以大量的笔墨记述了禹的事迹,对夏朝的统治状况,还没有可靠的文字材料佐证。

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掘和释读,对商朝历史的突破,也推动了对夏朝历史的研究。

最突出的是从50年代开始,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为夏史的探究开启了一扇大门。

(二)考古中的夏文化:

二里头遗址考古的背景是什么?

发掘的状况如何?

(阅读教材倒数第三段小字,可以配合地图,指出位置)

1.背景:

2.地点:

中原地区

那么,二里头遗址有哪些重大发现?

发掘了两座类似大型宫殿遗址和地穴与半地穴式的房屋,出土了很多石制和骨器的产、镰和斧等生产工具,饲养的家畜以及青铜器玉器等礼器和祭器(可以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以及酒器等。

3.典型:

(1)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

(2)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3)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的礼器和祭器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可以了解到哪些夏朝的历史现象呢?

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别十分显著;

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城乡分化;

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已经出现;

饮酒之风已经较盛行。

4.折射的历史现象

(1)社会分化已经很明显

(2)居民的生活以农业为主

(3)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4)具有了显著的国家特征

那么,二里头遗址发掘有何意义?

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5.作用:

(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一些方法

1.如何研究夏文化的历史?

(1)释读文献

(2)复原

(3)合理推理

(4)理论

(5)考古

(6)文献与考古的对照印证

……

2.如何从考古遗存来研究古代历史?

(1)所处的时期(14C);

(2)工具的使用可推知当时人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和生活情况。

(3)食物

(4)衣着、件饰

(5)居住情况

(6)社会组成关系

(7)农业

(8)畜牧业

(9)手工业

(10)商品交换

六、小结

1.请同学们制作一个三维表格总结本课的内容

公天下到家天下——世袭制

百官、军队、刑法、监狱——国家机器

田制、赋税——国家特征

史记——最早王国

宫殿——王权

玉器、青铜时代——礼制

二里头的时间、地点、出土文物

——夏文化具邦国走向王国的特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练习与测评:

P8

(1)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根据教材所述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

变“货力不藏于己”而为“货力为己”,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私有观念深化了。

从考古资料看:

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大型宫殿,反映尊卑和贵贱的各类礼器和祭器,表示礼制存在与战争状态的青铜制品等,无不说明国家已经出现,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社会已经步入“小康之世”的文明时代。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见P8)。

特色:

夏朝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食物比较丰富,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家畜家禽饲养普遍。

重大意义:

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

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已经出现。

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3.探索与争鸣:

同意第一种,理由有:

一是二里头遗址与夏朝统治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

二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与遗迹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同意第二种,理由有:

一是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

二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存在的误差就达一二百年;

三是史书关于夏王朝的人物、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

第四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很多不能确定,处于推测阶段。

2.小康社会何以值得追求?

3.夏朝的建立,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

七.作业

1、练习与测评:

2、探索与争鸣:

3、预习: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附参考资料:

国家的属性与起源

1、恩格斯曾说: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表示: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2、近二十年,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学术环境的改变,学术界开始关注国家职能的另一方面,即国家作为一种公共权力调节社会各阶层利益和管理社会的功能。

这一理论的原型仍可从“经典”中找到:

“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

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

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

随着法律的产生,就必然产生出以维护法律为职责的机关——公共权力,即国家。

3、谢维扬教授对早期国家,尤其是中国早期国家作了专门研究。

他总结了文化人类学有关早期国家的研究成果,提出早期国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早期国家拥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最高政治权力中心,或者称之为统治者或统治集团。

他借用基辛(R.M.Keesing)的话说:

在这个制度的顶端是一位国王,国王形式上统治整个社会,他既具政治权威又具神圣性,国王授权给头目管理各个地方。

第二,早期国家拥有与其中央权力的实施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和政治机构,包括官署、军队、监狱等。

辨别一个社会有无正式的行政机构存在的标志之一是税收,没有税收,国家机器无法维持。

第三,早期国家社会分层高度发展。

社会分层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阶级分化”,其细微差别在于它还不肯定社会分化已导致真正的阶级产生。

第四,早期国家有针对某个固定地域实行统治的概念,即早期国家具有领土观念。

只要是在其领土内生活的人,它都有管辖权。

第五,早期国家有支持其合法统治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公开的,对大众有巨大影响力。

此外,早期国家直接从原始社会演化而来,是这一演化发生后的最初阶段——谢维扬著:

《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